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如果臣子不忠于皇帝,而皇帝又有实力掌控局势的话,那这个臣子难道不该死的非常难看吗?
对,现在皇帝就是朱棣,你铁弦就是不臣之人,就是谋反之人,这种人被千刀万剐,全家被连累,难道不是封建时代天然王法吗?君叫臣死,臣必须立马死嘛。
所谓觉得铁弦冤枉,无非是铁弦是建文帝的忠臣;而朱棣造反夺得皇位,是为不忠。问题是你朱家的江山难道不是夺的吗?朱元璋为什么不做元朝忠臣?为什么不做小明王忠臣?是,元朝无道,小明王无能,不配拥有天下,所以朱元璋做皇帝应该的。
问题你朱允炆有道吗?有能吗?你那些叔叔们犯了什么罪,一个二个被你搞的身死国灭?朱棣再不动手,要什么下场还用说吗?凭什么你可以杀燕王,燕王不能造反呢?就因为你是皇帝,就可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好的,现在皇帝换了,君叫臣死,臣也死去吧。
所以这个话题本质上就涉及到封建王朝的根本问题——政权合法性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普通人为什么要忠于皇帝?
这个问题历朝历代从理论上不断完善,从天神感应五德兴替三纲五常一大堆,理论确实越来越完善,但实际上理论的效果真的很有限,或者说单独靠理论,效果不怎么样。
因为至少所有聪明人都明白,你或者你祖上的皇位都是夺来的,凭什么现在让大家君为臣纲?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所以,理论必须和制度、实力结合,才有效果。
所谓制度,就是怎么营造出尽可能的制衡效果,保证各种势力很难勾结,让每一个势力单拉出来都是弱势群体,想联合别人又联合不了,从而君王一直高高在上做裁判员,一般人不敢有歪心思。这么一来,大家都争着当忠臣才是最佳选择。
所谓实力,就是君王得有足够能力保护自己的地位。即便某个势力是看起来的弱势群体,但是如果能力强,以弱胜强不是不可能;如果君主组织能力差,看似有更多资源,但是协同不好,照样有可能失败。所以君主自身的能力也是保证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理论结合住制度和实力,这才能发挥效力,更好地保证君主高高在上,每一个势力都没有造反机会,从而争做忠臣。
这个三角中,最重要的是制度,一旦制度有不足,各个势力很容易做大或者勾结,那么稍有外界变化,造反就出现了。宋代以前,政变或者造反那么多,就是因为制度上问题较多,所以君主个人能力一旦不足或者外界出点问题,就容易出乱子。所以中国从秦汉一直到明清,对制度建设不断进化,宋朝之后特别是明清终于达到封建时代的基本完善。
朱允炆的问题,就是制度还不够完善(明朝初建制度还在磨合)、各派势力制衡出现小问题(功勋留下少,藩王有军权),恰恰这时候君主能力不足,给了其他人机会。当然,本身朱允炆是有时间来解决的,毕竟虽然造反利益大,但风险也大,越是身居高位的人,往往越下决心不容易。结果朱允炆的激进削藩,逼的燕王没了选择,然后就造反成功了。
所以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维护王朝稳定的三要素(制度、实力和理论)中,前两个关键条件缺失了。这种情况下,换个皇帝才是历史上的常态,不换皇帝那才是罕见。
在局势未明了时候,各为其主没什么;局势明确时候,抱着理论这唯一要素还要坚持,那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毕竟这套封建君臣理论bug太致命,你忠于建文帝如果都可以成为赦免理由的话,人家忠于燕王的该怎样?之前忠于大元的人,忠于小明王的人该怎样?脱离了制度和实力来说这套封建君臣理论,悖论极多,所以不用也不用了。
所以皇帝换了,你铁弦就是逆贼了,就该千刀万剐,就该满门抄斩。你那套封建君臣理论说的很好嘛,现在你的下场就是君要求你的下场。
最后说一下,认为朱棣这种行为导致后来大明臣子不忠的,那就奇谈怪论了,朱棣杀铁弦离大明灭亡还有二百年,什么药还能二百年缓释期?何况明朝276年,也符合中国封建王朝正常历史周期了,两汉、唐、宋、清这些大一统王朝,基本也都是这个寿命——当然,如果大明末代皇帝实力强一点,再苟几十年不是不可能的。不管怎么说,明朝死亡基本可以算衰老一定程度死亡,这都追到朱棣头上就真是甩锅太大了。
所以归根结底,封建君臣理论本身bug太大,所以导致历史上真正诸葛亮那样纯忠臣太少太少,更多时候王朝的稳定都是靠制度和实力来决定的。当这个维护王朝的铁三角两个都缺失时候,君主更替就很正常了。而既不能推动制度完善,又没有实力来维护君主,却偏要抱着这套封建君臣理论的人,注定死的非常难看且并没有太多价值。
铁铉作风下三滥
骗朱棣来和谈,朱棣给足了诚意
结果用千斤坠砸伤他战马,又在后方高出设置弩手几乎狙杀朱棣
然而这不是朱棣杀他的主要原因
在天下大势都已经底定,忠于朱允炆的几大野战主力,最精锐的部分都已经在灵璧被朱棣击溃,淮安梅殷兵团不敢对抗朱棣,投降,开封兵团,徐州兵团投降
铁铉部仍然负隅顽抗,不愿意投降,不接受和平,朱允炆都失踪了他还要打下去
不过这依然不是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除了以上事情之外,景清刺驾事件让朱棣感受到了建文旧臣集团的部分人死忠程度极深,而且不惜任何下作手段
直接断了招降铁铉为己所用的可能
你问铁铉犯了什么罪
那朱老四犯了什么罪呢?要面临全家被贬谪,大概率半路保不住性命
中央军打不赢燕王也就罢了,还玩下三滥的手段,连建文帝失踪了仍然不肯罢休,试图刺驾
=====================================================
在沧州民间还有一种流传不绝的说法,朱棣夺取皇位后,部分燕军北返北平,以固北疆,途中报复心切的军士屠杀曾阻击靖难军的人民,故称“燕王扫北”【该说法最早出现在1983年由沧州地区地名办公室编印的《沧州地名志》云:“靖难之师,因其不名正言顺,燕王朱棣又在沧州(今沧县旧州)坑杀降卒数千人,地方和百姓分期反抗,使其军多次受挫于济南至沧州一带。朱棣终胜,攻克南京,当了皇帝即明成祖。他怒气未消,由令其军北返,怒赤反抗之地,致使沧州一带‘白天尸骨遍野,黑夜青磷闪闪,其惨状不忍目睹’,乡人称此事为燕王扫北。”经查阅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刊印的《沧州志》、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刊印《盐山县志》、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刊印《盐山新志》、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刊印《青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刊印《沧县志》等志书,均未发现有关“令军北返报复乡民”的片言只语。】
朱棣从南京回过头反攻济南,结果绕到了河北到处屠杀,有逻辑吗这事儿?
而且攻击永乐帝在华北平原到处屠杀的各路清代,民国,乃至共和国时才修出来的县志
图一时口快,疯狂爆论
华北平原一个小县城动辄就让朱棣砍了数万个脑袋
然而,明朝初年,别说河北了,河南都是荒地千里,人烟稀少,人口数量被江西爆出翔的存在
洪武后期朝鲜使者从北方一路南下,直观的记录了当时的场景
整个华北都是城镇稀疏,人烟寥寥
一到江东,那是城镇繁花似锦,人潮滚滚
好家伙,朱棣靖难在华北,随便去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都有那么多人给他砍?
沧州大屠杀,从乾隆到民国都没记载过这事儿
1983年沧州地区办公室真是天降伟人,坐着时光机回去发现了朱棣的大屠杀,遂记录在案
==============================================
还有所谓虐待铁铉妻女的问题
其实官妓直到永乐十九年才划归教坊司管理,之前的教坊司也就是管理乐器,礼器的而已。等教坊司开始管妓女时,铁铉的妻女早就放出来了。网上流传的铁铉妻女当妓女时写的诗也并不是她们写的,而是套作。永乐十二年就把方孝孺亲姐姐,铁铉妻女等人从教坊司放回原籍,可以说一天妓女都没做过。
有关虐待建文帝大臣家属的段子,大多出自成化朝以后
事实上,铁铉,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每个人的直系后裔和亲属都活下来了,而且是繁衍的人丁兴旺
朱棣就吃亏在中晚明的文坛编故事成风
明史把很多野史段子照搬不误的录入
例如明史说方孝孺兄弟三人都被诛于靖难
然而特么明史写的明明白白,方孝孺的老爸方克勤总共才特么俩儿子
也就是只有方孝孺和他哥,这个弟弟哪儿来的?
还特么诛十族,学生都诛了
结果所有主犯的直系亲属和直系后裔倒是活得好好的
等于朱棣的朝廷拿着机关枪站在靶子前一米疯狂扫射然后全部打到观众席上去了,这办事能力隔年还不得亡国?
早期的版本还有朱棣在南京问姚广孝该谁写诏书,姚广孝推荐了方孝孺
但是清修明史把问姚广孝改为了问左右,知道为啥不
因为清朝史官发现姚广孝当时根本没南下,留在北京一年多之后才南下
朱棣拿什么问姚广孝?QQ还是微信?
尽管姚广孝高看方孝孺的故事如此之BUG,还不是被留下来了
=============================================
不让我回复了,某人真是可笑
明史比较出名的一个问题
就是喜欢收录中晚明的野史,尤其是有关明初的
甚至于许多内容连清朝史官都看不过去,给修改了一下
要是县志内容都抬出来,甚至还有胡大海死后三年化丧尸屠山东呢
朱棣挖黄河效仿蒋公?
且看铁铉传原文咋说的
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
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如果把水放到花园口那么大,要淹几十万人,燕军还围着城修长围昼夜攻击?
铁铉还间出兵反击???
朱棣这是全军转移水上形态了还是咋滴,那个年代已经能就地组织几万人马两栖陆战随时交替了吗,黑科技,怪不得在南京也能随时和北京的姚广孝通话呢
铁铉也是牛,城外大水滔天还能动不动开门出去反击
我大明科技果然世界第一
说白了,咋看也是引水灌了条城外壕沟而已,黄泛区都给整上了?
读书不带脑子还DISS我
==================================================
辟谣十万八千次了
建文帝说不可以杀我叔叔,乃是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故建文命将北征,輙戒曰:“毋使朕负杀叔父之名。”此一念也,天地鬼神鉴之,成祖亦信之。
这位兄弟是万历朝的人,松江人,也就是上海人。明代部分辑录史料甚多﹐不少史料为他书所不载。该书可与《大明会典》参用﹐但体例和内容失之杂乱﹐不够谨严。该书有万历刻本存世。1986年现代出版社又据以影印出版。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共二百五十卷。体例与《文献通考》相同
这是最早最早出现这一说法的源头。
接下来是明末陈子龙等人的《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四十《为恳举禋祀惇重典以光圣孝以慰羣情疏》:建文命将北征,辄戒曰:“毋使朕负杀叔父名。”此一念也。天地鬼神鉴之。
值得一提的是方孝孺被诛十族也是万历前期流传出来的说法,和朱允炆不允许伤害朱棣的模式很像,诛十族原本说的是方克勤,也就是方孝孺的爸爸盗墓斩杀蛇妖遭报应所以被诛十族。这个建文帝不许伤害朱棣也是一篇带有宗教礼仪祭祀色彩浓厚的文章所载。
最后到清代就演化出了《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一百一:日暮各敛兵,棣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以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庸与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