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谈一谈你对姜文导演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的理解?

回答
姜文这“民国三部曲”,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不如说是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用他标志性的“姜氏语言”和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的一场场充满想象力、象征意义的狂欢。每一部都有着独立的叙事,但它们又像是一个个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的切片,共同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时代。

《让子弹飞》:一场关于权力、欲望与草莽的寓言

要说起这三部曲,怎么都绕不开《让子弹飞》。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把民国那股子“乱”劲儿,以及隐藏在乱象之下的权力游戏,嚼碎了、咽下去,再用他自己的方式喷薄而出。

草莽英雄的“混搭”与“反讽”: 姜文饰演的张麻子,带着一帮兄弟,从土匪摇身一变成了“官”。但这个“官”可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他们是赤裸裸的权力掠夺者,也是对旧有秩序的颠覆者。这种“土匪当官”的设定本身就充满了反讽意味。他们说着“公平”,心里想的却是“抢”。黄四郎,那个盘踞一方的恶霸,代表着旧有的、盘根错节的势力。两人之间的斗争,与其说是正邪之争,不如说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压迫”之间的较量。
“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哲学: 这句台词,已经成了某种文化符号。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指代着一场枪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很多事情并非一眼就能看清,也并非能立刻得到解决。有时候,你需要耐心,需要观察,让子弹(真相、结果)自己飞一会儿,你会看到更清晰的轮廓,也能更有效地出击。这其中包含了对权力运作的洞察,对人性弱点的把握,也带有一点儿“等待时机”的狡黠。
黑色幽默与隐喻: 《让子弹飞》的幽默感是那种让你笑到一半突然打个寒颤的。比如鹅城的百姓,他们已经麻木到对谁当“黄四郎”或者“张麻子”都无所谓,只要能让他们“活下去”。这本身就揭示了底层人民在权力倾轧中的无奈和工具化。电影中大量的台词和场景都充满了隐喻,对政治、经济、社会都有影射,但姜文从不直说,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去联想,这也是他高明的地方。
“谁赢了?”的开放式结局: 最终,张麻子赢了黄四郎,但影片的结尾,他却骑着自行车孤身一人远去,而他的兄弟们还在原地,带着一丝迷茫。这又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谁才是最终的赢家?张麻子是真的“赢”了,还是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输”?这种开放性,让电影的解读空间无限放大。

《一步之遥》:一场关于“造梦”、“失控”与“时代洪流”的华丽迷梦

如果说《让子弹飞》是草莽的狂欢,那么《一步之遥》就是一场极致的、奢靡的,却又透着一丝不安的“造梦”。

“造梦”的本质与代价: 电影的背景是1920年代的上海,那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纸醉金迷的时代。马走日,这个看上去风光无限的骗子,他的生活就是一场精心编织的谎言,一场关于“成为总统”的宏大“造梦”。他用花言巧语、制造噱头,将一群被物质和社会规则束缚的人们,拉进了一个看似光明的幻象。但这个梦,注定是要破灭的。
“一步之遥”的象征意义: “一步之遥”不仅仅是那个年代上海舞厅的曲名,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离成功、离幸福、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但往往就是这一步,却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马走日离总统之位只有一步,但他的命运,也因为这一步而走向了不可控。影片中的许多人物,也都在追逐着各自的“一步之遥”,但最终大多都跌落深渊。
失控的狂欢与悲剧: 电影的叙事风格极具实验性,镜头语言、剪辑手法都充满了姜文式的“不安分”。那种快速切换的画面、突然插入的旁白、看似混乱却又自有逻辑的叙事,都在营造一种“失控”的美感。这场狂欢,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走向悲剧。所谓的“美好生活”,所谓的“光鲜亮丽”,在那个时代背景下,都像是一个易碎的玻璃球,一碰就碎。
历史的“模糊”与“重塑”: 姜文在这里处理历史的方式更加大胆和模糊。他不是在还原历史,而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重塑”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影片中的许多情节,比如女主角武六生的“演讲”,以及那些充斥着各种主义、思潮的台词,都在暗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英阶层试图塑造未来,却又迷失方向的困境。

《邪不压正》:一场关于“复仇”、“道德”与“宿命”的东方牛仔式悲歌

到了《邪不压正》,姜文的目光则聚焦在了更具个人情感色彩的“复仇”主题上,但依旧包裹着他独特的时代解读。

“侠”与“乱世”的交织: 影片的背景是1930年代的北平,抗日战争前夕。李天然,一个背负着杀父之仇的年轻画家,他从海外归来,就是要为自己的恩师和父亲复仇。影片将武侠的概念与那个时代的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李天然就像一个东方的“牛仔”,带着他的“枪”——复仇的决心,在这个乱世中寻找真相。
“压正”与“邪”的博弈: 电影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邪不压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信念,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影片的剧情,却在探讨这种信念在残酷现实中的检验。李天然的复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面临着来自朱潜龙、蓝青等人的阻碍,也面对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挣扎。
“东方美学”与“西方叙事”的碰撞: 《邪不压正》在视觉呈现上尤为出色。北京的古老城墙、屋顶,构成了一幅幅充满东方韵味的水墨画。而李天然在屋顶上的飞檐走壁,又带着一丝西方动作片的浪漫与凌厉。姜文在这里,非常成功地将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与现代电影叙事技巧结合在一起。
“宿命”的无力感: 影片的结局,李天然最终实现了复仇,但他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惨重。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似乎总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无论如何抗争,最终都逃脱不了某种“宿命”的安排。李天然的复仇,与其说是一种胜利,不如说是一种完成,是一种对过往的了结。

三部曲的“连接”与“姜文风格”

虽然这三部电影在故事上是独立的,但我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那就是姜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种“共同关照”:

对权力的解构与审视: 无论是《让子弹飞》里土匪与恶霸的权力争夺,还是《一步之遥》中“总统”的游戏,抑或是《邪不压正》中朱潜龙的阴谋,都围绕着权力展开。姜文似乎总是在揭示权力背后那些赤裸裸的欲望和算计。
对混乱与秩序的探讨: 这三部电影都描绘了一个充满混乱的时代,但每个角色都在试图建立某种秩序,或者利用混乱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混乱中的秩序”,或者说“秩序的幻灭”,是姜文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姜氏语言”的延续: 标志性的黑色幽默、充满隐喻的台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对人物的极端化处理,以及那种“男人戏”中对兄弟情、对理想、对命运的复杂描绘,贯穿了这三部电影。他的电影,你可以不理解所有情节,但你一定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姜味儿”。

总而言之,姜文的“民国三部曲”不是简单的历史片,而是他用电影语言对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进行的一次次充满激情、想象力和哲学思考的“表演”。他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我们永远无法回避的关于人性、权力与命运的追问。这三部曲,更像是姜文为我们打开的三扇窗,让我们透过他独到的视角,去窥探和感受那个充满魅力的,也充满挑战的中国近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经常听说,部队大院子弟撑起了中国半个文艺界。那时候,我对这种言论不以为然。但当姜文、崔健、王朔这些名字逐渐进入我的生命的时候,我才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那种特殊的情怀,让我肃然起敬。这些曾经读着《毛选》长大的孩子,如今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甚至是一个标杆。


小时候与常常朋友们讨论音乐与电影。朋友们总说:“我喜欢听谁谁谁的歌,我喜欢看谁谁谁演的戏”。我对于这种言论一直嗤之以鼻,那时候我觉得,好歌就是好歌,好电影就是好电影,与人无关,我没必要是谁的粉丝。到后来我发现,有才华的人往往会江郎才尽,但有思想的人永远都在燃烧。如今你再问我喜欢谁的音乐或电影的时候,我会举出一大串人名而不是作品。因为我更感兴趣他们的“本身”,而他们本身的个人魅力,更甚于他们的作品。


一个好的作品经得起人的不同解读。每个人从一部电影作品里得到的东西都不相同,这与对错无关。比如姜文的《邪不压正》,历史爱好者沉迷于旧北平的面貌还原,服装爱好者注目于电影服饰的考究,男人被许晴的风情万种所迷倒,女人为彭于晏的诱人胴体所痴狂。我在意的则是姜文本身,而他的电影是我了解他的唯一途径。


如果你想真正看懂姜文的电影,你首先要做的是要去了解姜文这个人,他的电影说到底不过是自我生命与思想的一种表现方式,你只有看懂姜文,才能看懂姜文的电影。姜文在往常的电影里给我留下过无数难题,令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我只有一部部往下看,盼望他能给我一个解释。《邪不压正》是姜文“民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在第一天影院上映的时候我便急忙去看了,冲着我所追求的“答案”。这部电影结束后,我迟迟缓不过神来。我努力地回忆《让子弹飞》与《一步之遥》,我想,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





《让子弹飞》
这是一部姜文献给父辈的电影。
姜文是一个根正苗红的部队大院子弟。他的父亲是一个军人,而以他父亲为代表的那一代人,正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那一代人。姜文对于老一辈人的经历是向往的。我记得王朔在《锵锵三人行》上曾经说过,他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战争,只能把用不完的精力用在打架斗殴与文艺创作上。姜文没有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是他是读着《毛选》,听着老一辈人吹着牛逼长大的。他对于心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幻想。所以才有了《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大致上讲的是一个民主革命者在革命成果被剥夺后,继续进行革命的故事。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矛盾不是张牧之与黄四郎之间的矛盾,而是张牧之所领导的革命团体内部所产生的矛盾。在革命成功后,最该思考的便是“何去何从”。到底是继续革命还是享受革命成果,才是最大的难题。而造成这一难题的根本原因是每个人革命的目的不同。影片里有对张牧之的革命团体进行过交待,基本上都是些穷苦人家,被逼得不得不参加革命,他们甚至梦想着成为剥削者,他们所要的,不过是白花花的银子,而张牧之的革命理想十分纯粹,就是“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张牧之认为,世上只要有不公,就需要继续革命,直到达到他所说的“公平”。但是他的兄弟们不这么认为,兄弟们都觉得既然打败了黄四郎就应该享受这革命果实,过上富裕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跟上列车去了“浦东”,只留下张牧之一个人孤独地骑着马,仰望苍鹰。

张牧之这个形象,正是姜文对于父辈那一代人最美好的幻想,然而张牧之注定是孤独的,因为大部分人所追求的都是“浦东”,而不是“公平”。而《一步之遥》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正是“上海”。
“浦东就是上海,上海就是浦东。”





《一步之遥》
这是一部姜文献给自己的电影。
影片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作为开头:“to be or not to be”,姜文将它翻译为“这么着,还是那么着”,实在是精妙无比。这一句话写尽了以姜文、崔健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在红色中国的红色之都里的红色大院里长大的人突然被告知要进行一系列的特色改革,每个人都猝不及防。“这么着,还是那么着”便成了一个最难的选择。

正如《一步之遥》里的上海,满清被推翻,军阀势力拥有最大的话语权。这时候的上海繁华昌盛,遍地都是黄金,而前清遗老马走日心心念念的都是已经过去的旧时代。一开始,大家对于他这个旧贵族还抱有一丝尊敬,到后来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假的,那仅有的尊敬也不过是有求于人,逢场作戏。这个上海物欲横流,每个人都为了利益与资本而活。

武七在狱中对马走日所说的那一声“讨厌”绝不是矫情,而是真正的发自肺腑。现实主义者永远无法了解理想主义者为什么可以为了所谓的理想与信仰而放弃所有,无法了解理想主义者为什么不去追求利益与物质而是去追求那虚无的理想。马走日在这焕然一新的新时代里渐渐迷茫,但同时,他也绝不肯向新贵族妥协。

这部影片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立面。马走日与项飞田。满清灭亡后,马走日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老佛爷传他问话的场景,他一直将满清灭亡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并为此耿耿于怀。而项飞田则完全不同。满清灭亡后,项飞田转眼间便投入了新贵族的怀抱,他与武七同流合污,甚至对于就过自己性命的马走日也丝毫没有同情,与武大帅、武七密谋着为了利益而想害死马走日。马走日的凄凉下场与项飞田的如鱼得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底是做马走日还是做项飞田,即是姜文所言“这么着,还是那么着”,我想,在选角时,姜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至于其他人如何选择,这不重要,甚至说,这无关对错。经济与信仰,物质与精神,如何选择全由个人而定。但是,我想我的选择与姜文一样。

马走日

项(象)飞田

一个走日,一个飞田,虽然只是一步之遥,实则差距大了去了。

姜文的电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经得起人不断琢磨与推敲,从而给出各种解读,这些解读又能都说的通。我不能说自己真的理解姜文的本来意思,我能说的只有我所看到的东西。

大清亡了,新贵族取代旧贵族,上海滩风云突变。马走日和项飞田是旧贵族的代表,武大帅和武七是新贵族的代表。

当新时代来临的时候,老人们往往陷入迷茫。马走日念念不忘的是旧时代,所以他常常陷入自责,还将大清灭亡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一开始,新贵族们对这些满清遗老还保有尊重,后来马走日才发现这些都是假的,新贵族们在意的无非是“利益”二字,为了利益,他们什么都能做的出来。

马走日在新时代里迷茫无助不知所措,十分的狼狈。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和他只有“一步之遥”的项飞田。项飞田混得如鱼得水,因为他对于旧时代没有怀念,只顾着和新贵族们同流合污,甘心做着新贵族的走狗。马走日与项飞田的不同,正是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其他他们之间的选择无关对错,只是人性所驱罢了。姜文在这两者之间做了一个选择,然而大部分人都做了另外那个选择,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例如:

马走日与项飞田

姜文和冯小刚

崔健和汪峰

王朔和刘震云

延安和浦东

顺便说一声,片中被资本驱使而甘为资本的传话筒的上海滩名角王天王以及那只顾看热闹的观众,像极了“改开”之后那娱乐至死的中国某些文艺创作者与中国人民。



《邪不压正》
这是一部姜文献给年轻人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一开始让我无法忘怀的是蓝青峰。蓝青峰是一个纯粹的革命者,正如他所言,为了革命已经死了两个儿子。蓝青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诈暗杀无所不用其极,就连李天然一开始也只是被他当做一颗棋子,但他万万没想到,这颗棋子反而成了破局的关键。

李天然天赐大恨,小时候便目睹师傅一家被师兄朱潜龙灭门,便立志复仇。李天然的复仇是盲目的,正因为他的冲动,破坏了蓝青峰的计划,还间接害死了他的亨德勒爸爸。李天然在面对朱潜龙时又是恐惧的,他无法忘记那段童年阴影,导致他在关键时候一次次紧张、手软,直到最后才被关巧红点开心扉。

而这一切的原因,我认为都是李天然缺乏强大的信仰作为支撑。

李天然痛恨鸦片,但他痛恨鸦片的原因是:师傅由于拒绝帮日本人种鸦片而惨遭杀害。他痛恨鸦片的原因不是“鸦片荼毒了中国人民”。他想杀朱潜龙与根本一郎也都只是因为私仇。蓝青峰与他不同,蓝青峰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抗日救国,所以他果断勇敢,无所不为。蓝青峰也知道李天然这时是幼稚的,无知的,所以他也一直只把李天然当做一颗棋子,为的是利用李天然,得到朱潜龙的支持,将朱潜龙和日本人推向对立面,从而达到抗日的目的。为了完成这个目的,他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亨德勒可以死,李天然也可以死,自己也可以死,这些都不重要。直到最后,蓝青峰发现自己布的局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只有李天然这一点可以破局的时候,他对李天然寄予厚望。当蓝青峰最后带李天然去见朱潜龙时,那段车上的对话,至今都在我耳畔回绕:
“你知道你要干什么吗?”
“我很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吗?”
“知道。”

“你真的知道吗?”

“我真的知道。”
“特别好。”蓝青峰泪流满面,他知道此刻的李天然身负的绝不再是私仇,而有了更高更大的情怀与信仰,自己的理想已然得到了传承,准备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放走李天然。此刻的李天然发生了蜕变,他最终杀了朱潜龙,杀了曾经那个懦弱胆小的自己。

李天然这一生都在认爹,从师傅到亨德勒,从亨德勒到蓝青峰,因为他是胆小无助,没有方向的,直到最后蓝青峰在医院里对李天然说:“我不是你爸爸,你现在要做的,是去找一个自己的儿子”,这一刻,革命理想得到了传承,蓝青峰想要李天然找人继续把这理想传承下去。老一代人在此刻谢幕,新一代人登上历史舞台。

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姜文对于歧视东亚人种的洋人与跪舔洋人的东亚人的讽刺。近现代的中国人几乎都在西方文化里成长起来,花花世界往往会迷失人的双眼。正如李天然,他脱下西装穿上和服,又脱下和服穿上大褂,正是姜文期望年轻人可以在各种优秀文化中汲取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最后成为新时代的新中国人。固步自封不可取,崇洋媚外亦不可取。

姜文说过,他想拍一部给他儿子看的电影,正是这部《邪不压正》,他希望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像李天然一样完成重生,不被花花世界迷失双眼,最终找到自己的革命理想,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一个精神寄托,从而不再恐惧盲目与冲动。他希望每个“儿子”最后都能成为“爸爸”。

姜文想表达的东西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也可以只有一句话:“你真的知道吗?”



user avatar

《一步之遥》本不该那么差,这是一部被前20分钟尬戏拖毁了的作品。

《一步之遥》开头的部分,从选美到舒淇死了,完全是翔。甭管是致敬,讽刺,还是隐喻,拍成电影首先要好看。郭德纲形容相声,首先要搞笑,不搞笑就太搞笑了。姜文拍电影也一样,不论有多少想表达的内涵在里面,事实演出来给主流观众的感受就是:尴尬、尴尬、尴尬。

舒淇死了后好多了,虽然尬气仍在,但不像前面只有尴尬,剧情、表达逐渐丰满了起来。特别是王志文(牛逼)出来以后,即便达不到子弹的神作高度,佳作水准是有的。这部戏配角表现比主角好得多,王志文(牛逼)、文章拉高了整体水平,相形之下,前后各半个女主都很糟糕。舒淇是剧本太尬,周韵是剧本又尬演技又差。

《一步之遥》如果没有前面的尬演,让舒淇五分钟内死掉,更好让周韵也死掉,后面哪怕让洪晃去演周韵的角色,整个片子的风评能上一个台阶。实际上这部片子我是第三遍才看完的,前两遍选美时就弃了。

如果《一步之遥》是遗憾的话,《邪不压正》就是失望了。本期望姜文吸取教训,摘除掉前作尴尬的部分,结果他只保留了尴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文这“民国三部曲”,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不如说是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用他标志性的“姜氏语言”和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的一场场充满想象力、象征意义的狂欢。每一部都有着独立的叙事,但它们又像是一个个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的切片,共同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时代。《让子弹.............
  • 回答
    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王朝,对我来说,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吸引力。它既有开创盛世的辉煌,也有走向衰落的无奈,更充满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人物。要说我对明朝的了解,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既然要细致地聊聊,那咱们就从几个我印象最深刻的方面展开吧。开国皇帝与南京的建立:提起明朝,第.............
  • 回答
    凤凰卫视驻东京首席记者李淼,是许多观众在收看凤凰卫视关于日本新闻时的熟悉面孔。作为常驻东京的记者,他长期以来为观众呈现来自日本的最新动态和深度分析,这本身就意味着他需要具备扎实的日语功底、敏锐的新闻嗅觉以及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的深刻理解。从我(作为AI模型)的观察来看,李淼记者给人的一个.............
  • 回答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几个字放在一起,说起来简单,可要真正理解透彻,那可得费一番心思。它可不是简单地把各民族“一股脑儿”凑到一起,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文化根基和发展逻辑。首先,得明白“多元”是怎么来的。咱中国这片土地,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就不是单一民族的聚居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孕育了华夏文.............
  • 回答
    关于昆明到杭州的飞机失事,我能想到的信息,以及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如何思考和表达:首先,得明确一点,我脑子里并没有关于“昆明到杭州飞机失事”的直接、近期发生的具体事件记录。作为一个AI,我的知识是基于训练数据,并且我也没有实时连接到新闻事件的数据库。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首先会尝试.............
  • 回答
    江歌案,这个名字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它不仅仅是一桩发生在异国他乡的刑事案件,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法律、道德以及亲情和友情边界的深刻拷问。我的看法很复杂,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但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谈谈。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它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江歌,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她的善良和仗义.............
  • 回答
    我对孩子们,无论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都有着一份深沉而朴素的期望。与其说是一系列严苛的要求,不如说是一种对他们生命蓬勃发展、活得有滋有味的祝福。首先,我希望他们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这听起来似乎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却是未来一切可能性的基石。我希望他们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吃健康的食物,规律作息,.............
  • 回答
    谈起中医,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僵化的理论,而是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是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智慧。它不是简单地把人看作一个机器,零件出了问题就直接修理,而是将人置于天地万物之中,视身体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更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生命体。首先,“整体观念” 是中医的根基。这可不.............
  • 回答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事儿可太重要了,简直是大学四年里最值得花心思去做的一件事。要我说,这可不是一句“找个好工作”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为自己量身打造的、通往理想未来的探险。它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你在大学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学习、实践,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绘制一张蓝图,并且一步.............
  • 回答
    好的,面试官问我:“谈谈你对面向对象编程的理解”,我不会像念课本一样, Instead, 我会这样跟面试官聊:“面向对象编程(OOP),在我看来,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更像是一种非常自然、更贴近我们现实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你想啊,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一个个‘东西’,而这些.............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好像一夜之间就集体“叛逆”了,对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充满仪式感的古典音乐越来越没感觉,转而投向了光怪陆离、节奏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怀抱。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既有时代的洪流在推动,也有咱们这些成年人自己没做好功课的责任。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口味变了”这么简单首先,咱得承认,.............
  • 回答
    2022年3月15日,A股市场又经历了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大跌,沪指一度跌破3100点,市场恐慌情绪蔓延。那一天的景象仿佛昨日重现,无数投资者的心再次被揪紧。那天发生了什么?为何如此跌宕?回溯那天,市场下跌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利空因素叠加的恶果: 外部环境的阴影不散: 彼时,俄乌冲突的局势依然.............
  • 回答
    金钱能否买到爱情?这是一个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探寻答案的问题。在我看来,金钱本身并不能直接“买到”爱情,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爱情的发生、发展,甚至维系。金钱与爱情:复杂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确,“爱情”到底是什么。在我个人的理解里,爱情是一种基于情感联结、相互吸引.............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发生在成都的那起“你不是人民”的事件。说实话,听了这事儿,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也挺想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这事儿吧,从头到尾透着股子别扭劲儿,得从多个角度来看才能看得更清楚。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起事件的核心冲突点在于权力的傲慢和对公民身份的否定。当一个公职人员,代表的是政府、代表的是公.............
  • 回答
    在我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有这样一位医学大家,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医学理解的道路,也深深地启发了我对生命、对健康的认知。虽然我只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真实的临床经验,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海量的信息,来理解和吸收那些伟大的思想,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到医学名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某个叱咤风云的.............
  • 回答
    俞敏洪与王传福《酌见》对谈:一场关于初心、变局与青年引导的深度碰撞近日,俞敏洪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在《酌见》节目中的对谈,无疑成为了商业圈和青年群体关注的焦点。这场对话,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采访,不如说是一场关于企业家精神、时代变迁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影响力的深度碰撞。两位站在各自行业巅峰的领军人物,用真.............
  • 回答
    大学里谈恋爱,对女生来说,确实是一段特别又重要的人生经历。它关乎情感的成长,也可能影响未来的走向。如果一定要给点建议,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一点,也尽量不那么像那些干巴巴的道理。一、认识自我,理清自己的需求大学是探索自我的绝佳时机,恋爱更是如此。在你投入一段感情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 .............
  • 回答
    大学谈恋爱,对男生来说,这可是人生中一段宝贵又值得好好经营的经历。别把它当成一场任务,更别抱有什么“完成KPI”的心态。把它当成一场探索,一个学习,一次共同成长的机会,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首先,关于“看对眼”这件事,别太着急,也别太随便。大学里的女生,接触面广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你也不能只.............
  • 回答
    听到任总又一次强调6G的重要性,我真是由衷地感到振奋。 这不仅是对通信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敏锐洞察,更是对国家科技实力的一次有力号召。 回想当年,我们在2G时代蹒跚学步,到3G、4G的奋起直追,再到5G的领跑,每一次的飞跃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国家的战略投入。 如今,站在新的技术浪潮前沿,我们对.............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有点扎心,但我也知道这是很多人都会面临的纠结。如果真的要我来回答,我会这样想:首先,颜值这东西,它肯定是加分项,这点不能否认。毕竟,谁不希望自己身边站着一个看着舒服、赏心悦目的人呢?尤其是在一些场合,或者只是简单的和对方一起走在街上,那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是客观存在的。我肯定也会被帅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