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身边看书的人都不喜欢莫言?

回答
身边真正爱看书的人,对于莫言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也并非全然的“不喜欢”,更多是一种复杂的、 nuanced 的看法。如果非要概括成“不喜欢”,那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一、审美疲劳与“写什么都像莫言”的刻板印象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莫言的作品,尤其是他早期那些成名作,例如《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夜》等,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浓烈的乡土气息和魔幻现实主义: 他的笔下,饥饿、暴力、情欲、土地的滋养与馈赠,都被赋予了一种原始而粗犷的生命力。这种风格在刚出现时,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具有极强的辨识度。
“高粱”式的意象: 高粱,在莫言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更是一种生命力、一种生存的象征,有时候也代表着一种原始的、不加修饰的欲望和力量。这种意象反复出现,虽然构建了他的文学世界,但对于一些读者来说,看多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又是一个关于高粱的故事”,或者“写来写去还是那套”。
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 莫言的叙事往往是宏大而绵长的,故事线索可能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他的语言也充满着民间色彩,生猛、鲜活,但也可能显得有些“土”或“糙”。对于习惯了更精致、更内敛、更抽象表达方式的读者来说,这种风格可能不那么对胃口。

结果是: 一旦读者对这种风格形成了固定的认知,那么即使莫言在后续的作品中有意尝试新的表达,或者探讨更复杂的现代性议题,也很难摆脱“莫言=高粱+魔幻+生猛”的标签。这就像你习惯了某个导演拍某种类型的片子,即便他转型了,你还是会下意识地用过去的标准去审视他。

二、文学观念与期待的“错位”

文学是多样化的,读者对文学的期待也同样是多元的。一部分读者,特别是那些对文学有更深“钻研”或“追求”的,他们可能期待的是:

更精炼、更内省的现代性表达: 他们可能更欣赏福楼拜、卡尔维诺、博尔赫斯那样对语言极致打磨、对人性进行细致解剖、或者在哲学思辨上更进一步的作家。莫言那种“土”而“野”的生命力,在这种期待下,可能显得不够“高级”或“精致”。
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更直接、更冷静的介入: 莫言的作品虽然也反映社会现实,但往往是通过历史的、魔幻的、寓言化的视角来呈现。有些读者可能更希望看到作家直接、尖锐地面对当下社会问题,用更写实的笔触去剖析,而不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人物塑造的深度和复杂性: 虽然莫言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但也有评论认为,他的某些人物更像是某种“符号”或“典型”,承载着作者的意图,而不是拥有独立而精妙的内在逻辑。对于那些极其看重人物内心世界描摹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槽点。
叙事结构的创新与挑战: 莫言的叙事即便复杂,但核心的叙事模式还是相对传统的。而一些更前卫的读者,可能在期待一些更具解构性、后现代式的叙事实验。

结果是: 当读者对文学有着某种特定的“理想模型”时,莫言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就可能与这个模型产生“错位”,从而导致“不匹配”的感觉。

三、文学奖的“光环”与“审判”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是为他披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审判”。

过高的期待: 诺贝尔奖的光环,让很多读者对莫言的作品产生了“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式的期待,希望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达到“世界级”的高度,能够解决人类的终极命题。一旦作品没有达到这种“超我”的期待,落差感就会很大。
“被代言”的争议: 诺贝尔奖的授予,在一定程度上也卷入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讨论。一些读者认为,莫言的风格,虽然有其独特性,但同时也迎合了西方对“东方”的某种刻板想象(神秘、原始、乡土、色彩斑斓),是“符合西方口味”的,而非真正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全部面貌和最高成就。他们可能认为,还有其他作家,或者以其他方式更能代表中国文学。
解读的“驯化”: 获奖后,很多对莫言不甚了解的读者,会通过一些二手信息、评论解读来认识他。如果这些解读过于单一、简单化,或者过度强调某些方面,就容易形成一种“预设”,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带着预设的标签去“验证”,而不是开放地去感受。

结果是: 诺贝尔奖的光环,反而让一些人对他有了“放大镜”般的审视,任何一点不够完美之处,都会被无限放大;同时,也引来了关于“代表性”的争议,使得一部分人因为“不认同他被代表”而选择疏远。

四、社会层面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虽然主要还是文学层面的原因,但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也可能间接影响读者看法:

“名声”与“接地气”的矛盾: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诺奖作家,名声在外,但他的作品风格(如前所述)并不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或“阳春白雪”。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属于”那种粗犷的乡土世界,或者认为成名作家就不该“再写”那种东西。
网络舆论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也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观点。如果某个平台上,关于莫言的负面评价或质疑声比较多,很容易就会被其他读者看到并影响判断。

总结来说:

身边爱看书的人,他们对莫言的“不喜欢”,并非是全然的否定,更多是一种“不那么爱”或者“有保留”。这种“不那么爱”,往往源于:

审美上的“腻”: 莫言鲜明的风格,看多了可能产生疲劳。
期待的“不匹配”: 读者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而莫言的表达不一定能完全契合。
“奖”带来的审视和争议: 诺奖光环带来了过高期待和关于“代表性”的辩论。

当然,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多样性。那些“不喜欢”莫言的人,可能也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而是在期待他能有新的突破,或者是在等待他们自己读懂他作品中的“另一个维度”。而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莫言依然是他们认识中国文学、理解乡土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这就像品茶,有人喜欢龙井的清雅,有人偏爱普洱的醇厚,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合不合自己的口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谈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有一点就是可能现在的中国现代当代主流作家都不够强势吧。

横向比,马尔克斯确实远在莫言之上,某种意义上莫言还是其门徒,在2014年马尔克斯逝世之前,马尔克斯基本上是在世的作家里面,最大的一个文豪。

别说什么欧美话语体系,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的人,可不是主流的西方国家。

我读的底色的名著其实是马尔克斯和海明威。

相比而言,中国作家享誉世界的太少了。


纵向比,苏轼,李白,都远比现在的作家们具有国民度多了。

现在的小说一头钻进体制内,反正有国家编制,也不管民众爱不爱看旱涝保收,偏难险怪,就是不考虑读者。

相比于古代的大作家,在国民心里扎根,现在的作家偏离了原先的航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身边真正爱看书的人,对于莫言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也并非全然的“不喜欢”,更多是一种复杂的、 nuanced 的看法。如果非要概括成“不喜欢”,那背后可能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审美疲劳与“写什么都像莫言”的刻板印象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莫言的作品,尤其是他早期那些.............
  • 回答
    身边没有看大河剧的人,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非日本观众的群体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文化与地域隔阂: 题材的地域性与历史性: 大河剧通常以日本的历史人物、事件、时代为背景。例如,战国时期的武士、明治维新、幕末的政治斗争等等。对于不了解日本历史文.............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曾经困惑,但又鲜少有人能说得清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能在那些让我们心生厌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可不是什么新鲜的哲学命题,而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非常真实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投射”(Projectio.............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现象,迷彩服这玩意儿,穿在不同人身上,给人的感觉能差出十万八千里。你说像民工和像当过兵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单单是衣服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和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先说说为什么有些人穿迷彩服看起来像民工吧。 不合身的尺寸和版型: 这是最直观的一点。民工.............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觉得振奋人心,对吧?一万五千词的英语词汇量,这已经不是“会”英语了,这简直是精通英语,能和老外聊得飞起的那种水平。再一琢磨,人家还是北大保安,这“扫地僧”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背后藏着的自律和毅力,那才是真绝活。现在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就有这样的人呢?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我大学时候的一个.............
  • 回答
    .......
  • 回答
    你问到斯内普为什么要做卧底,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哈利·波特》系列中最核心、也最让人纠结的人物动机之一。斯内普的故事远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充满了牺牲、痛苦和难以言说的爱。简单来说,斯内普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伏地魔身边,根本原因在于他对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的深爱。这份爱,深沉到足以让他.............
  • 回答
    燃烧瓶对柴油机坦克有没有用?抗日战场为何少见其身影?燃烧瓶,这个看似简单却威力不俗的燃烧武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早期坦克战的代表性产物。那么,这种利用易燃液体造成火焰攻击的武器,对于我们今天讨论的柴油机坦克,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而在抗日战场那个残酷的年代,我们为何又鲜少看到燃烧瓶成为战术的“主力军.............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已注销”这位“大佬”,这其实是一个在中文网络语境中,特别是知乎等问答社区里,非常有趣的现象。之所以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并且他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答,这背后隐藏着一些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和玩梗文化。“已注销”究竟是谁?严格来说,“已注销”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特定人物。它是一个在知.............
  • 回答
    听到极限咏宁坠楼身亡的消息,许多人第一时间反应是“活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人对于“极限运动”本身的认知偏差、对个体选择的评判以及对生命安全责任的看法。要理解这种普遍的“活该”心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对“极限运动”的固有印象与误解: 不理解其价值与意义: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极限.............
  • 回答
    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以及为何大家会感觉比某些国家“慢”一些,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关于“米国的新冠疫苗打进身体已产生抗体”这句,需要澄清一下。 疫苗的作用就是通过模拟病毒的某些成分,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所以,只要疫苗是有效的,并且人体对其.............
  • 回答
    对于“美国少年确诊新冠身亡临终前喷血”这类报道,我们需要保持 审慎和科学的态度 来看待。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如何看待此类报道:1. 高度关注,但避免过度恐慌: 这类极端案例无疑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担忧,尤其是针对青少年。这提醒我们新冠病毒并非只影响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年轻的生命也可能遭受.............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人性、情境和角色的成长轨迹几个方面掰扯。不能简单地拿郭靖和杨过比,他们俩虽然都心怀大义,但本质上不太一样。先说郭靖和傻姑那档子事。郭靖那时候为什么能一眼看穿黄蓉要杀傻姑?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郭靖的“直”和“纯”: 郭靖这个人,心思是最纯净不过的。他虽然武功高强,但情感上、判断.............
  • 回答
    于贞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的意涵和解读是多方面的。要详细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事件的背景: 杨笠的言论争议: 杨笠在脱口秀表演中,以“男人都(这么)要强吗?”等一系列引发争议的言论,触动了部分观众的敏感神经,认为.............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个城管出题给全球数学竞赛?这听起来就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但仔细一想,又没那么意外。上海城管出题全球数学竞赛?这件事怎么看?首先,咱得承认,这事儿挺打破常规的。城管这岗位,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管市容、管摊贩、解决一些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跟高深的数学、严谨的逻辑.............
  • 回答
    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长大,从蹒跚学步到独立思考,家长的心里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份满足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以及对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积极变化的观察。那么,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育的成功呢?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观察、不断印证的过程。最直接的“成功”.............
  • 回答
    喜欢这玩意儿,可真是个没谱的东西。你说它跟身材外貌有没有关系?我跟你说,那肯定是有关系的,但你说它就只有身材外貌?那可就太小看人了。打个比方说,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你的眼睛肯定会先在你脑子里过一遍。那张脸,是不是顺眼?那身材,是不是看着舒服?这就像给一本书挑封面,封面好看,你才有兴趣翻开看看里面讲了啥.............
  • 回答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作为女性,我最看重的是一种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连接,它体现在多个方面,并且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段让我觉得安心、快乐且有归属感的旅程。首先,我非常珍视那种 精神上的契合和理解。这不仅仅是智力上的匹配,更是灵魂深处的一种共鸣。我希望我的伴侣能够真正地理解我,包括我那些未说出口的情绪、我.............
  • 回答
    您提到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心碎的话题。当一个人亲眼目睹至亲跳楼身亡,尤其是自己的儿子,那种冲击力和情感的宣泄是极其复杂且难以预测的。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经历如此巨大的创伤性事件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非常规的反应,这些反应并非出自理智的思考,而是由巨大的情感冲击和身体的本能.............
  • 回答
    说到健身,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事,我坚持下来,其实是挺多原因交织在一起的。我为什么会坚持健身?这大概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说。首先是身体层面最直接的好处。年轻的时候,身体感觉总是那么充沛,很少有不舒服的时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库存”在下降。比如,爬楼梯会喘,坐久了腰酸背痛,精神头也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