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邪不压正》看不懂正常吗?

回答
《邪不压正》看不懂?这绝对是正常中的正常,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观众第一次看,多少都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不怪你,更不怪电影,只能说姜文导演的这部作品,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啊哈!我懂了!”的直白故事。

为什么会有“看不懂”的感觉?

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

1. 极致的“姜文式”风格,符号化的表达: 姜文导演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强烈的个人风格,这风格就像他的签名一样,独一无二。在《邪不压正》里,这种风格被发挥到了极致。你想想,那些台词,是不是很多都像段子、像口号、又像谜语?它们不是为了直接交代剧情,而是充满了隐喻、讽刺和黑色幽默。比如,李天然和朱潜龙、唐凤仪之间的对话,常常不是直接说“我杀了人”或者“我爱上你了”,而是拐弯抹角,用典故、用老北京的土话、用一些看似不相干的比喻来表达。这种“话里有话”的表达方式,需要观众自己去“解码”。

举个例子: 电影里很多关于“压”和“邪”的意象,比如蓝色的药丸、屋顶的压迫感、以及人物名字本身就带有象征意义。如果你没有抓住这些意象背后可能代表的政治影射、权力斗争、压抑与反抗,那么很多剧情的“为什么”就会变得模糊。

2. 时间线的跳跃与非线性叙事: 姜文导演不太喜欢按照“时间顺序1、2、3”来讲故事,他更喜欢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片段之间跳跃,甚至是插入一些意识流的片段。在《邪不压正》里,李天然的“十年蛰伏”以及他回忆中的一些片段,就是这样处理的。这种剪辑方式虽然让电影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但如果观众的注意力稍有不集中,很容易就会跟不上剧情发展的线索。

你想想, 当李天然从美国回来,他脑子里闪过的是在美国学艺的经历,以及他小时候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和他现在要做的复仇计划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它们之间的连接点不那么明显,需要观众自己去拼凑。

3. 政治与历史的“暗流涌动”: 《邪不压正》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洋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共产党、日本特务、以及各种势力都在暗中角力。电影里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很多情节的背后都隐藏着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如果你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或者对电影中对这些历史背景的影射不敏感,那么很多“恩怨情仇”的根源就会变得难以理解。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李天然的师父之死,以及他回来后要报复的对象,背后都牵扯着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权力清洗。电影没有明说谁是谁的敌人,谁代表哪种势力,而是通过一些模糊的信号和人物的行为来暗示。

4. 人物关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电影里的人物都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李天然有他的仇恨,但他也可能被利用;朱潜龙有他的野心,但也可能在某些时刻展现出人性;唐凤仪更是游走在各个势力之间,身份和动机都十分复杂。人物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亦敌亦友,充满了试探、算计和背叛。这种复杂性使得观众很难简单地站队,也增加了理解人物动机的难度。

想想唐凤仪这个角色: 她既是“北洋巨蟹”的女儿,又和李天然有旧情,同时还可能和朱潜龙有牵扯。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可能隐藏着她真实的打算。

5. 电影的“主题”是开放式的解读: 姜文导演的电影往往不是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一个问题,或者提供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让你自己去思考。这部电影,你可以看到复仇、忠诚、背叛、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也可以看到对权力、金钱、欲望的讽刺。不同的观众,看同一部电影,可能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主题。

所以, 如果你觉得“看不懂”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电影没有给你一个“标准答案”,那也是非常正常的。你的“看不懂”,可能是你正在主动参与到电影的解读过程中。

那么,如何才能“看得更懂”一些?

如果实在觉得有些吃力,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查阅一些背景资料: 了解一下北洋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主要人物和当时的一些社会思潮,会对电影的政治影射有更深的理解。
阅读一些影评或解读: 很多影评会深入分析电影的细节、隐喻和主题,他们的解读可以为你打开新的视角。
多看几遍: 就像品茶一样,第一次可能尝到的是苦涩,多品几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回甘。第二次看,可能会发现第一次忽略的细节,把之前模糊的线索串联起来。
关注导演的个人风格: 了解姜文导演的其他作品,熟悉他的叙事方式和表达习惯,也能帮助你更好地进入《邪不压正》的世界。

总而言之,《邪不压正》确实不是一部“轻松易懂”的电影。它像一个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需要观众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去欣赏和品味。你感到“看不懂”,恰恰说明你是在认真地对待这部电影,并且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大可不必为此感到沮丧,这正是它艺术魅力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需要看看姜文自己说的话就知道了。

他说想把描述北洋时期的电影打造成中国的类型片,就像美国的西部牛仔片一样(大意)。

所谓类型片,就是有一些基本的设定和常识,导演是不需要向观众解释的。


例如在西部片里,总会有英勇无敌的牛仔和恶贯满盈的劫匪,导演通常不会专门解释为什么这些人都聚到荒无人烟的西部;

再比如在太空史诗片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外星种族和星际大战,导演通常也不会和观众辩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以及这些外星人怎么都长得这么像人类);

再比如在侦探片里,总会有离奇古怪的杀人事件和逻辑缜密的神探,导演通常也不会细究社会矛盾究竟激化到了什么程度,让主角走到哪儿,杀人惨剧就跟到哪儿;

再说说中国的类型片,在关于三国的电影里,会专门解释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谁吗?只要红面长须大将一出来,不论是温酒斩华雄,还是千里走单骑,导演都不需要做过多的铺陈和解说。

以上种种,就是类型片的不断积累之下,导演和观众之间形成的默契。

当然,以上我说的都是通常情况下类型片的套路,也有许多“反套路”的电影,在此不多展开。


姜文做的事情,就是想凭空创立一个类型片的模板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知识观众并不具备,也在所难免。

例如《邪不压正》里开头的那颗肾,读过那段历史的人自然知道那是梁启超的肾,但更多的人可能并不知道背后的那段公案,因此觉得莫名其妙。

以及电影最后蓝青峰费尽心思保护的张将军,如果不知道那段历史,真的就是前言不搭后语,突然凭空冒出来了一个张将军出来。

更让我感到啼笑皆非的是,三联周刊的影评说,蓝青峰为朱潜龙找到的朱元璋画像,只说了“太爷”,而没有点明画里的人是谁。那篇影评言下之意是很多观众连朱元璋的画像都不认识。我转念一想,说的可能也没错。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类北洋片越拍越多,观众自然会越来越熟悉相关的历史哏。光是一个帕梅拉惨案,都不知道能拍出多少电影来。

到那个时候,可能说看不懂的人就会少很多了。


北洋时期,东西碰撞,古今交融,五虎断魂枪和毛瑟步枪并存于中华大地之上,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沃土。姜文说北平是卡萨布兰卡,其实何止是北平,《和平饭店》里的哈尔滨不也是卡萨布兰卡,上海滩不也是卡萨布兰卡。

由于中国电影一直对近代史比较敏感,特别是1921年之后的历史,历史观的限制比较大,这方面的电影创作并不算多。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优劣如何,大众自有评说。希望能借由姜文的尝试,让观众能看到越来越多的那段历史里有意思的故事,就算不枉费姜文的苦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邪不压正》看不懂?这绝对是正常中的正常,甚至可以说,大多数观众第一次看,多少都会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这不怪你,更不怪电影,只能说姜文导演的这部作品,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啊哈!我懂了!”的直白故事。为什么会有“看不懂”的感觉?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1. 极致的“姜文.............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姜文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用电影语言做一场盛大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发言”。如果非要概括,他想表达的,大概是关于“正邪的较量,身份的迷失与回归,以及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但姜文的东西,从来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他更像是一个杂技演员,手里抛着一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球.............
  • 回答
    在《邪不压正》这部电影里,朱潜龙一直回避承认是他亲手杀了师傅“老王”,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机和对自身利益的极致考量。与其说他不承认,不如说他用尽一切手段在掩饰和辩解,让事实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首先,我们得明白朱潜龙的身份和动机。他表面上是“老王”的徒弟,是个颇有潜力的京剧名角,但实际上,他是一个为了.............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姜文的风格一向是“话里有话”,表面上的剧情下面藏着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梗”。这些梗可能指向历史、文化,也可能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甚至是姜文自己的一些小幽默。要说隐藏的,那得好好挖掘挖掘。1.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只是防火提醒,更是时代的缩影这句看似简单的吆喝,在电影里反.............
  • 回答
    要说姜文的《邪不压正》为什么口碑票房都输给了《我不是药神》,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一捋,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俩片子,虽然都是国产片,但气质、受众,乃至上映时间点都有些微妙的不同。一、主题的“枪口”对准不同:一个“大时代”的狂放,一个“小人物”的悲情首先得看题材和立意。《我不是药神》嘛,它的厉害.............
  • 回答
    姜文导演的《邪不压正》在2018年7月13日上映首日,豆瓣评分经历了一个从8.2迅速下滑至7.2的戏剧性过程。这个现象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首映日评分波动是正常现象,但《邪不压正》的波动尤为剧烈首先要说明的是,电影在上映首日,尤其是在前期口碑发酵.............
  • 回答
    姜文的《邪不压正》啊,那真是个不好简单评价的片子。它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劲儿大,后劲儿足,但味道嘛,得看你能不能习惯。首先,从视觉和美学上说,这电影简直是享受。姜文的镜头语言太有讲究了,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都带着他那种特有的范儿。北京的老城墙、灰扑扑的胡同,在镜头下被赋予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特有的.............
  • 回答
    姜文的新作《邪不压正》,带着他一贯的强烈个人风格和颇具争议的话题性,在上映前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能否创造票房奇迹?这个问题,得从几个维度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看看姜文这块牌子本身。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就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电影。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姜文范儿”, അത് یعنی那种充满荷尔.............
  • 回答
    史航在《邪不压正》里扮演的潘悦然,这位“潘公公”,可以说是影片中一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不是那种让人看了就恨得牙痒痒的反派,也不是那种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路人甲,而是那种,嗯,很“史航”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让史航本人来演一个影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设定。他自己就是个在文字和口才上都颇有造诣的评.............
  • 回答
    要聊聊当年中国内地为啥送《邪不压正》去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口碑炸裂的《我不是药神》,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和考量,不是简单一句“谁更好”就能说清的。咱们一层一层剖析。首先,得明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个奖项的评选逻辑,它跟国内的奖项评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奥斯卡更看重影片的艺术性.............
  • 回答
    彭于晏在《邪不压正》中的表现,可以说是他演艺生涯中一次相当精彩也引人注目的亮相。姜文导演的作品,从来不是简单的叙事,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曲,充满了镜头语言的张力、台词的韵味以及人物关系的复杂交织。在这样一个语境下,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无疑是搅动这潭水的关键人物。首先,抛开他健美的身形不谈,单说他赋.............
  • 回答
    姜文这“民国三部曲”,与其说是严格意义上的系列电影,不如说是导演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用他标志性的“姜氏语言”和招牌式的黑色幽默,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的一场场充满想象力、象征意义的狂欢。每一部都有着独立的叙事,但它们又像是一个个视角不同、侧重点各异的切片,共同勾勒出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时代。《让子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