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朱元璋这么“残暴”,还能坐稳江山?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残暴”地坐稳江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故事,涉及到他的个人特质、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策略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将他的“残暴”与“坐稳江山”结合起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 时代的烙印:乱世造就“猛人”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民族矛盾。

元朝的统治危机: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族压迫严重,天灾人祸不断,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社会秩序荡然无存。
残酷的战争环境: 在这样的乱世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决断和不择手段。朱元璋作为一名出身底层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必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击败众多同样凶残的对手。他所展现出的“残暴”,很多时候是他作为一名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在严酷环境下生存和取胜的必然结果。
百姓的渴望: 长期的战乱让百姓渴望秩序和稳定。任何能够结束乱世、建立统一王朝的强大力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百姓的拥护,即使这个领导者手段强硬。

二、 朱元璋的个人特质与能力:从草根到帝王的崛起

朱元璋并非天生的皇帝,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非凡的个人能力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朱元璋经历了幼年丧父、饥寒交迫、出家为僧等人生低谷,但他从未放弃生存和改变命运的希望。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他能够在一系列残酷考验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卓越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并非只会打仗,他善于战略部署,了解兵法,能够根据战场情况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他在军事上的屡战屡胜,为他赢得了声望和部众,奠定了夺取天下的基础。
敏锐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组织能力: 他能够聚集人才,知人善任,并能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军队和日益壮大的势力。他懂得如何利用人心,如何瓦解敌人,如何在权力斗争中步步为营。
务实和接地气的作风: 作为农民出身,他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切身体会,这使得他在早期能够赢得许多底层百姓和士兵的忠诚。他的许多政策也体现了对恢复生产、减轻百姓负担的重视。
强烈的猜忌心和控制欲: 这是他“残暴”的重要根源。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防止任何潜在的威胁,他表现出了极端的猜忌和毫不留情的镇压。

三、 巩固权力的政治策略:严刑峻法与集权统治

一旦登上皇位,朱元璋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并防止历史的重演(即王朝的衰败和推翻)。他的许多“残暴”行为,正是他为达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政治策略。

严刑峻法与政治清洗:
严惩贪腐: 朱元璋深恶痛绝贪污腐败,他设立了严酷的反贪律法,对贪官污吏施以极刑,例如剥皮充草、凌迟等。这固然有其严惩犯罪的意图,但也极大地削弱了官僚集团的实力,防止了他们形成能够威胁皇权的势力。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这是朱元璋政治统治中最具代表性的“残暴”事件。他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丞相胡惟庸及其党羽数万人处死,后又发动了针对大将蓝玉及其部属的清洗,株连甚广。这些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其核心目的在于:
废除丞相制,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通过清除胡惟庸,朱元璋彻底废除了沿袭千年的丞相制度,将国家最高行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了君主集权的顶峰。
剪除潜在威胁,尤其是开国功臣: 在乱世中崛起的开国功臣往往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个人威望,容易成为潜在的权力挑战者。朱元璋深知这一点,他通过严酷的手段,将这些可能威胁到他江山的人一一清除,以防止“兔死狗烹”的悲剧重演在他身上。
制造恐怖气氛,震慑臣民: 严酷的刑罚和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能够有效地在整个社会制造一种恐惧氛围,让任何人都不敢心生反叛之意。这种恐怖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的稳定。
严酷的法律体系: 除了政治清洗,朱元璋还颁布了《大明律》,其中许多条款都非常严酷,动辄体罚、流放、族诛。这使得整个社会都笼罩在一种高压之下。

严密控制社会各阶层:
“黄册”和“鱼鳞图册”: 朱元璋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详细登记和管理,以便于征税、征兵和控制人口流动。
“卫所制”: 在军事上推行军屯和卫所制,既是军事组织,也承担了生产和管理职能,便于中央调控和控制军队。
严禁结社和思想控制: 对民间结社、私下聚会进行严格限制,对思想言论也加以控制,防止任何可能挑战皇权的思想传播。

恢复和发展经济,赢得民心基础:
重视农业生产: 朱元璋深知民生是国本,他大力推行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鼓励垦荒,减轻赋税(尤其是在洪武年间),兴修水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休养生息: 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朱元璋的许多政策,例如鼓励人口增长、恢复商业等,都是为了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百姓生活有所改善的王朝,更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四、 历史的评价与反思:暴力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将朱元璋的“残暴”与“坐稳江山”联系起来分析,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标签化。

目的性: 很多时候,他的“残暴”是有明确政治目的的,是为了巩固皇权、排除异己、稳定统治。在那个时代,柔弱和仁慈很可能意味着被吞噬。
时代局限性: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文明标准去苛责古人。在封建专制时代,君主依靠强权巩固统治是普遍现象,只是朱元璋做得更加极端和彻底。
负面影响: 尽管朱元璋成功地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但他的严酷统治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森严的法度,以及对思想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 stifled(压制)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朱元璋所以能够“残暴”地坐稳江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乱世的背景 让他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求生存和争天下。
2. 他卓越的个人能力(军事、政治、组织)是其崛起的根本。
3. 他为巩固皇权而采取的极端政治策略(废丞相、政治清洗、严刑峻法)有效地消除了潜在威胁,制造了恐惧,从而稳定了统治。
4. 他恢复经济、争取民心的努力,为他的统治提供了最基础的社会支持。

他的“残暴”是其个人性格、时代背景和政治手段交织的产物,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其宏大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极端但又“有效”的统治方式。这种方式固然带来了残酷的代价,但也成功地为明朝的建立和初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元璋登基后颁布过一部《大诰》,规定农民如果受到冤屈,可以进京告御状,如果被地方官欺压霸凌,可以直接把官绑了,押送进京,届时只要头顶《大诰》,沿途官员不得阻拦。《大诰》颁布第二年,嘉定县民押送官员进京,路上遇到当地巡检的“劝返”,争执之际,农民们拿出大诰,巡检只得放行。案子审结,嫌犯被夷三族,巡检也被砍断双腿以儆效尤。后又有常熟县民陈寿六,押解贪官进京,朱元璋亲自召见并重赏。

你觉得朱元璋残暴,是因为你的屁股在胡惟庸、蓝玉那边,不在陈寿六那边。

user avatar

其实朱元璋的残暴

清朝没真编多少,大多还是明朝文人自己编写的段子```````什么火烧庆功楼啥的,当然他儿子也有,朝鲜编朱棣亲自活剐了3000宫女·····

换句话说,就是明朝中期以后,文人们喜欢编皇帝和内阁阁老们的段子`````

明朝前期是没有的


更何况:

北宋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到邻州。南宋规定再减罪一等,发配本州(当然我估计也是没地方发配了)。后来朱熹主张“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再“听其曲直之辞”。如果“以下犯上,以卑陵尊”,“虽直不佑”。这类事情关系到“父子之亲,君臣之义,三纲之重”,必须以“经术义理裁之”,否则就是“泯灭天理”。

南宋后期的《名公书判清明集》一书,收集了朱熹、真德秀、吴毅夫、陈子华、徐清叟、王伯大、蔡抗、赵汝腾等28人处理刑狱的很多案例。无不以“主仆之分”等等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依据。

当然最经典的是,直接法律上规定:男方死后,未过门的女方不准悔亲;

堪称女性公敌(元朝朝堂里边,理学的读书人最多,不愧是汉奸学说,然后他们主持的科举,就规定题目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出,影响到了明清,到了清朝后期,这种让女性节烈的思想越来越恶心变态,已经是男女定了亲,如果男的夭折,那女的也得殉节自杀的地步了)

佃客因此“人命寖轻,富人敢于专杀”。

光宗时期,南宋又规定佃客不能控告地主。这就是说,佃客连控诉的权利也没有了。

到了元代,什么叫做皇权不下省啊?

宋代的地主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佃农的地位达到最低点


朱元璋虽然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不得不说,他还是进行了修改,比如他规定,“乡宦”与佃户是有“贵贱之别”的,但佃户也是国家齐民, 不能任意摆布和“打缚”, 如果对佃户横加凌虐, 要依法惩处。

大家知道,苏州的税赋是很重的,但是为什么苏州的地主要鼓动造反,被群众抓了送官呢?因为苏州大地主的土地被朱元璋充作了官田,然后分给当地农民,别的地方假设一年交国家税是100,苏州交200交300.但是只要想想,你给地主要交500、600.

这时候,在苏州还是很爽的···

当然朱元璋也没想到官员们还是兢兢业业花了百余年将这些官田都变成了私田,后来张居正全国大清理,清理出来一百万多顷,当然我总觉得当时年轻的万历是二傻子,被大臣们忽悠了,这么一个对自己皇位这么有利的张居正改革,愣是给废了······


这么一对比,是不是就感觉在朱元璋手底下要比在宋朝好很多了呢?



至于残暴,朱元璋就连杀当官的杀士绅,都赶不上我大清···


顺治十七年,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催交赋税,当场杖毙一人。

当时吴县的乡绅、文人们一样作《卷堂文》,到文庙中的先圣牌位面前哭诉。

要是明朝,这县令就得滚蛋,但是这是清朝啊

清政府直接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参与的十七人一同判死罪

这就是“哭庙案”。

康熙年间,江苏巡抚朱国治将抗欠赋税的士绅全部登记造册,上奏朝廷严加惩处,共牵涉士绅13000余人,康熙皇帝派韩世琦经办此案,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计共黜降1.3万余人。

经过这两场案子,清朝在江南税收环节上,再也没遇到稍有‘’滞凝‘’的现象。像指捐、借捐、亩捐、房捐、铺捐、船捐、盐捐、米捐、饷捐、卡捐、炮船捐、堤工捐、板厘捐、活厘捐、草捐、芦荡捐、落地捐等‘’捐税‘’的统统轻松收齐。

讲真,也不知道这些士绅地主们现在这样子,会不会想起,其实明朝的时候别欠税,还是交点钱,让北方能拖住清朝,其实是极好的事儿·········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

朱元璋因为历史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新的思想道路,但是和前后的宋、元、清一对比

哎吆我勒个去,不错啊········

user avatar

托克维尔说过,封建国家,革命往往爆发在压迫放松以后。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伊朗巴列维王朝末期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和现在伊朗毛拉谁对社会管控更严格?

朱元璋之所以能“坐稳江山”,原因就是他足够残暴,而且在治民理政中贯彻了他的残暴。

有人说朱元璋出生底层,所以知道民间疾苦,不可能对民众残暴,事实真是这样吗?

恕我直言,出身高贵的人也许对底层民众还有一些宽容,出身底层的人可能领悟更多的是“对底层民众,不狠点不行”。

大强子算是这些年里出身最低的创业英雄,他第一次用24万人民币盘下餐馆,得出的教训是:

我把厨师、服务员这些底层人当人,他们当我是傻13。

已经有人做过对比,朱元璋对待底层人,比关陇贵族出身的李家对待底层人要“残忍”许多,这主要体现在《大明律》以及《唐律疏议》对待底层民众的法律条文上。

例如,《大明律》规定,农民纳税不足该如何处置:“人户各以十分为率,一分(10%)不足者杖六十,每一分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若交税迟误一年以上则农民和里长都要被流放(“若违限一年之上不足者,人户、里长杖一百,迁徙”),负责征粮的官吏则处以死刑(“提调部粮官吏典处绞”)。

《唐律疏议》对于农民交税和官吏征税不及时的处罚都只是处以笞刑和两年徒刑,没有规定流刑和死刑:“诸部内输课税之物,违期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一分加一等。州、县皆以长官为首,佐职以下节级连坐。”“全违期不入者徒二年。”

《大明律》对奴婢骂主人的处罚是“凡奴婢骂家长者,绞;骂家长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杖八十、徒二年;大功杖八十,小功杖七十,缌麻杖六十”。

《唐律疏议》对奴婢骂主人的处罚则是“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伤及詈(詈即辱骂)者,流。”“殴主之期亲及外祖父母者,绞;已伤者,皆斩;詈者,徒二年;过失杀者减殴罪二等,伤者又减一等。”

一个“最善待百姓”的草根皇帝出台的法律对奴婢骂主人的量刑竟然是一律绞刑处死,与贵族皇帝创建的唐朝的法律对奴婢过失致使主人死亡的量刑相当,这难道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尤其是朱元璋对待为了躲避沉重徭役自残身体的普通老百姓之残暴,真的历朝历代之最。

历朝历代都有为了躲避官府沉重徭役而自残身体的民众,一般处理都是故意自残不减免徭役;李世民遇到这种事情处理方法是“按照隋朝惯例,加重一倍徭役”。这已经很重了,新旧唐书在这一点都是对李世民持批评态度的。

然而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呢?

自残逃避徭役的民众“枭首”,妻子儿女流放边疆。

和徭役加倍的李世民相比,朱元璋这么做不算残暴吗?

朱元璋特别痛恨那些不老老实实种地交税的民众,把这些人称之为“逸民”,为了防止民间产生“逸民”,甚至规定如果发现“逸民”不举报,街坊邻居一块流放。

朱元璋还很得意地表示好几千人因为不及时举报“逸民”被流放。

至于“逸民”,那自然是枭首。

仅仅苏州一地,朱元璋一次性就处死一千多“逸民”,这也就意味着苏州一千多个家庭被流放边疆。

这不叫残暴吗?

朱元璋的残暴还体现在他想尽一切办法拆散社会横向联系,想尽办法让明朝社会尽量原子化,最集中表现就是朱元璋在《大诰》里授予了民众“捆绑污吏进京”的权力。

朱元璋从来没有说过民众可以把官捆了送进南京,相反,在《大诰》里凡是侮辱、殴打官员的人,下场一律是“枭首”,全家流放。

原因在于元末明初,各县各州的胥吏多是当地豪强家族垄断,这些地方豪强曲断乡里,挟制官长,犯了朱元璋大忌,所以朱元璋才想利用民众斗这些“污吏”。

这些曲断乡里的豪强是如何“危害”朱元璋的“天下”呢?

都说明清士大夫不纳税,这是严重错误的,明清士大夫和官员家庭一样要纳税,他们优免的只是杂税和地方摊派。

其实明清田税不过“三十税一”,真的没有必要逃税。

清代乾隆朝著名文字狱受害者彭家屏,他致仕回河南老家之前官至云南藩司(三品),多次出任各省藩司,可是他弟弟彭家植在河南老家仗着彭家屏的身份拖欠田赋,直接被河南巡抚给举报给乾隆帝,乾隆帝当即命令彭家屏代弟弟十倍偿还拖欠的田税。

乾隆朝广东学政李调元在《卖田说》里也提到他贵为广东学政,家里在四川老家一样要老老实实缴纳田税。

只不过他老家的亲人因为他广东学政的身份,当地衙门不会去找他家去摊派。

而李调元在《卖田说》里明确提到,对于自耕农来说,最大的负担不是田税以及田税附加摊派,而是地方衙门无休止的各种摊派。

李调元在《卖田说》里就提到他老家一位朋友自耕农王泽润不堪忍受苛捐杂税,直接把耕地后卖掉去做“豪强”的佃户,心情还挺的愉悦。

王泽润给李调元算了一笔账,来解释自己为何卖地做了佃农,却还非常高兴。

王泽润说,卖田之前,自己是一个有“十亩之田”的自耕农,这十亩地的出产,可以支持一个十口之家的生计。当地官府按田亩分摊徭役,“每亩征银三分,每分加平三分三厘,则一钱矣”,交完之后,也还可以维持家庭生计。偶然遇上大事,加派徭役,“每钱加至一两”,生活也还过得去。

但问题是,官府的做法,不是偶然加派一次,而是常年“加派十次、二十次不等”,此外,官府的“过差、公馆、驿马、洒水、门包、长随、书吏、衙役、夫轿”开支,也都要按田亩摊派,……这样一路算下来,结果就是:“不如卖田以佃田。”

把田卖了,给“豪族”做佃户,有什么好处呢?

王泽润也算了一笔账。他说,我每亩田卖“五十千缗”,十亩都卖了,可以得到“五百千缗”资金。我拿这些资金来做“压佃”的本钱,“每五千缗可压田一亩,五百千缗可压田一百亩”(注:压田,一般又做押田,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以低于田地实际价格获取耕种权的方式),我总共能够租到100亩地。业主和我平分产出,去掉开支我还剩一小半,不但够我全家吃饱饱,还没有税负,可以免受官吏的追讨敲诈。家里再织点布,养点鸡鸭猪犬,有余力时考虑买头牛,生个牛犊,“奚为而不乐也!”简直太开心了。

当然,必须去给当地豪强做佃户,豪强才能庇护自己的佃农不用被当地衙门的苛捐杂税所盘剥。

这也是为什么西汉晁错说西汉朝廷官方税率三十税一,西汉豪强收佃户“十五税一”,而老百姓都愿意做豪强佃户的根本原因。

地方衙门可摊派的民众人数减少,那么势必会加重还能摊派的自耕农的负担,更进一步说,这些曲断乡里的地方豪强是在和他朱元璋争夺“民心”,万一有一天这些豪强要造反,振臂一呼岂不是望风景从?

所以,终朱元璋之世,他都在非常残暴血腥的打压地方豪强,对民众实行高压统治。

甚至朱元璋自己在《大诰》里都得意洋洋表示在他的治理下,民众害怕犯法,为了不犯朱元璋的法,父母扭送子女去官府,舅舅举报外甥,兄弟姐妹互相检举揭发:

《大诰》一出,邻里亲戚有所畏罹,其苏、松、嘉、湖、浙东、江东、江西,有父母亲送子至官者,有妻舅、母舅、伯、叔、兄、弟送至京者多矣。……其有亲戚影射,四邻擒获到官者,本人枭令,田产入官,人口发往化外,如此者多矣。
user avatar

读书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总以为自己能代表天下人。谁对我不好就是对天下不好,就是残暴

user avatar

重八有一个嫡出的女儿安庆公主,嫁给欧阳伦为妻。后来欧阳驸马到川陕出公差,利用职权走私茶叶,驸马家奴周保还殴打了一个小吏。结果这个小吏一告发,驸马赐死,家奴砍头。

重八当然不是圣人,自己亲儿子犯法他就不会怎样,问题是他儿子就二十多个,除此之外的人,基本上都能一碗水端平,还能保证起码的公平。这种公平,其他的皇帝或太后有几个愿意给老百姓?参考老佛爷,谁叫她一时不高兴,她就……

所以重八那么残暴为啥还能坐稳江山?因为他智商在线啊。


我对一个答案是不敢苟同的的。

这个答案说朱元璋对待底层老百姓比贵族出身的李家要“残忍”。我姑且认为他是对的。问题是贵族出身的皇帝就只有李家一家吗?李家前面的杨家难道不是贵族出身吗?杨家对老百姓怎么样的?征高丽、修运河、全国巡游,哪一样不比重八过分一百倍。那为什么在这个回答里,李家就是贵族标杆,杨家就被开除贵籍了?

更何况李家的不残暴恰恰是被同样出身高贵的杨家的“残暴”的结果给吓住了,魏征给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的国君,最后“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你们可能都猜得出来谁中枪了。

继续说下去,难道重八的后代崇祯不是出身高贵么?既然“出身高贵的人对底层民众还有一些宽容”,为什么崇祯朝的老百姓比重八的时候要惨很多?当然估计那位先生可能要说重八基因不好,导致崇祯不能算真正的出身高贵了。

话说回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位先生这些话自有深意,想要让你们相信穷生奸计富长良心,至于这种理论靠不靠谱,大家心里自当有数。

user avatar

得国之正,莫过汉明。

老朱别的不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这一条。就可以万古流芳了。

你觉得老朱不好,难道你想回到元朝当四等人?

user avatar

因为他始终维护了大明王朝的金字塔型的构造啊,金字塔是最稳的。

朱元璋重官,官就要比屁民高贵,但官不能比皇帝贵。官犯了法,就是欺君罔上,就得处罚。民犯了法也一样。

其实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啊,秦用法制大家一片叫好,朱元璋用法制就不行,美其名曰开历史倒车。

洪武年间,百废待兴的时候,地广人稀。你正经老百姓抢着去种地都来不及呢,哪来的逸民?现在往前推七十年,告诉你有地种,不种就杀头,老百姓还是感恩戴德。亮剑里老李就说了,农民有了土地才能过好日子。

也别说藩王祸害,人的思想吧,总是这样。大汉大唐年年动刀兵,战死数,出兵数大都不详。战争场面夸张,动辄人马俱碎。诸侯割据,连年征战。然后得出一句我大汉以强亡。这会儿就不说农民了,不说百姓了。

还有说不让老百姓随意跑,说老实话,你让百姓跑能咋样?能跑几里地?又说得让人知道自己动向,莫非每个农民回家都得写个报告记录邻居的动向?别拿文献的记录套实际好吧。

还有说匠籍是一种剥削制度,难道政府用工不给工钱?还是老百姓不能让工匠帮忙打造器械?贪腐克扣肯定会伤害工匠,所以老朱也铁血反贪啊。

老朱虽然心狠手辣,自私贪婪。不过你不能把他想的太笨啊。他是高压统治,但不是反动统治啊,他设计的是顺民能过下去的政策,不是非要搞死老百姓的政策。

回到正题,人口锐减,土地富裕。

对农民来说,老老实实种田交税就能活下去还能活的不错,你造反吗?况且你听说朝里的大官们几万颗脑袋都掉了,不到万不得已你敢反吗?

对官员来说,这人刚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我要比他强多少才能打败他。况且,你刚联络一个人,那个人可能转头就把你卖了。这种情况,你敢赌吗?

武将们前期都可香了,对核心将领的屠杀是在后面,藩王和兵部逐渐控制了兵权。而且核心将领多半也老了,没有造反的冲劲了。

综上,大明王朝稳如泰山。

user avatar

杀贪官,你开心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残暴”地坐稳江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故事,涉及到他的个人特质、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策略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将他的“残暴”与“坐稳江山”结合起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 时代的烙印:乱世造就“猛人”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民族矛盾.............
  •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确实铁血冷酷,手段骇人听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能坐稳皇位,并且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建立起大明朝,靠的绝不仅仅是残暴。很多人为他卖命,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被逼”或者“利益驱动”就能一言蔽之。首先,我们得把眼光放回他起兵的那个年代。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盗贼.............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印象,就是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帝王画像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奇形怪状”。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不少历史原因和文化考量,远非简单的“画得不好”能够概括的。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原始画像的失传与历史记载的“失真”首先得明确一点: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朱.............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被“吹得这么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开创性的政策、以及他个人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治理能力。这种“高”体现在多个层面:一、 草根出身的逆袭典范:这是朱元璋最被津津乐道的一点。他出生在元末农民起义的乱世中,出身贫寒,经历过赤贫、出家为僧、再次流浪乞讨的底.............
  • 回答
    朱元璋对待官员的严苛,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动辄以各种名目株连,将官员及其家属整族灭绝,其手段之残酷,让无数士人闻之色变。然而,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出现像其他朝代那样,因为君主对待官员过于苛刻而引发大规模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叛,将皇帝逼下台的局面。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朱元璋本人.............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小时候的朋友后来都“厉害”,这其中确实有值得细细道来的缘由。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老天爷偏爱,而是历史大背景、个人机缘、以及朱元璋自身用人眼光的综合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朱元璋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光景。那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种势力.............
  • 回答
    石虎、朱元璋、张献忠这类历史上的权力人物,之所以没有被所谓的“正义的侍卫”一刀毙命,原因复杂且多维度,并非简单的情感抒发或道德审判所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现代视角下对“正义”的狭隘定义,回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权力运作的现实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古代的“侍卫”与我们现代理解的“.............
  • 回答
    朱诺号选择从极地轨道研究木星,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策略,其好处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位“行星之王”。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极地轨道”。通常我们想象中的行星探测器绕行星飞行的轨道,大多是在行星赤道附近,就像是在一条扁平的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直击了历史人物与当代审美之间的碰撞,也触及了影视创作的某些规律。朱佑樘和张皇后的故事确实有很多现代人会欣赏的特质,但影视化却并不常见,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朱佑樘和张皇后身上那些“符合现代女权口味”的点,这正是你好奇的根源: 非传统家庭背景下的.............
  • 回答
    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靖难夺位,平定内乱,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江山;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篇章;他编纂《永乐大典》,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他迁都北京,营建紫禁城,塑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首都的格局。桩桩件件,无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足以让他青史.............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古龙先生的《武林外史》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那位永远孤独却又充满魅力的沈浪,以及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剧情之外,两位绝世佳人——朱七七和白飞飞,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这场争论,说到底,是读者们对于“理想伴侣”和“真实人性”的不同解读,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碰撞。朱七七:千金小姐的.............
  • 回答
    朱列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律师,其提出的部分提案确实引发过争议和讨论。关于“取消醉驾入刑”等提案,需要从法律背景、立法目的、社会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客观分析,而非简单以“奇葩”评价。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析: 一、朱列玉提案的背景与可能逻辑1. 专业视角的出发点 作为律师和法学研究者,朱列玉可.............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这位在位时期被誉为“仁宣之治”的皇帝,一生中拥有两位儿子,其中长子便是后来引发“土木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提起朱祁镇,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他年少登基,被宦官专权裹挟,最终导致国之大辱的形象。那么,这位让明朝历史蒙上阴影的皇帝,为何会是宣宗的儿子?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血脉延续,而是多种复杂因.............
  • 回答
    朱小贞的善良并没有换来保姆的感恩,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其中的曲折实在令人唏嘘。人们对这件事感到不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道德观,而朱小贞对保姆的好,从很多方面来看,都算得上是恩重。朱小贞在得知保姆林某的家庭困难后,不仅没有因为她是一个保姆而区别对待,反而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
  • 回答
    在二战的名将讨论中,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确实常常被提及,并且在部分评论者那里获得高度评价。然而,您提出的“水货”之说,也反映了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存在争议和不同视角。要理解为何有人会将他们视为“水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货”的含义,在军事评.............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出现明朝那般“荒唐”的皇帝,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玩味的对比。要深究其中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好”,而是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统治理念以及皇帝自身的成长环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先理解明朝那些被贴上“荒唐”标签的皇帝,他们荒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厚照(明武宗).............
  • 回答
    (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折子,眼神锐利地扫向提问者)“告官?哈哈哈哈!好一个‘告官’!”(语气陡然变得沉重,带着一丝嘲讽)“你问我为何不去告官?且不说你生在这个时代,你可曾真正见过那官?你可曾真正懂得那‘官’字背后是什么?”(缓缓站起身,踱了两步,仿佛思绪飘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初我还是个贩夫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复杂性,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和秦朝的对比。要解释为什么朱厚照(明武宗)在位多年,明朝依旧存在,而秦始皇(秦始皇)短暂的统治却开启了王朝的灭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朝的存亡并非由一个皇帝个人的“玩乐”与否来决定。虽然皇帝的个人行为对国.............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失败,尽管当时仍有张辅、徐石等名将,但明军却在北方边境遭遇惨败,导致明英宗被俘。这一事件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将领能力不足,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决策、军事因素、后勤与天气、政治与人事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决策失误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