问题

如果你赶上了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正和元朝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怎么才能避免狡兔死,走狗烹?

回答
朱元璋?那可真是个硬骨头,也真够绝的。要是真摊上这么个主儿当老板,又赶上跟元朝这种不死不休的架势,想要在这场混战中保住脑袋,甚至还能有点好日子过,这活儿可就真得细致到家了。不能光会打仗,更得会做人,还得有点“生意经”在里面。

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出身贫寒,一路摸爬滚打上来,尝遍了人间的疾苦。他对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人,起初是极为看重的,那是一种生死与共的情分。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猜忌心重的人。随着他地位的稳固,功臣太多,在他眼里,这些曾经的伙伴,就可能变成潜在的威胁。所以,“狡兔死,走狗烹”这事儿,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不道德,而是“必要之恶”——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为了自己绝对的权力。

那么,怎么才能不当那只被煮了的兔子呢?

一、 忠诚是基础,但不是唯一

别误会,忠诚是必须的,而且得是毫无疑问的忠诚。在打仗的时候,你要是阳奉阴违,那等着你的就是军法伺候,连“走狗”都算不上,直接就成“炮灰”了。所以,战场上,绝对服从,勇猛杀敌,这是基本功。

但光有这个不够。朱元璋要的,是你能把他的江山打下来,而且能在他需要的时候,替他排除一切障碍。这就需要你在忠诚之外,还得展现出一些别的价值。

二、 树立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不是唯一的被需要

这是个精妙的平衡。你要让自己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人,但又不能让人觉得,没了你,这江山就散架了。

1. 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且能被他人接替(但接替者不如你):你想啊,如果朱元璋手下只有你一个能打仗的,那他会怎么想?万一你出了什么事,或者反了,他怎么办?他绝对不会让你这么“一家独大”。所以,你需要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指挥能力,打硬仗,啃硬骨头,让他觉得“这事儿非某某不可”。但同时,你也不能把所有人都压得死死的,也要培养一些能独当一面的将领,甚至在某些方面,让他们能和你一较高下,但又在你之下。这样一来,朱元璋会觉得你有能力带兵,也能培训人才,他放心,也觉得你很有价值。但他知道,他还有别的选择,虽然别人不如你,但至少有人能顶上。

2.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不仅仅是打仗。你要能为朱元璋提供战略建议,比如针对元朝的薄弱环节,经济政策的建议,甚至是政治上的“润滑剂”。让他觉得,你不仅仅是个能打仗的莽夫,还是个能谋划全局的“智囊”。这样,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就会上升,不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参谋。

3. 抓住几个关键时期,立下大功,但不过度邀功: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比如攻打某个重要城池,或者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你要全力以赴,立下盖世奇功。但立下功劳后,千万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借机要挟。要适可而止,甚至把功劳的一部分“让”给其他同僚,或者归功于朱元璋的英明领导。这样做,既能让他看到你的能力,又能让他觉得你懂得分寸,不威胁他的权威。

三、 学会“做生意”,但不做生意人

这里的“做生意”,指的是政治上的“利益交换”和“情感经营”。

1. 善待你的部下,但要控制好忠诚的方向:你的部下都是跟着你出生入死的兄弟。你要好好对待他们,让他们有奔头,有尊严。这样,你的军队才会有凝聚力。但最关键的是,你的部下,他们的忠诚最终是要指向朱元璋的。你要让他们知道,你和他们一样,都是为了大明江山,也是为了朱元璋。这样,即使他们忠于你,也不会被朱元璋视为威胁。

2. 和同僚搞好关系,但要保持距离:在军营里,你肯定会有关系不错的人。和他们互相支持是应该的。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形成一股能挑战朱元璋的“小团体”。尤其要提防那些过于激进、好结党营私的人,跟他们划清界限。在公开场合,要表现出对其他将领的尊重,甚至适当地“吹捧”一下他们,让他们觉得你不是一个孤傲的人。

3. 不主动去接触后宫和政务核心层:这些地方是朱元璋最敏感的神经。你一个武将,如果没事儿凑到后宫去,或者对朝廷的政务指手画脚,那不是找死吗?安守本分,做好你自己的军事工作。

四、 “识时务者为俊杰”,见好就收,懂得抽身

这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当战争接近尾声,元朝的势力被基本肃清,或者说,你的功劳已经足够多,到了一个顶峰的时候,就要开始考虑如何“退潮”了。

1. 在最关键的时刻,找个合适的理由“休息一下”:比如,你可以在一次大胜后,以身体不好为由,请求告老还乡,或者主动要求去守边远地区,远离权力中心。朱元璋可能会真的让你去,也可能稍微留你一段时间考察,但至少你主动表现出“无意权力”的态度。

2. 不要贪恋军功带来的巨大权势:一旦战争结束,你的价值就从“打天下”转变为“守天下”。朱元璋更需要的是一个听话的将军,而不是一个能再次造反的潜在敌人。你的战场上的光环,在太平盛世,反而会成为你的罪状。

3. 在告退的同时,也要给朱元璋留点“后路”:比如,你可以推荐一些你觉得不错的,但又不构成威胁的年轻将领给朱元璋,表示你愿意培养新人。或者,你可以留下一些你的军事经验总结,成为后人学习的财富,而不是把你个人力量的延续。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逻辑:

设想一下,你是徐达或者常遇春。打仗勇猛无比,战功赫赫。

徐达:这个人就很聪明。他总是能把功劳归功于朱元璋,而且他为人谦和,生活简朴,不结党营私。即使朱元璋对他有所猜忌,也找不到实质性的证据,而且知道他能力强,是镇守北方的重要人物。他选择了“少说话,多做事”,并且适当地保持距离。

常遇春:勇猛过人,是朱元璋最信赖的猛将。但正因为勇猛,也难免有些冲劲。如果常遇春在每次大胜后,都只是拥抱朱元璋,然后说“皇上圣明,臣何足道哉”,并且在关键时刻为朱元璋挡过刀,而不是去争夺兵权或者朝堂上的话语权,那他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他在战争结束后,能主动提出去守边,远离京城,那更是高明。

最终的核心是:

成为朱元璋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制造问题的人。当元朝这个大问题还在的时候,你就是那个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你的存在本身,就可能成为朱元璋新的问题。所以,你要在朱元璋需要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把问题解决得漂漂亮亮,然后在他需要“安定局面”的时候,主动选择“退出棋局”,或者成为一个无关痛痒的“棋子”。

这就像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进场,什么时候该全身而退,而不是把所有身家都压在最后一场赌局上。在朱元璋这种老板手下,你得永远比他想得更远一点,但又得让他觉得你是在为他着想,而不是在算计他。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养寇自重,留着点力气,不把蒙古远逐漠北。或者开辟新战场,转而征辽;不然,预算吃紧,那就上书开辟海路,繁荣沿海水道,广辟财路,顺便征倭。

反正你得让他看到你在瞎忙活,顾不上谋反,他就不会瞎琢磨你了。

user avatar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就有个答案:张无忌最后带着赵敏远走天涯。甚至是暗示张无忌和赵敏最后去了蒙古高原定居。

在反抗蒙古统治者的战争中,张无忌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作为明教教主,按照书中的线索,张无忌的存在简直就是朱元璋登基的最大障碍。

因此,张无忌的最好归宿就是远走他乡,了却和明朝的渊源。

朱元璋的问题在于他出身社会底层,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历练,对于统治阶层的治理一无所知,单纯认为“主强臣弱”就可以开万世太平。

实际上,政治斗争的精髓是政治势力均衡,一旦政治势力失衡,一方独大,最后必然会带来巨大的政治灾难。

朱元璋扶持藩王,将所有他认为是“强臣”的统统打掉,给朱允炆留下来一个由藩王拱卫中央,以皇族为主要上层阶级的统治局面。

但是朱允炆能眼看着藩王做大,最后不但不拱卫中央,反而会犯上作乱的局面形成吗?

所以太祖杀“强臣”孙子削藩。

朱棣玩靖难之役。

整个过程,就是因为明初的政治势力严重失衡引起的。

政治失衡的砝码太重,作为个人不过是小小灰尘,轻轻掸一下,你就完蛋了。

要想明哲保身,那就只有学张无忌。

张无忌的本事大家都知道,他的江湖地位大家也知道,他的政治声誉也了得,然而最后,只能携得美人远走他乡。

这就是善终的法子。

user avatar

首先,如果你是老朱的亲朋好友,那么你活下来的几率是极高的,例如汤和、徐达、李文忠、沐英等;

其次,如果你是根正苗红的老朱旧部(例如淮西二十四将),那么只要你不作,主要是不违法乱纪、离李善长和胡惟庸以及蓝玉那帮太子班底远一点(特别是让子孙也离的远一点)、早点退下来,那么你活下来的几率也是很高的,例如郭英、华云龙、顾时、仇成等;

最后,如果你是后期才从别人那里投奔老朱的,那你赶快放弃兵权退下来,存活的几率也挺高的,例如......(好像从别人手下投奔过去的几乎都在洪武朝被杀了)

老朱部下的善终率是公爵50%、侯爵55%(没算战死或病死于洪武三年之前的,被贬或靖难时出事也算未善终),伯子男没统计过,但也不低:

你不违法乱纪,空印案和郭桓案就杀不到你头上来;你离胡惟庸和李善长远一点,早点放权回家享乐,胡惟庸案杀不到你头上;别跟着蓝玉那帮人去当什么太子班底,蓝玉案也杀不到你头上;靖难时别出头,有机会投降燕王,这就算完美了(不过四五十年后还有土木堡之变......)。

当然你要是死得早(洪武十三年之前就挂了,或者朱标死前就挂了),那就没你啥事了,把上面那段内容教给子孙。

至于投降元廷或者养寇自重啥的,我觉得你想太多了,朱元璋几个月就把元廷赶出关内了,之后更是十一次北伐蒙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