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什么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先攻灭陈友谅,再转头料理张士诚,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战略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先易后难”和“避实击虚”的结合,更是为了确保自身力量的集中和利益的最大化。

一、 实力对比:陈友谅是更直接、更紧迫的威胁

在元末群雄并起之时,虽然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的重要对手,但从整体实力和地理位置来看,陈友谅的威胁更为迫切和巨大。

军事力量的悬殊: 陈友谅拥有一支规模庞大、训练有素的水军,这是当时其他起义军所不具备的。他占据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包括武昌、九江等地,控制着长江水路,其水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朱元璋的力量。同时,他的陆军也相当可观,一度被认为是当时势力最强大的割据势力。朱元璋虽然也在发展水军,但与陈友谅相比仍有差距。
地理位置的钳制: 陈友谅的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与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今南京)相邻。他的存在如同一个巨大的“肘子”卡在朱元璋的咽喉处,严重威胁着朱元璋向西、向北的发展。如果不能先清除这个近在咫尺的强大对手,朱元璋就难以安心经营自己的地盘,更遑论北伐中原。
政治野心的暴露: 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汉”,这表明他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并且已经将朱元璋视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这种公开的挑战,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难以调和。

相比之下,张士诚虽然也占据了江浙一带富饶之地,拥有不少兵马,但他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

战略重心不同: 张士诚的重心更多放在巩固江浙地区,其政治策略相对保守,更多的是偏安一隅,而非像陈友谅那样积极扩张,与朱元璋争夺天下。
内部不稳: 张士诚虽然占据了富庶的江浙,但其统治基础并不算牢固,内部存在不少反对势力,而且他对士人的拉拢和争取并不如朱元璋。

因此,从军事实力、地理位置以及政治野心的威胁程度来看,陈友谅是朱元璋首先必须解决的“硬骨头”。如果放任陈友谅坐大,他很可能利用其水军优势,沿江而下,直接威胁应天,甚至吞并朱元璋的势力。

二、 “以逸待劳”与“避其锋芒”的战略考量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先攻陈友谅,也是一种非常精明的战略选择:

避实击虚,各个击破: 如果朱元璋同时与陈友谅和张士诚开战,他的力量会被分散,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而先集中力量消灭陈友谅,就能一举排除最强的外部威胁,然后才能全力对付张士诚。这种“先扫清外围再歼灭主力”的思路,是古代兵法中“各个击破”的经典运用。
利用地理优势和后勤保障: 朱元璋占据应天,位于长江下游,相对陈友谅而言,他处于守势,可以利用长江天险作为屏障。同时,应天及周边的经济和军事潜力为朱元璋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而陈友谅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他的地盘相对分散,后勤线也更长,在长期消耗战中可能不如朱元璋稳定。
争取时间和发展壮大: 在与陈友谅对峙的过程中,朱元璋也抓紧时间发展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水军。通过几次试探性的军事行动和战术调整,朱元璋逐渐摸清了陈友谅的底细,并找到了应对的方法。鄱阳湖之战,就是朱元璋通过高超的战术和对陈友谅弱点的把握,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战例。

三、 内部策略与政治考量

除了军事战略,朱元璋在处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问题上,也展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

争取盟友,孤立对手: 在与陈友谅对抗的同时,朱元璋也在积极争取其他势力的支持或至少是中立。例如,他对北方徐寿辉残余势力采取了拉拢和招抚的政策,避免了被多线夹击的风险。
攻心为上,瓦解敌军: 朱元璋在军事行动的同时,也注重瓦解陈友谅的内部。他利用陈友谅刚愎自用、内部不和的弱点,通过策反、散布谣言等手段,削弱陈友谅的战斗意志。
为后期的统一奠定基础: 灭掉陈友谅后,朱元璋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其威望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为他最终统一江南、北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到灭掉陈友谅,再转头对付张士诚,后者已经孤立无援,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平衡力量。

鄱阳湖大战的重要性

决定朱元璋战略走向的关键一役,无疑是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朱元璋的生死存亡。在此之前,陈友谅曾一度占据优势,甚至围攻应天。但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战术创新和军事指挥,最终以少胜多,歼灭了陈友谅的主力。

这场胜利不仅消灭了朱元璋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它让朱元璋的水军得到了巨大的锻炼和提升,并且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当陈友谅覆灭后,江南的局势已经明朗化,张士诚孤悬江北,其军事实力已不足以与朱元璋抗衡。

总结来说,朱元璋先打陈友谅后灭张士诚,是一个基于实力对比、地理位置、战略风险以及政治考量下的必然选择。 他是一个务实的战略家,懂得“抓大放小”、“先弱后强”的道理,更是借此一步步清除了统一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最终成就了他的帝业。这绝非偶然,而是经过周密计划和大胆执行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元璋没有先打陈友谅,朱元璋先打的是张士诚。

陈友谅先被灭,是因为他趁朱元璋打张士诚的时候,出兵围攻洪都,被救援洪都的朱元璋打败,死于流矢,朱元璋才先灭了陈汉政权,然后继续打张士诚。

虽然朱元璋确实说过【打陈友谅,张士诚不会来打我;打张士诚,陈友谅会来打我】的话: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然不知友谅剽而轻,士诚狡而懦,友谅之志骄,士诚之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友谅有鄱阳之役,与战宜速,吾知士诚必不能踰姑苏一步,以为之援也。向若先攻士诚,则姑苏之城,并力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我将撤姑苏之师以御之,是我疲于应敌,事有难为,朕之所以取二寇者,固自有先后也。

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张士诚来打朱元璋,陈友谅也趁机来打朱元璋;然后朱元璋先打败陈友谅,再转过头继续去和张士诚打】,原因也很简单,看图就知道了:


龙凤二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其名为应天,在应天建立了自己的大元帅府,被诸将奉为吴国公,算是一方诸侯了。

当时张士诚还没有降元,投降朱元璋的一个义军头目叛逃到了张士诚那里,朱元璋派杨宪去张士诚那里交好张士诚,结果被张士诚扣押了杨宪,还派兵来打镇江。

《明太祖实录·卷四》:
辛卯,上周览城郭,谓徐达等曰:“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达曰:“成功立业,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乃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命赵忠为兴国翼元帅,以守太平。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皆录用之。
壬申,降人陈保二叛降于张士诚,诱执詹、李二将以去。
乙亥,遣儒士杨宪通好于张士诚。书略曰:“近闻足下兵由通州,遂有吴郡。昔隗嚣据天水以称雄,今足下据姑苏以自王。吾深为足下喜。吾与足下东西境也。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古人所贵,吾甚慕焉。自今以后,通使往来,毋惑于交构之言,以生边衅。”士诚得书不悦,拘留宪不遣
乙亥,秋七月己卯朔,诸将奉上为吴国公
辛巳,张士诚诱我斥候以舟师,攻镇江。统军元帅徐达等御之,败其军于龙潭。

朱元璋派徐达、汤和打败了来犯的张士诚军,抓住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想要留张士德来劝降张士诚,结果张士德写信劝张士诚投降元朝。

张士诚被朱元璋打的大败,元帅江通海等投降,常州、江阴、常熟等地盘被攻占。于是乎听从了张士德的话,投降了元朝,还给元大都恢复了漕运。

达亲督师与九六战,锋既交,均用铁骑横冲其阵,阵乱。九六退走,遇伏马蹶,为先锋刁国宝、王虎子所获,并禽其将张、汤二将军。九六即士德,枭鸷有谋。士诚陷诸郡,士德力为多。既被禽,士诚气沮。上欲留士德,以诱致士诚士德间遗书,士诚俾降元,以谋我,乃诛之。
八月己酉朔,张士诚元帅江通海来降
《明太祖实录·卷五》:
戊申,耿炳文克长兴,获战船三百余艘,禽士诚守将李福安、答夫蛮等义兵万户,蒋毅率所部二百人降;壬午,克常州;己未,命长春枢密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镇抚吴良取江阴;丁丑,徐达兵徇宜兴,取常熟
《明史·列传第十一·张士诚》:
太祖欲留士德以招士诚。士德间道贻士诚书,俾降元。士诚遂决计请降。江浙右丞相达识帖睦迩为言于朝,授士诚太尉,官其将吏有差。
顺帝遣使征粮,赐之龙衣御酒。士诚自海道输粮十一万石于大都,岁以为常

此后朱元璋和张士诚一直在打仗。


龙凤元年、至正十五年,丞相倪文俊收复汉阳等地、天完红巾军在汉阳重振,但是倪文俊起了不臣之心,想要谋杀徐寿辉并取而代之。

龙凤三年、至正十七年,倪文俊谋杀徐寿辉失败、逃至陈友谅处,陈友谅杀死了倪文俊、兼并其部,自称宣慰使、平章政事,成为一方诸侯,第二年与朱元璋间接起了冲突。

(该冲突起因是赵普胜,赵普胜于至正十一年参与起义、加入了天完红巾军,至正十三年天完红巾军都城被元军攻占后割据一方、之后投靠了朱元璋,至正十五年天完红巾军重振后、又回归了天完红巾军,此后与朱元璋多次交战)

《明史·列传第十一·陈友谅》
明年为元师所破,寿辉走免。已而复炽,迁都汉阳,为其丞相倪文俊所制。
十七年九月,文俊谋弑寿辉,不克,奔黄州。时友谅隶文俊麾下,数有功,为领兵元帅。遂乘衅杀文俊,并其兵,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
(赵普胜)初与俞通海等屯巢湖,同归太祖,叛去归寿辉。至是为友谅守安庆,数引兵争池州、太平,往来掠境上。
《明太祖实录·卷六、卷七》:
夏四月己巳朔,徐寿辉平章陈友谅遣其将赵普胜自枞阳寇池州,陷之,枢密分院院判赵忠被执。
时陈友谅将赵普胜既陷池州,又攻建德县,陷之。友贤退军祁门,收集精锐,复出与战,败普胜于葛公岭,斩其万户汪彦章。普胜遁去,友贤复取建德。
陈友谅将赵普胜寇宁国之太平县
癸酉,复池州。初,赵普胜既陷池州,遣别将守之。而自据枞阳水寨,数往来寇掠境上。元帅徐达患其侵轶,遣院判俞通海等往击败之,俘其将赵牛儿等。普胜弃舟陆走,又擒其部将洪钧等,并获艨艟数百艘,遂复池州。

龙凤五年、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与朱元璋直接发生了冲突,还杀死了赵普胜、兼并其部,并且杀光了徐寿辉的部下、控制了天完红巾军政权。

龙凤六年、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对朱元璋发起了数次进攻,在进攻途中弑杀徐寿辉,篡夺了天完红巾军政权,在江州建立了陈汉政权,想要联合张士诚一块打朱元璋。

癸巳,奉国上将军徐达、佥院张德胜率兵自无为登陆,夜至浮山寨,击走赵普胜部将胡总管,败之于青山。追至潜山界,陈友谅参政郭泰引兵渡沙河迎战,德胜复大破之,斩郭泰,获马骡牛畜千余,军资无筭,遂克潜山县,命詹元帅守之。
乙未,陈友谅杀其将赵普胜。初,友谅既忌普胜,又有言普胜欲归于我者。及是,愤潜山之败,友谅益欲杀普胜,乃诈以会军为期,自至安庆图之。普胜不虞友谅之图己,闻其至,具烧羊迎于鴈,议登舟见友谅。友谅就执杀之,并其军。初,友谅与普胜攻安庆,元左丞余阙死之,遂陷安庆,令普胜守之。至是,杀普胜,即生衅于我
《明太祖实录·卷八》:
五月丁亥朔。是月,陈友谅兵寇池州,徐达等击败之......友谅遣使来曰:此战非我意,乃巡边者偶战耳
闰五月丙辰朔,陈友谅率舟师攻太平,守将枢密院判花云与朱文逊等以兵三千拒战,文逊死之。友谅攻城三日不得入,乃引巨舟泊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城遂陷。
戊午,陈友谅弑其主徐寿辉于采石。初,友谅之犯太平,挟寿辉以行。既陷太平,志盈满,急谋僣窃,乃于采石舟中。先使人诣寿辉前,佯为白事,令壮士持铁檛自后击碎其首,弑之。
【己亥正月......寿辉不听,引兵发汉阳,十二月至江州。友谅阳出迎而伏兵于城西门外,寿辉既入,门闭伏发,尽杀其部属,惟存寿辉,乃以江州为都,奉寿辉居之】
庚申,陈友谅既僣号,乃潜遣人约张士诚来侵。

朱元璋让康茂才把陈友谅引诱到龙湾,大败之,此后朱元璋同时在打陈友谅、张士诚。


龙凤七年、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亲自率兵大败陈友谅,把陈汉的都城江州攻下,陈友谅被迫迁都武昌。

陈友谅被朱元璋打的大败,平章吴宏、平章王溥等投降。

于是,召指挥康茂才喻之曰:有事命汝,能之乎?茂才曰:惟所命。上曰:陈友谅欲来为寇。吾欲速其来,非汝不可。汝与友谅旧,且佯欲为叛,遣人致书约其来,当为内应,彼必从。
乙丑,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大胜港,璟整兵御之。
命发鼓,鼓震,黄帜举,冯国胜、常遇春伏兵起,徐达兵亦至,张德胜、朱虎舟师并集,内外合击,友谅兵披靡不能支,遂大败,溃兵走趋舟,值潮退,舟胶浅卒不能动,杀溺死者无算,俘其卒二万余人。
《明太祖实录·卷九》:
庚寅,上亲帅舟师伐陈友谅......友谅亲率兵督战,上分舟师为两翼,夹击友谅,又大破之,获其舟百余艘。友谅穷蹙,夜半挈妻子弃城,走武昌。癸卯,我师入江州,获马二千余匹,粮数十万。
丙午,蕲黄广济降;戊申,陈友谅平章吴宏以饶州降,命仍其官,守饶州;辛亥,陈友谅平章建昌王溥降;壬戌,建昌王溥复遣检校刘巨川以南丰州及临川金溪等八县来献;己亥,陈友谅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平章祝宗遣宣使郑仁杰诣九江纳款。

龙凤九年、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派吕珍、与元军一起攻陷了安丰(二月十日),杀害了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朱元璋亲自率兵击败了吕珍、救走了韩林儿(三月八日),继而围攻庐州。

而陈友谅则趁朱元璋亲征张士诚,出兵包围了洪都(四月二十九日)。

《明太祖实录·卷十一、十二》:
癸酉,张士诚将吕珍攻刘福通等于安丰,入其城杀福通等。先是,福通等兵势日蹙,以安丰来附。至是,为珍所杀。
三月辛丑朔,上率右丞徐达、参政常遇春等击安丰......上命遇春以兵横击其阵,三战三胜,珍兵大败,俘获士马无算。时庐州左君弼出兵来助珍,遇春又击败之,珍与君弼皆败走。上乃还命达等移师庐州围之,于是元将竹昌、忻都遂乘间入安丰
夏四月庚子朔。壬戌,陈友谅复大举兵围洪都
《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一》:
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

由于庐州一直没能拿下,而洪都又被包围了很久,朱元璋放弃围攻庐州,亲自率兵来打陈友谅。

陈友谅又一次被朱元璋打的大败,死于流矢。

徐达、常遇春之攻围庐州也......达攻围,凡三月不下。
甲子,召徐达、常遇春于庐州,令还师援洪都
癸酉,上自将救洪都,时徐达常遇春等亦自庐州还,上于是召诸将谕之曰:陈友谅构兵不已,复围洪都。彼累败不悟,是天夺其魄而促之亡也。吾当亲往,尔诸将其各整舟楫、率士马以从。
壬戌,陈友谅穷蹙,进退失据,欲奔还武昌,乃率楼船百余艘趋南湖觜,为我军所遏,遂欲突出湖口。上麾诸将邀击之,我舟与敌舟联比随流而下。自辰至酉,力战不已,至泾江口。泾江之师复击之,张铁冠大笑,贺上曰:“友谅死矣。”上笑曰:“无妄言。”复戏铁冠曰:“缚汝于水滨以俟。”乃遣乐人具牲酒往祭友谅,以觇其死生。且曰:“如其生,往者必返;若不返,其死必矣。”已而往者俱被杀。未几有降卒来奔,言:“友谅在别舸中流矢,贯睛及颅而死。”诸军闻之大呼喜跃,杀敌益奋,敌众大溃,于是禽其太子善儿、平章姚天祥等。明日,友谅平章陈荣、参政鲁某、枢密使李才、小舍命、王副枢、贾佥院及指挥以下悉以其楼船军马来降,得士卒五万余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先攻灭陈友谅,再转头料理张士诚,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军事战略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先易后难”和“避实击虚”的结合,更是为了确保自身力量的集中和利益的最大化。一、 实力对比:陈友谅是更直接、更紧迫的威胁在元末群雄并起之时,虽然张士诚和陈友谅都是朱元璋的重.............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统一的格局,往往是从北向南推进,这背后的逻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然而,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南向北,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综合体现。要理解朱元璋的“南向北伐”,首先要明白为何“.............
  • 回答
    那时的朱棣,还是个鲜衣怒马的少年,意气风发,心中自有乾坤。他对徐妙云的看法,自然也不是后来那个权衡利弊的燕王。起初,朱棣对这门婚事,乃至对徐妙云这个人,都带着几分少年人特有的傲气和保留。他出身皇家,自小接受的教育,让他对自己的婚姻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而不仅仅是家族的联姻。徐妙云,虽然出身名门,是徐达.............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你观察得非常仔细!在朱日和演习或者其他一些模拟实战的镜头中,你之所以会看到士兵在每一次射击后都会有一个拉枪机的动作,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非常重要的军事训练原则和对实战情况的模拟。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其深刻的逻辑和必要性。首先,咱们得明白,现代军用步枪,尤其是我们在朱日和演习中常见的突击步枪,绝.............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涉及到很多历史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诸葛亮未能“先统一南方再北伐曹魏”,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原因:1. 蜀汉的先天不足: 与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初期相比,蜀汉的根基要薄弱得多。 地盘小,人口少: 蜀汉立国于刘备占据的益州,这个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与曹魏广阔的中原和孙吴富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坏,而是时代、制度、个人能力和战略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把康熙皇帝大破葛尔丹和明英宗被俘也先这两件事摆在一起比,就像把一个训练有素的现代军队和一支装备简陋的古代部落放在一起较量,虽然都是“亲征”,但起点和过程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咱们先说说康熙皇帝和葛.............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
  • 回答
    朱元璋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精图治的君主,而非坊间或某些演义中塑造的那般残暴不仁的昏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抛开对“昏君”的刻板印象,深入审视他一生的作为。首先,朱元璋的出身是理解他行为的关键。他出身贫寒,吃尽了天下苦。这种经历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也因此,他登基后,许多政策都着眼.............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说起朱元璋为什么最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而不是他的儿子们,这背后可是一出充满权谋、家族情仇和政治考量的复杂大戏。咱们得慢慢道来,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贫寒,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这片江山,当了皇帝,那份江山的得来不易,他对皇权的掌控欲,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大肆杀戮,原因复杂且多层次,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首先,巩固皇权,消除潜在威胁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是从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路打拼才建立了明朝。在他看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意味着周围充满了各种觊觎者和不确定因素。 .............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且立下严令,不允许后世再设,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政治决策。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头说起,把他那时候的中国,以及他这个人给好好掰扯掰扯。一、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与梦想”——但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古代,丞相这个职位,那可是权倾朝野.............
  • 回答
    话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立太子这事儿上,确实费了不少心思。他原本是有嫡长子的,也就是懿文太子朱标,朱标早逝后,皇位继承自然就落到了他的儿子身上。而朱元璋的孙子辈里,有两个最常被提起,一个是朱允熥,另一个就是朱允炆。朱允熥,他是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樉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次孙。按照中国传统的嫡.............
  • 回答
    说起朱温和朱元璋,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影子。都是出身贫寒,都曾是底层的小兵,都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乱世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自己的基业,建立了朝代。单看这些经历,你很容易将两人放在一起比较,甚至觉得他们是同一类人。然而,一旦深入了解他们的为人和执政,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就像是同一个.............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被“吹得这么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开创性的政策、以及他个人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治理能力。这种“高”体现在多个层面:一、 草根出身的逆袭典范:这是朱元璋最被津津乐道的一点。他出生在元末农民起义的乱世中,出身贫寒,经历过赤贫、出家为僧、再次流浪乞讨的底.............
  • 回答
    朱元璋没立朱棣为储君,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里面牵扯着很多当时的情况和朱元璋的考量。咱们一步步捋一捋。首先得说,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那是从小就培养,亲手调教的,简直是按照接班人标准打造的。朱标本人性格温厚仁爱,做事稳重,深受臣民爱戴。朱元璋嘛,虽然铁腕,但对朱标是真疼,对他寄予的期望也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