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邪不压正》中朱潜龙为什么一直不承认是他自己杀了师傅?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权力、地位和金钱不择手段的野心家。他从一开始就盯上了“老王”的家产和在京剧界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觊觎”已久。师傅“老王”的死,对他来说,是扫除实现这一切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他要拼命否认呢?

1. 规避法律和道德的审判: 杀人偿命,这是最基本的法律准则。如果他承认了,他不仅要面临法律的制裁,牢狱之灾是必然的,他辛苦经营的名声和地位也会瞬间崩塌。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师徒关系”有着极重的分量,弑师之罪是骇人听闻的,会被整个社会唾弃。朱潜龙再怎么冷血,也明白一旦罪名坐实,他将万劫不复。

2. 维护摇摇欲坠的声誉和地位: 电影里,朱潜龙是京剧界的一个明星,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关注。承认杀了师傅,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备受尊敬的艺术家变成一个臭名昭著的罪犯。他无法承受这种名誉上的毁灭性打击。他需要维持他在观众面前的形象,维持他在社交圈中的地位,这些都是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的资本。

3. 制造心理上的“清白”: 尽管他内心清楚事实,但他需要不断地向外界,甚至是向他自己,传递一种“我不是凶手”的信号。他会利用一切机会,比如在李天然面前,用一种悲痛、无辜的姿态来描绘自己失去师傅的痛苦,甚至会暗示凶手是别人。这种表演,一部分是为了欺骗李天然,另一部分也是为了给自己构建一层虚假的心理保护层,让自己觉得“我虽然做了错事,但至少不是直接动手杀人”。

4. 利用李天然的“恩情”: 李天然是“老王”的干儿子,也是他信任的徒弟。朱潜龙知道李天然对师傅的忠诚和感情。他试图利用这一点,将真相掩盖起来,甚至将李天然引入他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如果李天然相信了他,那么他的罪行就更有可能被埋没。他对李天然的“帮助”和“关照”,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赎买李天然的沉默,或者说是在试图将李天然收编到他的一方。

5. 他本人就擅长“演戏”: 别忘了,朱潜龙是一个京剧演员。演员的职业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各种表情和语气来欺骗观众。他将这份“演技”带入了现实生活。他能够巧妙地规避直接回答,用模棱两可的语言,用转移话题的方式,或者用强烈的反驳来掩盖事实。他不会直接承认,因为那样太“笨拙”了,他会用更“高明”的方式来处理。

具体表现在电影里的细节,比如:

当李天然质问他时,他很少直接否认“我没杀”,而是会说“你师傅怎么会死?我比你更伤心!”或者“那场大火,谁知道是怎么回事?”他总是将焦点从“谁杀的”转移到“我很伤心”或者“那是意外”。
他会抓住一切机会,描绘自己和师傅的“深厚感情”,比如回忆师傅对他的教导,表达自己的“悲痛”。这是在建立一个“好徒弟”的形象,用来抵消任何关于他不好的联想。
他会试图将李天然的注意力引向其他可能的嫌疑人,或者引向“巧合”、“意外”上,让李天然觉得事情的真相可能比直接的谋杀更复杂,从而让他产生动摇。

总而言之,朱潜龙不承认杀师傅,是基于他极强的生存本能和对个人利益的维护。他是个极端功利主义者,为了爬得更高,他愿意用最卑鄙的手段。而“不承认”是他维持现有的一切,并继续前进的必要手段。他深知,一旦承认,他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所以,他宁愿扮演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一个伤心欲绝的徒弟,也不肯面对自己手上沾染的血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谎话说五遍,别人都会信;谎话说一千遍,自己都会信!

朱潜龙是典型的用力过猛。他的策略:自己弑师杀亲,然后把罪行都推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李天然身上,他自己又是北平警察局副局长,权力一手遮天,各种造势把黑的说成白的,又立塑像,又痛哭流涕的,百姓不明真相,舆论又被他控制,自然认为这是真相。其实是个挺完美的计划。结果不想入戏太深,加上多年不断的自我暗示,结果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谎言。

一直觉得朱潜龙是个可恨又可悲的人,人物塑造的很有标志性,加上廖凡的演技,活灵活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姜文的风格一向是“话里有话”,表面上的剧情下面藏着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梗”。这些梗可能指向历史、文化,也可能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甚至是姜文自己的一些小幽默。要说隐藏的,那得好好挖掘挖掘。1.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只是防火提醒,更是时代的缩影这句看似简单的吆喝,在电影里反.............
  • 回答
    史航在《邪不压正》里扮演的潘悦然,这位“潘公公”,可以说是影片中一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不是那种让人看了就恨得牙痒痒的反派,也不是那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路人甲,而是那种,嗯,很“史航”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让史航本人来演一个影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设定。他自己就是个在文字和口才上都颇有造诣的评.............
  • 回答
    彭于晏在《邪不压正》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他演艺生涯中一次相当精彩也引人注目的亮相。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不是简单的叙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曲,充满了镜头语言的张力、台词的韵味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交织。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无疑是搅动这潭水的关键人物。首先,抛开他健美的身形不谈,单说他赋.............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姜文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用电影语言做一场盛大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发言”。如果非要概括,他想表达的,大概是关于“正邪的较量,身份的迷失与回归,以及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但姜文的东西,从来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他更像是一个杂技演员,手里抛着一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球.............
  • 回答
    《邪不压正》看不懂?这绝对是正常中的正常,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观众第一次看,多少都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不怪你,更不怪电影,只能说姜文导演的这部作品,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啊哈!我懂了!”的直白故事。为什么会有“看不懂”的感觉?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1. 极致的“姜文.............
  • 回答
    要说姜文的《邪不压正》为什么口碑票房都输给了《我不是药神》,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一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俩片子,虽然都是国产片,但气质、受众,乃至上映时间点都有些微妙的不同。一、主题的“枪口”对准不同:一个“大时代”的狂放,一个“小人物”的悲情首先得看题材和立意。《我不是药神》嘛,它的厉害.............
  • 回答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在2018年7月13日上映首日,豆瓣评分经历了一个从8.2迅速下滑至7.2的戏剧性过程。这个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首映日评分波动是正常现象,但《邪不压正》的波动尤为剧烈首先要说明的是,电影在上映首日,尤其是在前期口碑发酵.............
  • 回答
    姜文的《邪不压正》啊,那真是个不好简单评价的片子。它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劲儿大,后劲儿足,但味道嘛,得看你能不能习惯。首先,从视觉和美学上说,这电影简直是享受。姜文的镜头语言太有讲究了,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都带着他那种特有的范儿。北京的老城墙、灰扑扑的胡同,在镜头下被赋予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特有的.............
  • 回答
    姜文的新作《邪不压正》,带着他一贯的强烈个人风格和颇具争议的话题性,在上映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能否创造票房奇迹?这个问题,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姜文这块牌子本身。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就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电影。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姜文范儿”, അത് یعنی那种充满荷尔.............
  • 回答
    要聊聊当年中国内地为啥送《邪不压正》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口碑炸裂的《我不是药神》,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考量,不是简单一句“谁更好”就能说清的。咱们一层一层剖析。首先,得明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的评选逻辑,它跟国内的奖项评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斯卡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
  • 回答
    姜文这“民国三部曲”,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不如说是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用他标志性的“姜氏语言”和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的一场场充满想象力、象征意义的狂欢。每一部都有着独立的叙事,但它们又像是一个个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的切片,共同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时代。《让子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