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好像一夜之间就集体“叛逆”了,对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充满仪式感的古典音乐越来越没感觉,转而投向了光怪陆离、节奏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怀抱。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既有时代的洪流在推动,也有咱们这些成年人自己没做好功课的责任。

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口味变了”这么简单

首先,咱得承认,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抓住年轻人的心,是有它的道理的。

接地气,情绪直给: 流行音乐就像你身边那个最懂你的朋友,歌词唱的就是当下你可能遇到的烦恼、快乐、失恋、追求梦想,那种情绪的宣泄特别直接,容易产生共鸣。歌词写得朗朗上口,旋律也抓耳,听几遍就能哼唱,自带社交属性。你坐在公交车上,耳机里放着最近的热单,感觉自己就是 MV 主角,特别带劲。
形式多样,感官刺激强: 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光有歌,还有 MV,还有各种短视频的音乐剪辑,视觉、听觉、甚至肢体上的互动都非常丰富。舞台表演更是五花八门,灯光、舞美、服装, all in one,给人的感官冲击力远超坐在音乐厅里,静静聆听一场交响乐。
时代节奏,即时满足: 咱们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快,年轻人习惯了快速的获取和即时的满足。流行音乐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总有新的东西出来吊着你的胃口,不用费脑筋去理解,听着舒服,跟着摇摆,一切就够了。
社交圈的默契: 在学校里、朋友圈里,如果你不知道最近流行什么歌,或者听歌品味跟别人不一样,很容易就被划到“另类”的范畴。大家一起分享歌曲、讨论歌手,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连接。而古典音乐,在这种语境下,显得有些“小众”甚至“高冷”,参与门槛好像有点高。

相比之下,古典音乐呢?

门槛高,理解难: 很多古典音乐作品,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背景才能真正欣赏其精妙之处,比如复杂的对位、和声、曲式结构。即便是旋律优美,但如果缺乏一些历史背景的了解,比如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可能觉得“不过如此”。
沉浸式体验,需要耐心: 欣赏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长篇的交响乐或者歌剧,需要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需要耐心的体验。它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立刻给你情绪上的爆发点,而是需要你慢慢进入,感受音乐的起承转合、情感的起伏变化。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娱乐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形象固化,不够“酷”: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古典音乐可能还停留在黑白照片里的老古董形象,与“酷”、“潮流”这些词汇关联度不高。提到古典音乐,可能就是严肃、枯燥、听不懂,甚至还带着点“装腔作势”的意味。

这是一种“疏远”,但不一定是“抛弃”

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觉得所有青少年都彻底抛弃了古典音乐。很多人只是“疏远”了,或者说,暂时还没有真正接触到,或者还没有找到那个能够让他们“入坑”的点。毕竟,很多优秀的作品,一旦听懂了,那份震撼和美妙,是流行音乐难以企及的。

而且,现在的流行音乐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古典音乐的元素。很多编曲、旋律都融入了古典的织体,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现代、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总得想点办法,而不是简单地抱怨“现在的孩子不行了”。这更像是一种传承的断层,需要我们去搭建桥梁。

给家长的建议:潜移默化,从“陪伴”开始

1. 别“硬塞”,从“润物细无声”做起: 别想着一上来就给孩子放一小时的贝多芬,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你可以尝试在自己听的时候,让孩子也在旁边。比如,开车的时候,或者在家做家务的时候,放一些旋律优美、比较容易入耳的古典音乐,像莫扎特的奏鸣曲、舒伯特的即兴曲,或者一些电影原声中的古典配乐。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地接触。
2. 和孩子一起“寻找”共鸣点: 很多经典电影、电视剧的配乐都大量使用了古典音乐,比如《泰坦尼克号》的《我心永恒》(虽然它是流行曲,但很多配乐是古典的),《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配乐,或者是某些游戏中的背景音乐,很多都取材于古典音乐,或者带有古典的风格。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这些,然后说:“哇,这段音乐好特别啊,你知道这是哪位作曲家写的吗?它出自哪里?”引导他们发现古典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子。
3. 利用“故事性”吸引孩子: 很多古典音乐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肖邦为了心爱的女人创作的夜曲,贝多芬在失聪后依然坚持创作的经历。这些故事往往比单纯的音乐本身更能打动青少年。你可以给他们讲讲这些故事,或者找一些根据这些故事改编的动画片、绘本。
4. 尝试带孩子去现场体验(但要选对场合): 音乐会,特别是那种面向家庭的、或者有互动环节的音乐会,会是很好的尝试。不要一开始就去国家大剧院听一场复杂的交响乐,可以考虑一些轻松的室内乐音乐会,或者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音乐启蒙”音乐会。让他们亲身感受那种现场的氛围和乐器的声音,可能会比在家听CD更有冲击力。
5. 不要把古典音乐“神化”: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承认古典音乐有些地方确实听起来有点“老派”或者需要耐心,但同时也要强调它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不要让孩子觉得古典音乐是一个“必须”懂的、否则就是“没文化”的领域,这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给教育者的建议:创新教学,让古典不再“高冷”

1. 打破“只在音乐课上讲”的思维定势: 在其他科目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古典音乐。比如在历史课上讲某个时代,可以播放当时的代表性音乐;在文学课上讲某个作家,可以播放他喜欢的音乐;在美术课上讲某个画派,可以播放与之风格相似的音乐。让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文化佐料,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2. 利用现代科技和媒介: 开发一些音乐互动APP,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音乐知识,了解作曲家。制作一些短视频,用流行音乐的剪辑手法来介绍古典音乐的精彩片段,或者对比分析不同作品的特点。
3. 鼓励“二次创作”: 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绎古典音乐,比如改编成流行乐风,或者用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古典版本,甚至是用绘画、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4. 引进“大师课”或讲座: 邀请一些对古典音乐有热情、善于与年轻人沟通的音乐家、教育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大师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音乐家,感受他们的魅力。
5. 创造更多“跨界”机会: 将古典音乐与戏剧、舞蹈、动漫等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推出一些新的表演形式。比如,根据古典音乐改编的音乐剧、动漫音乐会等,能够吸引那些对传统古典音乐不感兴趣的青少年群体。

给青少年的建议:打开心扉,给自己一个机会

1. 别预设太多,大胆去听: 很多人在听之前就已经给自己贴上了“听不懂”、“太枯燥”的标签。试着给自己一个机会,找一些评价很高、或者被认为是“入门级”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月光》,或者一些经典的电影配乐,比如《加勒比海盗》的《He's a Pirate》(虽然是现代的,但融合了很多古典乐器的感觉)。听听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2. 找对“切入点”: 如果你喜欢某个电影配乐或者某个游戏音乐,可以去了解一下它的作曲家,看看有没有其他作品是出自他之手,或者风格类似的。很多现代音乐的灵感都来自于古典音乐。
3. 和朋友一起分享探索: 如果你的朋友也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或者愿意和你一起尝试,那会是一件更快乐的事情。可以一起去找资料,一起去听音乐会,互相交流感受。
4. 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很多古典音乐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讲述某个故事而创作的。了解这些背景信息,会让你在听音乐的时候,更有代入感,更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
5. 循序渐进,不必强求: 如果你尝试了几次还是觉得无法接受,那也完全没关系。音乐的喜好非常个人化,不必强迫自己去喜欢某一种类型的音乐。重要的是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音乐,同时,也保持一份对其他音乐形式的好奇和尊重。

总而言之,青少年疏远古典音乐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其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指责。通过家长的引导、教育的创新,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开放心态,相信古典音乐的魅力依然能够穿越时空,触动更多年轻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拥有更广阔的音乐视野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赫贝多芬德彪西的年代,绝大多数的青少年也不爱听古典音乐,喜欢山歌、情歌什么乱七八糟的。

能进普林斯顿的,每年就那么千把人,招生办还愁,咋找那么多眼睛没那么亮的玩意儿进来帮衬经济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好像一夜之间就集体“叛逆”了,对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充满仪式感的古典音乐越来越没感觉,转而投向了光怪陆离、节奏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怀抱。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既有时代的洪流在推动,也有咱们这些成年人自己没做好功课的责任。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口味变了”这么简单首先,咱得承认,.............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道道。要说为什么现在很多文艺青年扎堆摄影,对画画的热情相对没那么高,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去瞅。首先,“门槛”这事儿,是逃不掉的。你想想,画画这事儿,从最基础的素描、色彩学起,到掌握透视、光影、解剖,再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过程漫长且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一支铅笔、一张.............
  • 回答
    要说中国青少年对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这事儿吧,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非要问“越来越不关心”是不是真的,我得跟你掰扯掰扯。表面上看,你可能会觉得他们好像是变“佛系”了。你想啊,现在信息爆炸,内容多得跟淹没似的。短视频平台、各种社交媒体,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涌过来,从国际新闻到国内政策,从社会热点到明.............
  • 回答
    “娱乐至死”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沉重,但它就像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幽灵,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我这么说,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想聊聊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在我们身上到底留下了哪些印记。首先,我们得明白,“娱乐至死”不是说娱乐本身有多么糟糕。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在过度追求.............
  • 回答
    当前中国大国崛起与青年“躺平”现象的并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中国社会的面貌。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宏观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的个体心理和价值取向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中国大国崛起及其伴随的时代背景中国的大国崛起,是.............
  • 回答
    孩子四岁,想送去踢足球青训,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在这个年纪,很多家长都开始考虑孩子的体育启蒙,而足球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有益。关于四岁是否适合足球青训,我这里有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先说说四岁这个年纪的特点: 身体发展: 四岁的孩子,身体机能正在快速发育。他们的.............
  • 回答
    1996年1月19日,南京大学的校园笼罩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中。这一天,校园的宁静被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打破——一名叫做刁爱青的年轻女大学生,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残忍方式,被杀害并肢解。然而,即使过去了很多年,这起案件的真相依然像笼罩在南京上空的迷雾一样,至今没有完全散去,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疑问和深深.............
  • 回答
    中国青少年叛逆,这事儿可不简单,要说起来,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透的。家长们头疼,社会也议论纷纷,总想找个罪魁祸首,是能力不足的家长?还是那让人沉迷的“电子毒品”? 其实啊,这事儿就像一盘复杂的棋局,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很难说哪个是绝对原因,更多的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先掰扯掰扯家长这头。说家长.............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看着现在这些孩子,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挺令人担忧的。提到说青少年心理问题跟物质条件进步有关系,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毕竟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儿呢?但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期望的落差感”。我们小时候,.............
  • 回答
    我理解你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的担忧,那种“非功利化”、“纯粹兴趣”的理想状态,似乎总是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纱。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科普教育难以完全摆脱功利化的身影。为什么“功利化”像个甩不掉的影子?首先,我们要审视一下“功利化”这个词在科普教育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指的.............
  • 回答
    关于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是否真的比日韩高,这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问题,而且答案也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总体趋势和现有数据: 普遍认为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近年来确实在显著增长,并且在某些群体和某些年龄段上已经超过了日韩的平均水平。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结论,因为需要考虑以下.............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比过往的几代人在面对社会和国家时,展现出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现象,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信息爆炸和全球视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起点。我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就是世界,社交媒体连接全球。年轻人.............
  • 回答
    顾准,一个名字,在时代的大潮中,仿佛一个被遗忘的灯塔,又像是一颗被遗落的珍珠。抛出“顾准过时了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时空错位的考量,似乎在用当下的标准去丈量一位早已远去的身影。而“现在的青年还有必要读顾准吗?”,则更是直接触及了价值传承与时代意义的核心。顾准,是否“过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对于咱们这群年轻人来说,花钱这事儿,得花到刀刃上,得花出个“值”来,不能光图个新鲜劲儿,也不能人云亦云。想来想去,有几种消费,我觉得是相当值得的,咱们不妨好好说道说道。1. 投资自己:知识、技能和体验这绝对是最最划算的一笔买卖。别光想着攒那点钱买个包、换个手机,那些东西过两年可能就过时了,但你学到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的观点是:是的,活泼向上的青少年需要了解一些残酷的社会现实,但关键在于如何、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向他们呈现这些信息,并始终伴随希望和赋能。以下是我认为青少年需要了解残酷社会现实的几个原因,以及如何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一、为什么青少年.............
  • 回答
    在中国,近年来,“佛系青年”的说法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将其与日本曾经经历过的“低欲望社会”联系起来,并担忧中国是否也将走向类似的境地。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佛系青年”的内涵,理解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并将其与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
  • 回答
    现在的台湾统派青年,他们身上承载着一份与主流叙事可能不那么契合的政治认同,也因此,他们的生活和思考,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中,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图景。他们的政治认同和诉求:要理解这群青年,首先得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认同“统一”。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动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历史与文化认同: 很多统派.............
  • 回答
    现代网络娱乐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丰富信息、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的同时,也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这种“毒害”的程度相当之深,而且体现在多个维度上。首先,我们得谈谈时间侵蚀。这点可能是最直观的。你想啊,现在的网络娱乐内容多么琳琅满目?短视频里几秒.............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看到不少关于中国青少年追捧日漫的讨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说它“盲目”,我觉得多少有点过了,但确实,这股热潮背后有一些值得咱们深思的东西。这股风潮是怎么起来的?要说日漫,那可是有好些年头了。从早些年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到后来的《灌篮高手》、《哆啦A梦》,再到如今火遍全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