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句话有没有出处?

回答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需要从历史语境、文本来源和学术讨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可能的出处与历史语境
1. 毛泽东的军事评论
这句话最早可能出自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军事能力的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8年)等著作中,曾对历代军事领袖进行过比较。例如,在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成就时,他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是能军之雄”,但具体表述可能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

2. 现代史学研究的引用
该句可能被后世史学家或评论家引用,作为对李世民与朱元璋军事能力的比较。例如,一些军事史研究者或历史通俗读物中,可能将这句话作为总结性评价,但需注意其并非出自某一部经典文献。

3. 民间或网络语境的传播
这句话也可能在当代网络或历史讨论中被引用,作为对李世民和朱元璋军事成就的概括性评价,但缺乏明确的原始出处。



二、李世民与朱元璋的军事能力分析
1. 李世民(唐太宗)
军事成就:作为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确立统治,平定突厥、东突、高句丽等战争,建立“贞观之治”,军事指挥能力极强,擅长战略部署与战术灵活。
历史评价:历代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均称其“能军之雄”,《资治通鉴》也评价其“以神武之才,而有文德之治”。
局限性:晚年因杨广的教训,对军事扩张有所收敛,且在高句丽战争中因策略失误导致失败。

2. 朱元璋(明太祖)
军事成就: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农民起义起家,以少胜多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统一全国。其军事指挥能力突出,擅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历史评价:《明史》称其“雄才大略”,但其军事行动多以镇压地方势力为主,缺乏李世民的对外扩张战略。
局限性:后期因“靖难之役”与朱棣的战争,军事重心转向内战,且对边疆防御投入不足。



三、学术界的争议与观点
1. 军事能力的对比
李世民的军事成就更偏向“战略统筹”与“对外扩张”,而朱元璋更侧重“内战平定”与“基础建设”。
毛泽东可能认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更具“全局性”和“开创性”,而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更“实用”但“局部”。

2.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这句话的“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可能基于现代视角的比较,而非古代史学的客观评价。
例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与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在军事与政治上的结合,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分高下。

3. 其他历史人物的对比
历史上,汉武帝、曹操、成吉思汗等军事家也曾被提及,但因时代、地域、文化差异,难以直接比较。



四、可能的误传与修正
1. 原句的准确性
原句“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可能并非出自某部经典文献,而是现代人对历史人物的总结性评价。
需注意,这种说法可能带有时代局限性,且未被古代史家明确记载。

2. 相关文献的引用
若需追溯出处,可参考毛泽东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8年)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现代史学著作如《中国军事史》(范文澜)中的分析。



五、结论
1. 出处不明确:该句并非出自古代文献,而是现代人(如毛泽东或后世史学家)对李世民与朱元璋军事能力的比较性总结。
2. 历史语境:李世民的军事成就更偏向“开拓与战略”,而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更侧重“内战与基础建设”,两者各有侧重。
3. 学术讨论:该说法可能被后世用于强调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但需注意其主观性与时代局限性。

因此,这句话更可能出现在现代历史评论或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而非古代文献。若需进一步考证,需结合具体文本或历史语境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说句难听的,我对前人对古人的评价一直不感冒——顶多用他来证明“风评”。

比如我时常会用后人用关羽张飞比喻勇将的词证明“在这句话流传的时代,关张的勇猛就已经被很多人认可和认知”,而不是证明关羽张飞最牛逼。

打个比方,现在有个年轻人在论坛喊塞尔达天下第一,然后多年后他成为了国家领导人/顶级科学家/超级企业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xxx已经确定了谁是世界第一游戏”,然后我们再把这句话写进游戏史

user avatar

虽然是说过,但意义真的不大

毛主席还说过“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最会用人的皇帝”自己在后汉书批注还这么写。

他看到郭嘉的十胜论也是很赞赏,说古今罕见。

看商鞅时说商鞅四千年第一政治家

看姚崇又说古今没几个人比得上

再看张说也是这么说。

毛主席并不是很有时间去仔细研究史料,分析战局 对手,很多时候的评价只是开个玩笑或者气氛到了,随口感叹一句。

并不是很认真的评价。

他还说过李世民这个贵族N代是草莽出身的英雄。“草莽出身”??

现在专注于某一朝代军事史料的研究者,还常常有新的发现推翻以前的看法或修正以前的看法。

不要以主席的话当做网络键史圈粉圈的工具,也不要高举两个凡是这种口号。

====================================

评论区有人提醒了我,毛主席有一次还说:明英宗是个干的很不错的皇帝

==============================================

好吧再补充一点吧,客观来说明英宗除了土木堡之变,还是有点其他功绩的

比如他派王骥蒋贵三征麓川,向南打到了缅甸中部,向西几乎逼近印度阿萨姆邦,成功捕获思任发和一堆家属,彻底打垮了持续一百多年的麓川王朝。

另外就是派陈懋平定了明朝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东南矿工大起义。

但是我个人非常怀疑主席是不是真的对这些事情有所了解才说明英宗干得很不错。

而且从民族团结,阶级叙事角度来讲,主席似乎也不太可能会因为平麓川,平矿工起义夸奖明英宗吧。

user avatar

那位天才自己的战役组织,其实也不过稀松平常的水平,军事统帅独观大略、不治细务,这本身就是个笑话。

所以他是个非常优秀的战略家,神而明之,这都是不消说的。但是具体到一个战区,他的第一个主意馊的几率是相当之大,他的长处在于第二个主意。

面对李世民古今独步的战役组织水平,他吹两句也是正常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