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徐峥的“药神”好评一片之后
姜文导演、编剧、主演、剪辑的《邪不压正》上映了
叫好的,说真好
骂街的,说真烂
今天,舍爷不跟大家聊
朱潜龙(廖凡饰)的“COS鞋拔子脸”
唐凤仪(许晴饰)的“屁股盖戳”
李天然(彭于晏饰)的“八块腹肌”
潘悦然(史航饰)的“苏格兰打卤面影评人”
也不过多分析片子的对话、叙事、结构、隐喻、剧本
关巧红(周韵饰)的原型是不是施剑翘
李天然的师父到底谁杀的
那聊什么?
琉璃绿瓦老协和
履仁行义四牌楼
东南角楼前跑火车
包饺子下锅只为醋
姜文的讲究
“邪不压正”的北平
不知从何时开始
难得冬天下场雪的北京
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
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影片中,李天然坐火车回到北平
整座城市白雪皑皑
火车从北平城东南角楼前穿过
其上可见被炮火炸毁的痕迹
影片中的北平内城东南角楼,箭窗上有被炮击的痕迹
1900年庚子事变,遭遇八国联军炮击的东南角楼
片中背景的20世纪30年代
北平的内城墙还没有被拆除
一边是减速进站的火车
另一边是白雪覆盖的城墙马面
通过电脑制作还原的北平内城南城墙和京奉铁路,红圈处为城墙凸起马面
1928年,正阳门到崇文门段城墙,可见京奉铁路和城墙马面
火车停在正阳门车站
亨德勒接上李天然
开车从正阳门城墙边上的门洞穿过
正阳门左右分别开设的两个门洞
是从1915年开始
为缓解交通拥堵的正阳门改造工程而开设的
同时改造的还有正阳门瓮城的拆除
老照片里的正阳门东侧门洞,和片中镜头同一角度
老年间北京的城墙有皇城、内城、外城之分
影片中,亨德勒和李天然驱车驶入南池子
李天然问道:“皇城怎么也没了”
跟大家认为的49年后大规模拆除北京城墙有出入的是
早在1924年,当时的市政公所便决定
“将皇城垣东北西三面完全拆毁”
当年的皇城墙,今天的皇城根遗址公园
城墙、城门和上面的城门楼子
对于在皇城根儿下长大的人们来讲
是一种城市记忆
是一种精神
无论是从影片开始
东南角楼到正阳门这段城墙
还是片中“房顶视角,可见远处的城楼”
甚至是许晴从城楼子一跃而下
砸死骑在狮子上嚣张的日军
……
均可以感受到姜文对于
城墙、城门楼子的着重刻画
城门楼子钟鼓楼、北海景山五龙亭,是那个时代的北京天际线
白玉微瑕
在朱潜龙和手下去朝阳门外枪毙罪犯的这段
汽车从朝阳门箭楼的门洞穿出
……
朱潜龙带人驱车从朝阳门箭楼的门洞穿出,历史上朝阳门箭楼是没有门洞的
而在北京内城九门的这几个箭楼里
只有正阳门的箭楼开设有门洞
1921年拍摄,朝阳门箭楼,其下没有门洞
开设门洞的正阳门箭楼,清时专供龙车凤辇通过
为拍摄早已没有的北京城墙
姜文把部分镜头的取景放到了西安城墙
北京的城墙没了
但这座城市的精神不能再丢了
通过一个个房顶,可以认识一座城
这是看完姜文的《邪不压正》
给笔者最深的感触
片中出现有大段
人物在北平城内
各种建筑房顶上穿行的镜头
屋顶有硬山、悬山、蝎子尾
有时通过铺设的瓦片颜色
便能知晓这座建筑是谁、在哪里
影片房屋正脊上出现的“蝎子尾”饰件
蝎子尾是古建民居中,在屋顶正脊上两端翘起如蝎子尾状的构件
片中除了清一色的灰瓦之外
还出现有绿色琉璃瓦房顶
片中的协和医学院牌匾
这是当年改建自豫王府
整个建筑屋顶被铺设成绿色琉璃瓦
有“绿城”之称的老协和医学院建筑
藏身在各种高楼大厦中的协和“绿城”
而对于在中国医学界处于殿堂级地位的协和来说
也是历经风风雨雨,是是非非
就像片中李天然入职看到的那个“梁启超的肾”
亦如今天“二甲的协和你怕不怕”等各种桥段
今天北京依然保留的东四、西四地名
指的是当年建在皇城东西两侧
重要商业区和交通要道上的四座牌楼
北京地铁4号线西四站前的牌楼,明代的刑场便设置在西四牌楼
牌楼为“三楼四柱三间”形制
上书匾额“履仁”、“行义”
影片中出现有多组李天然和关巧红
从东四牌楼的楼子上通过的镜头
通过牌楼正脊的关巧红,从片中角度可见东四牌楼的位置分布
20世纪20年代的东四牌楼,上书“履仁”匾额
北京的牌楼在影片中出现不止东四牌楼一处
蓝青峰(姜文饰)与朱潜龙在北海大桥(金鳌玉蝀桥)上的火并
画面中有团城、也有榜书“玉蝀”的牌楼
老年间其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牌楼,后拆除
北海团城、金鳌玉蝀桥、牌楼都在片中有所体现
今天的北海大桥,早已没有了牌楼
房上房下,各有精彩
亨德勒和李天然来到内务部街的一座院落前
如意门、左右各有一个上马石、墙上带拴马石
院内有假山
……
导演姜文小时候曾居住在内务部街11号院
采用如意门形制的内务部街11号,片中蓝爷的院门与其接近
北京四合院常见的几种大门形制,这也是“门当户对”的体现
同街的39号,是梁实秋先生故居
另外相传曹雪芹、川岛芳子也曾居于此条胡同内
影片中的内务部街
在现实中可谓星光熠熠
内务部街39号,梁实秋先生故居
内务部街里的北京二中
从内务部街往东
穿过南小街
便到了影片里李天然火烧日本人藏鸦片的禄米仓
禄米仓曾是明清两代
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
片中远处着火的地方,便是李天然火烧的禄米仓
今天的禄米仓
协和、内务部街、南小街、禄米仓、东四
……
《邪不压正》影片高低不论
但片中出现的这些相距很近的地名
倒真可成为一条了解北京人文历史不错的游览线路
北平城外
钢盔和躯干以草叶伪装的日军野战部队
就这一个伪装镜头,甩出国内抗战剧八条大街
低姿、坦步协同……当时的日军是这样的
卢沟桥前
对宛平城轰击的日军九四式山炮
放在后腰的子弹盒,当时日军单兵共有前部两个、后部一个共三个子弹盒
跟着鬼子杀自己师父的朱潜龙用的日本南部式手枪
高贵范儿的关巧红用的是德国的鲁格P08
从美国归来的李天然,拿着转轮放在腰间
对着满脸懵B、将第二把枪仍到地上的朱潜龙
而蓝爷最爱的还是“阿迈瑞肯”的M1911
……
姜文在《邪不压正》里的“讲究”
已经不局限于以往大家认知的
对于当时历史中出现的军事装备、装具和其他史实
真实还原,严谨考证
他把自己和这座城市的讲究与精神
融在了那一盘儿饺子,一口儿醋里
还是那个亨德勒带李天然到内务部街的场景
蓝爷推车出门奔西边买醋
满嘴京片子的亨德勒问蓝爷为什么不去更近的东口买
蓝爷讲话:“就为了这口儿醋,才包的饺子”
红圈里的腊八蒜,箭头指向的是装醋用的小酒杯
讲究吧!还不够
饺子摆中间,腊八蒜放一边
倒醋看不见醋瓶子
人家用精致的小酒杯
还不一起放,醋也是跟客人分杯装的!
有讲究的
也有不怎么讲究的
李天然与“根本”在日坛约架
结果根本带了一车鬼子宪兵
关巧红也带人埋伏在那里
说好的单练,怎么改成茬架了?
不讲究吧!这同样还不够
李天然对朱潜龙
这回是单练
同时扔枪,用功夫比高下
朱潜龙带着两把枪
而李天然带着三把(有没有第四把或更多就不知了)
……
讲究,那是根本
城外日军虎视眈眈
城内是师门家族的复仇火焰
北平城内晨钟暮鼓的钟楼
成了影片里李天然等待时机的藏身地
丧钟响起,仇人倒地,邪不压正
师门家族的复仇,一人一枪足矣
警钟长鸣,抵御外辱,勿忘血泪
之于这座北平城,之于整个民族
唐凤仪砸死了骑在城门狮子上的鬼子!
而潘公公
是站着死的!
从前有个诗人叫白居易。
他每次写完诗都先念给一个老太太听。
改到老太太听懂了为止。
有人问为啥啊?您可是大师啊!这不是掉价吗?
白居易说:大师也得说人话啊,装逼一定遭雷劈!
我私人觉得各个回答已经有点答偏了。
邪不压正目前豆瓣13w人打分,评分为7.2。这个人数,评分应该稳定了,最多上下浮动0.1分左右。
那么,豆瓣评分7.2是什么概念?
先来横向比较,药神目前8.9分
(是的虽然药神一度成为第十四部华语九分的电影,但现在已经跌破了九分,和让子弹飞一样,当年也是上过九分的)
目前好评比较多的动物世界,7.3分
纵向比较,近两年
36亿的红海行动,8.3分
33亿的唐人街探案2,6.7分
22亿的捉妖记2,5.0分
16亿的前任3,5.5分
13亿的后来的我们,5.9分
9亿的超时空同居,7.0分
7亿的无问西东,7.6分
56亿的战狼2,7.1分
22亿的羞羞的铁拳,6.9分
16亿的西游伏妖,5.6分
11亿的芳华,7.6分
10亿的乘风破浪,6.8分
7亿的悟空传,5.0分
………
这样有个很直观的了解,豆瓣7分,绝对不是烂片,以华语电影的标准来看,可算的上优秀了。
很多答案好像把邪不压正说的一无是处,把他视作烂片,尽管他是从8.2分一个极其优秀的开画分数往下掉的,但7.2分绝对不是烂片啊,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评分。莫名的就沦为粉黑大战了…也是奇特。
虽然我知道大家都对姜文期待颇高,姜文之前导的五部电影,三部8.7以上,一部8分,但这部邪不压正,其实已经胜过一步之遥了。
所以翻译翻译,什么他妈的叫公 阿不对,翻译这个回答应该是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为什么从一个极其优秀的开画评分下滑到一个比较优秀的评分?
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全世界都存在啊…
总括而言,简单的说,早期的高分是粉丝群体(大头)+部分电影媒体人+水军(存疑)的结果,后期的降低则是回落到了正常水平而已,然后我们具体分析:
我们先来分析看看最早期的一批评分,基本上是首映礼和大学路演之后的评分,帖子数据来源于虎扑的(侵删)
以下是部分评论:
首映场+路演场,会去的,必然以姜文的大批粉丝为主,然后部分电影影评人为辅,粉丝打分,自然会不客观,早期分数水涨船高。
同时看好的还有部分电影影评人,姜文的电影,梗和隐喻是很多的,像我这种没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和电影知识的人,只能看懂一部分,即便是我自己看懂的一小部分,我也觉得着实精彩,而知识越深的电影影评人,看到的更多,就越是推崇,比如说,“第三共和国的崛起”,这批人打的分也自然高。
此外,还有水军(存疑),毕竟豆瓣人人皆可打分,无论看没看过电影,即使豆瓣具有自己的算法消除水军,但早期,肯定是兼顾不太到的。邪不压正的发行商会不会使用水军呢?我不知道,所以说存疑。只是我觉得,这次的姜文很奇怪,比如,去了创造101宣传(图侵删):
这三点导致可以回答“一个极其优秀的开画评分(8.2)”
然后是如何变成“一个比较优秀的评分(7.2)”
如何?
因为豆瓣用户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就是如此。而以豆瓣评分来说,就是这个电影本身就是值7.2的评分。
姜文饰演的蓝清峰在里面说了“我就是为了这瓶醋,才包的饺子”
但是,认真讲,你这饺子真的一般,虽然醋是不错。
————————————--酷酷的分割线~~~~~~~~~~~~~~~~
题外话,扯一扯我国目前的电影评分问题。
我国现行被广泛讨论的有豆瓣评分和猫眼评分。
猫眼评分一般反应了大众对电影的看法,而豆瓣则是电影爱好者(分初级、中级、高级)对电影的看法,一般以豆瓣评分为准。
国外的主流评分为MTC、烂番茄和IMDB。
IMDB基本和豆瓣类似,metacritic和烂番茄则是专业影评人和媒体对于电影的评分,而我国没有,我国的这部分人基本上也是去豆瓣评分的。(貌似猫眼好像有个专业评分?不过关注的人很少吧)
我觉得这几天关于邪不压正的大部分争议,在于此。
不少人觉得,这电影有好多隐喻啊,怎么会只有7.2分;也有一批人觉得,这部电影故事都没讲好,烂片,居然还有7.2分。演变为粉黑大战。
如果有个权威性的类似MTC和烂番茄的评分,就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在全部专业影评人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争议会小很多吧。
感谢你能看到此处~
毕竟是包饺子喂猪,猪吃不了饺子,只能实打实的用成绩说话了。
讲真的,
我再也不干这种包饺子喂猪的事儿了。
这话是姜文说的,你们可以去查。
估计至今姜文以为让子弹飞的高票房不是讲好一个故事,而是靠着那些奇奇怪怪的隐喻。豆瓣的人虽然吹上天了,但是他记住的也只有豆瓣的吹。实打实买票的都忘记了。
怎么说呢?让子弹飞好看就好看在他这条线是很明显的,哪怕抛掉之那些奇奇怪怪的隐喻,暗喻,这条故事线也表现的相当精彩。
然后呢,一步之遥说实话我没看懂,讲的碎了一些,而这不邪不压正,我感觉我可能就是连猪都不如,姜文的饺子吃不动。。。
如果你是一个文艺电影,面向的就是那些喜欢一天没事找隐喻挖掘镜头,剖析这个镜头含义,分解这个场景意义的影评人,随便你们吹。反正我又不看,本来我看个电影90分钟,就是求个爽,你可以用精彩的内容吸引我去看,然后引发我自己去解析。但是你不能直接各种各样的隐喻,还告诉我看不懂隐喻就别看,不配看这部电影。
那好呗,不配看就不看呗。
这个票房花式下跌,大概又是这届观众不行吧。但是为啥药神票房这么高?
真的,文艺电影哪一些我不懂,但是我知道商业电影是干嘛的。你上线影院,讲好故事,赚票房,给观众一个体验。其他有的没的,就别秀了。
我不是药神是隐喻做的好,暗喻做的好么?别人最起码给欣赏程度最低的观众(比如我)讲好了一个故事,一个浅显易懂,还能沉浸进去的故事。这不就完事了么。。。
现在的问题是,姜文大导演的电影是路人都快看不懂了,豆瓣还在说看不懂电影是你的问题,不是电影的问题。
那好,是我的问题,那我就不看了呗,这还不简单。。。大概姜大导演拍电影就是给你们看的,亏本也无所谓。
我之前还认为,邪不压正可能最多超过动物世界一个亿的票房。现在我感觉,看完电影,看完评价之后,我觉得大概能够和动物世界持平已经不错了,最多也就超过一个亿的票房。
让子弹飞10年就能票房过6亿,而现在二三十亿票房电影随便出的年代,姜文连迈过自己巅峰的操作可能都快没了。
当然,不用说,肯定是这届观众不行,只会去看《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战狼2》《我不是药神》《美人鱼》这种烂片。
至于为啥这些电影是烂片,大概就是这些电影票房高,还没啥隐喻,暗喻,镜头故事吧。
怀疑姜文在《让子弹飞》成功之后,对“什么样的电影观众喜欢”产生了误解。
他也许以为观众的水平有限,看不懂什么暗喻,所以要把暗喻什么的弄得再明显一些,这样观众就能看懂了,再加上些商业元素,观众就喜欢了。
所以他才在一次涉及到《让子弹飞》的颁奖晚会上派个演员撇着嘴传了一句话:谢谢你们喜欢《太阳照常升起2》。(大概意思吧,具体记不太清了)
实际上,我觉得《让子弹飞》让观众喜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刨去一切的隐喻,它依然是一部完整的,紧凑的,很有趣的电影。而《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失败,恐怕除了商业元素不浓之外,表层的结构松散才是根本原因。
你看那些为《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叫屈的影评,不都是在说:你没有看懂,实际人家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反而很少有人说这个情节很过瘾,那个桥段很有趣,这个演技实在炸裂,整部电影如何让人喘不过气来等等等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中国目前没有第二个导演能够拍出来。包括《太阳照常升起》,那绝对是一部经典。可惜《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失败是他的心结,他似乎总想将这部电影的精髓注入他的新片,用一次票房的大卖来证明:我领先你们一个时代!
问题是,他的那个真正做到了领先一个时代的偶像曾经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一说到姜文,脑子里就灌有四个字:才华横溢。看完报刊杂志名人访谈微博朋友圈公众号自媒体,才知不能叫横溢,得叫爆浆,才华爆浆。
糊你满脸满身。
所以,很多人看了姜文电影以后,虽然脑海里会浮现一句:这tm是神马玩意?您能不能可怜可怜我这两小时,把故事讲圆了?能不能把人物立住了?
但都要立刻忍住了。否则就成了献丑。旁边的人会捂嘴窃笑:看,那个智商偏低,文化层次不高的傻子。竟然看不懂姜文导演的电影。然后他们就如同拿了姜伯温的推背图那么兴奋和幸福的走了。
然后,傻子们就要去补课。
先要求教于诸位先贤。学习一下《电影如何欣赏-姜文导演篇》这份大作;然后还要深刻地理解自己对近代史现代史不可明说的部分,充满了那种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缺乏;最后必然要互相眨着迷茫的小眼神儿不自信地对视,自嘲打趣着:这电影,特浑厚!我终于看懂了。
然后当另一位也附和自己看懂了后,这位肯定琢磨:我不信以你的智商和历史文化底蕴,你也能看懂了。
能不能看懂姜文导演的电影,简直就是全民智商测试。
本来买张三五十的电影票,走进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电影院,喝着美帝来的可乐嚼着英帝来的爆米花,瞪大眼睛不过就是图个奶头乐。看完了这仅次于压马路的廉价娱乐,就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该吹牛B吹牛B,该热炕头热炕头。
结果到好,娱乐变成了自我批判和自我怀疑,把自己仅存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反省了一遍。回家先要看看自己的毕业证就业证暂住证和上面的红印。然后还要自觉自愿地诚惶诚恐地给姜文导演奉献上膝盖。
大概懂得姜文导演爆浆才华的人是不多的。
否则他们就不会这样高屋建瓴言之凿凿地给未开化的大众们讲解了一遍又一遍,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才华也就略逊于姜文一点点。他们如同尽心尽力的妈妈,在爹恣意飒爽来一发抽身而去之后,面对面有菜色恍惚不明的孩子们,把爹扔下来、孩子消化不了的馍,认真嚼成富含唾沫液的营养物质,再次塞进孩子们的脑子-不,是嘴里。
当然,姜文导演的电影怎么可能和馍一样营养价值不高,还会引发糖尿病呢?
诸位先贤粗略帮我们看了看,里面的东西还是集海内外大成的:有法式的浪漫甜点,有意式的闲致面条,有美式的暴力咖啡,有苏式的粗粝酒精,有巴西的热烈薄饼,被精致的日式海苔叶子环绕着,连同川鲁粤淮杨各家菜系,大火焖炖于一锅沸腾的佛跳墙锅里。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就这样,姜文导演还怕咱们消化器官退化,这锅开了足足七个时辰,已然全都煮的熟透了。姜氏大补汤入口即化。
既然看一部电影,其精妙要义还需要义务宣传员们再次讲解。个人建议一定要把姜文导演的作品单独分门别类,以示其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比如就叫高知电影吧。或者叫炸裂电影?或者干脆叫110电板?毕竟每个缺乏深度的人碰上都会被电的唧哇乱叫。
叫爆jiang电影最牛掰吧。毕竟看了众多解读者的大作后,再看姜导的电影,总恍惚觉得姜导好像个红巨人一样从荧幕里冲出来,肆意挥舞着100度气化的才气浆汤,引爆了我的大脑和眼球。
作为浅薄的大众中的一员,特别想建言姜文导演,在电影播放处设立智商测试和中华近现代历史考核。把我这样的浅陋之辈,直接挡在外面还别影响了票房。毕竟能花一个互联网思维煎饼果子套餐的钱就能看到上下五千年日英美中韩导演终身成就奖答辩会之顶级峰会上的高清视频讲义,简直就是一辈子的幸福。
也建议教育部把姜文电影的观后感作为受教育程度的一种考核指标。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定期宣贯考核,和工资奖金晋升挂钩。
还建议电影发行机构能在姜文导演影片上映前就准备好深度解读,不少于5万字。带标准文献索引。
相信广电总局也是很惶恐的。这电影大家看不懂说明自己文化自信没做到位,让大家误以为看不懂因为自己;大家都看欢快了,姜文导演肯定不高兴:怎么这么多自以为是的以为能看明白我呢?我的才华....岂是如此平庸?
更建议各位预计自己才华没有爆浆的,打着娱乐一下就好的,来之前把上过黑名单的禁书都看一遍(尤其是著名艺术家古龙的大作)。咱可以膜拜,但不能露怯。
最后,向姜文导演以及诸位解读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谢谢你们。
———————— 一个拖了文化产业升级后腿的人
最最后,诸位千万不要误解我在喷姜神,上文我已放入十三处隐喻,表达了我对姜文导演电影的真实看法。希望你能看懂。欢迎各位留言。
十三处隐喻:
1、爆浆:爆浆撒尿牛丸,香港著名小吃。周星驰《食神》道具。表面爆浆,实为撒尿。
2、糊你满脸满身:喷射,面部着力。常见羞辱镜头
3、可怜我这两小时:后面看不下去了
4、捂嘴窃笑:姜文粉丝喜欢嘲讽看不懂的人学历智商历史知识偏低
5、姜伯温的推背图:姜伯温不存在,推背图也是以讹传讹。各位粉丝对姜文电影的所谓隐喻解读也是如此。
6、《电影如何欣赏-姜文导演篇》:毕竟其他导演不需要这个奇文
7、这电影,特浑厚:混厚。混沌+厚黑
8、奶头乐:电影是艺术更是娱乐,偏偏有人觉得姜文的电影就是艺术,和娱乐无缘
9、九年制义务教育:不面向大众却要忽悠大众花钱买票,不厚道
10、集海内外大成:各式解读姜文电影,卖弄各种概念名词。就是不说电影是不是好看。
11、煮的熟透了:煮烂了
12、古龙大作:一些人夸姜文的电影象古龙小说
13、解读者:姜文电影的解读着能读出导演都没想到的隐喻
大牛对《邪不压正》的点评,个人推荐。
本人专栏,比较枯燥。不愿意掉坑里的可以看看
《邪不压正》“李天然”这个男主角,行事完全不知所谓,偷刀、盗印、盖章、想一出是一出,后半程更是和女裁缝莫名其妙谈起了恋爱,这和一个背负血海深仇、又被美国组织苦心栽培、受训多年的精英青年形象全然不符。
姜文自己扮演的“蓝青峰”,初看似一个深谋远略的幕后黑手,然而后半段同样莫名其妙就崩盘了,成了一个黔驴技穷的纸老虎“大棋党”。
除了廖凡饰演的反一号“朱潜龙”,完成度极高地完成了角色,影片的其他主要角色皆是严重的脸谱化与违和,和人性常理“拧着来”,也让角色的人设变得十分虚假,完全没有逻辑性,难以打动人心。
整部影片同样也因此显得极为零散和碎片化。其中一些精彩的场面片段,和某些行云流水的长镜头或可值得称赞,毕竟是曾在欧洲三大电影节有过辉煌履历的大师级导演,功力犹存,镜头语言也保持了姜文的一贯风格和美感,但主线剧情的流畅度确实存在严重缺陷,各种出人意料而不合逻辑的情节设计,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如堕云端。
而且,男主角彭于晏的一口台湾腔,实在令人在观影严重出戏,其表情更是永远在空洞面瘫和浮夸狰狞之间来回切换,几乎被同片所有对手戏的演员压制,绝对是姜文电影有史以来角色完成度最差的主要演员,没有之一,其表现甚至远不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房祖名。
影片中也时不时给彭于晏的一身健美肌肉做各种特写,甚至让他去裸奔跑酷,影片上映后,也一直以彭于晏一身健美犹如希腊雕塑的肌肉(姜文语),和女主角“不老女神”许晴的性感美丽的身体作为营销和宣发手段,同样落入流俗,只会让观影口味日益提高的广大影迷不以为然,而绝不可能为此买单。
一个戏份占绝对优势、演技却难以撑起整部戏的男主角的选择失败,整部电影也就因此毁了一半。当然,这么一个完全不合格的主演,毕竟也是姜文自己选择的。所以,最大责任,终究还是要由姜文自己来承担。
而到影片的结尾部分,男主角“李天然”居然是以抗日神剧式的方式去完成了复仇大计。一个能在最短距离躲开子弹,一招秒杀一个鬼子,近乎毫发无伤的超人型“民国队长”,原本有无数次面对面机会可以除掉“根本一郎”和“朱潜龙”这两个敌人,他究竟是有什么必要,苦苦等待了长时间的所谓“时机”?直到篇末,才突然小宇宙爆发,武力值吊打全场,更把“蓝青峰”“根本一郎”“朱潜龙”的彼此勾心斗角,都变成了一场笑话。
实在难以想象,一个拍出过《鬼子来了》这样华语电影史上top级抗战题材作品的导演,居然会在十余年后,把自己的新作变成了一部手撕鬼子式的抗日神片,这是极大的退步,是为了商业票房而潦草处理自己的作品,甚至不客气点说,更是从电影艺术殿堂的堕落。
2010年时,《让子弹飞》的巨大胜利,票房口碑双爆,轰动了中国影坛,让姜文的影坛地位和业内口碑就此腾飞万里,同时却也不免让他从此飘飘然,变得愈发自信了。
他当真以为从此无论他想拍什么,广大观众都能顺着他的意,就让他这么舒服畅快地“站着挣钱”,可这世上哪有那么美的事?
影迷们抱着过高的期望值,以《让子弹飞》为标准去衡量姜文接下来的作品,期待他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又怎么可能不大失所望?
4年前的《一步之遥》的口碑和票房崩得惨不忍睹,也让姜文不得不蛰伏数年,才又开始了新作《邪不压正》的创作。从姜文导演的角度,大约已经觉得自己是在"委屈求全"地“拿饺子喂猪”,尽可能压抑了自己的个性和任性,为票房尽力讨好了观众。
在影片宣发时,姜文更是不遗余力,几乎将每个近期出席的活动,从上海电影节到微博电影之节,都变成了自己影片的宣传主场,甚至还到《创造101》这种年轻追星族热捧的综艺节目去卖力宣传。
然而,都2018年了,现在的影迷观众早已经不是几年前电影市场刚刚爆炸,还会给《小时代》系列之类烂片买单的时候,那样容易被宣发和大导给哄骗了。
已经经历了《战狼2》(票房56亿,豆瓣7.2分,猫眼9.7分),《红海行动》(票房36亿,豆瓣8.5分,猫眼9.4分)这样的饕鬄大餐,享受了好莱坞一流工业片水准的光影和视听感受之后,
我们凭什么还一定要为“李天然”这么一个行动无脑、内心怯懦的筋肉男的救赎之旅买单?
我们凭什么还一定要为一个台词腔调严重出戏,表情空洞浮夸的主演的跑酷和卖肉之旅买单?
我们凭什么还一定要为一部主角小宇宙爆发,武力值吊打全场,最短距离躲开子弹,一招秒杀一个鬼子的抗日神片去买单?
何况,《邪不压正》同档期面对的,偏偏是《我不是药神》(豆瓣9.0分,猫眼9.6分)这样现实主义题材、切实打动全年龄段各阶层观众、票房口碑逆天大爆的对手。该片上映首日,单日票房便被上映了一周的《我不是药神》险胜后,甚至一次单日票房冠军也没拿过,最终票房也定格在5.8亿。上映前大部分影评家对其10亿票房的乐观预期,更成为梦幻泡影。
必须承认,《邪不压正》秉承了姜文作品的一贯风格,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那些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然而,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爆炸,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样,现在已经是人人可为自媒体,每个人都是影评人,亿万小镇青年才决定电影人饭碗、是电影人上帝的时代,少数文青影评家决定一部电影历史地位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
无论那些一贯对姜文友善甚至膜顶崇拜的文艺青年和“影评人”们如何挽尊,也都难以改变《邪不压正》是一部艺术性和商业性双双失败、对姜文导演口碑损伤严重的作品的事实。
对这部《邪不压正》,正如最尖锐的影评所抨击的那样:「你可以站着挣钱,但你没资格叫观众跪着。你可以觉得你高估了中国观众,但你首先不应该高估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