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和往日的故友,你们怎么看?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一统天下后的杀戮,这事儿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门道深着呢。说他“杀功臣”、“杀故友”,这话说对了一部分,但也不能把事儿给概括全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朱元璋为啥要杀?动机可不是单一的

首先得明白,朱元璋这人,出身草根,一路摸爬滚打,好不容易从一个要饭的成了皇帝。他对这个江山是怎么来的,他对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人,心里头那点儿数可清楚着呢。你想想,他当年跟着郭子兴,后来又跟着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都混过,最后才成了光杆司令。这中间有多少人和事儿,他自己心里头门儿清。

他杀人,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别人造反。 他当年打江山,那些跟着他的将军,哪个不是身经百战,手握重兵?这些人如果功劳太大,威望太高,万一哪天心生二念,或者被别人一挑拨,那他这个皇帝还能坐得稳吗?明朝有个说法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用在朱元璋身上,虽然有点儿刺耳,但确实是部分事实的写照。他害怕那些功臣成为尾大不掉的势力,威胁到他的子孙后代。

其次,朱元璋这人性情是比较多疑的,而且骨子里有股子不安分的劲儿。他年轻的时候吃过的苦太多了,对人心的险恶看得比谁都清楚。你看看他身边那些人,有几个是干净的?有几个是绝对忠诚的?他发现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不顺眼的地方,就可能往坏处想,觉得对方是在算计他。这种多疑的性格,加上他皇权的绝对性,就更容易把一些无心之失或者小小的过错,解读成谋反的信号。

再者,咱们也得说说那些被杀的功臣,他们自己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李善长,那可是开国元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滔天。但他这个人贪婪,而且搞小团体,把持朝政,甚至在一些事情上跟皇帝的意见不一致。朱元璋一看他这架势,觉得是个威胁,再让他活着,谁知道会出什么事?还有胡惟庸,那更是直接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而且证据确凿。这些功臣在权力斗争中,如果没有小心谨慎,有时候会犯一些致命的错误,给别人留下把柄。

都有哪些人倒了霉?具体分析一下

说到被杀的功臣,那可真是个庞大的名单了。最出名的,当然是那几拨大案:

胡惟庸案: 这可以说是最声势浩大的一场“肃清”。胡惟庸本来是丞相,权势已经很大了。朱元璋认为他专权乱政,结党营私,最后以“谋反”的罪名给办了。这案子一牵扯出来,一大批跟着胡惟庸的大臣都被牵连,株连甚广,很多人就这样没了性命。

蓝玉案: 蓝玉是徐达的侄子,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他年轻气盛,而且在军中有很高的威望。据说他跟朱元璋的小矛盾不少,再加上一些言语上的不敬,还有其他人的告发,最终也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被处以极刑,而且连同他的党羽,一起被清洗。这个案子牵扯到的一些人,也都是朱元璋早期打天下的老部下。

郭恒案: 这个案子相对前两个来说,不像那么政治斗争那么激烈,更多的是关于贪污腐败。郭恒是户部尚书,伙同其他人贪污了大量的钱财,朱元璋对此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动摇国本的事情,所以处理得也十分严厉。

除了这些大的案子,还有一些和朱元璋关系不错的“故友”,比如某些早期的部将,虽然没有直接被卷入大案,但因为各种原因,也可能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甚至被构陷。

和“故友”的情分,真的就一钱不值吗?

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朱元璋并非是见到“故友”就杀。你想啊,当年一起在濠州、在定远、在滁州打拼的那些人,好多后来都成了他的心腹大将,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等。这些人,朱元璋是倚重他们的,也相信他们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权力的膨胀,有些曾经的“故友”可能也变了。有的可能功高震主,有的可能贪图享乐,有的可能被别人利用,甚至有的可能真的起了二心。朱元璋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在这期间,人性会发生变化,环境也会发生变化。

而且,很多时候,所谓的“杀故友”,也是将政治斗争和个人情感搅合在一起。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一旦站在了权力博弈的对立面,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不得不痛下杀手。即便他心里头可能还有点儿不忍,但在他看来,江山社稷的稳固,比个人感情更重要。

后人怎么看待这件事?

后人对朱元璋这桩事,评价那是相当复杂的。

肯定者会说,朱元璋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是为了防止出现藩镇割据、外戚干政等情况,为明朝的建立打下了稳固的基础。他的一系列杀戮,虽然残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维护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必要手段。没有他这一番“大清洗”,可能就没有后来几百年的明朝。

批评者则会强调他的残暴和多疑,认为他对曾经出生入死的功臣和故友下手太狠,手段过于血腥,这是一种政治上的不信任和人性的泯灭。他们会认为,朱元璋的统治方式虽然巩固了皇权,但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政治恐怖的阴影。

更 nuanced 的观点则会认为,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权力运作的必然。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对权力有着极度的渴望和不安全感,而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非现代人能轻易理解。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他,而应该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历史逻辑。

总而言之,朱元璋一统天下后的大杀功臣故友,绝非是一时冲动或者简单的复仇,而是集政治需求、个人性格、权力博弈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于一体的复杂行为。他以极端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统治,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无尽的争议。这件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面前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道德标准、法律准绳,只能讲是非,论利弊;因为你既不能用此时代的道德去要求彼时的人,也不能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更不能用《刑法》去衡量古人的行为。

嗯下葫芦浮起瓢。明前期功臣集团削弱了,藩王集团就鼓包了;明中后期,蒙古势力稳定了,女真势力坐大了。平衡是政治的永恒法则,任何失衡都有可能导致金汤易破,大厦倾覆。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长期实行的中央集权有其合理性,但皇帝制度越到后来越暴露出腐朽性。不受限制的权力一定会对无力限制它的人大开杀戒,绝对的自由其实是绝对的不自由。

所谓“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遥想《神探狄仁杰》第一部,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我在万人之上做了皇帝,让我得到了什么呢?

狄胖:陛下,您得到了天下。

老媚娘:错了。我得到的是:敌人。

我的儿子成了我的敌人,我的兄弟姐妹成了我的敌人,我过去的朋友成了我的敌人,我不得不把他们从我的视线中一一清除出去,最后——我一无所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一统天下后的杀戮,这事儿可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背后门道深着呢。说他“杀功臣”、“杀故友”,这话说对了一部分,但也不能把事儿给概括全了。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朱元璋为啥要杀?动机可不是单一的首先得明白,朱元璋这人,出身草根,一路摸爬滚打,好不容易从一个要饭的成了皇帝。他对这个江山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设想!如果秦始皇、刘秀、李世民、朱元璋、成吉思汗、曹操、刘备这几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能够穿越时空,进行一场“乱斗”,争夺天下,这必然是一场波澜壮阔、充满变数的史诗级对决。要判断谁最终能够一统天下,我们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政治手腕、军事才能、战略眼光,以及最重要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统一天下难”,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对两位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军事策略、对手实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多方面的比较。简而言之,之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统一天下更难,主要在于刘邦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直接且缺乏他人的“铺垫”,而朱元璋则是在相.............
  • 回答
    朱元璋、曹操、刘备这三位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为了争夺天下而展开殊死搏斗,这将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战略对决。要分析谁最有可能统一天下,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他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在三人对决的假设性情境下,他们可能采取的策略。一、 逐一分析各位的优势与劣势1. .............
  • 回答
    刚看完《人生大事》点映,朱一龙这次的表现,真绝了!本来是冲着他去的,结果被整个故事和团队深深打动了。先说说朱一龙吧。他演的莫三斤,一个在殡葬行业工作的男人,生活中却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一开始看预告片,觉得他只是玩世不恭、有点痞气,但真正看完电影,你会发现他把这个角色演得太有层次了。那种藏在玩世不恭下面.............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五征漠北(1413–1422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涉及政治、经济、边疆治理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1. 蒙古势力的分裂与朱棣的动机 明初,蒙古分为鞑靼(北元残余)和瓦剌(北方蒙古部族)。.............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朱日和演习或者其他一些模拟实战的镜头中,你之所以会看到士兵在每一次射击后都会有一个拉枪机的动作,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重要的军事训练原则和对实战情况的模拟。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其深刻的逻辑和必要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军用步枪,尤其是我们在朱日和演习中常见的突击步枪,绝.............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绕的,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皇位继承。咱们一个个来捋捋。关于明朝的“明算二世而亡”和朱标一脉的合法性首先,“明算二世而亡”这个说法,如果从实际统治的“世”来算,明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明朝从朱元璋(明太祖)开始,一直到朱由检(明思宗)崇祯皇帝,共历经十六位皇帝,统治了276年,这可.............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位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推翻元朝的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从战略层面的影响、对元朝统治的瓦解程度、最终的胜利成果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推动等多个维度来看,他们的抗元贡献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并进行排名:第一名:朱元璋朱元璋的抗元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他不仅是最终的胜.............
  • 回答
    朱元璋对马皇后是否真心相爱,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综合史料和后人的解读,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得出比较详细的结论。一、 马皇后在朱元璋心中的特殊地位:无可替代的“贤内助”与精神支柱首先,必须承认的是,马皇后在朱元璋的人生轨迹中扮演了极其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她不是朱元璋众.............
  • 回答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之所以能够摆脱秦朝、隋朝那样短命王朝的命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朱元璋个人的能力和政治遗产,也有明朝初期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一、朱元璋个人的卓越能力与深谋远虑首先,朱元璋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其个人能力无疑是明.............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到底有多牛逼,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他这个人,就像一块饱经锤炼的顽石,从泥泞中硬生生挖出来,又被烈火淬炼得铜浇铁铸,最终站成了开创一个大朝代的帝王。这其中,每一个字都得从他那极其坎坷的人生经历里掰开了揉碎了说。出身微寒,却胸怀大志:咱们得从他最最底层的地方说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 回答
    说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身上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能把一个农民出身的人推上九五之尊的位置,这本身就够传奇了。首先,他极其有韧性,打不死的蟑螂。 朱元璋出身贫寒,父母早亡,为了活命,他当过和尚,乞讨过,可以说是受尽了人间的苦。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一般.............
  • 回答
    朱元璋是否“爱民如子”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他的政策、言行、统治方式以及历史评价。支持“爱民如子”观点的论据: 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 这是朱元璋最常被提及且最具说服力的一个论据。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乞讨过.............
  • 回答
    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个人品性或组织原因,而是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强调一个主要因素,我认为朱元璋个人的猜忌心和对权力绝对的掌控欲,是其“大杀功臣”最根本的驱动力,而明初的组织结构和政治环境则为这种行为提供了土壤和借口。下面我们将从朱元璋的个人品性、明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