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莫斯科人能够把蒙古的扩张势头学的那么彻底,而朱明却只坚持了两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学的“透彻”的:

1. 地理位置与生存压力:

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的中心地带,四面受敌。在蒙古金帐汗国统治时期(也称之为“鞑靼軛”,尽管“軛”这个词带有负面色彩,但它确实说明了当时莫斯科人所处的被统治地位),他们不得不直面蒙古人的军事力量、税收盘剥和政治干预。这种持续的生存压力,迫使莫斯科的统治者们必须比其他罗斯诸公国更积极地去理解和适应蒙古人的模式,以求自保和发展。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向前,而学习是前进的必要手段。

2. 精明务实的领导层与吸纳人才:

从伊凡一世(即“金钱伊凡”)开始,莫斯科的公爵们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他们不耻下问,甚至主动向蒙古人学习。

税收和行政管理: 蒙古人将征收贡赋和管理领土的经验带到了罗斯。莫斯科公爵们学习了他们严密的户籍制度、税收体系,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官僚机构来维持统治和搜刮财富。这些对于刚刚摆脱金帐汗国直接控制,但仍需应对复杂政治格局的莫斯科来说至关重要。
军事组织与战术: 蒙古人强大的骑兵战术、纪律性和组织性,以及他们对军队的重视,都给莫斯科留下了深刻印象。莫斯科军队逐渐吸收了蒙古人的军事组织模式,例如强调骑兵的作用,学习其纪律和训练方法。到了伊凡四世时期(即“雷帝”),这种学习成果已经体现在了“射击军”(Streltsy)的组建和军事改革中。
利用蒙古的政治分裂: 蒙古帝国后期分裂成多个汗国,金帐汗国也处于内乱之中。莫斯科公爵们善于利用这种分裂,一方面向强大的汗国进贡,另一方面又拉拢较弱的汗国,甚至与他们一起对抗金帐汗国的其他部分。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让他们在夹缝中生存并壮大。他们甚至学会了蒙古人的政治手腕,如“离间计”、“拉拢计”。
人才的招募与使用: 莫斯科并非完全排斥被征服者的文化和技术。他们积极招募那些在蒙古统治下有过管理经验的俄罗斯贵族,以及甚至一些投靠他们的蒙古贵族和工匠。这些人带来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莫斯科构建起更有效的统治机器。

3. 相对孤立的环境与统一的动力:

莫斯科公国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也促使其更倾向于内部整合,而不是像明朝那样,面对更为复杂的周边国际环境。摆脱“鞑靼軛”的经历,也成为了一种民族凝聚力的催化剂,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建立一个强大的、不受外族欺凌的国家。这种统一的动力,使得他们能够更集中地学习和运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力量。

相比之下,朱明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他们学习蒙古人的势头为何未能持续:

1. 学习的起点与目标不同:

推翻而非融合: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对元朝(蒙古在中原的统治政权)的“驱逐”。朱元璋作为草根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其核心目标是推翻蒙古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秩序和统治。这种“反向学习”的动机,与莫斯科公国在被统治下的“内化学习”存在根本性差异。他们学习蒙古人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打败和驱逐他们,而非像莫斯科那样,在融合中成长。
对元朝统治的负面认知: 虽然元朝为明朝留下了不少行政遗产,但明朝统治者对元朝的统治充满了警惕和排斥。他们对蒙古人的军事力量、管理方式,甚至生活习惯,往往持有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种心理上的隔阂,阻碍了他们彻底学习和吸收的意愿。

2. 内外环境的差异:

庞大的中华帝国遗产: 明朝继承的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高度发达的文明和一套成熟的政治体制的中华帝国。他们有自己辉煌的过去可以借鉴,有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石。这种自信,使得他们在学习外部经验时,不如莫斯科那样“饥渴”。他们更倾向于回归和重塑“故国”的荣光,而不是照搬外来模式。
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 明朝不仅要面对北方的蒙古残余势力,还要处理东亚其他国家的朝贡关系,以及后来的海上的威胁(如倭寇、后来的荷兰和英国)。这种多面受敌,虽然也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但其外部挑战的性质和应对方式与莫斯科不同。明朝更侧重于构建一个稳固的、以自身为中心的宗主国体系。
中央集权的强化与潜在僵化: 洪武帝朱元璋为了防止皇权旁落,进行了高度集权化的改革。虽然这在初期巩固了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过于集中的权力也容易导致官僚体系的僵化和创新能力的衰退。当皇帝本人或者核心决策层不再有强烈的动机去学习和吸纳外部先进经验时,整个国家机器就容易陷入保守。

3. 统治理念与文化隔阂:

儒家正统思想: 明朝以儒家思想作为其正统的统治哲学和意识形态。儒家强调等级、礼仪、仁政,强调对过往圣贤的继承和发扬。这种思想体系,与蒙古人在治理草原帝国时所形成的实用主义、军事至上、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宗教宽容(相对于明朝的儒家独尊)存在差异。将蒙古人的某些治理手段“招安”进儒家体系,并不容易,也可能被视为“异类”。
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复: 尽管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大量制度,但其建立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驱胡复汉”的民族叙事之上。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初期推动了对蒙古势力的排斥,但也可能在后期成为学习和融合的心理障碍。人们更愿意谈论“汉唐之风”,而不是学习“胡人”的经验。

4. 学习的“断层”:

早期成功的依赖性: 明朝初期确实也吸收了一些元朝的制度和技术,例如在军事上的火器使用(虽然元朝的火器不如明朝先进,但其应用方式对明朝有启发),以及在经济上的某些管理模式。但这种学习更多是“借鉴”和“调整”,而非像莫斯科那样,将对方的体系进行彻底的“解剖”和“重塑”。
后期保守与固步自封: 随着明朝的巩固和对北方蒙古势力的有效压制,那种紧迫的生存危机感逐渐减弱。特别是到了中后期,随着文官集团的强大和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定势,国家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对于改革和学习外部经验的动力大大减弱。例如,在火器制造和军事技术上,虽然明朝初期曾有发展,但后期相比于欧洲的进步,就显得落后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持续的学习和创新动力。

总而言之,莫斯科公国之所以能将蒙古的扩张势头“学得透彻”,是因为他们身处绝境,有强烈的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领导层务实且精明,能够主动且深入地学习对方的军事、行政和政治手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明朝虽然也从元朝那里继承了遗产,但其学习更多是基于“推翻”的目的,并且受到自身庞大文明遗产、儒家思想以及复杂的内外环境的制约,未能将这种学习持续下去,甚至在后期走向了保守和固步自封。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也印证了学习与文化融合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现在战斗民族连蔬菜都种不了,要从同为游牧民族的土耳其进口,而中国人把绣花的功夫,用到了电子厂流水线上。

user avatar

题目比较对象都不对,这问题简直无力吐槽,莫斯科人姑且算是个族群名吧,朱明是个王朝代称,这俩怎么比?

好,我姑且认为你的意思是发源于莫斯科公国并最终成为第一代俄罗斯帝国的留里克王朝与朱明王朝在扩张上的对比。

那么,莫斯科公国“学习”蒙古,扩张势头“彻底”,每个字我都看得懂,每个字我都觉得是槽点。那我也按照这个画风,描述一下同一时期两国都在干什么

1328年,朱元璋出生;莫斯科公国大国伊凡一世取得代替金帐在全俄征收赋税的能力,说人话就是成为了“金帐罗斯国国主臣伊凡”

1364年,朱元璋成为红宋吴王,爵位上和新任莫斯科大公平级了;莫斯科公国做金帐奴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建号洪武,成为中国皇帝;莫斯科公国做金帐奴

1380年,朱元璋筹备第三次北伐;可能受了神秘东方力量的影响,留里克的子孙永不为奴,罗刹人可以对蒙古说不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派兵先后击败明夏和元朝在四川、云南、辽东、河西等地的残余势力,八隅终归一统;几年前莫斯科被金帐攻破,莫斯科公国继续做金帐奴

1402年,朱棣击败建文帝称帝,年号永乐;莫斯科公国继续做金帐奴

1425年,好圣孙继位,年号宣德;莫斯科公国继续做金帐奴

1435年,朱祁镇继位,年号正统;莫斯科公国继续做金帐奴

1449年,土木堡之变,广义上明朝国势的转折点;莫斯科公国继续做金帐奴

1453年,精罗落泪日;莫斯科公国依然是金帐奴

1472年,此时已经是明宪宗在位了;莫斯科大公赢取末代拜占庭公主,对诺夫哥罗德共和国已经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依然是金帐奴

1480年,胖深统治晚期,对国事陷入倦怠;罗刹再次不为奴,这次是真的不再为金帐奴了。

暴论,莫斯科从1328--1480年是在学蒙古的扩张势头?我看学的是赵宋的做奴势头吧

正论,不要把1400年以后莫斯科为金帐奴的言论太当真,虽然名义上莫斯科依然是金帐的臣属,但实际已经自行其是,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相比朱元璋花了30年重建了对整个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莫斯科公国在很早就确立了在罗斯诸公国中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依然花了漫长的时间才最终在1510年左右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

换言之,与其说这是莫斯科的扩张史,不如说这是第一个近代意义上俄罗斯国家的建国史,与之类比的是秦统一六国,而不是朱明王朝的兴衰史,和明太祖比扩张真是自取其辱。

而你说留里克王朝有多少蒙古色彩嘛,其实也就那样,说它继承了拜占庭都比说继承蒙古靠谱,更何况人们普遍印象中俄罗斯大扩张的历史,其实还不是发生在留里克王朝。

1591年留里克王朝发生绝嗣危机,以及之前伊凡雷帝暴烈集权化埋下的各种雷一起爆发,引发强邻波兰王国的觊觎,最终导致了俄罗斯历史上极为混乱的大空位时期,新生的统一俄罗斯国家险些亡国。而1613年在乱局结束后重新诞生的罗曼诺夫王朝,才是大众普遍认知中拥有彼得大帝,大北方争霸战,探索西伯利亚,征服波兰,十次俄土,征服中亚等扩张事件的主体,而罗曼诺夫王朝和蒙古的关系大概和我与王思聪的关系一样近吧。

user avatar

明隆庆二年,公元1571年。

克里米亚汗国攻入莫斯科,焚烧全城。这一史实雄辩的证明了沙皇俄国对蒙古武德的继承。

毕竟公元1352年,关先生就是这样焚烧蒙古帝国的上都的。

user avatar

因为俄国人扩张能挣着钱,而明朝拿下辽东、云南之后已经到了不赔本的极限了。

扩张从来不关乎什么精神、格局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就是钱的事。

user avatar

莫斯科学的不是蒙古,同时莫斯科领土扩张最成功的方向,主要是中亚草原、西伯利亚和远东方向,不是靠本民族实现扩张,而是对哥萨克人民族特点进行利用后的结果。

而俄罗斯向西方向才是本民族军队上前,但是战果远远不及向东而来的战果。

17世纪时的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还是处于原始的游牧民族汗国时期。而哥萨克是东欧当时的游牧民族,主要居住在第聂伯河中游。

由于民族特性哥萨克人形成了自己军事化组织“塞契”,由土围子、堑壕、原木围墙和带有射击孔的塔楼组成,乌克兰的札波罗什哥萨克最为有名。他们聚居于第聂伯河中游的激流险滩段(札波罗什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札波罗什营”。

他们半民半匪,组成自备武装的轻骑兵(以顿河马、弯刀和长矛为主要装备),到自己地盘以外地方抢劫,经常在河滩地段抢劫船队。

他们内部诞生了原始社会最革命性的改革,部落结构用军功制度代替原有部落职位世袭制度,也就是说传统愚昧的游牧部落世袭的那些职位,都为具有军事才能的人代替,部落开始向军事化进行不可逆的进化。

所以哥萨克部落在这种先进制度下,武力快速提高,波兰人首先发现哥萨克人的利用价值,通过册封和雇佣哥萨克人,实现国家军事目的。但是由于波兰人的局限性,对于哥萨克的利用不够,同时管控过严,哥萨克对波兰时常爆发起义。

这时候同是游牧民族出身的俄国开始通过册封赏赐拉拢哥萨克人,并且不干涉哥萨克内部管理,经常性提供战斗用的武器和装备,还有大量的后勤供给,甚至连军饷也开始发放。1618年起,最听话的顿河哥萨克就开始享用沙皇赐予的薪水俸禄。

当时西伯利亚领土由西伯利亚汗国所占有,俄国的目的是占有西伯利亚,而斯特洛佳诺夫家族是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家族,他们垂涎于当时利润丰厚的皮毛生意,而广袤的西伯利亚盛产优质的皮毛,皮毛生意就成为了一个扩张领土的最大诱因。

俄国大盐场主斯特洛佳诺夫家族征服西伯利亚汗国的特许权,这代表西伯利亚未来皮毛市场给了斯特洛佳诺夫家族。这个家族自己是不能完成对西伯利亚汗国的政府。

这时候的西伯利亚汗国,还是原始的部落汗国模式,用着从蒙古,中亚传来的劣质铁器,身上穿着的是原始皮甲。

斯特洛佳诺夫家族遇到了哥萨克人叶尔马克,叶尔马克是顿河哥萨克人和一个丹麦女奴的儿子,从少年时便继承哥萨克传统,开始抢劫,24岁时胆子打到开始劫掠俄国马帮,被俄国开始通缉,带着自己的哥萨克部落跑到了伏尔加河上游支流卡马河。而这里是斯特洛佳诺夫家族的地盘。

这时候的哥萨克骑兵拿着俄国提供的优质武器,骑的是一流的欧洲战马,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最重要的是哥萨克拥有以血缘为核心的在当时领先的军事部落文化。

整个部落不会因为个别头领的死亡而陷入失控,在战场上总是能有效组织起来。

1581年叶尔马克带着840人,划着恰伊卡战船,突袭西伯利亚汗国,当时汗国首领古楚汗组织了三十倍兵力反击叶尔马克的哥萨克,但是拿着先进火器的哥萨克,能用骑马,会划船,能挖洞,还有先进军事组织体系,他们成了这些原始汗国的噩梦。

油画《叶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

当拿着劣质铁器的西伯利亚汗国战士遇到哥萨克骑兵的时候,就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

而且原始部落的缺点暴露无遗,古楚汗的儿子马梅库特儿带领这次反击,但是他重伤后,这个30倍于哥萨克的群体顿时群龙无首,于是叶尔马克大胜。

很快整个西伯利亚汗国沦陷,西伯利亚汗国被斯特洛佳诺夫家族收入怀中,哥萨克人叶尔马克得到了大量奖励以及来自沙皇伊凡雷帝的的免罪。

虽然叶尔马克死于古楚汗之后组织的反击,但是哥萨克通过这次侵略得到了大量财富,尝到甜头的他们,和兵不血刃占领大量土地的俄国一拍即合,哥萨克带着先进武器和战术以及组织,开始侵略西伯利亚的进程。

而早期的清军也是一个拥有部落特点的军事组织,在整个体系上和哥萨克各有千秋,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整和了整个满族,并且让整个群体拥有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入关后,原有八旗制度和皇权制度是冲突的,于是八旗制度开始逐渐被改革,最后被传统的皇朝儒家体质所改造。

八旗丧失了部落军事团体的扩张性,进而改用蒙古骑兵作为主力。

而哥萨克骑兵一直被俄国当成一把刀子,哪里虚弱就捅向哪里,当时从西伯利亚一直到远东地区还都是处于原始部落文化,哥萨克的强大几乎是碾压式来到萨尔浒地区,这里因为清朝对于八旗制度的改革,大量满族人口迁入关内,失去了对中央王朝的潜在威胁,同时也失去了对抗哥萨克的有效组织。

哥萨克轻易就在这里建立了据点。

等待康熙反应过来的时候,哥萨克人已经建立了坚固的据点也就是“塞契”,康熙不明白哥萨克人到底为什么不远千里跑到这个地方。

而引导哥萨克人是皮毛生意,他利润惊人,嚷哥萨克人趋之若鹜,这是清朝人不明白的,因为这是清朝眼里的小钱,但是确实哥萨克前进的动力。

哥萨克人面对但是,开始从巅峰刚走下坡路的八旗军队,也是被军饷制改造的八旗,开始失去传统部落凝聚力的八旗。

而八旗面对的是当年入关前的自己,拥有巨大的侵略性,拥有强大战斗力与凝聚力,他们不是为军饷战斗,而是在捍卫自己的生意,他们每个人都是股东。

这一站虽然我们赢了,但是耗损不成正比,俄国从不考虑给养后勤问题,哥萨克人以战养战。而八旗则面临巨大的后勤问题,粮食军械等等,八旗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以战养战的八旗了。

清军虽然赢了,但是被改造的八旗已经没有原来的侵略性。

清朝还是在不挺的改造八旗,八旗慢慢的失去了部落性的特点后,在逐渐汉化的情况下,已经成了一群闲汉。

而朱明和这些原始部落发展而成的军事团体根本不一样,原始驱动也不一样,侵略是原始部落的成长基因,一旦停止侵略,就是部落退化的开始。

user avatar

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依靠的是探险家,半独立的军事团体哥萨克以及毛皮商人。大明连收益更高的海洋贸易都希望以朝贡体系的形式控制在国家手里,自然不会允许这些不完全受中央节制的势力存在。另外大明面对的鞑靼和瓦剌应该比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更强。

user avatar

因为罗曼诺夫王朝是德意志人掌权,类比应该是清而不是明,所谓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辛亥革命没区别,而1991年那件事实际上也是十月革命的后遗症。


维特伯爵任财政大臣(1892-1903)期间,沙俄完成了自身工业化。到1900年,俄国向世界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石油,钢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俄国还拥有了庞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政府对武器的需求支撑着庞大的军火工业。



可是这些都被日俄战争无情的粉碎了,俄罗斯缺少的不是武器和善战的军人,而是随时可以动员起来的战争机器,可是和当时大多数君主国一样(日本、德国除外)沙俄的君主不是主体民族,不愿意甚至不敢充分动员因为一支充分武装的国民军比敌人还可怕。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逼迫所有国家不得不总动员了,最后因为尼古拉二世德裔皇后和拉斯普京谣传,无论是国家杜马主席米·弗·罗将柯为代表的杜马派,还是沙皇的堂兄基里尔大公为代表的皇室派,再到北方战线指挥官鲁兹斯基、总参谋长阿列克谢夫等军方高层势力。通通一致逼宫要求沙皇退位,二月革命时尼古拉二世已是众叛亲离。



但是这场变革很快就带来了更大的混乱,以谁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为首的自由派对革命根源缺乏认知,盲目推行各种作死政策,解散军官团,解散所有官僚等等,最后这些力量和布尔什维克联合推翻了临时政府,可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布尔什维克主体是犹太人并不是俄罗斯人,于是斯大林来了。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后,一个传闻开始在民间流传。传闻是这样说的:

有个主教把自己关进石室里,虔诚地为祖国祈祷。谁知在一团火光中,圣母显灵了。圣母告诉这位主教:要把苏联的教堂和修道院重新开放,释放主教和神父们;另外,圣母说决不能放弃列宁格勒,要把喀山圣母像搬到列宁格勒绕城一周,再把圣母像搬到莫斯科进行祈祷,最后搬到斯大林格勒。这位主教将这件事告诉了宗教领袖,随后,传说就像瘟疫一样散开了。

传闻的影响力在特殊时期被放大,加上在当时的苏联,宗教受众群体还不小,人们口口相传,最终惊动了斯大林。斯大林经过慎重考虑后,认为在这样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宗教确实有利于人民得到信仰,信仰会产生力量,最终在华西列夫斯基、沙波什尼科夫这些人推动下,东正教恢复。



最明显的就是“斯拉夫进行曲”这首歌有帝俄、白军、红军、俄罗斯四个版本,一般俄共演奏的都是第一版和第三版合在一起的。

斯拉夫进行曲 https://www.zhihu.com/video/1319596503031996416

@寒冰射手曹草草 @扬云飞 @翊珹 @Gen.Aleksandr @高林 @寺内正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
  •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取得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那里成功地合围并歼灭了数量庞大的苏军部队,这为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扫清了部分障碍。然而,即便如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最终未能获胜,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战场内外的情况。首先,我们.............
  • 回答
    提起商朝,脑海里浮现的,往往不是繁荣昌盛的景象,反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怖感。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它在我们认知中留下的许多鲜明而又令人不安的烙印。首先,商朝给人的恐怖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那极度发达却又令人费解的祭祀文化。我们今天考古发掘出来的商代遗址,特别是殷墟,出土了数.............
  • 回答
    写下这篇东西,我得承认,我脑子里浮现的那些画面,多半来自观察和一些零碎的交流,不是什么学术报告。不过,我倒是觉得,这种“优越感”这事儿,确实存在,而且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一部分苹果用户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产品的“光环效应”和品牌塑造是绕不开的。 苹果的东西,从设.............
  • 回答
    《瑞克和莫蒂》这部动画片,绝对是那种看完之后,心里会莫名升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劲儿的。不是那种气得牙痒痒,也不是那种伤心得眼泪直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有点压抑,有点荒诞,又有点发人深省的别扭感。为啥会有这感觉?我觉得有好几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层层叠加的,一点一点把观众“拉”进那种情绪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好奇的问题,毕竟莫利亚是矮人古国,规模庞大,一旦沦陷,影响肯定不小。但要说“没人知道”,倒也不至于完全准确,关键在于“知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消息传播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确,莫利亚(Moria)在魔戒战争前就已经是“失落王国”了。当佛罗多他们经过的时候,里面早已经没有了.............
  • 回答
    两岸关系的复杂性源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多重因素,而“大陆有些人对台湾有敌意”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两岸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政治分歧以及现实利益冲突。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根源: 1. 历史与法理基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渊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明清时期台湾已与大陆.............
  • 回答
    身边真正爱看书的人,对于莫言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也并非全然的“不喜欢”,更多是一种复杂的、 nuanced 的看法。如果非要概括成“不喜欢”,那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审美疲劳与“写什么都像莫言”的刻板印象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莫言的作品,尤其是他早期那些.............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 回答
    莫斯科地铁站的奢华,绝非偶然,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印记、政治诉求和审美取向。要理解这份“奢华”,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斯大林主义的宏大叙事与意识形态的表达: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入了斯大林主义的高峰期。此时,国家正经历着工业化和集体化.............
  • 回答
    “莫斯科没有眼泪”,这句话总能勾起人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不像一个直接的问句,更像一句带着陈述意味的感叹,又或者是一种对这座城市某种特质的精准概括。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其实,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没有”,而是其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被时间和历史雕琢的、更为坚韧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从莫斯科这.............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场硝烟弥漫的历史,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为何结局截然不同。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了,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会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带你穿越回那个年代,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与残酷。莫斯科保卫战:在绝境中燃起的钢铁意志首先说莫斯科保卫战。你得知道,当时苏联面临的局面是什么样的。1.............
  • 回答
    《地铁2033》这游戏里莫斯科地铁站的混乱和内斗,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你可以把这整个事儿想象成一场大灾难后的生存博弈,而地底狭小的空间,加上人类骨子里那点儿不服输的劲儿,把这场博弈推向了极致。首先得说说这大背景,核战争炸平了地表,剩下的人类都钻进了莫斯科地铁系统里。这可不是什么舒适的避难所,而.............
  • 回答
    莫斯科保卫战前的那场阅兵,严格来说,并不是在“保卫战开始后”,而是在德国主力部队逼近莫斯科,战况极其危急的时刻举行的。这是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政治和军事表演,其目的和影响都远超一次普通的军事展示。为什么要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举行阅兵?1. 提振士气,稳定人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当时苏军在战场.............
  • 回答
    冰冻的俄国,燃烧的野心: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惨败根源1941年10月,德国国防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已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广袤的土地,俄国人似乎已岌岌可危。希特勒踌躇满志,认为征服苏联唾手可得。然而,就在他们兵锋直指莫斯科,认为胜利在望之际,德军却遭遇了他们在二战初期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莫斯科保卫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说古丝绸之路在奥斯曼帝国阻断后,“不从莫斯科走”,这其实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观察,但背后原因的详细阐述,才能真正理解当时的世界格局和商业运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固定的线路,而是一个庞大的、由多条陆路和海路组成的贸.............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