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起,如果首都不设在幽州,那么百余年内,幽州必反。
唐代至今1400年里,幽州分别被唐、辽、金、蒙古帝国与元、明、清六个王朝统治。辽国将北京设为五京之一,金、清主动迁都北京,唐、蒙古与明最初并没有定都北京。这三个朝代分别发生了安史之乱、忽必烈篡位、靖难之役。这三场叛乱,叛军都以幽州为核心。
安史之乱。叛军大本营在幽州。即使平叛后,河北三镇依然各自独立。
忽必烈篡位。蒙古帝国大汗蒙哥死后,蒙古贵族们在首都和林推举阿里不哥为大汗。为争夺汗位,忽必烈在幽州发动叛乱。击败阿里不哥,篡夺汗位后,忽必烈为了避开草原上的蒙古贵族势力,将蒙古帝国首都从和林(今外蒙古境内)迁往大都(今北京),并建立元朝。而蒙古其他三大汗国不承认忽必烈为大汗,蒙古帝国从此解体。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在北平叛乱,四年后攻入南京。篡位后,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北京修建皇宫,此后明朝皇帝常驻北京。
边军叛乱,在历代王朝都是大问题。开国之初,各地都久经战乱,中央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军队,边军对中央构不成大威胁。但是王朝中期,内地承平日久,士兵军事素养开始下降。同时,由于土地兼并,失地兵员逃亡,王朝初年建立的军事动员体制不可避免地崩溃。而边境由于军事压力,不断与游牧渔猎民族作战,军队拥有实战经验。同样由于军事压力,边境更多保留了全民皆兵式动员体系。由于幽州以南,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之地,所以唐代以后,各地边军中往往以幽州人数最多,动员能力最强。
比如唐中后期,幽州藩镇人口约150万,军队达到10万。因为幽州藩镇要独自面对契丹与奚人入侵,所以维持了一支十万人规模的军队。盛唐时户籍人口六千万,全国兵力也不过六十万。
比如靖难之役,燕王仅稳定控制北平、永平、保定三州府,人口不过百万,却可以动员十万士兵。收编宁王军队后,加上朵颜三卫等归附的蒙古部族,燕王军队可以达到十五万以上。最后,朱棣攻取南京一共带兵六万人,留守北平应该还有几万人。也就是打了四年,燕王依然有十几万军队。
而且边境与中央想法并不一致。唐王朝认为安禄山是乱臣贼子,可是在幽州武人们看来,安禄山能干翻李唐,简直是他们的大英雄。安史之乱后,幽州百姓们将安禄山、史思明并称二圣,专门设立庙宇加以供奉。后来幽州节度使张弘靖到任后,发现当地竟然供奉安禄山、史思明两个乱臣贼子,于是捣毁两人庙宇。导致幽州“人尤失望”,张弘靖最终亦死于乱军之中。
王朝中期,边军动员体系与战斗力都强于中央军。所以每个王朝中期都要面临一个问题,边军反了怎么办?
削弱边军会造成外敌入侵,比如北宋。边军过强也会引发叛乱,比如安史之乱。甚至仅仅降低生活水平,边军都有可能爆发足以摧毁一个王朝的叛乱,比如北魏六镇之乱。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也意识到了边军问题。朱元璋办法是让自家人管理边军,在边境封九王,让自己九个儿子分别管理边军,互相牵制,又都效忠于明王朝。同时又设立了一系列制度,限制藩王权力。建文帝如果不瞎操作,燕王没有机会篡位。但是百年之后,明朝边军依然可能像北魏、唐代那样造反。
朱棣想法是,定都北京,自己组建三大营,由皇帝亲自管理边军。成祖之后二百多年里,除了明末,明朝一直没有大规模军队叛乱,对外战绩也不差。
从经济上看,南京明显比北京更适合当首都。但是,一个团体往往并不会选择最优解,而是经过博弈,选出一个最符合博弈结果的解。南北朝时,邺城作为东魏首都,完全不输于西魏首都长安,在经济上还有优势。但是西魏的继承者北周灭了东魏的继承者北齐,北周的继承者隋又统一了全国。隋唐时,长安成世界第一大城,而邺城在一千多年里逐步沦为了一个小村庄。
古代中国主要面对的威胁来自北方,包括西北、东北和正北,而古代中国(包括现在)都把主要的、最精锐的军事力量设在首都附近以拱卫首都,并充作全国的、战略性的总预备队。如果首都设置在南京,会导致两种不利情况。
秦皇汉武把首都设在西安,还需要修建和维持“驰道”,便于首都附近的重兵集团迅速北上应付来自北方的攻击。如果设在南京,那基本就相当于放弃了北方领土。
所以北宋檀渊之盟、明朝于谦守北京的时候,寇准、于谦等人才坚决反对国都南迁。就是一旦首都南迁,相当于大部分重兵集团和大部分资源都跟着皇帝南迁了,北方就很难守住了,有些东西放弃容易,再想收回就难了。
连唐玄宗想逃入四川的时候,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重整军事力量,在战略上也要比逃入四川更加主动、更具有进攻性。
甚至直到民国政府都是如此,国都设在南京,九一八后东北丢失,南京就感受不到切肤之痛,平津危急时,南京政府也没有大规模应变,而近在南京迟尺的上海一旦受到攻击,民国政府就反应强烈,很快调集重兵进行沪淞会战——整个民国时期,中央都没有控制住内蒙、新疆、青海等地,这些地方在民国政府的控制序列表上,是相当靠后的。
历史上大部分把国都设在南京的,基本都难以对西北、东北、和正北领土进行有效控制。
北魏把首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而留在北方的六镇就爆发了起义,推翻了北魏。
唐朝首都在长安,已经控制不住在辽东、北京、大同附近的安禄山集团。
朱元璋在南京建都,那么北京的燕王,还有山西宁王、晋王等等都很快会形成新的副中心。
所以这在古代中国几乎是无解的,也因此南京不适合作为全中国的首都,南京地形地势都不错,易守难攻——但是首都重要的是控制全国,而不是只让自己易守难攻就算完的。
南京最多只适合控制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浙平原。要想控制上游的武汉都力有不逮(南京处于下游,水战先天不利;安庆如果丢失,武汉和南京就相当于被切断了联系),要想控制长江以北,在古代的历史条件下又难以突破长江天堑。——就是在今天,作为江苏省会,南京在苏北产生的凝聚力都不太强。徐州都已经感觉不到多少南京的影响力了,遑论更远的济南等地。
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南京是其发家之地,是他的老窝,他和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大战时,南京是其总后方,登基称帝时,北方各地尚处于元朝统治之下,不适合作为首都,所以南京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首都。
二是因为朱元璋对于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有充分的自信。为了防备北元,他在北方布置了重兵,封自己的儿子们为辽王、燕王、代王、晋王等拱卫边境,并赋予他们重权,他自信自己在位期间,自己的儿子不会叛乱,也相信太子朱标的能力,不相信儿子们会对反叛朱标。
三,从长远考虑,朱元璋也有过迁都西安和洛阳的想法,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但是太子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第二年就太子就病逝了。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也打乱了朱元璋对身后事情的安排。
朱元璋在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凄凉。
不迷信的话,南京本来就特别适合当首都。
南京在战略上有长江天险,战术上有虎踞龙盘,防守条件实在是太好了。经济区位上更是得天独厚,在明君手里是能被玩出花的地方。
六朝暮气沉沉,依托金陵也苟了几百年。洪秀全这个废物连江南大营都解决不了,只要钟山不丢,照样在天王府里睡了十几年大觉。
朱元璋依托南京东征西讨一统天下之后,这迷信看起来也被破除了,似乎没有理由不定都南京。。。。
毕竟之前也没乞丐能当上皇帝啊。。
因为朱元璋是以南攻北,而南京则是南方最适合做首都的地方。
与北方有个超级平原不同,南方由四川,江汉,洞庭,鄱阳,江淮,江南,六处相对独立的农业区组成。
而长江则是连接六大农业区的生命线。
其中江南与四川是最富庶的农业区。但四川交通过于闭塞。并不适合定都。
南京则处于江淮江南两大区的衔接处。不仅利于江南支援江淮,更利于南方反击北方。
由于淮河众多支流源自于河南,北方进攻南方走江淮方向对补给大大的有利。且打下江淮后能直击江南。所以江淮是三个直面北方的农业区中最重要的一个。
而南京率军出涂中至淮河北伐,也利于补给。
南京北岸的滁州又被丘陵环绕(环滁皆山),依托丘陵可以得到很好的防御。
赵家人把行在设在杭州,基本是放弃了北伐。
江淮防线一破,江南也没什么抵抗,没几天临安总投降。
至于朱元璋为何统一后没迁都北方?因为北方被蒙古人祸害的太过于残破。且江南是自家的钱粮之地,离都城太远让士绅做大怎么办。
南京是否适合作为首都,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动的。
在隋代大运河修通之前,南京的确不适合作为首都。一则是道路不便,距离遥远,很难有效控制黄河流域。二则是,由于不能有效防御河南, 所以必须把军力分摊在汉江与淮河两个前线,过于漫长分散,很容易被北方突破。毕竟,南京虽然虎踞龙盘,但实际上一旦缺乏江防,实在难以防守。
唐代,南方长三角流域仍然没有彻底开发。同时唐代的边防压力,始终在西北陕西与河北。唐代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地方军镇自治程度太高,中央必须建设一只强大的中央军来威慑地方。所以在唐代,如果首都处于过于遥远的南京,实际上没有办法通过在南京驻军来威慑河北陕西。
宋代,由于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影响深远,中央在政治上是缺乏自信的。所以必须如唐代一般,保持中央军对地方军镇的接触与威慑。同时,汴梁客观来说,属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所以在当局看来,汴梁是远优于南京的选择。当然,缺少燕山山脉防线的前提下,北方由北京向汴梁发起短促突击,路线可选性非常强,所以导致河北防线缺乏防御节点,都可以轻易绕开。这使得汴梁作为首都,不得不同时承担一线防御节点的重任。这实际上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如果不是首都,驻防三五万人足以。而一旦首都承担一线防御节点任务,驻军会扩大五倍以上,导致国家财力空耗。实际上明代定都北京后,随着朵颜三卫与辽东的丧失,也出现了同样问题。
到明代,由于早期的卫所制,农兵班军的叛乱性很低。同时由于明代经济人口重心在江淮一代。所以在明代,南京其实非常适合作为首都。
因为明代南京可以获得来自湖广、江淮的粮食,四川与扬州的盐税,海洋贸易的利润等等。所以定都南京后,中央通过河运与海运,可以通过经济依赖,轻易掌握陕西、河南、河北、辽东的后勤保障。通过水上运输,可以辐射大部分版图。所以在明代,定都南京,其实是最优的选择。
至于民国时期,常凯申由于促使军队野地浪战,造成巨大损失,使得包括苏锡常各地的德国标准永备防线以及南京外围阵地,都处于近似放弃的状态。
国军整体对日抗战的战损比例大约是1:8。但实际上野地浪战中,往往高于1:10。而在巷战与复杂地形作战中,经常会被压缩至1:4以下。常凯申在淞沪战场的七八十万国军,如果立足于城市巷战与后勤线游击袭扰,层层抵抗。日军就是伤亡在放大一倍,也摸不着南京。甚至非常可能由于巨大损失,使得中央不能坚定全面侵华的决心。使得民国可以在整个二战里坐山观虎斗,大发横财。。。。
至于当代,南京错过了大发展的机会。大内斗省里,南京只能带着镇江眼泪汪汪。。。。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