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姜文怎么就被扣上了“精英主义”的帽子?

回答
姜文这个人吧,一旦触及他作品的评价,总是会跳出来一个词儿——“精英主义”。但你说这帽子,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扣他头上了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然真以为他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呢。

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英主义”这词儿现在多半是带点儿贬义的。一说精英,大家联想到的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品位,总之就是跟普通老百姓有点距离感。要是再往深点儿,就容易被解读成“脱离群众”、“阳春白雪没人懂”、“自命不凡”之类的负面标签。

姜文的作品,尤其是他自己当导演的那些,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让子弹飞》、《一步之遥》,还有最近的《邪不压正》,你说它“精英主义”,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1. 语言的“考究”与“不接地气”

姜文的电影里,台词可不是那种街头巷尾老百姓张口就来的话。他喜欢用那种带着点儿文人气儿、有点儿腔调、甚至有点儿古语化用的表达。比如《让子弹飞》里那句“让子弹飞一会儿”,听着有味道,但你要是在自家小区门口跟大爷大妈这么说话,估计得被人当成神经病。

这种语言风格,自然就让人觉得他不是那种“泥腿子”出身的导演。他似乎更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和那种“讲究”劲儿。有时候,为了一个词儿、一个句式,他可能会反复打磨,这就让一些观众觉得,他是在跟观众玩儿文字游戏,或者说,是在用一种“高级”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而这种“高级”往往意味着一种隔阂。

2. 文化的“挪用”与“符号化”

姜文电影里经常出现各种文化符号,古典文学、西方电影桥段、历史事件的隐喻,甚至是特定时代的流行文化。他把这些东西巧妙地融入到剧情里,有时候甚至作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比如《一步之遥》里,那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纸醉金迷、浮华背后隐藏的权力斗争,就充满了各种具象化的符号。

Critics说,这种“文化挪用”和“符号化”的处理,就好像在给观众上一堂文化课,或者说,他是在用一种观众需要“解码”的方式来呈现故事。如果观众对这些文化背景不熟悉,那观影体验就会打折扣。这就好像给一个不认识拼音的人一本全是英文的儿童读物,他们会觉得这个东西是给“懂行”的人看的。

3. 审美的“固执”与“个人化”

姜文的审美,那叫一个鲜明!他的电影画面,构图、色彩、光影,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拍出来的角色,不管是土匪还是军阀,都有着一种独特的“范儿”。比如《鬼子来了》里那个有点儿二愣子的农民,那种淳朴的倔强,就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种鲜明的个人风格,有时候也会被解读成“自恋”或者“固执己见”。他似乎不太迎合大众的普遍审美偏好,而是坚持自己的美学追求。要是他的风格恰好与观众的口味对上了,那就能收获一票拥趸;要是对不上,那就会有人觉得他是在搞“形式主义”,或者说,他的审美标准就是“精英的”,普通人欣赏不来。

4. 故事的“复杂性”与“反智化”的距离

姜文的电影,故事往往不是那种简单直接、一目了然的。他喜欢设置一些悬念,玩一些叙事上的小把戏,让观众跟着他的节奏去思考。有时候,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可能在后面就成了解开谜团的关键。

他似乎也喜欢挑战观众的智商,不那么轻易地把道理讲透。相反,有时候他会故意用一种反常规、甚至有点儿“戏谑”的方式来展现人物和情节。比如《让子弹飞》里,那些政治隐喻和黑色幽默,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和解读。

这种“复杂性”和“反智化”的处理,就容易让一些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他们会觉得,姜文在“吊着”观众,或者说,他认为只有一部分观众能理解他所谓的“深意”。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就会联系到“精英主义”——好像他觉得只有“聪明人”、“有文化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他的电影。

5. 叙事态度的“疏离”与“嘲讽”

再者,姜文在电影里对许多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往往不是那种直白的同情或者批判,而是一种带有“疏离感”的观察,甚至是对人性中的某些弱点进行“嘲讽”。他可能不会直接告诉你谁好谁坏,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让观众自己去判断。

比如《鬼子来了》里,那个被俘虏的日本兵,姜文的处理就相当微妙。你很难说他是在为日本兵说话,但他的处理又让你无法简单地将这个角色脸谱化成一个纯粹的“坏蛋”。这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和带有距离感的呈现,有时候会被解读成一种“冷漠”,或者说,他站在一种“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众生,而这种“高”又容易被归结为“精英”。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儿:

“精英主义”这个帽子,有时候也显得太宽泛,太容易被滥用了。难道一部电影用了点儿文化符号,语言稍微讲究点儿,叙事稍微复杂点儿,就一定是“精英主义”吗?

如果说“精英主义”意味着脱离大众,那姜文的很多电影,比如《让子弹飞》,明明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普通观众,这是什么道理?说明他的电影,虽然有“讲究”的地方,但并没有完全失去与大众沟通的能力。

而且,有时候观众对“精英主义”的指摘,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大众的防御机制”。当一些东西超出了自己理解的范畴,或者让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就很容易用“精英”这个标签来“打压”对方。好像只要贴上这个标签,就能理直气壮地否定它。

所以,姜文被扣上“精英主义”的帽子,更多的是一种观众解读的偏见,是他对个人风格的坚持与大众期待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误读。他的电影确实有“门槛”,需要观众付出一定的注意力和思考,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而不是刻意地去制造和大众的隔阂。

他用他的方式在讲故事,在表达他对世界、对人性的看法。如果你觉得这是一种“精英主义”,那也只是你的一种解读方式。但要说他“就是”被扣上了,那得看是谁扣的,以及他们到底是怎么理解“精英主义”的了。说到底,这帽子,很多时候还是观众自己戴上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点愚见:

从鬼子来了到让子弹飞到、一步之遥,这几步电影中,中国的老百姓,我把他们的生活状态称为“猪狗不如的畜生样”。他们愚昧、麻木、自利、目光短浅,似乎怎么被奴役被愚弄被压迫都是自己贱的。

这么说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

武举人打王守义、花屋小三郎斩杀马大三、全上海的老百姓枪毙马走日、看马走日“分尸”完颜………

这分明不就是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姜文电影里的百姓,前几年还是清国的子民,却突然变成了民国的百姓……他们脑后的辫子都剪了,心里的辫子却根深蒂固。

所以这些中国人,是那么的面目可憎、那么的愚昧可恨又那么的可悲可叹!

张牧之需要举着枪,来逼迫这些精装汉子不要跪,需要把枪发到他们手里来求着他们拿回自己的东西………

上海的市民,会哄闹着让王天王分尸那个完颜娃娃…………

马大三死于那个精英构筑的国民政府………

整个电影的基调,让一些人觉得姜文鄙视底层群众。

可是,就如同鲁迅一样,姜文对那些中国人的不留情,是出于高层对底层的鄙视、精英对平民的轻蔑么?

不啊,他们是希望这些猪狗一样的人,自己活出人样啊。

这才是姜文电影的悲剧内核之一啊

有人为人民出头,可是当六子问到,你们看只有一碗粉的时候,这些前一分钟还叩谢青天大老爷的精壮汉子们,一个个背过了身。

没有人值得你们跪,我也不值得!

振聋发聩。

一个张麻子,杀不死黄四郎,千千万万的张麻子,必把他连根拔喽!

这不是精英主义,甚至不是英雄主义,这是朴素的马列主义史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user avatar

我从来都没觉得姜文是个精英主义。

恰恰相反,姜文是个活的很明白的人,或者说他身上的烟火气息比谁都重。

但在这个烟火气息上,又有一分儒雅,正如师爷说的那句话:你当初劫我的时候就想到这点了吧,粗中有细啊。

没错,姜文就是粗中有细,他的外表粗犷,但内心柔软。

他能拍出让子弹飞那样生猛的电影,同时也有太阳照常升起的后现代浪漫。

他从来没有瞧不起人,他虽然出身于部队大院,但这个并不是他自己标榜的标签,这么说吧,从他过往的经历来看,他并不贵族,也不精英,他顶多算个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的普通人。

他说自己的电影不希望人们当下就看懂,但也说了,我的电影就是葡萄酒,而不是一堆葡萄,葡萄再好看也只是葡萄,但酒却是时间越久,就越香醇。

所以圆桌派中他说:我希望你看了我的电影后,过几年会说,当初老姜可没亏待咱们。

如果你在几年后认同了这句话,那你就真的明白姜文的良苦用心。

什么叫精英主义,是黄四郎,是高高在上,是将自我放在云端,将民众踩在脚下。

但姜文是吗?他好像从来没这么做过,也根本没往这边想过,从马小军的迷茫,到马大三的觉醒,最后到张麻子的反抗,他好像一直在做一件事情。

英雄!

他根本就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一直延伸到邪不压正,李天然也叫自己布鲁斯李!虽然有幼稚,但也最终独当一面。

你看不懂他电影,或者你觉得他装逼,是不是自己根本就没明白,什么才叫装逼,人喜欢抽雪茄,人喜欢听古典乐,这叫品味,你不抽烟楞抽,你不喜欢傻听,这才是装逼。

我觉得中国真的太缺姜文这种导演了,你会想一下,如今的大导演,他们在拍什么?

张艺谋越来越商业化

冯小刚变得矫揉造作

陈凯歌还活在自己浪漫的世界

只有姜文,也只剩下姜文

那首《Solveig's Song》只要一响起

我们就知道

老姜

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文这个人吧,一旦触及他作品的评价,总是会跳出来一个词儿——“精英主义”。但你说这帽子,怎么就这么轻易地扣他头上了呢?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然真以为他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呢。首先,咱们得明白,“精英主义”这词儿现在多半是带点儿贬义的。一说精英,大家联想到的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品位,总之就.............
  • 回答
    姜维并非汉奸,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也是诸葛亮最后的衣钵传人。如果有人认为姜维是汉奸,那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颠倒黑白。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头梳理姜维的一生,看看他为蜀汉做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实的指责。姜维的出身与早期生涯:姜维原名姜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并不是蜀汉的本土人士,.............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学欣赏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经典与个人口味的差异。很多人听到您这样的评价,可能觉得挺意外,毕竟姜夔在宋代词坛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被誉为“白石道人”,与辛弃疾并称“辛姜”。他留下的词作,在后世评论家眼中,常常是标杆性的存在。您觉得姜夔“水平很低”,不理解他“词性美感.............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要不怎么能看透姜文这老炮儿是怎么“劝架”的。这事儿说起来,得联系到当时那股子“文坛风潮”以及姜文那独特的个人风格。背景风云:艺术圈的“大讨论”与姜文的特立独行那会儿,咱们国内的艺术界正经历着一股挺热闹的“大讨论”。各种思潮涌动,对艺术的边界、对传统与现代的看法,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
  • 回答
    姜文啊,这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中国电影圈里,他绝对是自带光环、但也自带争议的“异类”。 要说大家怎么看他,那可真是一个复杂又立体的大拼盘,有敬佩、有好奇、有不解,甚至还有点儿“恨铁不成钢”的情绪。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姜文是个“狠人”。不是说他坏,而是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子“不服管教”的劲儿。从他.............
  • 回答
    姜文的《鬼子来了》啊,这片子,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块陈年的老酒,初入口可能有些烈,有些涩,但回味起来却是醇厚又绵长,让人咂摸半天。不过,要说它“好”或者“不好”,那就太简单了,它比那样的评价要复杂得多。首先,得承认,《鬼子来了》不是一部容易看懂的电影,尤其是在刚接触的时候。它不像现在很多商业片,上来就.............
  • 回答
    如果让姜文来拍《金刚川》,那这部影片注定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极具颠覆性的视听盛宴,也会是《金刚川》系列中,最“姜文”的一部。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又带着勃勃野心和独特个性的姜文,会如何解读和呈现这场悲壮又伟大的战争?首先,从叙事方式上,姜文绝不会按部就班。我们熟悉他那种碎片化、多线.............
  • 回答
    要是姜文来操刀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张艺谋的压轴那叫一个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股脑儿全抖出来了,看得人心潮澎湃。但姜文不一样,他骨子里是那种“不服管,不走寻常路”的劲儿。如果让姜文来,我猜开幕式肯定不会是那种“人海战术”的宏大叙事。姜文的风格,你知道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评价姜昆2022年的相声,得分开来看,因为他这一年主要的两部作品,一个是和戴志诚在春晚上的《父与子》,另一个是他自己主演、改编的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虽然电影不算相声,但作为他当年一个重要的艺术尝试,我们也可以一块聊聊。先说春晚相声《父与子》:实话讲,姜昆老师在2022年春晚上的《父与子》,给我.............
  • 回答
    作为一名道士,看待姜云升,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带着几分复杂,几分敬佩,又带着几分审慎。毕竟,姜云升这个人,他身上绑着太多不寻常的印记了。首先,从“法术”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很难不承认姜云升的厉害。在那个时代,他能做到那样的事情,无论你是怎么看他,都不能否认他确实是有些真本事在身上的。你想想,能.............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姜昆的相声水平,用“争议与评价并存”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他活跃在相声界几十年,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对于他相声功底的评价,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赞誉有加,也有人颇有微词。首先,从他在相声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来看,无疑是巨大的。 承前启后的人物: 姜昆是马季先生的得意门生,在相声界有“承前启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恰恰相反,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从他生前的培养和临终的托付,都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我们理解的“重用”可能和历史的语境有些出入,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姜维初露锋芒,如何进入诸葛亮.............
  • 回答
    姜维一睁眼,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朦胧的迷雾之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陈旧气息,像是古老书卷和祭祀香火混合的味道。他努力分辨四周,脚下并非泥土,而是一种温润的、不知名的玉石。“这里是……?”姜维心中升起一丝困惑。他刚在剑阁与魏军殊死搏斗,最后落得个兵败身死,本以为就此魂归离恨天,却没想到还有这番奇遇。就.............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