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什么杀不尽贪官?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

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底根除贪腐。这背后,原因复杂,既有制度层面的局限,也有人性中难以逾越的弱点。

首先,制度的根本性缺陷,是贪腐屡禁不止的温床。

朱元璋虽然严惩贪官,但他建立起来的制度,在很多方面反而为贪腐提供了空间。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官员的低薪薄养。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试图通过君主的绝对权威来压制一切。但这种高度集权也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制衡力量被大大削弱。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薪俸微薄,甚至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生活成本相对较高的京城和主要城市,官员微薄的俸禄与他们所掌握的权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收益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种“利诱”与“不义之财”的诱惑,对于许多本就出身贫寒、希望通过仕途改变命运的人来说,是难以抵挡的。当合法收入不足以满足基本需求和体面生活时,灰色收入甚至是违法收入,就成了一种“合理”的补充。
缺乏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 尽管朱元璋设立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但这些机构的官员本身也可能受到利益的牵制,或者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当监察者本身腐败时,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惩治其他腐败者?而且,当时的监督更多地依赖于告密,而告密制度,虽然能在短期内揭露一部分腐败,但也容易被滥用,成为打击异己、栽赃陷害的工具,反而破坏了政治生态。真正的、长效的、制度化的监督机制,例如财产申报公开、审计独立性等,在明朝初年是缺失的。
对官员的信任危机。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他深知旧官僚体系的弊端,因此对所有官员都充满了不信任。他提拔了大量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寄希望于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旧势力牵绊,能够忠心耿耿。但这种不信任,也导致了他对官员的过度猜忌和严苛管理,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可能被上纲上线,过度严惩。然而,反过来,这种不信任感也使得他很难真正放权和建立一套能够让官员安心履职、同时又能被有效监督的机制。

其次,人性的固有弱点,是贪腐之火永不熄灭的根本。

权力与欲望的天然结合。 官职意味着权力,而权力在许多时候就等于资源,等于话语权,等于改变自己和他人命运的能力。人类追求更高生活品质、更多社会资源、更强社会地位的欲望是普遍存在的。当权力与财富的通道被打通,且监管不力时,人性中趋利避害、追求享乐的本能,就很容易催生贪腐。朱元璋可以严惩个别人,但无法改变所有人心中的欲望。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 官员们都是人,他们也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当法律过于严苛,惩罚过于残酷时,聪明或者胆大的官员就会想出更隐蔽、更狡猾的方式来敛财。他们可能会通过亲属、门生故吏、甚至隐匿在民间的人来代持财产,或者通过非常隐晦的手段来收受贿赂,比如通过关节、请托办事等。这种“猫鼠游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使得反腐工作永远处于被动的追赶状态。
“官官相护”的群体效应。 尽管朱元璋严禁官员之间互相包庇,但在庞大的官僚体系中,同僚之间、上下级之间,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或情感纽带。当一个人被查处时,其他人可能会出于自保、同情或者未来的利益考虑,而选择隐瞒、通风报信,甚至提供虚假证词。这种“圈子文化”和“利益联盟”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难以避免的。

最后,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背景的制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明朝初年,经济虽然有所恢复,但整体社会财富相对有限。而官僚体系的膨胀和对财富的渴求是存在的。当社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和财富总量不足以满足官员们的物质需求时,一部分人自然会通过不法手段去攫取。
政治环境的演变。 即使朱元璋能够“铁腕治吏”,但在他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政治环境会发生变化。新继位的皇帝可能没有他那么铁腕,或者被其他事务牵制,反腐的力度自然会减弱。而前朝积累下来的贪腐习惯,又可能在新的政治气候下重新滋生。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面临着“创业守业”的难题,开国皇帝的严酷手段固然能一时震慑,但能否长久维持,则取决于后续制度和政治文化的建设。

因此,朱元璋杀不尽贪官,并非是他不够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不够严酷,而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他所建立的制度,以及最根本的人性,都决定了贪腐的土壤依然存在。他的反腐运动,更像是一种在顽固土壤上进行的、高强度的“灭火”行动,虽然能在短期内扑灭大火,但火星一旦落下,在合适的条件下,又会卷土重来。他所能做的,是极大地延缓了腐败的进程,并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朝廷的廉洁度,为明朝的建立和早期稳定奠定了基础。但要做到“一个不留”,恐怕连他自己也明白,那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杀不尽贪官吧~```

第一,确实俸禄偏低,这个不否认,但是我们同时也得承认,欲望是无穷的,光靠俸禄不可能满足人的贪欲,这就涉及到:

第二,明朝(或者说古代)的监察系统处于半聋半瞎的状态,这就给了很多人可趁之机。

首先行贿贪污什么的,如果做得巧妙,基本没有实证,毕竟皇帝大人不可能亲自下乡调查征粮数量,也不可能一一询问火耗炭敬究竟是多少,实际上被皇帝大人亲手抓住的概率是很低的,尤其离京城越远,贪污受贿越安全。

其次,人际人际,大家都有求着别人或帮着别人的地方,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除了极少数二愣子以外,同僚之间只要不是杀父之仇,大家基本都能理解。

这样的环境,你好意思不贪么?你不贪,你的同僚还要嘀咕你是不是打算拿他们去献功。所以这种情况下,真心反贪的看不到多少,反贪机构又有气无力,身为贪官,你怕个啥?

肯定有同学说群众举报啊!我说这位同学,你看过举报信吗?你知道不知道ZJW每天收到的举报信,大多数匿名也就罢了,更多的是“我听说”、“我认为”这样的毫无实际线索的所谓举报材料。就算有实证的就一定有问题吗?某集团副总年轻有为,遭人妒忌,结果在跟女子鼓掌的时候被人拍了小电影寄到纪委,这个证据够实在了吧!结果一查,这个女子是人家的正经女朋友,带出来见过同事和家长的。你说,现代举报都已经这么不靠谱了,以明朝那个调查效率,能查出几个真有问题的?

所以,最重要的关键是监察系统能起的作用实在太弱,以至于贪污的得利与风险相比实在太有性价比了,远超过了值得上绞架的300%的利润了。那为啥不冒个上绞架的风险呢?

user avatar

唐代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最廉政的时期之一。唐太宗以身作则,引导廉洁的社会风气。并没有使用剥皮,也没有杀很多人。功臣长孙顺德受贿收了绢,唐太宗不但没惩罚他,反而送了更多绢给他。长孙顺德非常惭愧,从此再也没有收过任何贿赂。后来担任泽州刺史,积极反腐,为民请命。

明朝的腐败是不可能避免的。因为朱元璋身上流着贪婪的血液,他对孟子民贵君轻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恨得咬牙切齿,甚至将孟子移出庙堂。一个人选择打江山,即有理想抱负,也有个人私欲。而朱元璋是私欲最强,最没理想的开国皇帝。他打江山,无非是为了给朱家捞一张永久的免费饭票。天下对于他来说,就是个食堂,把尽可能多的饭票给朱家人,至于给他打工的百官,饿不死就行。有这样的自私皇帝,指望大臣无私奉献?

明朝是所有朝代中,宗室待遇最好的,大臣们的工资却是最低的。大明吏部尚书吴琳,百官之首,兢兢业业为大明奉献了一生,退休之后本该颐养天年,迫于生计,一把老骨头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清廉的县长海瑞买一次肉,竟然能成为轰动全省的大新闻。海瑞最后做到了大明最高级二品(大明一朝一品是属于藩王和附马的,大臣极少做到一品),虽然没有太大实权,俸禄确实是二品待遇。结果死的时候,棺材钱都拿不出来。

而朱家的藩王们却纸醉金迷,穷奢极欲。汉朝大概是除了明朝宗室最多的朝代,种田的刘秀建立了东汉,卖鞋的刘备开创了蜀汉。大明276年藩王从来不从事任何劳动,完全就是废物,在李自成和清军面前,不堪一击。海瑞一生的俸禄,也不及一个藩王结个婚生个娃得到的赏赐多。海瑞一生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福王没有为大明贡献一砖一瓦,只知在地方鱼肉百姓。这样的大明,拿什么去教育大臣?

当你寒窗苦读十几年,中了进士。你的亲戚以你为荣,你是整个乡里的骄傲。你不求富贵,只想过的体面点日子。然后一盆冷水泼来,对不起,你不姓朱,吃完草,快去拉车。你是否愿意像海瑞一样为百姓做牛做马?

在朱元璋时代做官非常危险,贪会死,不贪一样会死。明朝大案小案那么多,谁知道哪天一顶胡党的帽子从天而降,直接要了你的命。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知道在朱元璋手做官没有任何好处,不但工资低,还九死一生。所以他一直不去做官,结果被朱元璋强行抓去当官。他为官廉洁,为民请命,造福一方。却被污蔑贪了炭苇获罪,最后死于空印案。贪亦死,不贪亦死。过了今天,不一定会有明天。趁着脑袋还在,该享受,趁早享受吧!

能够服人的,是品德,而不是暴力。自己不遵守规则,无论使用多么残酷的暴力,都没有用。唐太宗用大义和恩德教导众臣,皇族带头廉洁,开创贞观之治。朱元璋单纯依靠屠刀压制大臣,他自己的子孙合法腐败,大臣就非法腐败。


评论区明粉说唐朝的官都勋贵所以不贪。这年头贫困都成原罪了。杨继盛、海瑞,哪个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严嵩家境殷实,还不是照贪。

不要问我影射什么。题主问朱元璋,我就答朱元璋,完全就事论事,没有私货。

user avatar

朱元璋是古代王朝唯一一个有绝对实力(不需要对贵族、官僚、地方妥协)、有绝对意志(草根出身、行伍起家,杀伐决断)对官僚系统贪腐进行处理的人。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例子往往被用来说明严刑峻法不能遏制腐败。但这个结论是偏颇的,朱元璋对于掌握权力者的极近苛刻证明了在明代贪腐存在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不是因为严刑峻法不能遏制腐败,而是贪腐行为在当时社会运行模式上具有合理性。

先扯开一下说说比特币:

比特币是一种奖励机制,奖励系统中被挑选出来进行记账的人。比特币系统是开放性的、去中心化的,因此如果没有奖励机制,就不会有人来参与记账,比特币系统也就瘫痪了。

但是比拼算力来获取比特币的机制就决定了比特币的分配是不以价值创造为依据的,也就注定比特币的投机、炒作属性(也可以视为奖励的一部分)。当投机炒作属性影响到比特币的货币属性时,比特币系统同样也就趋向于瘫痪了。

所以比特币与其投机属性的存在是一个开放式、去中心化记账系统所必须的,是具有合理性的代价。这也是开放系统里区块链技术总与发币脱不开关系的原因。但要发币、投机都需要有一个度,过了就变成割韭菜的游戏了。

同样这么理解,古代自上到下的官僚体系就是一个开放的、弱中心化的系统。开放,是因为官府必然要与地方势力紧密结合,不管吸纳乡绅还是直接合作。弱中心化,就说是中央政府不具备有直接管理地方的能力,只能从政治、军事上约束。

官员被赋予了“权力”,而用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就成了一种奖励甚至必要的浪费,使得系统可以持续运转(直到浪费越来越重,系统瘫痪)

那有没有其它奖励呢?俸禄不是吗?但是,权力寻租是双向的,俸禄只能解决官员的贪腐动机。但对于行贿的人而言,只要权力主导了社会资源的分配,那么再高的贿赂都是值得的、官员冒再大风险也是值得的。

其实回顾历史发展,催动人类社会运转的默许的奖励,其主要部分其实一直在变:

最早是默许的暴力与强制力(奴隶制、家奴制度)

后来官僚体系建立后默许的是权力寻租

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就是脱离价值创造的投机“利润”

这些对于正常资源的消耗其实就是给社会机器加入的燃料。人类社会不是永动机,需要添加燃料才能运转。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燃料种类不断更新、燃烧效率不断提高、废物产生越来少是必然的方向。

朱元璋很勤快不停地换同质化的零件,但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没有机械与化学知识。

有人说“权力寻租是润滑剂”,这是脱离时代的认知。贪腐这种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燃料必须要被淘汰。新加坡的反腐成就可以带来以下启示:

1、薪资高低与廉政与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2、打击预防贪腐,重在持之以恒的司法高压与压缩灰色空间的行政体制改革。

3、廉政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维持公务员低收入、低福利的状态,而是保证政府理性治理不被失控的贪欲所冲击。

4、在廉政基础上的行政高效率,需要通过公开透明的薪酬激励机制来实现。

5、实现公务员薪酬待遇市场化、建立完善的人才自由进出机制,这是“高薪”能发挥激励作用的前提。

反腐高压态势、市场化人才机制、有选择的高薪激励,三者合一,才能达成廉政建设与合理薪酬的良性循环。

具体分析如下:

zhihu.com/question/1998

最后贴一个评论:

user avatar

因为君主制下,官员只要搞定上级就可以了。百姓算个屁,又不能选地方官,更不能选皇帝。所以看整部吏治史,就是皇帝的巡视官,被地方官搞定,然后变成常驻官,另派巡视官。从秦始皇开始,周而复始。---- 结论是,两千年历史告诉我们,老百姓不能决定干部任免,贪官无法杜绝。

user avatar

因为最该杀的就是朱元璋他自己啊


他杀贪官,却没有以身作则


他自己锦衣玉食,把儿孙封为王爷作威作福,纵容他们鱼肉百姓,像他第七个儿子齐王朱榑残杀了482人(听信指挥邾庸等左使,杀死指挥千百户校尉人等并全家,杀死计四百八十二名。)够砍多少回脑袋的了?还不是照样当他的王爷。

同时又对官员严格要求,贪点银子就要剥皮,这要是能杀的尽贪官那就见鬼了……



东汉顺帝年间,皇亲国戚胡作非为,而皇帝为了装装样子,诏遣八位使臣行巡天下,罚惩奸佞,奖掖清忠。

其余七人皆受命上路,惟独张纲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说出的话语跨越千载仍掷地有声: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儿孙们干的事情就已经很丧心病狂了:


谭王,皮鞭一千下打死典簿,用铁骨朵打死典仗

秦王,打死陈婆,强夺寡妇,把火者剜膝

周王,射死仪卫司校尉

鲁王,打死火者二名,打死护卫指挥

靖江王,打死千户一名,百户两人

代王,打死打伤人

而齐王是这群渣渣里最渣的,敢把官员当猪狗一样打死,打死指挥5,千户9,百户20,知府1,镇抚3,百姓无算……



朱元璋知不知道?


他当然知道了……

更别说他自己的皇宫修的比元大都都奢华,不知打死累死了多少民工,还能指望他来杀尽贪官?




朱元璋给子孙大肆分封,生怕他们享受不到最好的,却要求官员不拿不贪,清廉如水,那自然是个笑话。


同样上面的老爷们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玉酿琼浆,却叫下面一心为国,无私奉献,那也是个笑话。


人们在某些方面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殷鉴不远。


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搞裙带关系,亲属丘尔巴诺夫短短几年就被提拔成省部级大员;

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他在位的时候,公主柳德米拉进入政坛步步高升;

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更是让老婆埃列娜进了政治局,成为了罗马尼亚实际上的二号人物;

阿尔巴尼亚的霍查,七老八十了还在搞内斗,战功赫赫的二把手谢胡(当年指挥过解放首都地拉那的战役)也在霍查死前几年被清洗。


所以后来晚节不保,人亡政息,江山变色,一点都不奇怪。


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员又怎么可能个个铁面无私,不为自己和家人考虑?

还不是都趁着八九十年代的私有化大潮给自己捞一笔……

user avatar

很简单,问题在于私有制社会自身在结构和性质上的桎梏。

封建君主制最为理想的状态,也不过是效率达到极限的家天下,换而言之,朱元璋即便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作为一个皇帝所能做到的极限,不过是保证税收在官僚体系内部运行过程中的征收和使用损耗降到最低,将多数积余以官僚体系集体所有(户部)+皇帝私有(内库)的形式储藏到仓库当中,再投入一定的财富到必要的社会领域,维持江山稳定而已。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皇帝是否有能力聚敛和用掉如此庞大的财富?答案是不能。就是复制出100个朱元璋来,组成十几个不同领域的工作小组,用每天2400个小时去工作,他一样管理不了如此庞大的社会财富。他最终还是不得不将财富的绝大部分交托给官僚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去征收,以及完成具体的财富使用,比如治水,赈灾,养兵等等。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1、皇帝作为最究极的私有者,必须借助官僚体系管理数量庞大的百姓及其所创造的公共财富。

2、私有制使每一个公共财富的管理者,从皇帝到官僚,都具有将公共财富私有化(占为己有)的欲望。

3、皇帝试图阻止官僚体系把自己名下的公共财富私有化(贪污)。

三者不可能同时存在。

如果皇帝想让官僚机构管理公共财富,又不想让其贪污,那唯一的解决方法就只有“天下为公”,彻底消灭掉私有制,也毁掉自己屁股底下的宝座,把自己和官僚集团统统变成真正的“人民公仆”,否则结果必然是官僚机构因不满皇帝阻止其私有化公共财富的欲望而“罢工”,把皇帝以独夫的狼狈之态从宝座上掀下来,又或皇帝为了让自家的江山多苟几年,而放弃阻止官僚集团贪污的努力,与其达成某种暂时性的妥协和交易。

当然,无论结果为何,社会不平等积累出的熵,最终都会从地基开始,将封建王朝的金字塔彻底摧毁。

基本如此。

user avatar

谁杀?

你亲自去杀?

最后还不是派人去杀

可你派的人真的和你一条心?

最后无非是大家更隐蔽,等你88了,就哄你儿子孙子呗


朱元璋和清朝的相同之处

是开国都是几大案杀的中间商人头滚滚,(指瓜子二手车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然后很不错啊

我们看史书就知道,元朝末年战乱,朱棣靖难。,战乱

但是朱棣下西洋修故宫修长城修永乐大典征漠北小的还有修武当山修报恩寺,加起来轻松超过清朝的大型项目了。

就是朱元璋清理掉了中间商。

清朝直接把想和明末一样免税的文人中间商废除功名,最后顺治年间天下大乱收的税都比崇祯多了去了。崇祯时候农民已经收多少交多少了,难道顺治还能增加几倍?

不是,是中间商被清除了。


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帝记者贝尔登在解放区发现平均也就是收百分之八的收入,也就是你一亩地一百斤粮食就收8斤。国民党那里收的农民都活不下去。结果折合成粮食,一亿人的解放区比三亿人的国统区还富裕····


找谁说理去···


朱元璋这种方法相当于治标,不能治本。

治本还是清朝这种,雍正手底下一个旗人这一个基本盘,朱元璋没有,藩王靠不住,都想头上那个位置,只能拉一派文人打一派文人,和孙中山先生当年拉一派军阀打一派军阀有区别吗?你扶持自己的力量,扶持起来没多久,不也蜕化成了文人了吗。徐阶斗倒了严嵩,徐阶自己家里的地比严嵩多了去了。

清朝到了最后,旗人也腐化了,最大的收入还是英国人代管的海关了

你找谁说理去····


新加坡的反腐理论是 思想教育不想贪,待遇跟上不必贪,制度完善不能贪,惩罚严重不敢贪。

就中国的儒家大师们···

朱元璋还说穷人家孩子中举才不纳税呢,最后还不是只要中举就都不纳税

朱元璋或禁海,大师们的白手套们走私走的不亦乐乎,天天喊祖宗之法,这时候谁还管穷人才不纳税也是祖宗之法?


究其根本,还是对于官员来说,制约他们的权力太小,只要把皇帝哄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就算你是和大人,可皇帝得到的消息你还是包青天呢···

清朝有旗人压制,但是可以把旗人拉下来大家一起分不是


所以就有嘉靖时候发觉东北不大对,就派人去东北监察,结果去的人肯定也要拿一份啊,最后监察的越多,钱越不够用了···

萧规曹随,不是曹不想干事,是曹知道下边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对付贪官,一个是欧美的法子,资本家才是皇上,官员就是打工的,

一个就是新加坡的法子。但是老李故去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新加坡隐约有一股大家分行李回高老庄的感觉。

还有一个法子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听老领导说,那时候去食堂吃饭,师傅手哆嗦了一下多打了点菜都给巴拉回去。

user avatar

看了大多数的回答,特别是认真看了高赞的回答,我感觉“嗯,这个很科学——个屁啊!”

一个个评论区简直就是群魔乱舞。

大部分高赞答案除了乱扣帽子,就是抖机灵,认真且有理有据的回答却无人问津,感情说现在知乎黑明成为了政治正确了吗?

我先说清楚,我就是来搞事情的,你可以说我明粉(因为我本来就是),也可以骂我皇汉(我无所谓),但是如果你要骂我你得拿证据,我批评欢迎,但撕逼就滚粗喽。

下面开始搞事:

反驳一下三千赞答主茕茕落落,你这个文笔和逻辑实在不错,确实是知乎水平,但是放大炮的风格怎么就有一点贴吧风味了呢?

不是很理解

所以我对于大佬的满篇神论只能就一点一点的找出来,一个一个的打脸。

先说唐太宗治贪


你是说唐太宗以身作则?可能是,我读唐书不是很仔细,这个我不争辩,但是老朱好像也以身作则吧!御菜园这个词是不是让您想起点什么。(手动滑稽)

差点忘了,长孙顺德这个经典案例,这可是封建王朝“仁治”的典范啊!

长孙顺德何其人也呢?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祖澄,周秦州刺史。父恺,隋开府。顺德仕隋右勋卫,避辽东之役,逃匿于太原,深为高祖、太宗所亲委。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太宗外以讨贼为名,因令顺德与刘弘基等召募,旬月之间,众至万余人,结营于郭下,遂诛王威、高君雅等。义兵起,拜统军。从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俱有战功。寻与刘文静击屈突通于潼关,每战摧锋。及通将奔洛阳,顺德追及于桃林,执通归京师,仍略定陕县。高祖即位,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太宗践祚,真食千二百户,特赐以宫女,每宿内省。

——《旧唐书.列传第八》

噢噢噢!!!

“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

“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换做是我,我也不忍心对老婆的的族叔外加开国元勋下狠手。

老朱呢?

安庆公主,宁国主母妹。洪武十四年下嫁欧阳伦。伦颇不法。洪武末,茶禁方严,数遣私人贩茶出境,所至绎骚,虽大吏不敢问。有家奴周保者尤横,辄呼有司科民车至数十辆。过河桥巡检司,擅捶辱司吏。吏不堪,以闻。帝大怒,赐伦死,保等皆伏诛。

这个老丈人我肯定是不想要,我只不过是捞点钱,跋扈了一点,至于这样吗?

这个双标的可以。

你可能会反驳“他们俩相比肯定是作为女婿的欧阳伦和皇帝关系不那么亲咯。”

怎么说呢,开心就好。

再说朱家藩王的事


吏部尚书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个确实是明朝官员的俸禄问题,但海瑞买肉轰动全省请您那出令人信服的史料,不然您这个无异于信口开河(摊手)。

哦,说到海瑞,海瑞是怎么建议皇帝应对贪腐的呢?

 臣去国十余年,士风渐靡,吏治转汙,远近萧条,日甚一日。此非世运适然,由风纪不振故也。如京官考满,河南道例书称职。外吏给由,抚按官概与保留。以朝廷甄别之典,为人臣交市之资。敢徇私而不敢尽法,恶无所惩,贤亦安劝?此考绩之积弊,一也。  御史巡方,未离国门,而密属之姓名,已盈私牍。甫临所部,而请事之竿牍,又满行台。以豸冠持斧之威,束手俯眉,听人颐指。此请托之积弊,二也。

服人的是品德,没错,有几个人会被你品德感化?要是品德真那么有用,我们要法律做什么?

藩王穷奢极欲,纸醉金迷倒是事实,但是大部分宗室生活极其悲惨你又是否知道?他们都是明朝奇葩宗室制度的受害者。您拿一个末代福王和一个清官海瑞比,有这么耍流氓的吗?



差点忘了洪武朝做官危险

这到没什么说的,洪武四大案,杀得人头滚滚,要说不应该,私以为“空印案”确实牵连了好一些能臣干吏,但说白了这件事是触到了老朱的逆鳞,所以这件事归根结底这是朱元璋自身的性格缺陷。但你非要说“趁着脑袋还在,该享受,趁早享受吧!”这种混账话我就很不理解了,保不了命就保不了命,谁说活不了就必须贪?

然后,我终于要用上“黑屁”这个词了

在这附上一个明史大佬温长卿的链接,好好学习学习

zhihu.com/question/5495

明太祖罢孟子配享孔庙及删改《孟子》(也称孟子节文)一事。

事实是由于士大夫们的抗争,明太祖还活着的时候就恢复了亚圣配享孔庙的待遇,而孟子节文也在永乐九年正式废止,仅仅通行了十七年。所以你说的朱元璋将孟子移出“孔庙”,和复旦那个钱文忠言之凿凿的所谓“明朝二百多年读书人读的《孟子》都是被明太祖删过的”纯属放屁。

还有,孟子节文其实就相当于考试大纲,不是《孟子》。

还有朱元璋打天下是为了朱家人的饭票这种神论我只能说——如果他只为了朱家人的饭票,谁TM跟他干啊!

一个最没理想的开国皇帝?这个.....不好意思,我冒昧的问一句:“您......看过明史吗?”

最后就是这个咯

不好意思,明朝官员出身统计中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出身不详,只有百分之十三的人家境殷实而其他大部分均为平民出身,明朝官员贪腐根本原因在于政策,此问题下有许多精彩的答案,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但是突然翻到您这个黑屁满满极富煽动性的神级答案我是真的不由自主的感叹知乎的风气越来越不正了。

再说,您黑明可以,拿证据啊,一张嘴就开黄腔,黑还黑不到点上,您也是任性。


所以历史板块不是随便逼逼几句就行的,我是真心劝你多读点书,别再乱放黑屁了......

PS:我在茕茕落落同志的评论区看到很多“明粉”同学说他胡说八道,你们是真的没出息啊!知道他胡说八道就打他脸啊!那么多黑屁你不知道挨个挑出来说?在这个板块下黑明是政治正确你又不是不知道,在评论区骂他有屁用。为什么明粉人人喊打?因为无脑明黑没人管啊!

我再重申一下,欢迎批评,谢绝撕逼。

user avatar

全世界,翻遍所有国家史书,

只要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贪污,只不过大小不同,


当你有权力,你就知道了!

当一个清官,你得战胜自己,你还得战胜腐败分子,你更得战胜家人你还得防下属,

你还得战胜某些上司+同僚;



第一种,战胜自己,

说起来简单,

色你得战胜了,钱你得战胜了,爱好你得战胜了,吃你得战胜了,玩你得战胜了,


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一关大多数的男人都很难战胜,

爱好你也得没有,为什么?你有爱好了,就非常好腐败你了?

你喜欢字画,我送你字画,

你帮忙办一件小事,不违规,

但过很长时间你才知道价值,

这时候你已经上了贼船了;(同理字画可以换成任何爱好)


你喜欢吃吧?

饭局有便宜的,也有好的,有几十万一桌的,甚至吃饭里面还带有明星美女的包间,


你喜欢题字吧?

我可以拿着你题字的东西稍微暗示检查人员,


你喜欢合影吧?

我可以拿着你合影稍微暗示检查人员,


你有仇人吧?

我帮你复仇了,你帮我办点事情,


你有初恋的记忆?

我帮你找一个类似的人来,训练的一模一样,



第二种,战胜腐败分子,

你个人只有一个人,但腐败分子专门研究你,很多人研究你,甚至他们还有人出谋划策,

只要你有漏洞,我就对付你

你没有漏洞,我给你创造漏洞我给你创造需求


你不是不贪吗?

我给你制造欲望

你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我帮你办好出国留学,

你家人生病了,我帮你找最好的医生,

接下来我还不要什么,

等一些时候你女儿生活费不够了,找我要的时候,你还能不帮我办事?



第三种,防下属,

下属帮你把钱收了,给你妻子,以你名义把事情做了,

你觉得了?

你有本事惩罚你下属啊?惩罚了,还有枕边风了!



第四种,防家人,

你儿女需要高消费不?以你的名义收钱

你妻子需要高消费不?以你的名义收钱

你亲兄弟找工作,别人给安排了,


这几种情况,你帮忙不?

你女儿收钱了,告诉你是她一个朋友,需要办点小事,也不违规,你办不办?

办一次就有第二次了;



你老父亲在病床上,你钱不够,明知道200万可以救你老父亲的命,

这时候你贪不贪?不需要你贪,

自然有人把钱给了,

你事后难道不报答啊


金大中(韩国前总统)_百度百科,他本身足够伟大,但孩子涉嫌贪污,





第五种,防同僚+上司,

这些人都是贪污的,你不贪污?

你说你明哲保身?

不好意思,我们觉得不安全

要不你贪,要不你坐牢

一个利益集团陷害你一个人不要太容易,

人民的名义里面侯亮平要不是有人保护,早就进去了,



你觉得你可能把这全部战胜了吗?

所以美国电影出现了超人!!!!!



你真的以为美国没有贪污啊?想多了,

user avatar

本文提的为什么不杀贪官,然后有人提朱元璋放纵宗室,恩……不觉得答非所问么?

不过既然你提到了那我也就说一说这个问题吧,明太祖朱元璋提齐王的这个罪行是为了纠正他们的行为,还有警告意味,在古代这种皇权宗室为顶点的时代这是比较难得的一种行为,当然你说为什么他杀了都司护卫或者指挥使等人之后为什么没有坐牢,因为大明律没有这么规定好吧

齐王等诸王作为明太祖后期镇守边疆的主要生力军,诸王塞边其实也为明朝立下了不少军功,在树立军功的过程中产生的罪行让明太祖产生了担忧所以要立言警告,这是明太祖编制《御制纪非录》的主要目的,当然树立军功能不能够抵消过错暂时不说,然而同一拨人对勋臣欺压百姓冲撞城池凌辱地方官们的遭遇们同情不已,对明太祖诛杀不法勋臣的做法斥责为不知恩不能同享福,那么为什么到了皇亲宗室的时候标准就变了呢?

如果蓝玉立了功勋罪过就是微不足道的话,那为什么同样镇守北方的齐王犯罪就得做出一份深仇大恨的表情来搞事情呢?

齐王榑,太祖第七子。洪武三年封。十五年就籓青州。二十三年命王帅护卫及山东徐、邳诸军从燕王北征。二十四年复帅护卫骑士出开平。时已令颍国公傅友德调发山东都司各卫军出塞,谕王遇敌当自为队,奏凯之时勿与诸将争功。榑数历塞上,以武略自喜,然性凶暴,多行不法。建文初,有告变者。

按照你们的说法这些皇亲宗室和勋臣区别有多大?你最多能说明太祖居然没有一视同仁把藩王也砍了头,你还能指责明太祖朱元璋自己是贪官了?

黑明黑到没有逻辑了是么?

丙辰命齐王槫率护卫骑兵于开平近地围猎谕之曰山东都司各卫骑士皆从总兵官颍国公傅友德调发尔毋相参遇有战斗可自为队或在总兵之左或在其右有胆略则当先无胆略则继后若奏凯之时宁使诸将言功勿自矜伐八月终秋高水冷人马入关尔亦回京

然而这些人用这个来说明太祖偏袒宗室的时候又刻意不去提其他王朝存在类似的问题,我前两天看了旧唐书的宗室记载,刚好还能提一些

淮安王神通,武德元年,拜右翊卫大将军,封永康王,寻改封淮安王,为山东道安抚大使。击宇文化及于魏县,化及不能抗,东走聊城。神通进兵蹑之,至聊城。会化及粮尽请降,神通不受。其副使黄门侍郎崔干劝纳之,神通曰:"兵士暴露已久,贼计穷粮尽,克在旦暮,正当攻取,以示国威,散其玉帛,以为军赏。若受降者,吾何以藉手乎?"干曰:"今建德方至,化及未平,两贼之间,事必危迫。不攻而下之,此勋甚大。今贪其玉帛,败无日矣!"神通怒,囚干于军中。既而士及自济北馈之,化及军稍振,遂拒战。神通督兵薄而击之,贝州刺史赵君德攀堞而上,神通心害其功,因止军不战,君德大诟而下,城又坚守。神通乃分兵数千人往魏州取攻具,中路复为莘人所败。窦建德军且至,遂引军而退。后二日,化及为建德所虏,贼势益张,山东城邑多归建德。神通兵渐散,退保黎阳,依徐勣,俄为建德所陷。及建德败,复授河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从太宗平刘黑闼,迁左武卫大将军。贞观元年,拜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

淮安王李神通不受降导致宇文化及粮食补给战争延长咱就不说了,能不能告诉我因为嫉妒友军军功就拒不救援贻误战机导致战败又是什么憨批行为呢?然而犯了这么大的罪,唐高祖说什么了么?后期还升为开府仪同三司,赐田封户这就是你们眼里的大唐雄风?

初,秦王廷美遷涪陵,元佐獨申救之。廷美死,元佐遂發狂,至以小過操挺刃傷侍人。雍熙二年,疾少間,帝喜,為赦天下。重陽日內宴,元佐疾新愈不與,諸王宴歸,暮過元佐第。曰:「若等侍上宴,我獨不與,是棄我也。」遂發忿,被酒,夜縱火焚宮。詔遣御史捕元佐,詣中書劾問,廢為庶人,均州安置。宰相宋琪率百官三上表,請留元佐京師。行至黃山,召還,廢居南宮,使者守護。諮議趙齊王遹、翊善戴元頓首請罪,帝赦之曰:「是子朕教之猶不悛,汝等安能輔導耶?」
  真宗即位,起為左金吾衞上將軍,復封楚王,聽養疾不朝,再加檢校太師、右衞上將軍。元佐生日,真宗賜以寶帶。平居不接人事,而事或預知。帝嘗遣術士管歸真為醮禳,左右未及白,元佐遽曰:「管歸真至矣。」帝聞之曰:「豈非為物所憑乎?」封泰山,真拜太傅;祀汾陰,遷太尉兼中書令又加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遂拜天策上將軍、興元牧,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時禁中火,元佐表停奉稟助完宮闕,不許。加兼雍州牧。仁宗為皇太子,兼興元牧。仁宗即位,兼江陵牧。薨,年六十二,贈河中、鳳翔牧,追封齊王,謚恭憲。宗室子弟特給假七日,以鹵簿鼓吹導至永安,陪葬永熙陵。明道二年,改封潞王。又改魏王。子三人:允升、允言、允成。

烧了宫殿人都不会有事,废为庶人就完了,等等就会继续做会藩王是吧?这就是大宋仁爱天下的作风?

至于岱清:

宗室问题属于中国传统帝制时代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外国都如此,路易十四甚至以腐败和奢华来把官僚贵族们吸引到首都达到集权的目的,难道这就很先进了么?

提反腐这个问题,你们所反对的真的是明朝腐败的事情么?如果仅是如此我都不说什么了,但为什么腐败问题扯到了宗室的问题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吧?那么你就直接把中国的封建王朝和上古三代都批判一下嘛~真的,忽略时代的变化就以今论古不是一次两次了,那么你们又有什么资格斥责吕思勉说岳飞是军阀呢?

像这种言论可以说是典中典了,实际上明太祖重典治国有没有效果,看的是你在这里两三句话来定论的?

既然你么你们一直以明史作为评价标准和绝对正确的话,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翻明史了?哎哟,就黑明的时候掏出明史来说正史可信度高,到贬低明朝的时候就各种七七八八的猜测和抹黑,就没有明史了是吧?

明太祖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府州县吏来朝,陛辞,谕曰:“天下新定,百姓财力俱困,如鸟初飞,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撼其根。然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朘人以肥己,尔等戒之。”洪武五年,下诏有司考课,首学校、农桑诸实政。日照知县马亮善督运,无课农兴士效,立命黜之。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英、武之际,内外多故,而民心无土崩瓦解之虞者,亦由吏鲜贪残,故祸乱易弭也。嘉、隆以后,资格既重甲科,县令多以廉卓被征,梯取台省,而龚、黄之治,或未之覯焉。神宗末年,征发频仍,矿税四出,海内骚然烦费,郡县不克修举厥职。而庙堂考课,一切以虚文从事,不复加意循良之选。吏治既以日媮,民生由之益蹙。仁、宣之盛,邈乎不可复追,而太祖之法蔑如矣。重内轻外,实政不修,谓非在上者不加之意使然乎!

没有效果的话,你能不能告诉我“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是什么意思呗,这就是明太祖重典治国的结果,某些人尤其是清棍对中国历史一无所知却仍然想下定论,那么下定论之前,你至少把明史通读一遍吧?

韩非子曾经说过几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趙救燕,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明太祖重典治国的行为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朝直到明神宗,而神宗宽恕犯法官僚们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天下大乱,这还不够明显么?这种直到嘉隆万年间仍然能够保持清廉程度的明朝吏治不是明太祖奠定国基的功劳?这叫没用?

汉宣帝对太子说过,汉家霸王道杂之,其实在明朝的统治策略基本上是贯穿了这句话,教化、安抚民众做的蛮多的,对贪墨官吏处罚也是真的重,不是剥皮实草就是后期直接满门抄斩,正是这样的行为让明朝保持了百年兴盛,复兴了中国

很多人大概没有读过韩非子,其实我也没有通读,不过有度这篇我蛮喜欢的,我就复制过来分享一下吧: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莊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趙救燕,取地河東;攻盡陶、魏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安釐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國亂。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忘主外交,以進其與,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交眾與多,外內朋黨,雖有大過,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姦邪之臣安利於無功。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姦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姦臣進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矣。數至能人之門,不壹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壹圖主之國。屬數雖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實託於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務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於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辨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
  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盡制之。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脩頭,下以脩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入,鏌邪傅體,不敢弗搏。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故民不越鄉而交,無百里之慼。貴賤不相踰,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行惠施利,收下為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謂義。外使諸侯,內耗其國,伺其危嶮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國聽之,卑主之名以顯其身,毀國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此數物者,險世之說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從王之指;無或作惡,從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廢私術,專意一行,具以待任。
  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且上用目則下飾觀,上用耳則下飾聲,上用慮則下繁辭。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數,審賞罰。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姦邪無所依。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辭;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直湊單微,不敢相踰越。故治不足而日有餘,上之任勢使然也。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為惠於法之內,動無非法。法所以凌過遊外私也,嚴刑所以遂令懲下也。威不貸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眾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斷則邪不勝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故繩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權衡縣而重益輕,斗石設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大肆屠戮功臣而未引发大规模的造反,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绝非仅仅依靠武力威慑就能达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权力高度集中与合法性基础的巩固首先,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就已经展现出极强的政治手腕。他并非一开始就处于绝对权力地位,而是通过战争.............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夺位之后,朱祁钰为何留着这位“太上皇”?对于明朝的“夺门之变”,很多人都知道是朱祁钰在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很多人费解:既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为何不趁此机会将这位前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彻底除掉,以绝后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考量.............
  •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 回答
    朱元璋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精图治的君主,而非坊间或某些演义中塑造的那般残暴不仁的昏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对“昏君”的刻板印象,深入审视他一生的作为。首先,朱元璋的出身是理解他行为的关键。他出身贫寒,吃尽了天下苦。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因此,他登基后,许多政策都着眼.............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朱元璋没立朱棣为储君,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里面牵扯着很多当时的情况和朱元璋的考量。咱们一步步捋一捋。首先得说,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那是从小就培养,亲手调教的,简直是按照接班人标准打造的。朱标本人性格温厚仁爱,做事稳重,深受臣民爱戴。朱元璋嘛,虽然铁腕,但对朱标是真疼,对他寄予的期望也最.............
  • 回答
    朱元璋最终选择“明”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其起家时力量的根基——“吴”,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考量。简单来说,他需要一个能够象征其政权合法性、民族复兴和宏大抱负的国号,而“吴”字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朱元璋不选择“吴”作为国号的原.............
  • 回答
    朱元璋不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民族以及他个人经历的复杂原因。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从根本上就认为元朝并非“中华正统”,甚至可以说是“异族篡夺”。下面我来详细掰扯掰扯。一、 民族认同的鸿沟:汉族与蒙古族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朱元璋本人是汉族,他所代表的是被元朝统治的.............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且立下严令,不允许后世再设,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政治决策。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头说起,把他那时候的中国,以及他这个人给好好掰扯掰扯。一、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与梦想”——但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古代,丞相这个职位,那可是权倾朝野.............
  • 回答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立太子这事儿上,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他原本是有嫡长子的,也就是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早逝后,皇位继承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儿子身上。而朱元璋的孙子辈里,有两个最常被提起,一个是朱允熥,另一个就是朱允炆。朱允熥,他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樉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孙。按照中国传统的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和阶级分析的微妙之处。确实,我们常说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朱元璋的起义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其成功却很少被如此定性。要理解这个区别,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的差异 元末社会: 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虽然有农民.............
  • 回答
    关于朱允炆为何会被选为皇太孙并最终继承皇位,虽然他并非嫡出,这背后其实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和对家族传承的独特安排。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当时的皇室继承制度、朱元璋的个人性格和政治目标,以及几位重要皇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古代中国,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但它并.............
  • 回答
    朱元璋给子孙取名,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规矩,他规定孙辈的名字里,第三个字必须带上五行的偏旁,以此来明确辈分。但你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五行的顺序是“火、土、金、水、木”,而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其中的原因,仔细想想,其实也挺有讲究的,并非随意而为。你想想,朱元璋能打下江山,靠的是什.............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朱元璋自称“我本淮右布衣”这件事,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门道,远不止是他一个简单的身份表述。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咱们得先知道朱元璋这个人是个什么出身。他爹,朱五四,就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在淮河边的濠州(现在安徽凤阳一带)讨生活。朱元璋年轻的时候,日子过得更是捉襟见肘,放牛、打杂.............
  • 回答
    朱元璋北伐的成功与许多同时代的其他北伐尝试的失败,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并非偶然。将这些原因一一剖析,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朱元璋北伐成功的关键因素:1. 天时与人和的完美契合:元朝末年的统治危机 元朝的腐朽统治: 至元朝末期,蒙古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已经达到了顶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