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邪不压正》姜文想表达什么?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姜文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用电影语言做一场盛大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发言”。如果非要概括,他想表达的,大概是关于“正邪的较量,身份的迷失与回归,以及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自我”。

但姜文的东西,从来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他更像是一个杂技演员,手里抛着一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球,在你目不暇接的时候,突然又塞进来一个更大的,让你应接不暇,又不得不去思考这背后的联系。

1. 历史的废墟与英雄的崛起(或毁灭):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是一个充满动荡、日伪渗透、国民党腐败的时代。姜文选择这个时期,绝不是偶然。这时的中国,就像一个风雨飘摇的巨人,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力量的博弈。

李天然,这个从美国归来的“复仇者”,就像一股被压抑了太久的暗流。他被师傅日本人“大岛”训练成杀手,又被他的“好朋友”蓝青(朱潜龙)背叛,几乎丧命。他回来,表面上是为了复仇,但复仇本身,却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姜文在这里,其实在隐喻整个民族在历史夹缝中的生存状态。我们像李天然一样,经历了被欺辱、被流亡、被剥夺,好不容易积蓄了力量想要“回来”,但回来之后,我们发现一切早已面目全非。我们以为的“正义”,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我们以为的“敌人”,可能隐藏在身边,甚至是我们曾经的“伙伴”。

2. 身份的迷失与“我是谁”的追问:

李天然的身份是非常模糊的。他在美国接受了西方教育,学习了先进的格斗技巧,但他骨子里却又带着中国人的血性和江湖义气。他既是仇恨的化身,又是渴望回到故土的游子。

电影中,无论是他与北洋军阀的周旋,还是与“京城名嘴”郝醚的斗智斗勇,都让他一次次地面对“我是谁”的拷问。他要复仇,但复仇的目标到底是谁?他要站队,但他的“正义”又属于哪个阵营?

姜文通过李天然的经历,深刻地探讨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身份认同的困境。我们被时代裹挟,被各种意识形态影响,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里。我们可能接受了西方的技术,但精神上却还在寻根。

3. 善恶边界的模糊与“邪不压正”的哲学:

“邪不压正”这四个字,是贯穿全片的核心。但姜文对“正”与“邪”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李天然的“正”,体现在他复仇的决心,他想要还师父一个公道。但他的手段,却也是冷酷甚至残忍的。而蓝青,作为电影中的“反派”,却有着更复杂的动机,他似乎也代表着一种“时代的选择”或者“现实的妥协”。

电影中,很多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比如唐凤仪,她美丽、风情万种,却又周旋于权势人物之间,她既是李天然的情人,又是他复仇的“线索”。她身上混合着旧时代的韵味和新时代的生存法则。

姜文在这里,就是在挑战我们对“正邪”的二元认知。他认为,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有时候,为了所谓的“正”,不得不采取“邪”的手段;反之亦然。最终,“邪不压正”更像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在黑暗中依然不灭的希望,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结论。它需要付出代价,需要坚持,甚至需要一点运气。

4. 性的力量与人性的原始冲动:

电影中充满了露骨而大胆的性描写,这并非是为了猎奇,而是姜文用来展现人性和原始欲望的重要载体。

唐凤仪的出现,是李天然情感和欲望的爆发点。而影片中其他女性角色,如关巧红,也都有着各自的欲望和生存逻辑。姜文认为,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性是人性最直接、最原始的表达。

通过这些性场面,他也在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用一种戏谑、近乎疯狂的方式,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生命力如何爆发,欲望如何涌动。这既是一种对压抑的抵抗,也是对生命本身的礼赞。

5. 姜文式的幽默与黑色幽默:

姜文电影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的语言风格。台词辛辣、充满隐喻,常常在看似玩笑的对话中,透露出深刻的哲理。

电影中,你总能听到各种令人捧腹的段子,但这些段子背后,往往是对人性弱点、社会荒诞的一种无情剖析。比如,那些关于“兄弟”、“义气”的讨论,在黑色幽默中,显得尤为讽刺。

这种幽默,是一种“笑到最后,哭得更惨”的体验。它让观众在哈哈大笑之余,又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总结一下,姜文想通过《邪不压正》表达的,可以拆解成几个层面:

历史的重量: 提醒我们,民族的命运从来不是风平浪静,而是充满了斗争和牺牲。
个体的挣扎: 展现了在历史浪潮中,个体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定义自己的“正义”。
人性的复杂: 揭示了人性深处的欲望、矛盾,以及善恶之间模糊的界限。
文化的传承与断裂: 描绘了旧北平的魅力与颓败,以及新旧文化碰撞下的生存状态。
一种不灭的信念: “邪不压正”是一种艰难的坚持,一种在黑暗中依然可以选择保持纯粹的勇气。

与其说《邪不压正》是一部商业电影,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姜文式的“行为艺术”。他用一种近乎癫狂、却又极具艺术性的方式,把对历史、对人性、对中国现状的思考,一股脑地倾泻出来。观众观看这部电影,就像在品尝一道味道复杂、回味无穷的菜肴,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咀嚼,每一次观看,都可能有新的领悟。他不是在告诉你一个道理,而是在邀请你,和他一起,在历史的废墟中,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或者被曲解的,关于“正”与“邪”的,最真实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表达影评人都是太监

user avatar

1、朱局长欺师灭祖,贪天之功,勾结洋人做买办,却成了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好局长、大英雄。

开篇一幕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让师父把庄子卖掉,给日本人种鸦片,师父财务自由,可以去北海道再建一座庄子。师父问他:“日本人怎么不在北海道种鸦片呢?”他恼羞成怒杀了师父全家。



买办就是买办,为的是自己的私利,偏偏还要装的为了天下苍生的模样。弑师卖国之后,却还把师父的雕像竖起来,装出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建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朱局长是非常强大的,他掌握权力,得人心,有名望,还垄断了历史的解释权,所以他有资格讲“邪不压正”,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他说了算。

2、蓝老爷资格老、手段黑、本事大,老蒋都不放在眼里,机关算尽,想利用所有人,想把所有人都收拾了,结果被根本杀掉了所有暗线、被朱局长抓过去打掉了满嘴牙。说明了炮党一贯尿性,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看起来神机妙算,关键时候真是靠不住。

他们的时代过去了。

3、亨大夫看起来是个中国通,北京话说的比北京人都溜,待李天然好,讨厌日本兵,同情中国人。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个殖民者心态,开车在北京城横冲直撞,连李天然都吐槽:“这洋爸爸越来越嚣张跋扈了。”而且他对李天然的民族感情不以为然。

李天然吐槽北京人拆城墙砖卖给洋人,亨大夫嘲讽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有人卖就有人买,有人买就有人卖,市场经济嘛。”

亨德勒也只在乎他养大的李天然,其他中国人死活他不关心,逼急了他居然冒出一句:“你们中国人在我看来,不过是穿上衣服的猴子……”

4、根本一郎是个毫无道德、毫无廉耻的日本侵略者,贩卖鸦片害人无数,满手鲜血杀人如麻,却能装出一副儒学大师的模样,给中国的孩子和女人上课,讲儒家经典,一口一个“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5、李天然是迷茫的一代人,活在一个剧变的时代,旧日的偶像已经被打碎,新的偶像也逐渐被解构,敌人无比强大。他发现,洋爸爸、蓝老爷,都不是白莲花,师父死了,他改头换面,学了一身洋本事,本门的功夫也没丢,却不知道,自己该依靠谁,相信谁,只能到处认爸爸。

最终,亨大夫靠不住,蓝老爷靠不住,各种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都不管用,还不如那个朴素的女子关巧红给他的信心多,还不如靠自己莽上去管用。路得自己走,无论穿长袍,还是穿西服,都得找到自己的路。

蓝老爷被打掉了满嘴牙,智商倒是提高了一点,含糊不清说了句人话,他告诉李天然:“别到处认爸爸,你得有自己的儿子。”

user avatar

先说四点,都是大白话,就是姜文直接对着观众说的。

1,大多数“北平”老百姓眼中“伟光正”的“朱潜龙局长”,其实是个欺师灭祖,让外国人在中国“种鸦片卖鸦片”的卖国贼。而那个不愿意让外国人在中国种“鸦片”的“李师傅”,死后被自称为“正统接班人”的“朱潜龙”做成“雕像”,每年还要接受“朱潜龙”和老百姓假模假式的“瞻仰”。讽刺的是,年轻的“烟鬼们”还觉得一边“抽大烟”一边“学习”是件好事。(这一条是告诉观众,咱们这里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儿)

2,李天然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吗?如果知道,那你别再认爹了,去给自己找个儿子。(这一条是告诉李师傅真正的徒弟们,以后该做什么)

3,在“美国爹”亨德乐眼里,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是穿衣服的猴子。(这条是告诉那些对美国爹抱有幻想的人)

4,只要“李天然”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总有一天关巧“红”会回到你的身边。(这一条送给看懂了以上几点之后,像电影结尾的李天然一样茫然的观众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姜文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用电影语言做一场盛大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发言”。如果非要概括,他想表达的,大概是关于“正邪的较量,身份的迷失与回归,以及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但姜文的东西,从来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他更像是一个杂技演员,手里抛着一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球.............
  • 回答
    要说姜文的《邪不压正》为什么口碑票房都输给了《我不是药神》,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一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俩片子,虽然都是国产片,但气质、受众,乃至上映时间点都有些微妙的不同。一、主题的“枪口”对准不同:一个“大时代”的狂放,一个“小人物”的悲情首先得看题材和立意。《我不是药神》嘛,它的厉害.............
  • 回答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在2018年7月13日上映首日,豆瓣评分经历了一个从8.2迅速下滑至7.2的戏剧性过程。这个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首映日评分波动是正常现象,但《邪不压正》的波动尤为剧烈首先要说明的是,电影在上映首日,尤其是在前期口碑发酵.............
  • 回答
    姜文的新作《邪不压正》,带着他一贯的强烈个人风格和颇具争议的话题性,在上映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能否创造票房奇迹?这个问题,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姜文这块牌子本身。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就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电影。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姜文范儿”, അത് یعنی那种充满荷尔.............
  • 回答
    姜文这“民国三部曲”,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不如说是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用他标志性的“姜氏语言”和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的一场场充满想象力、象征意义的狂欢。每一部都有着独立的叙事,但它们又像是一个个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的切片,共同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时代。《让子弹.............
  •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
  • 回答
    《邪不压正》看不懂?这绝对是正常中的正常,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观众第一次看,多少都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不怪你,更不怪电影,只能说姜文导演的这部作品,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啊哈!我懂了!”的直白故事。为什么会有“看不懂”的感觉?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1. 极致的“姜文.............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姜文的风格一向是“话里有话”,表面上的剧情下面藏着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梗”。这些梗可能指向历史、文化,也可能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甚至是姜文自己的一些小幽默。要说隐藏的,那得好好挖掘挖掘。1.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只是防火提醒,更是时代的缩影这句看似简单的吆喝,在电影里反.............
  • 回答
    姜文的《邪不压正》啊,那真是个不好简单评价的片子。它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劲儿大,后劲儿足,但味道嘛,得看你能不能习惯。首先,从视觉和美学上说,这电影简直是享受。姜文的镜头语言太有讲究了,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都带着他那种特有的范儿。北京的老城墙、灰扑扑的胡同,在镜头下被赋予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特有的.............
  • 回答
    史航在《邪不压正》里扮演的潘悦然,这位“潘公公”,可以说是影片中一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不是那种让人看了就恨得牙痒痒的反派,也不是那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路人甲,而是那种,嗯,很“史航”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让史航本人来演一个影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设定。他自己就是个在文字和口才上都颇有造诣的评.............
  • 回答
    要聊聊当年中国内地为啥送《邪不压正》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口碑炸裂的《我不是药神》,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考量,不是简单一句“谁更好”就能说清的。咱们一层一层剖析。首先,得明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的评选逻辑,它跟国内的奖项评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斯卡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
  • 回答
    彭于晏在《邪不压正》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他演艺生涯中一次相当精彩也引人注目的亮相。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不是简单的叙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曲,充满了镜头语言的张力、台词的韵味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交织。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无疑是搅动这潭水的关键人物。首先,抛开他健美的身形不谈,单说他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