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设立三司就是为了分权,那为什么后来大明又设立了权利那么大的巡抚?

回答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设立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设立三司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分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避免出现像元末那样权臣跋扈、皇帝架空的情况。

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负责全省的民政、财政、教育、农桑等事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省政府”的职能。提刑按察使司,俗称“臬司”,负责全省的司法、监察、刑名等事务,相当于“省高级法院”和“省纪委”的结合体。都指挥使司,俗称“卫所”,负责全省的军事、治安等事务,是军事力量的指挥中枢。

这三司的设立,实现了权力的横向分割,各司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互不统属,但又相互牵制”的局面。理论上,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任何一个官员或者机构权力过大。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初衷良好的制度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到了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万历年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战事频繁,内部的盗匪也层出不穷。朝廷原有的三司体制,在应对这些复杂而紧急的局面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效率低下。

这时候,一个更具集权色彩的官职——巡抚,便应运而生,并且逐渐获得了巨大的权力。

为什么会设立巡抚?

巡抚的出现,并非一开始就打算赋予他如此大的权力,更多的是一种“权宜之计”,是应对危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物。

1. 应对边疆危机和地方动乱: 随着明朝疆域的扩张和周边民族矛盾的激化,边疆地区常常需要临时的军事指挥和行政协调。例如,宁夏、甘肃、辽东等地,常年受到边患的困扰。朝廷需要派一位有经验、有能力的官员前去,暂时主持当地的军政事务,统一指挥,协调各方力量。

2. 解决三司协同不力的问题: 尽管朱元璋设立了三司,但实际上,三个司的官员之间并不直接隶属,有时会出现“各行其是”的情况,尤其是在处理需要协同作战的紧急事务时,效率会大打折扣。比如,镇压农民起义,需要军事、财政、司法部门的紧密配合,但如果缺乏一个总揽大局的人,协调起来就会非常困难。巡抚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部门壁垒,实现高效的指挥和调度。

3. 弥补中央政府的触角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对于庞大帝国的地方事务,已经难以做到事无巨细的掌控。巡抚的设立,可以看作是中央政府在地方上设立的“临时全权代表”,能够更直接、更有效地将中央的政令传达和执行下去,同时将地方的真实情况反馈给朝廷。

巡抚的权力是如何膨胀的?

巡抚的权力膨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临时”到“常设”,由“协调”到“主导”的过程。

1. “巡行”到“驻守”: 最初的巡抚,顾名思义,是“巡行”而非“常驻”。他们是奉旨前往特定地区,巡视、考察、处理棘手问题,完成后就回京复命。但随着问题的复杂化和区域化,一些巡抚开始“留驻”地方,甚至变成事实上的“地方总督”。

2. “督抚”并称,权力合一: 许多时候,巡抚与“总督”一同出现在一个区域。总督主要负责军事,而巡抚负责民政。但随着时间推移,两者职责常常出现交叉,甚至合并。尤其是在一些军事吃紧的地区,巡抚往往会被赋予“督师”的头衔,同时掌管军事和民政大权。明末时期,很多时候“巡抚”和“总督”的界限变得模糊,一个官员可能同时担任多个巡抚和总督的职务。

3. “节制”的权力: 巡抚最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节制”当地的其他官员。这意味着,虽然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员在名义上与巡抚同级,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独立于巡抚的(如臬司的监察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巡抚往往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指挥和约束。例如,巡抚可以向朝廷建议任免地方官员,或者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对其他官员下达指令。

4. 军政大权的集中: 尤其是在面临重大军事行动或地方动乱时,巡抚的权力会被极大地放大。他们可能被授予“便宜行事”的权力,甚至可以调动所属地区的卫所军队,调集粮草,招募士兵。这种集军政权力于一身的局面,使得巡抚在地方上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5. “钦差”的性质: 巡抚某种程度上也带有“钦差”的性质,是皇帝的耳目和代理人。他们的任命往往经过皇帝的亲自批准,他们的职责也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越级的指挥和监督,自然使得他们在地方上的地位高于了原本按照三司体制划分的各级官员。

巡抚权力过大的弊端:

巡抚权力的膨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对危机的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地方割据的风险: 巡抚权力过大,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容易滋生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构成挑战。
政令不一,内耗加剧: 尽管巡抚是中央的代表,但由于其权力过大,也可能出现与中央其他部门、甚至与其他巡抚之间政令不一,相互掣肘的情况,反而加剧了内耗。
腐败和滥权的可能: 巨大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很容易导致腐败和滥权。
“朝中有人好办事”: 巡抚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朝中的后台,有时他们的权力大小也与其后台的支持程度密切相关。

总结来说, 朱元璋设立三司是为了分散权力,防止一家独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现实需求的演变,三司体制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时显得力不从心。巡抚的出现,是为了填补这一制度上的真空,解决实际问题。最初的巡抚权力有限,但随着其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军政并重的危机时刻,其权力被不断赋予和放大,最终演变成了手握重权的地方长官。从某种意义上说,巡抚的设立是大明在中央集权和地方管控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平衡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为明朝后期埋下了不少隐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的社会活动是发展运动的。

三司是在国家层面的,同一个层级的机构或者角色。

但是随着社会管理的细化,一些初期不太关键社会运营参数跟更多的社会利益纠缠在一起,于是需要一定的组织或者角色对这些关系和参数进行管理。

在帝国中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战友关系变成了博弈关系,从稳定结构上面,需要有那种临时的,有上报权的,对中央负责的,中央督察组大员巡察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设立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设立三司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分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避免出现像元末那样权臣跋扈、皇帝架空的情况。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负责全省的民政、财政、教育、农桑等事务,也就是我们.............
  • 回答
    朱元璋立国之初,面临的局面可谓是百废待兴,然而,最大的挑战却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统治,以及如何处理好宗室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宗室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王朝稳定的基石,也是他个人权力的天然延伸。因此,设立宗室,并赋予其一系列特权和责任,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布局。首先,.............
  • 回答
    朱元璋时期推行的海禁、军户、匠籍以及对人员流动的严格限制,确实给明朝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或许能达到某些政治或军事目的,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下面就这些政策对明朝社会造成的危害进行详细的阐述:一、海禁政策的危害:窒息了经济活力与国际交流朱元璋为了防范倭寇和巩固海上统治,颁.............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且立下严令,不允许后世再设,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政治决策。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头说起,把他那时候的中国,以及他这个人给好好掰扯掰扯。一、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与梦想”——但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古代,丞相这个职位,那可是权倾朝野.............
  • 回答
    朱元璋选择将首都设在南京(当时称应天府)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做出的战略性决定。以下将详细阐述朱元璋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理由:一、 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 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被天然的山脉和长江所环绕,形成.............
  • 回答
    说起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他的功绩确实是响当当的。从一个穷苦的农民一步步走到九五至尊,驱逐了残暴的元朝统治,让汉民族得以重拾故土,这本身就是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他恢复了中国的正统,让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单凭这一点,他的历史地位就不可动摇。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他为明朝设计的政治制度,确实会发现其中蕴含着.............
  • 回答
    谈到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朱锫这位设计师的名字,很难不被提起。他的设计,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古老的御窑厂,以一种极其现代、却又饱含敬意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要评价,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那份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融于其中的大胆创新。首先,得从他的设计理念说起。朱锫没有选择那种大张旗鼓、试图超越历.............
  • 回答
    对于《宝可梦:朱/紫》的御三家设计,我的感受可谓是相当复杂,就像品尝一道需要细细咀嚼才能领略其妙处的菜肴。它们无疑是这个世代最具话题性的宝可梦之一,而围绕着它们的设计,也引发了不少玩家的讨论和争议。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各自的风格。草属性御三家——“过瘦”的草鳄鱼“されます”(抱歉,这里我无法准确翻译.............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位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推翻元朝的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从战略层面的影响、对元朝统治的瓦解程度、最终的胜利成果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推动等多个维度来看,他们的抗元贡献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并进行排名:第一名:朱元璋朱元璋的抗元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他不仅是最终的胜.............
  • 回答
    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否真心相爱,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综合史料和后人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得出比较详细的结论。一、 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无可替代的“贤内助”与精神支柱首先,必须承认的是,马皇后在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中扮演了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她不是朱元璋众.............
  • 回答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之所以能够摆脱秦朝、隋朝那样短命王朝的命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朱元璋个人的能力和政治遗产,也有明朝初期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一、朱元璋个人的卓越能力与深谋远虑首先,朱元璋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其个人能力无疑是明.............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到底有多牛逼,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这个人,就像一块饱经锤炼的顽石,从泥泞中硬生生挖出来,又被烈火淬炼得铜浇铁铸,最终站成了开创一个大朝代的帝王。这其中,每一个字都得从他那极其坎坷的人生经历里掰开了揉碎了说。出身微寒,却胸怀大志:咱们得从他最最底层的地方说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 回答
    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身上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能把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这本身就够传奇了。首先,他极其有韧性,打不死的蟑螂。 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为了活命,他当过和尚,乞讨过,可以说是受尽了人间的苦。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一般.............
  • 回答
    朱元璋是否“爱民如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政策、言行、统治方式以及历史评价。支持“爱民如子”观点的论据: 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 这是朱元璋最常被提及且最具说服力的一个论据。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乞讨过.............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