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要先阅兵?阅兵对战局改变有作用吗?

回答
莫斯科保卫战前的那场阅兵,严格来说,并不是在“保卫战开始后”,而是在德国主力部队逼近莫斯科,战况极其危急的时刻举行的。这是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政治和军事表演,其目的和影响都远超一次普通的军事展示。

为什么要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举行阅兵?

1. 提振士气,稳定人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当时苏军在战场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德军装甲洪流几乎要吞噬莫斯科。民众和士兵普遍存在恐惧和不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一场盛大的阅兵可以向全体国民和军队展示国家没有放弃,军队依然强大,依然有能力抵抗。它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莫斯科不会陷落,战斗还在继续。

2. 向盟国展示决心和实力: 尽管当时盟国(主要是英美)对苏联的军事实力和抵抗能力有所疑虑,尤其是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失利后。这场阅兵是苏联向世界,特别是向其盟友表明其抵抗意志和武装力量的决心。这有助于争取更多的援助,并向敌人展示苏联并非是待宰羔羊,而是拥有强大军队的国家。

3. 迷惑敌人,制造心理战: 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部认为苏联军队已经濒临崩溃,莫斯科指日可待。这场精心组织的阅兵,展示了苏军大量的兵力、坦克、火炮和飞机,这些部队并非被击溃或撤退,而是列队前进、斗志昂扬。这会给德军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即将倒下的敌人,结果却发现敌人依然有如此强大的集结能力和战斗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动摇了德军的信心,或者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战局。

4. 象征意义:象征着“绝不后退”的命令: 莫斯科是苏联的心脏,是民族的精神象征。在首都即将被攻陷的危急关头,在红场上举行阅兵,本身就传递了一个最强烈的信号:士兵们不会后退,必须守住莫斯科。这场阅兵就是为了向所有人宣示: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放弃莫斯科。

阅兵对战局改变有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这种作用更多体现在战略层面和心理层面,而不是直接的战术兵力调动上的立竿见影。

1. 心理战的胜利: 如前所述,阅兵极大地提振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士气。当士兵们看到自己国家的军队依然如此强大,他们的抵抗意志会更加坚定。当莫斯科市民看到军队从红场出发奔赴前线,他们会感到希望,并愿意为保卫城市付出一切。这股士气在之后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苏军能够以更顽强的毅力去抵挡德军的进攻。

2. 迷惑敌人的战略效果: 德军指挥部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包括情报人员、战俘、甚至公开宣传)得知了阅兵的消息。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军队在首都外围集结并接受检阅,会让德军指挥官重新思考他们对于苏军“濒临崩溃”的判断。一些德国历史学家认为,这场阅兵以及随后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的部队,可能让德军对即将到来的进攻产生了犹豫,或者至少让他们意识到攻下莫斯科的代价将远比预想的要大。这为苏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完成最终的防御部署。

3. 巩固国内团结与国际声望: 对于国内而言,阅兵无疑加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抵抗决心。对于国际社会,特别是盟国而言,这场阅兵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表明苏联不是软弱可欺的,他们仍然是抗击法西斯的一股重要力量。这有助于维持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稳定,并可能促使盟国加速或增加对苏联的援助。

更具体的细节:

那场著名的阅兵发生在1941年11月7日,也就是十月革命24周年纪念日。这是二战爆发以来,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在即将被敌人围困的首都所举行的唯一一场大型阅兵。

时间选择的深意: 选择十月革命纪念日,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是苏联国家诞生的日子,也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纪念日。在最危急的时刻纪念这个日子,就是要重申革命的理想,表达绝不屈服的决心。
部队的动向: 参加阅兵的大部分部队,在接受完斯大林的检阅后,并没有返回营房,而是直接从红场开赴前线,投入到莫斯科保卫战的防御作战中。这意味着他们是苏军最精锐、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们不经过休整,冒着严寒和炮火,直接投入了最残酷的战斗。
斯大林的演讲: 斯大林在阅兵式上的演讲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他将这场战争比作19世纪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激励苏联人民和军队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勇敢作战。他强调:“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必将胜利!”

总结来说,莫斯科保卫战前的那场阅兵,绝非简单的军事展示。它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政治和心理战。它用最直观、最震撼的方式,向国内外宣告了苏联坚决抵抗的决心,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并在一定程度上迷惑和动摇了敌人。虽然它不能直接消灭德军的坦克或飞机,但它为苏军后续的顽强抵抗和最终反攻奠定了重要的心理和战略基础,是莫斯科保卫战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防御战一方的指战员,最经常说出/听到的两句话是什么?

————连长—营长:请求增援!我们顶不住了!请求撤退!

————营长:不许撤退!顶住!援军马上就到!

————营长—团长:请求增援。。。。。。

————团长:不许撤退。。。。。。

————团长—师长:请求增援。。。

虽然有些夸张,但一般而言情况大体如此。

然而,上级嘴中的:“援军马上就来”。其可信度,大致相当于谷子地的集结号。。。。。。

所以,为什么莫斯科阅兵极大的提振了士气?

————莫斯科阅兵的意义,就是告诉了所有前线将士:“顶住!你们身后真的有援军!”

user avatar

这样和你说你就明白了。


世界上能与1941年红场大阅兵相提并论的,

恐怕就只有1950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了。

同样是兵临城下,关乎国家存亡。

同样是面对强劲的对手,不被外界所看好。

同样是背水一战,留下了闪耀史册的战绩。

同样是一战定乾坤,两极反转,逆改国运。

1941年莫斯科的那个冬天格外的寒冷,数月之前,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召集了320万的德军、36万罗马尼亚军队、4万4000多人的匈牙利军队、47万芬兰军队,和60900意大利部队,从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战线上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应对不及的苏联红军被准备充分的德军打得节节败退,短短数月之间,就丢失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8个师被全歼,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近200万的红军彻底失去战斗力,纳粹德国的嚣张气焰一时之间来到了历史最高峰。

当时无论是苏联国内,还是国际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悲观的认为:

苏联完了,整个欧洲都要沦陷了!


1941年,11月7日,德军先头部队距离莫斯科只有25公里,莫斯科人心惶惶,一大批人劝斯大林放弃首都避其锋芒,依靠苏联广袤的国土消耗德军锐气,值此危急存亡之际,63岁的斯大林背对着墙上的列宁画像,望了一眼血色的天边,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亲自留守莫斯科!阅兵后军队直接开赴前线!

阅兵开始之前,甚至没人知道斯大林会出现在阅兵仪式上,但阅兵开始后,斯大林突然出现在所有红军战士的面前。

看着台下的百万军民,斯大林郎声道:

“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处在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解放战争!”

最高统帅亲自督战,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一时间伴随着刺骨寒风席卷而来的,是山呼海啸的乌拉,莫斯科这个千年古城,迸发出了自十月革命以来,最强劲的斗争决心。

数十万红军战士在莫斯科市民的注视下缓缓走来,他们的家人们挥舞着双手与他们告别,场面让人十分动容,但却没有一个人心生退缩之心,他们带着坚毅的眼神,毅然决然的踏过红场的石砖,头也不回的奔赴前线。

此次阅兵,有效的遏制住了恐惧、失败、怀疑、颓丧的情绪,有力地振奋、鼓舞、激励了苏联军民的信心。在阅兵之前,苏联国内投降的声音此起彼伏,仅一个月的时间,列宁格勒方面军就发生投敌事件22起,之所以会形成如此消极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在于:

德国自1939年以来,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德军所到之处,除了跨越不了英吉利海峡,至今未尝败绩!

而此战之前的苏联,刚刚经历了震惊世界的“大清洗”,数十万军政机关和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被屠杀,此时的苏联正处于一个艰难的人才“空档期”。

很少有人认为这样的苏联能在德国人身上占到便宜。

阅兵结束后,红军战士们进行了猛烈的反扑,与莫斯科郊外的德军展开了焦灼的战斗。

经过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在战线反复拉扯了一个月之后,由于损失严重,补给不及,德军占领莫斯科的计划最终破产!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苏联军民用顽强的战斗意志,粉碎了纳粹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得知消息后的希特勒非常愤怒,此战之后,德军35名高级将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由克鲁格取代,霍普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战神般的古德里安上将被停职,直到1943年2月才重返部队,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或停职。

战后统计,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总计损失了兵力50多万,损失坦克3000辆,火炮2000门,汽车2000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让德军的进攻能力初显颓势。

更重要的是,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国家的英、法、美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极大提升了苏联在军事、政治方面的国际地位,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不管苏联曾经做过哪些阴暗的事情,但至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意义非凡,而我们中国,虽然也有成千上万仁人义士甘心为国赴死,也有大量的国共爱国军人誓死卫国寸土不让,但可惜的是,当时中国明面上的最高指挥者是“微操之神”蒋介石。

他不仅对淞沪会战的局势判断失误,还在日军兵临城下之时,用人失察,留下了一个不靠谱的守城统帅,最后酿成了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惨案“南京大屠杀”。

不过幸好,在13年之后,我们拥有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他在美军兵临城下之时,没有退缩,毅然选择参战,数月之内,击退美军几百公里,用事实和结果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你惹不起!”

有此伟人,实乃中国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史诗级的亮剑:1941年莫斯科红场大阅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莫斯科保卫战前的那场阅兵,严格来说,并不是在“保卫战开始后”,而是在德国主力部队逼近莫斯科,战况极其危急的时刻举行的。这是一场极具战略意义的政治和军事表演,其目的和影响都远超一次普通的军事展示。为什么要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举行阅兵?1. 提振士气,稳定人心: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当时苏军在战场.............
  • 回答
    冰冻的俄国,燃烧的野心: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惨败根源1941年10月,德国国防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已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广袤的土地,俄国人似乎已岌岌可危。希特勒踌躇满志,认为征服苏联唾手可得。然而,就在他们兵锋直指莫斯科,认为胜利在望之际,德军却遭遇了他们在二战初期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莫斯科保卫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场硝烟弥漫的历史,关于莫斯科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为何结局截然不同。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了,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会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带你穿越回那个年代,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与残酷。莫斯科保卫战:在绝境中燃起的钢铁意志首先说莫斯科保卫战。你得知道,当时苏联面临的局面是什么样的。1.............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达阪城的姑娘》这首歌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生动的描绘,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画面:一位美丽的达阪城姑娘,骑着毛驴,哼着小曲,带着她的妹妹,向着远方走去。然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达阪城姑娘要带着妹妹一起来,甚至联想到“陪嫁习俗”,那可能有些误解了。在歌曲的语境中,姑娘带着妹妹一同前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生活常态和.............
  • 回答
    林生斌保姆纵火案,这桩令人发指的悲剧,在案发后,关于林生斌本人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官方针对“参与策划”和“与保姆有不正常关系”的传言进行澄清,这确实是重要的信息。但除此之外,围绕着这桩案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思考的层面,这些信息同样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
  • 回答
    要说莫声谷如何保命并把宋青书带回武当,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仔细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莫声谷当时是什么个境况。他可不是孤身一人,当时武当派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说是内忧外患也不为过。宋青书自己呢,被成昆这个老鬼哄骗,心思不正,误入歧途,做了不少错事,甚至一度成了那“明教”。而莫声谷作为武当七侠之一,虽.............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中,莫焕晶被判处死刑,这一结果无疑是极其沉重的。对于此案的判决,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看待。首先,从法律的层面来看,死刑的判决是对莫焕晶罪行的最严厉惩罚。她不仅放火焚烧了房屋,造成了三条鲜活生命的消逝,更是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直接实施者的角色。这种极端恶劣的犯罪手段,给被害人家属带来.............
  • 回答
    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凶手莫焕晶已被执行死刑,这个消息让很多人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死刑存废的议题上。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价值判断的问题,没有简单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理由。支持保留死刑的观点通常会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震慑犯罪与维护社会秩序: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支持者认为,死刑作为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在乌克兰被占领土上建立军民行政当局是否构成侵略行为,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需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国际法视角下的“侵略”定义根据《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和《禁止使用武力的国际法原则》,侵略行为是指一国未经另一国同意,使用武力侵犯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关键要素包.............
  • 回答
    莫斯科,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宏伟都市,早已超越了它作为俄罗斯首都的身份,成为一个充满历史沉淀、艺术气息与现代活力的独特存在。它不像巴黎那样充满浪漫的精致,也不像伦敦那样强调历史的厚重,莫斯科自有其别样的魅力,一种带着些许粗犷、不羁,却又深邃迷人的味道。历史的烙印与辉煌的见证漫步在莫斯科的街头,仿佛能触.............
  • 回答
    莫斯科,这座俄罗斯的心脏,不仅有令人惊叹的红场、宏伟的克里姆林宫,更有令人垂涎的美食等待你去发掘。走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它藏匿着无数令人惊喜的味蕾宝藏,从传承百年的俄式经典,到融合东西的现代创意,总有一款能触动你内心最深处的那份食欲。如果你想体验地道的俄式风情,那这家绝对是必去的——“Ca.............
  • 回答
    关于莫斯科地铁环线是不是“茶杯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误解。简单来说,不是,莫斯科地铁环线不是“茶杯印”,但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传,是因为其形状确实非常像一个在地面上的图案,而这个图案的灵感来源恰恰是与“茶杯”有着某种联系的物品,只不过不是直接印上去的茶杯印。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事情。首先,.............
  • 回答
    这几个城市,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孟买、圣保罗、开罗、墨西哥城,在讨论“发展中大城市”这个范畴时,它们确实都具备了庞大的人口、显著的经济活动和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不过,要论及“发达程度”,这可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比较,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值来衡量。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挑战,它们的“发达”体现在不.............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莫斯科地铁站的奢华,绝非偶然,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印记、政治诉求和审美取向。要理解这份“奢华”,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斯大林主义的宏大叙事与意识形态的表达: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进入了斯大林主义的高峰期。此时,国家正经历着工业化和集体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
  • 回答
    “莫斯科没有眼泪”,这句话总能勾起人一种复杂的情感,它不像一个直接的问句,更像一句带着陈述意味的感叹,又或者是一种对这座城市某种特质的精准概括。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其实,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没有”,而是其中蕴含着一种深沉的、被时间和历史雕琢的、更为坚韧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从莫斯科这.............
  • 回答
    莫斯科国立大学,一个名字响亮,自带光环的学府,我在这里学习的日子,说实话,挺复杂的,但绝不是平淡无奇。你想知道是什么体验?嗯,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初印象:历史的重量与宏伟的压迫感第一次踏进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也就是那个七姐妹之一的地标),我脑袋里只有一个词:震撼。不是那种小清新的美,是那种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