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什么立庶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子,而不立嫡长孙朱允熥?

回答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立太子这事儿上,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他原本是有嫡长子的,也就是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早逝后,皇位继承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儿子身上。而朱元璋的孙子辈里,有两个最常被提起,一个是朱允熥,另一个就是朱允炆。

朱允熥,他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樉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孙。按照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嫡长子(朱标)没有留下子嗣,那么按照礼制,应该从次嫡子(比如燕王朱棣)那里选择继承人。但朱元璋的思虑显然要复杂得多,他是个极为重视长幼嫡庶的皇帝,但在这件事上,他最终选择了他的庶长孙朱允炆。

这里面其实涉及了几个关键的因素。

首先,朱允炆的生母是朱元璋的嫡次子秦王朱樉的王妃,也就是说,朱允熥确实是朱元璋的嫡孙。而朱允炆,他的生母是懿文太子朱标的侧室,所以朱允炆是朱标的庶长孙。从严格的嫡庶顺序上讲,朱允熥的身份确实更“正”。

但是,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子,并非仅仅看重那一点点名分上的“嫡庶”差异。朱元璋这个人,他的政治眼光非常毒辣,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能力、品德以及能否继承他的事业。

我们来想想当时的情况。朱元璋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亲手打下了江山,他对臣子的忠诚、对朝政的掌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朱标虽然是嫡长子,但性情仁厚,有君子之风,这在朱元璋看来,固然是好事,但有时也显得不够果断,不够强硬。朱元璋担心他继位后,无法很好地压制那些功勋卓著、野心勃勃的臣子。

而朱允炆,他是朱元璋的孙子里,最受朱元璋器重的一个。朱元璋亲自教导他读书,言传身教,将治国理政的经验倾囊相授。朱允炆聪明伶俐,博览群书,而且为人谦和恭谨,尤其是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极为孝顺和恭敬。朱元璋觉得这个孙子,既有自己的学识,又有朱标的仁厚,而且从小在自己眼皮底下长大,对他知根知底,更符合自己心中理想的接班人形象。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毕竟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在太子位上多年,深受朝臣爱戴,也培养了一批忠于他的势力。朱元璋立朱允炆,不仅是继承了他儿子的血脉,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朱标原本的政治基础。一旦立了朱允熥,而朱允熥的父亲秦王朱樉,本就因骄横跋扈、屡犯过错而被朱元璋忌惮,甚至多次想杀。如果朱允熥继位,朱元璋担心秦王一脉的势力会牵扯进来,反而不利于朝政的稳定。

再者,朱允熥的母亲身份上是“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本人就一定会被朱元璋看重。我们知道,朱元璋的儿子们,很多都因为能力不足或者性格上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完全信任。秦王朱樉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是嫡次子,但他的声名并不好,朱元璋对他也多有不满。相比之下,朱允炆虽然是庶孙,但他所展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更让朱元璋感到满意和放心。

所以,朱元璋选择朱允炆,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对未来政治格局的判断,对继承人能力的考量,以及对儿子们各自情况的权衡。他认为朱允炆最有可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继续维持大明的统治,并且能够在他所期望的轨道上前进。虽然名分上朱允熥是嫡孙,但在朱元璋看来,比起朱允炆所能带来的稳定和可靠性,那点名分上的“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是一个实际的统治者,最终的决策,一定是基于实际利益和长远考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常妃死了后,朱允炆的老娘就被扶正了,他也是嫡子,两人的大哥早夭折了,朱允炆才是嫡长孙。

扶正朱允炆的老娘,老朱那会估计就有打压常氏外戚集团的想法了,因为朱允熥他娘常氏那边的亲戚势力实在太强,已经可以威胁皇权了。

常遇春家代表的是一个势力极大的军事贵族集团,常遇春长子常茂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看爵位名字就知道冯胜地位还高于蓝玉,仅仅在徐达和常遇春这个级别的之下,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就不用多说了,这三家联姻的顶级开国武勋集团又不是只有他们三家,盘根错节的关系更是一大堆,比如云南沐家等等一大堆军事贵族都能和这三家扯上亲戚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立太子这事儿上,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他原本是有嫡长子的,也就是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早逝后,皇位继承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儿子身上。而朱元璋的孙子辈里,有两个最常被提起,一个是朱允熥,另一个就是朱允炆。朱允熥,他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樉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孙。按照中国传统的嫡.............
  • 回答
    朱元璋没立朱棣为储君,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里面牵扯着很多当时的情况和朱元璋的考量。咱们一步步捋一捋。首先得说,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那是从小就培养,亲手调教的,简直是按照接班人标准打造的。朱标本人性格温厚仁爱,做事稳重,深受臣民爱戴。朱元璋嘛,虽然铁腕,但对朱标是真疼,对他寄予的期望也最.............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关于郑成功父子割据台湾期间,为何没有选择册立朱姓皇族成员以巩固统治并避免引发物议,这其中涉及明清鼎革时期复杂的政治现实、郑氏政权的性质以及当时海峡两岸的政治认知,并非简单的“不立”就能概括。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背后,是郑氏父子在当时极端严峻的政治环境下,基于现实考量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一、 郑氏政权的“.............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
  • 回答
    朱元璋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精图治的君主,而非坊间或某些演义中塑造的那般残暴不仁的昏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对“昏君”的刻板印象,深入审视他一生的作为。首先,朱元璋的出身是理解他行为的关键。他出身贫寒,吃尽了天下苦。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因此,他登基后,许多政策都着眼.............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说起朱元璋为什么最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不是他的儿子们,这背后可是一出充满权谋、家族情仇和政治考量的复杂大戏。咱们得慢慢道来,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这片江山,当了皇帝,那份江山的得来不易,他对皇权的掌控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大肆杀戮,原因复杂且多层次,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首先,巩固皇权,消除潜在威胁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是从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路打拼才建立了明朝。在他看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意味着周围充满了各种觊觎者和不确定因素。 .............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先攻灭陈友谅,再转头料理张士诚,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战略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先易后难”和“避实击虚”的结合,更是为了确保自身力量的集中和利益的最大化。一、 实力对比:陈友谅是更直接、更紧迫的威胁在元末群雄并起之时,虽然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的重.............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且立下严令,不允许后世再设,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政治决策。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头说起,把他那时候的中国,以及他这个人给好好掰扯掰扯。一、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与梦想”——但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古代,丞相这个职位,那可是权倾朝野.............
  • 回答
    说起朱温和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影子。都是出身贫寒,都曾是底层的小兵,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建立了朝代。单看这些经历,你很容易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甚至觉得他们是同一类人。然而,一旦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和执政,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同一个.............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被“吹得这么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开创性的政策、以及他个人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治理能力。这种“高”体现在多个层面:一、 草根出身的逆袭典范:这是朱元璋最被津津乐道的一点。他出生在元末农民起义的乱世中,出身贫寒,经历过赤贫、出家为僧、再次流浪乞讨的底.............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为何为了一个蒙古人杀掉自己的功臣,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朱元璋一路打天下时的复杂人心,以及他称帝后如何巩固权力的铁腕手段。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这个人,打小儿就是个苦出身,没爹没娘,经历过最底层的生活,这让他骨子里就有一种极深的“仇富”和“仇官”.............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统一的格局,往往是从北向南推进,这背后的逻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然而,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南向北,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朱元璋的“南向北伐”,首先要明白为何“.............
  • 回答
    关于朱允炆为何会被选为皇太孙并最终继承皇位,虽然他并非嫡出,这背后其实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和对家族传承的独特安排。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当时的皇室继承制度、朱元璋的个人性格和政治目标,以及几位重要皇子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重要的前提:在古代中国,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但它并.............
  • 回答
    朱元璋北伐的成功与许多同时代的其他北伐尝试的失败,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并非偶然。将这些原因一一剖析,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必然性。朱元璋北伐成功的关键因素:1. 天时与人和的完美契合:元朝末年的统治危机 元朝的腐朽统治: 至元朝末期,蒙古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已经达到了顶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