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喜爱流行音乐而疏远古典音乐,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好像一夜之间就集体“叛逆”了,对那些曾经被奉为经典、充满仪式感的古典音乐越来越没感觉,转而投向了光怪陆离、节奏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怀抱。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既有时代的洪流在推动,也有咱们这些成年人自己没做好功课的责任。

现象的背后:不只是“口味变了”这么简单

首先,咱得承认,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抓住年轻人的心,是有它的道理的。

接地气,情绪直给: 流行音乐就像你身边那个最懂你的朋友,歌词唱的就是当下你可能遇到的烦恼、快乐、失恋、追求梦想,那种情绪的宣泄特别直接,容易产生共鸣。歌词写得朗朗上口,旋律也抓耳,听几遍就能哼唱,自带社交属性。你坐在公交车上,耳机里放着最近的热单,感觉自己就是 MV 主角,特别带劲。
形式多样,感官刺激强: 现在的流行音乐,不光有歌,还有 MV,还有各种短视频的音乐剪辑,视觉、听觉、甚至肢体上的互动都非常丰富。舞台表演更是五花八门,灯光、舞美、服装, all in one,给人的感官冲击力远超坐在音乐厅里,静静聆听一场交响乐。
时代节奏,即时满足: 咱们现在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快,年轻人习惯了快速的获取和即时的满足。流行音乐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总有新的东西出来吊着你的胃口,不用费脑筋去理解,听着舒服,跟着摇摆,一切就够了。
社交圈的默契: 在学校里、朋友圈里,如果你不知道最近流行什么歌,或者听歌品味跟别人不一样,很容易就被划到“另类”的范畴。大家一起分享歌曲、讨论歌手,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连接。而古典音乐,在这种语境下,显得有些“小众”甚至“高冷”,参与门槛好像有点高。

相比之下,古典音乐呢?

门槛高,理解难: 很多古典音乐作品,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背景才能真正欣赏其精妙之处,比如复杂的对位、和声、曲式结构。即便是旋律优美,但如果缺乏一些历史背景的了解,比如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可能觉得“不过如此”。
沉浸式体验,需要耐心: 欣赏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长篇的交响乐或者歌剧,需要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需要耐心的体验。它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立刻给你情绪上的爆发点,而是需要你慢慢进入,感受音乐的起承转合、情感的起伏变化。这对于习惯了快餐式娱乐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形象固化,不够“酷”: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古典音乐可能还停留在黑白照片里的老古董形象,与“酷”、“潮流”这些词汇关联度不高。提到古典音乐,可能就是严肃、枯燥、听不懂,甚至还带着点“装腔作势”的意味。

这是一种“疏远”,但不一定是“抛弃”

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觉得所有青少年都彻底抛弃了古典音乐。很多人只是“疏远”了,或者说,暂时还没有真正接触到,或者还没有找到那个能够让他们“入坑”的点。毕竟,很多优秀的作品,一旦听懂了,那份震撼和美妙,是流行音乐难以企及的。

而且,现在的流行音乐也并非完全没有借鉴古典音乐的元素。很多编曲、旋律都融入了古典的织体,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现代、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

那么,我们能做些什么?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总得想点办法,而不是简单地抱怨“现在的孩子不行了”。这更像是一种传承的断层,需要我们去搭建桥梁。

给家长的建议:潜移默化,从“陪伴”开始

1. 别“硬塞”,从“润物细无声”做起: 别想着一上来就给孩子放一小时的贝多芬,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你可以尝试在自己听的时候,让孩子也在旁边。比如,开车的时候,或者在家做家务的时候,放一些旋律优美、比较容易入耳的古典音乐,像莫扎特的奏鸣曲、舒伯特的即兴曲,或者一些电影原声中的古典配乐。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然地接触。
2. 和孩子一起“寻找”共鸣点: 很多经典电影、电视剧的配乐都大量使用了古典音乐,比如《泰坦尼克号》的《我心永恒》(虽然它是流行曲,但很多配乐是古典的),《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配乐,或者是某些游戏中的背景音乐,很多都取材于古典音乐,或者带有古典的风格。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这些,然后说:“哇,这段音乐好特别啊,你知道这是哪位作曲家写的吗?它出自哪里?”引导他们发现古典音乐在现代生活中的影子。
3. 利用“故事性”吸引孩子: 很多古典音乐背后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肖邦为了心爱的女人创作的夜曲,贝多芬在失聪后依然坚持创作的经历。这些故事往往比单纯的音乐本身更能打动青少年。你可以给他们讲讲这些故事,或者找一些根据这些故事改编的动画片、绘本。
4. 尝试带孩子去现场体验(但要选对场合): 音乐会,特别是那种面向家庭的、或者有互动环节的音乐会,会是很好的尝试。不要一开始就去国家大剧院听一场复杂的交响乐,可以考虑一些轻松的室内乐音乐会,或者专门为孩子们准备的“音乐启蒙”音乐会。让他们亲身感受那种现场的氛围和乐器的声音,可能会比在家听CD更有冲击力。
5. 不要把古典音乐“神化”: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承认古典音乐有些地方确实听起来有点“老派”或者需要耐心,但同时也要强调它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不要让孩子觉得古典音乐是一个“必须”懂的、否则就是“没文化”的领域,这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给教育者的建议:创新教学,让古典不再“高冷”

1. 打破“只在音乐课上讲”的思维定势: 在其他科目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古典音乐。比如在历史课上讲某个时代,可以播放当时的代表性音乐;在文学课上讲某个作家,可以播放他喜欢的音乐;在美术课上讲某个画派,可以播放与之风格相似的音乐。让古典音乐成为一种文化佐料,渗透到各个学科中。
2. 利用现代科技和媒介: 开发一些音乐互动APP,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音乐知识,了解作曲家。制作一些短视频,用流行音乐的剪辑手法来介绍古典音乐的精彩片段,或者对比分析不同作品的特点。
3. 鼓励“二次创作”: 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演绎古典音乐,比如改编成流行乐风,或者用乐器演奏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的古典版本,甚至是用绘画、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4. 引进“大师课”或讲座: 邀请一些对古典音乐有热情、善于与年轻人沟通的音乐家、教育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大师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对音乐的理解。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音乐家,感受他们的魅力。
5. 创造更多“跨界”机会: 将古典音乐与戏剧、舞蹈、动漫等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推出一些新的表演形式。比如,根据古典音乐改编的音乐剧、动漫音乐会等,能够吸引那些对传统古典音乐不感兴趣的青少年群体。

给青少年的建议:打开心扉,给自己一个机会

1. 别预设太多,大胆去听: 很多人在听之前就已经给自己贴上了“听不懂”、“太枯燥”的标签。试着给自己一个机会,找一些评价很高、或者被认为是“入门级”的古典音乐作品,比如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月光》,或者一些经典的电影配乐,比如《加勒比海盗》的《He's a Pirate》(虽然是现代的,但融合了很多古典乐器的感觉)。听听看,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2. 找对“切入点”: 如果你喜欢某个电影配乐或者某个游戏音乐,可以去了解一下它的作曲家,看看有没有其他作品是出自他之手,或者风格类似的。很多现代音乐的灵感都来自于古典音乐。
3. 和朋友一起分享探索: 如果你的朋友也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或者愿意和你一起尝试,那会是一件更快乐的事情。可以一起去找资料,一起去听音乐会,互相交流感受。
4. 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很多古典音乐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讲述某个故事而创作的。了解这些背景信息,会让你在听音乐的时候,更有代入感,更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
5. 循序渐进,不必强求: 如果你尝试了几次还是觉得无法接受,那也完全没关系。音乐的喜好非常个人化,不必强迫自己去喜欢某一种类型的音乐。重要的是找到能让自己快乐的音乐,同时,也保持一份对其他音乐形式的好奇和尊重。

总而言之,青少年疏远古典音乐是一个复杂而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其背后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指责。通过家长的引导、教育的创新,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开放心态,相信古典音乐的魅力依然能够穿越时空,触动更多年轻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为了让年轻一代拥有更广阔的音乐视野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巴赫贝多芬德彪西的年代,绝大多数的青少年也不爱听古典音乐,喜欢山歌、情歌什么乱七八糟的。

能进普林斯顿的,每年就那么千把人,招生办还愁,咋找那么多眼睛没那么亮的玩意儿进来帮衬经济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