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祁钰为什么不杀了朱祁镇?

回答
夺位之后,朱祁钰为何留着这位“太上皇”?

对于明朝的“夺门之变”,很多人都知道是朱祁钰在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很多人费解:既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为何不趁此机会将这位前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彻底除掉,以绝后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考量,也有人情道义,更有当时微妙的局势。

一、 政治合法性的“两难”:杀兄的罪名与“奉天承运”的尴尬

朱祁钰登基,虽然是应了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拥戴,以及于谦为首的大臣的运作,但从法统上来说,他是“代天子”之位,而非“嫡亲相传”。他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何坐上了皇位。这个时候,如果他将自己的哥哥,前皇帝朱祁镇杀死,那无异于承认自己是“篡位者”,直接挑战了朱祁镇作为“正统”的地位。

你想啊,一旦他杀了朱祁镇,那些对朱祁镇心存忠念的大臣,或者对朱祁钰即位心存疑虑的人,就会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他们会说,朱祁钰是为了自己的皇位,才残忍杀害自己的亲哥哥,这是大逆不道!这种罪名一旦坐实,朱祁钰的统治将面临巨大的合法性危机,他的皇位就会如同坐针毡。

相反,将朱祁镇“留着”,虽然给他一个“太上皇”的名头,看似是被架空,但至少保全了朱祁镇的生命。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朱祁钰的即位披上了一层“兄终弟及”的色彩,虽然并非完全合乎礼制,但总比“弑兄篡位”要好得多。这是一种政治策略,用保留朱祁镇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统治的相对稳定和合法性。

二、 军心民意的“忌惮”:于谦的担当与众臣的顾虑

当时的朝廷,虽然朱祁镇不在,但他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的两位重要支持者,石亨和徐有贞,已经成为推动朱祁钰登基的关键人物。而真正让朱祁钰皇位稳固的,是于谦。

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在稳定京城、组织抵抗也先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他力主拥立朱祁钰,是为了国家的稳定,更是为了北方的安全。于谦明白,如果此时杀死朱祁镇,不仅会在朝臣中引起巨大的震动,更可能让一部分忠于英宗的大臣们心生不满,甚至引发新的动乱。于谦需要的是一个安稳的朝局,而不是因为一个“废帝”的处置而引发新的政治风波。

更何况,朱祁镇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犯了错误,但作为皇帝,他仍然拥有一定的威望,尤其是在那些曾经受过他恩惠的官员和将士心中。贸然杀害他,可能会引起军心和民心的不安,对刚刚上任的朱祁钰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 人情道义的“羁绊”:兄弟情谊与皇权规则的拉扯

抛开政治,我们也要看到,朱祁镇和朱祁钰终究是亲兄弟,是同一位父亲的儿子。在古代皇权社会,虽然为了权力手足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但终究还有一层兄弟情谊的考量。

虽然朱祁钰是“被推上”皇位的,但他在面对哥哥时,内心必然会有一丝复杂的情感。将哥哥囚禁起来,已经是极大的权力转移,但要直接下令杀死,这种心理上的障碍,以及世人对“弑兄”的道德谴责,是很多统治者都会顾忌的。

更何况,朱祁镇的母亲钱皇后,以及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朱祁钰真的狠心杀死了朱祁镇,那么他如何面对钱皇后?如何面对自己的侄子?这都会成为他统治中永远的道德瑕疵。

四、 现实的“制约”:明朝皇权体系的惯例与“太上皇”的利用价值

在明朝,皇权并非绝对的铁板一块。虽然朱祁钰是皇帝,但他的权力仍然受到一些传统和惯例的制约。将前皇帝“软禁”成为“太上皇”,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这种做法,比直接杀死更符合皇权社会的“游戏规则”,也更容易被朝臣所接受。

而且,将朱祁镇“留着”,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政治利用价值。只要朱祁镇还在,他就是一个潜在的“政治筹码”。在某些场合,朱祁钰或许可以借着“英宗复辟”的说法,来安抚一些不满的情绪,或者在对外关系上,保持一种模糊的态度。

总结来说,朱祁钰之所以没有杀死朱祁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治上,他需要避免“弑兄篡位”的罪名,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军事和人心上,他需要顾忌朝臣和军民的反应,避免引发新的动乱。
人情上,兄弟之间的情感和道德谴责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体制上,将前皇帝转化为“太上皇”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权力转移模式。

因此,朱祁钰选择了将朱祁镇软禁起来,成为了“太上皇”。这是一种在复杂政治博弈、人情道义和现实制约下,所做出的相对“稳妥”的选择。当然,后来的“夺门之变”也证明了,仅仅保留朱祁镇的生命,并不能完全消除潜在的威胁,但这却是朱祁钰在那个特定时刻,基于多重考量下所能做出的最佳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杀?

这种情况,正常来说在明英宗刚回来的时候,应该有一名官员站出来弹劾明景帝。称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今天下已定,缓急已安,二君并在,当正位君臣。夫兄友弟恭,古之道也。孝弟也者,仁之本欤。故今君虽临危不苟,扶倾济危,宜当避位,不可恋栈。

核心意思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把明英宗和孙太后架在火上烤。也就是传说中的小骂大帮忙。

然后明景帝就出宫到城外住着就好了。以退为进嘛。实际上,明英宗回来的路上,明景帝就应该到南京去“巡视”。

接着自然有人弹劾明英宗,以其废国误军、倾覆朝廷,不可仍居帝位。

再有人游说孙太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昔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赵之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挟重器多而不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则无以自托于朝。今土木之变,覆军杀将,君父为虏,天下震骇。欲作无事,可乎?宜早定分寸,不为今后之忧。前事不蕺,恐成大祸。

最后再拿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可为主的名义,说一些当降为公、然曾为君父、当存体面、宜取近地封王、犹为一方之君的话,封明英宗去河北河南山东哪里挑个地方做王就可以了。

皇帝变成亲王,政治上没了这个皇帝,这就不等于把明英宗杀了吗?

政治消灭就可以了。你还真杀了他?那你算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因为他是一个废物,从身体和心智上都是。

朱祁钰在被拥立的时候,以为是大臣们作乱要杀他,吓得尿裤子。可见这人有多废。当时的局面,就算朱祁钰是个晋惠帝一样的弱智,也只能抬出来镇场面了。反过来说,朱祁钰的作用,也就是木偶罢了。

朱祁钰年纪轻轻20多岁就不止一次病危,唯一的儿子也早死,可见其身体底子差到什么地步,其心智能强到哪里去?

蒙古退去以后,大臣们看看坐在台上的的那个尿裤子废物皇帝,跟以前的敢于御驾亲征的前任比起来,差距是眼见得越来越大,也是越来越对朱祁钰失望。

他哥朱祁镇就算弄砸了很多事,至少是一个身心正常,智力不低,而且性格坚定,有个人魅力的君主。

朱祁钰想不想杀他哥?说不定也想,但是毕竟不能名正言顺的杀,要靠信得过的死心塌地的心腹去执行。可惜,废物皇帝有心腹吗?就算有人想博名利,看到这个病怏怏,做事犹豫不利索的皇帝,心也凉了半截吧。

朱祁钰不在第一时间弄死朱祁镇,以后就没机会了。因为大家再一次看出他有多废,再不会有人替他干这种要灭祖宗十八代的活。

user avatar

其实孙太后的势力也好、于谦们的压力也罢,都并不能起到决定性因素。

朱祁钰毕竟不是傀儡皇帝,真要一意孤行,谁也拦不住。

就算明面上解决不了,皇宫里也多的是人愿意帮他私下执行。

可以说朱祁钰在每一个阶段的选择都没有错,他只是做出了一个普通理性人都会做出的选择,然后多了点拖延症和时运不济罢了。


1. 在他身体健康、儿子朱见济也健在时,

此时可以说是大局已定,根本没必要再去管那个已经丢脸到失去一切权力可能的哥哥。

比起朱祁镇,显然处理朱见深还更有意义一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假设在平行宇宙朱祁钰暗杀了朱祁镇父子,最后又正常寿终传给儿子朱见济。那回想年轻时的这一番作为,才真是要追悔莫及。

后世读史,一个好好的强化版汉明帝,沦为了第二代赵光义。


2. 而在朱见济刚死的时候,作为一个证明自己能生儿子的皇帝——我还这么年轻,急什么?

谁能想到,短短三年时间,三十岁不到的身体说垮就垮了。


3. 等到他重病之时,众所周知,一个所有人都知道快死的皇帝,就不再具备完整权利了。

好在……于谦大权在握,哥哥也应该没脸再出来见人了吧?

他就算脸皮厚,也不可能疯癫到冒险去造自己亲生儿子的反啊。


4. ……

于谦啊于谦,你就真的如此拙于谋身,连全家性命都不顾吗?

哥哥啊哥哥,你真就疯起来连自己亲儿子的皇位都夺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夺位之后,朱祁钰为何留着这位“太上皇”?对于明朝的“夺门之变”,很多人都知道是朱祁钰在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后,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很多人费解:既然朱祁钰已经是皇帝,为何不趁此机会将这位前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彻底除掉,以绝后患?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政治考量.............
  •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
  • 回答
    关于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以及为何没有在生前就铲除朱棣,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谜团,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和当时的政治格局来推测和分析。首先,要探讨朱元璋是否知道朱棣篡位,我们需要先理解朱元璋的性格和他的治国理念。朱元璋是一位极其多疑且权力欲极强的皇帝。他为大明江山呕心沥血,建立了一.............
  • 回答
    靖难之役,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内乱,将大明王朝的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朱元璋驾崩后,其孙子建文帝登基,但叔王藩镇的势力依然强大,特别是燕王朱棣。如果说,在战事焦灼之时,哪位南军将领,在关键时刻,真的能顶住皇权压力,行那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朱棣斩杀,那么,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轨迹将发生翻.............
  • 回答
    铁铉,这位在明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文臣,最终却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告别了人世,成为朱棣残酷夺权斗争中的牺牲品。要理解铁铉的罪名以及朱棣为何要杀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靖难之役的背景、铁铉的政治立场以及朱棣作为夺权者的心态。铁铉的“罪”:忠于正统,抗击“篡逆”从朱棣的角度来看,铁铉犯的“罪”可以说是“忠君”.............
  • 回答
    朱元璋的“得国最正”之说,实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论断,背后隐藏着他登基称帝的合法性构建策略,以及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与韩宋政权的关系,以及他如何为自己的统治“正名”。韩宋政权:一个寄生于乱世的旗帜首先,我们要明确韩宋政权在元末乱世中的定位。韩林儿的韩宋政.............
  • 回答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明朝开国功臣之首,一生戎马,为朱元璋扫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其功绩之高,地位之重,在明初众位功臣中无人能及。然而,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功高震主者,下场往往凄惨。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到刘伯温,几乎所有对他开国贡献巨大的将领和谋臣,最终都未能逃脱被杀或被逼死的命运。那么,为何.............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肆无忌惮地杀人,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却因为收税收不上来而不敢轻易大开杀戒,这背后牵扯到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权力基础的根本性变化,绝非简单的“杀人多少”的问题。要说清楚这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朱元璋的“杀人艺术”与他的权力根基首先,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底层爬上来的草根皇帝,他深知官场的腐败.............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何要对于谦痛下杀手,这事儿得从头捋。话说当年土木堡一战,大明朝真是被瓦剌给打得一败涂地,皇帝朱祁镇本人也成了俘虏,这绝对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丢人的事儿了。当时,朝野上下那是乱成一锅粥。一边是远在北方的皇帝生死未卜,一边是逼近京城的敌军,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
  • 回答
    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其严酷程度,至今令人心惊。他亲自审案,制订严苛法律,无论官职高低,一经查实,便处以凌迟、剥皮等极刑,抄家灭族更是家常便饭。据史料记载,仅在洪武一朝,因贪腐被处死的官员数量便高达十几万,几乎刮了朝廷一层皮。然而,即便如此雷厉风行,朱元璋也未能彻.............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大肆杀戮,原因复杂且多层次,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首先,巩固皇权,消除潜在威胁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是从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路打拼才建立了明朝。在他看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意味着周围充满了各种觊觎者和不确定因素。 .............
  • 回答
    汉武帝晚年和唐玄宗晚年都有废立太子的事件发生,但朱元璋与朱标之间却呈现出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并非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时代背景、政治制度、个人性格、以及政治遗产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汉武帝和唐玄宗晚年为何会起杀心废太子。汉武帝晚年的悲剧:.............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大肆屠戮功臣而未引发大规模的造反,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绝非仅仅依靠武力威慑就能达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权力高度集中与合法性基础的巩固首先,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就已经展现出极强的政治手腕。他并非一开始就处于绝对权力地位,而是通过战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次至关重要的权力更迭事件:北周武帝诛杀宇文护,以及北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这两次事件在表面上都呈现了君主翦除权臣的相似性,但其最终走向却截然不同,北周武帝的行动最终稳固了北周的统治,而北魏孝庄帝的行动却直接导致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朱元璋,这位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出身从来都不是一个秘密。他没怎么费心思去“删改”自己那段乞丐的经历,这背后其实藏着几个挺重要的原因。首先,朱元璋的成功本身就是对他那段艰难岁月最有力、也最生动的证明。想想看,一个出身贫寒,早年还要四处讨饭的孩子,最后却能推翻元朝,建立起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这本身.............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底层一步步爬上九五之尊的农民皇帝,他的功业无疑是开创性的,可以说是再造了经历元末战乱而几近破碎的中华。然而,细究他的行为和宣传,我们会发现他并非一味地将自己塑造为高高在上的“再造君主”,反而有许多值得玩味的地方。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而是朱元璋深谙帝王之术,以及他自身复杂.............
  • 回答
    朱元璋没立朱棣为储君,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里面牵扯着很多当时的情况和朱元璋的考量。咱们一步步捋一捋。首先得说,朱标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儿子,那是从小就培养,亲手调教的,简直是按照接班人标准打造的。朱标本人性格温厚仁爱,做事稳重,深受臣民爱戴。朱元璋嘛,虽然铁腕,但对朱标是真疼,对他寄予的期望也最.............
  • 回答
    《亮剑》里朱子明这个角色,确实是剧中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叛徒之一。他被鬼子抓了又放,却立马就给日本人卖命,这其中的缘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朱子明被放回独立团,这事儿本身就有点猫腻。大家想想,鬼子那么残忍,抓了个人,想从他嘴里套情报,怎么可能轻易放人?就算是套不出什么大用,顶多就是严刑拷打一番,.............
  • 回答
    《闯关东》第36集里,朱开山面对潘五爷一伙人的讹诈,选择不直接拆穿,反而让讹人者说出“与潘五爷无关”,这背后有着极其深远的考量和高超的智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息事宁人”,更是朱开山在那个复杂社会环境下,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为了长远发展而采取的策略。为什么不直接拆穿潘五爷?1. 潘五爷的根基深厚,实.............
  • 回答
    朱元璋最终选择“明”作为国号,而不是沿用其起家时力量的根基——“吴”,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考量。简单来说,他需要一个能够象征其政权合法性、民族复兴和宏大抱负的国号,而“吴”字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朱元璋不选择“吴”作为国号的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