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个人的品性,还是明初组织的原因?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

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组织原因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朱元璋的个人品性:猜忌、多疑、以及对权力的极致追求

朱元璋早年的经历铸就了他极其复杂的性格,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潜在威胁的极度警惕。

草根出身带来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朱元璋出身贫苦,甚至一度为僧,尝遍人间疾苦。这种经历让他对失去权力有着强烈的恐惧,也使得他对自己作为“天命所归”的合法性时刻保持警惕。他担心一旦权力旁落,自己和家人会重蹈覆辙,再次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他需要通过彻底清除所有可能威胁其统治的人,来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
帝王之术的信奉与实践: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数真正掌握了帝王之术的皇帝之一。他深谙“君权神授”的理论,并将其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他认为,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任何挑战或分担皇权的势力都必须予以铲除。这种信念,使得他将功臣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而非辅佐自己的伙伴。
极强的控制欲和猜忌心: 朱元璋天生多疑,尤其是对那些与他一同打江山的功臣。他认为这些人跟随他出生入死,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人脉,一旦心生不轨,将是他最大的威胁。这种猜忌,使得他不愿意看到功臣拥有过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总是在寻找他们可能存在的“罪证”。
性格中的残忍与偏执: 朱元璋在个人性格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残忍和偏执。当他认为自己受到了背叛或冒犯时,会表现出极端的愤怒和报复心理。这种性格特质,使得他在处理与功臣的矛盾时,往往倾向于使用最残酷的手段,而非沟通和协商。

二、 明初的组织原因:独特的权力结构和政治环境

明初的政治环境和权力结构也为朱元璋的“大杀功臣”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理由。

开国君主与功臣的天然矛盾: 任何一个王朝在建立初期,都会面临开国君主与功臣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功臣们因为对建国的贡献而拥有极高的威望和一定的政治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君主的绝对权威。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自然不愿意让这些功臣分享过多的权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洪武朝独特的集权模式: 朱元璋在建国后,大力推行集权。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六部,并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了对官僚体系的控制。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使得皇帝成为权力的唯一中心,而功臣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了被皇帝需要被严密监控和约束的对象。
缺乏有效制衡机制: 明朝建立初期,缺乏有效的政治制衡机制。没有像后世那样成熟的内阁制度或相对独立的司法体系来约束皇权。这使得皇帝的个人意志能够更直接地转化为政治行动,而功臣们也缺乏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对抗皇帝的决策。
“从龙之功”与“臣不逼君”的观念: 在传统的中国政治观念中,“从龙之功”固然重要,但“臣不逼君”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约束。朱元璋利用这种观念,将功臣的行为解读为对君主的挑战,从而为自己的清洗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任何一个新生的政权,都难免会经历残酷的政治斗争。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扫除潜在的反对力量,往往会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洪武朝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处于这种政治斗争的背景下。

三、 个人品性与组织原因的相互作用:

朱元璋的个人品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明初的组织原因相互作用,才最终导致了“大杀功臣”的悲剧。

猜忌心驱使下的制度设计: 朱元璋的猜忌心,直接促使他设计出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制度。废除丞相,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个权力过大的宰相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设立锦衣卫,则是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控,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反叛。这些制度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安全感和控制欲。
权力结构为猜忌提供了发泄口: 明初高度集权的权力结构,使得朱元璋的猜忌能够得到最直接、最有效的发泄。一旦他产生怀疑,就可以通过手中的绝对权力,直接将功臣治罪,而缺乏有效的制衡力量来阻止。
功臣的“威胁感”加剧了朱元璋的猜忌: 许多功臣在战争时期积累了巨大的声望和实力,例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他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威望,这在朱元璋看来,就是潜在的威胁。即便他们本人没有二心,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让朱元璋感到不安。
对改革的阻力与朱元璋的决心: 一些功臣如李善长,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可能对朱元璋的一些改革措施提出异议。朱元璋将这种异议视为对皇权的挑战,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猜忌,并最终导致了对他们的清洗。
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借口”: 明初的政治环境并不算特别稳定,各种派系斗争、地方势力等都存在。朱元璋可以利用这些复杂性,将一些并非直接针对他的行为,也包装成“阴谋”,从而进一步扩大清洗的范围。

具体案例分析: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这两个案件是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典型。
胡惟庸案: 胡惟庸作为丞相,权力过大,且在与一些官员的交往中,被朱元璋认为有谋反的迹象。朱元璋的猜忌心发挥了作用,他认为丞相制度本身就是威胁,而胡惟庸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他的不安。最终,胡惟庸因“谋反”罪被处死,株连甚广,数万人受牵连。
蓝玉案: 蓝玉是北征大将,战功卓著,威望很高。朱元璋认为他骄横跋扈,意图谋反,并以此为由将其处死,并株连了包括国公在内的多人。这充分展现了朱元璋对功臣威望的忌惮和对潜在威胁的零容忍。
对徐达等人的猜忌: 即使是像徐达这样忠心耿耿的功臣,也未能逃脱朱元璋的猜忌。传说朱元璋曾赐徐达蒸鹅(相传徐达当时患病不能吃蒸鹅),借此试探徐达是否会违抗圣意,从侧面反映了朱元璋的猜忌有多么严重。

总结:

综上所述,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由其强烈的猜忌心、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以及深刻的不安全感所驱动的悲剧。然而,明初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缺乏制衡的权力体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为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提供了发泄的渠道和“合理化”的借口。

可以说,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是“因”,而明初的组织原因则是“果”和“势”,两者结合,共同导致了这场波及甚广的政治浩劫。虽然朱元璋也声称是为了巩固国家稳定,清除腐败和威胁,但其行为的根本动因,更多地源于其个人性格的局限和对权力的极端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大程度归因于明太祖个人多疑的性格。

我们在思考古人,特别是帝王之时,总容易陷入“理性政治人”假设,也就是说,认为他的一切行为,尤其是大事决策时,认定他们是全知全能情况下得出的最优策略。

马克·布落赫曾经说:

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肉的气味,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

而出于对唯物史观的误解,“人肉的气味”被我们选择性的遗忘了。

实际上,雄才大略的帝王们性格往往千差万别,在古代社会,帝王性格可能比组织制度更能决定帝国的走向。

朱鸿在《明成祖与永乐政治》一书的“绪论”里强调:

吾人认为对永乐朝历史的研究 ,应暂时摆脱以建都问题为焦点,不再走封建—靖难—迁都—带动各项建设—改变明代性格的老路子。而应先求对成祖本人,诸如他的性格、思想与心理等有充分的了解没然后再回头论建都等诸问题,或能于永乐政治获得较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是很有见地的。

关于朱元璋的性格,我不想进行系统的讨论,只点几则关于朱元璋的代表性史料,以点带面。

《皇明祖训序》: 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疋,调教能行速走者,常于宫门喂养。及四城门,令内使带鞍辔各置一疋,在其所在,一体上古帝王诸侯防御也。

这是朱元璋对诸王的训诫,虽然当时除了西北边疆以外,天下基本太平,但是朱元璋还是要求自己的儿子们有但凡有事能立刻骑马就跑的安排,甚至,我很怀疑,他在自己的金陵城中应该也有类似的布置。他怕。

《谕晋王敕》:前者命尔之国,闻道中忽责操饍者,吾甚惊之。……尔知吾操膳者否?止一徐兴祖者。操吾饍二十有三年,轻易不辱之。吾平昔甚不忍于事,于操饍切记忍之,保命也。尔当蹈吾所为,勿轻易。

一代帝王专门致书自己的儿子,就因为听说他对自己的厨子进行了训斥。对于自己儿子的这种做法,朱元璋惊讶且后怕,专门教晋王自己这么多年的“保命”之道,那就是善待厨子。同时,这则史料另一处有意思的点就是朱元璋对自己性格的深入反省“吾平昔甚不忍于事”。

朱元璋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他害怕厨子,他在自己的宫墙之外还要安排逃难马匹,这样一个人,无论明初组织如何,那些手握兵权、亲朋故旧遍天下的跋扈开国武将们,他能放心吗?

即使他自信自己能压得住他们,可是一旦自己故去,主少国疑的朱允炆真的能镇得住吗?

作为在元末大熔炉中胜出的“蛊王”,他对于人性实在太了解了,他不信人性,只信自己。想想陈友谅,先杀倪文俊再杀徐寿辉;想想察罕帖木儿,被田丰、王士诚所杀;再想想自己,从郭天叙到郭天爵,到小明王。

元末大熔炉的锻造,进一步放大了朱元璋本就多疑易怒的性格,诛杀功臣,看似偶然,其实是系统的必然。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明白,朱元璋刚开始并不想杀功臣。

在很多人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极度自私小心眼的残暴变态杀人狂,一直谋划着杀功臣,不念旧情……

朱元璋四十岁登基,执政三十一年,七十一岁去世。

但是他活着的时候知道自己能活七十一?

肯定不知道,他又不是神仙。

一个四十岁登基的皇帝,如果真的想杀功臣,那得加紧杀了,说不定自己六十岁就死了呢?有几个皇帝活过六十的?

然而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整整二十三年里,朱元璋总共只杀了三个功臣,流放了一个。

哦,忘了说了,这里的功臣指受封有爵者,即洪武三年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三伯等人(后来其他人如蓝玉也晋爵了)

这三个人是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忠勤伯汪广洋,被流放的是常遇春之子常茂。

朱亮祖这位老兄死的不算冤吧?勾结地方,插手政务,还欺君。

常茂是抽刀砍伤纳哈出,差点把劝降二十万大军的事情搞砸,给了个流放待遇,也不算过分吧?

汪广洋牵扯刘基死亡,很难说,就算是冤杀吧。

也就是说一直活到63岁,这二十多年朱元璋总共只冤杀了两个功臣:廖永忠同志,汪广洋同志,其他人都好好的。(刘基和徐达那不是老朱杀的,老朱也没必要杀他俩,烧鹅的事当段子就行了)

其他功臣非但好好的,还享尽荣华富贵:

常遇春女嫁太子朱标,邓愈女嫁秦王朱樉,傅友德女嫁晋王世子,徐达女嫁燕王朱棣,冯胜女嫁周王朱橚,王弼女嫁楚王朱桢……还有李善长长子娶朱元璋皇长女临安公主。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死了,没有人能说他残杀功臣,因为没证据,反而还得把他吹得比宋太祖赵匡胤还仁慈,赵大杯酒释兵权,老朱可是和功臣们结亲家啊!

然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决定深挖李善长的事,这一年被处死的有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

你要硬说他们很冤枉,恐怕也谈不上,以李善长为例,对谋反知情不报,等于同党。

有人说,李善长很冤枉,因为他本来就是第一重臣了,就算胡惟庸谋反成功了,他还是第一重臣,有必要谋反吗?

然而问题在于李善长虽没有想参加谋反,可他的却不检举告发,持中立态度。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对于谋反这种疑罪从有的大罪来说,只有参加和立即告发两种选择。

其实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已经有人告发李存义也牵扯谋反案了,但是朱元璋还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令不予追究。

可等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被杀的人就是真的冤了,蓝玉案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冤枉的。

难道朱元璋短短几年就发生了性格剧变?之前二十多年都不动手,等66岁了再出手?

性格原因恐怕解释不通吧?

这就要牵扯到太子朱标的死了。

朱标一死,最急迫的问题就是谁来当继承人?

最终,经过多方面权衡,朱元璋选定了朱标在世的长子朱允炆(朱标真正的长子朱雄英早死)。

可问题在于这群老功臣怎么办?朱标能压住场子,朱允炆一定压不住。

特别是这群功臣还和藩王有姻亲,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起兵造反?

这种情况下,屠杀就不可避免,短短三年(洪武二十六-洪武二十八年),存世的功臣几乎被全部清洗,数量达到洪武朝被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朱标不死,这群人会活的好好的,还会得到重用,比如蓝玉就会是朱标的心腹爱将。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大杀功臣不是朱元璋的性格原因,不然他还和功臣们搞联姻?

组织的原因……有点关系,朱标一死,整个围绕他打造的体系就需要重新洗牌,不然后继者根本无法驾驭。

也就是说,换你在那个位子上,你也只能选择杀,只要你不想看见自己死后有人起兵造反。

朱元璋当年想给老兄弟们一场荣华富贵,子女互相联姻,却最终成了这帮功臣们的催命符。如果没有这些联姻,这些人本不必死的。


有人会说,朱棣不是照样起兵造反了?不还是没避免?

那就是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这么蠢,这样的开局都能输(建文帝能派人到燕王府上门抓人,朱棣被逼的装疯卖傻求活命)。

他把一切都考虑到了,唯独没考虑朱允炆这么废。

当然,朱允炆当初给朱元璋承诺的处理藩王的办法是五步走:

一以德争心,二以礼约束,三以权削地,四改动封地,五拔刀相向。

结果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死,七月份五王爷周王朱橚就被抓到南京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建文元年四月,一口气废掉了齐,湘,代三王,湘王被逼自焚,其余两王软禁。

六月,削岷王,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七月初,张昺谢贵直接到燕王府上门抓人……

朱元璋:当初说好的五步走呢?什么第四步改封地,第五步才刀兵相见……你这几个叔叔直接快进到第四步改封地了?还流放云南?

user avatar

朱元璋大杀功臣......那还真是满清文化圈所赐。

满清有个流传五百年的话术习俗,那就是“如果我屁股上有屎,那我就满世界泼粪。”

所以,病死的大臣,可以是被杀的,可以是被剐的,可以是被剥皮的,可以是被赐蒸鹅的。

如果满清官方的《明史》不够权威,那就假冒明朝文人写个垃圾玩意,往他们的《四库全书》里一塞就好了。再禁毁民间藏书了事。

以至于,现代的某族人,可以很骄傲地拿他们祖宗污染过的“历史”来说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 回答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一生戎马,为朱元璋扫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之高,地位之重,在明初众位功臣中无人能及。然而,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功高震主者,下场往往凄惨。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到刘伯温,几乎所有对他开国贡献巨大的将领和谋臣,最终都未能逃脱被杀或被逼死的命运。那么,为何.............
  • 回答
    从秦到清,王朝更迭无数,其中不乏君王因猜忌、功高盖主而大开杀戒,尤其针对有功之臣,几乎是历史的宿命。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朝野动荡、民怨沸腾,甚至引发政权覆灭的危机。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似乎是个异数。他大肆清洗功臣,手段残忍,动辄数千上万,但其政权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甚至.............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一统天下后的杀戮,这事儿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门道深着呢。说他“杀功臣”、“杀故友”,这话说对了一部分,但也不能把事儿给概括全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朱元璋为啥要杀?动机可不是单一的首先得明白,朱元璋这人,出身草根,一路摸爬滚打,好不容易从一个要饭的成了皇帝。他对这个江山是.............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大肆屠戮功臣而未引发大规模的造反,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绝非仅仅依靠武力威慑就能达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权力高度集中与合法性基础的巩固首先,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就已经展现出极强的政治手腕。他并非一开始就处于绝对权力地位,而是通过战争.............
  • 回答
    说到朱元璋杀戮,那确实是名垂史册,比“胡萝卜加大棒”这种套路要狠上几个数量级。从“胡惟庸案”到“蓝玉案”,多少开国功臣、官僚士大夫人头落地?简直是血染朝堂。在这位杀神手底下讨生活,你说是个正常人,恐怕都得提着脑袋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哪个眼神不对,就跟自己的脑袋说拜拜了。可偏偏,在这样的背景下.............
  • 回答
    “朱元璋杀小伙伴”,这说法本身就带点戏剧性和民间传说色彩,用的是一个相对不那么正式的词。但要说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捋一捋。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几个人的生死,更是朱元璋本人性格的形成、他如何巩固权力,以及明朝初年的政治气候。首先,得明白“小伙伴”是谁。 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朱元璋还是个普通穷苦孩子,后.............
  •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
  • 回答
    朱元璋晚年大开杀戒,屠戮功臣无数,这桩历史公案确实让人费解。那些曾与他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开国元勋,为何一个个束手就擒,甚至引颈就戮,却无人反抗?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来剖析,绝非简单一句“恐惧”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看看朱元璋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这位草根皇帝,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穷小子,一步步打.............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大肆杀戮,原因复杂且多层次,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首先,巩固皇权,消除潜在威胁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是从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路打拼才建立了明朝。在他看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意味着周围充满了各种觊觎者和不确定因素。 .............
  • 回答
    朱元璋的“得国最正”之说,实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论断,背后隐藏着他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构建策略,以及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与韩宋政权的关系,以及他如何为自己的统治“正名”。韩宋政权:一个寄生于乱世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宋政权在元末乱世中的定位。韩林儿的韩宋政.............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和唐玄宗晚年都有废立太子的事件发生,但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却呈现出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时代背景、政治制度、个人性格、以及政治遗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汉武帝和唐玄宗晚年为何会起杀心废太子。汉武帝晚年的悲剧:.............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如果将成吉思汗的孙子,那位开创了元朝盛世的铁木真,置换到元顺帝的末期,面对如火如荼的红巾军起义和崛起的朱元璋,他能否力挽狂澜,中兴大元?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先来看看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个人特质和治国能力:铁木真,一个横空出世、从.............
  • 回答
    吾乃大明开国元勋,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蒙陛下恩赐,位列人臣之首。然,王朝初建,风云变幻,伴君如伴虎,自保之道,刻骨铭心,非言语可尽,然今日有幸与君畅谈,吾当倾囊相授,以君为鉴,免遭兔死狗烹之祸。一、功劳与风险: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吾等跟随陛下,自濠梁之起,至今三十载,驱逐蒙元,荡涤群雄,历经无数血雨腥.............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如果大明江山社稷,代代皇帝都由朱元璋一人担任,这无疑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极具颠覆性的设想。这不仅仅是“长寿”的问题,更关乎着一个王朝的生命力、制度的活力乃至整个国家肌体的健康程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朱元璋本人的特质、他所建立的制度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几个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承认朱元璋本.............
  • 回答
    让咱们好好聊聊,如果明朝初年,朱元璋坐镇南京,北边突然出现的是正值鼎盛、扩张迅猛的蒙元帝国,那画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因为这两个朝代的实力对比和所处的历史阶段,都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得把蒙元拉出来好好看看。蒙古帝国,特别是蒙哥和忽必烈时代,那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收割机”。从东亚.............
  • 回答
    铁血君王临危受命:朱元璋或朱棣能否重塑大明江山?崇祯皇帝,这位勤政却无奈的末代君主,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其悲剧的命运至今令人唏嘘。而如果将历史的指针拨回,让两位开国之君,明太祖朱元璋或明成祖朱棣,魂穿到这位山河破碎的崇祯身上,能否扭转乾坤,重振大明,甚至引领王朝踏入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与世界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