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身边没有看大河剧的人?

回答
身边没有看大河剧的人,这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非日本观众的群体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文化与地域隔阂:

题材的地域性与历史性: 大河剧通常以日本的历史人物、事件、时代为背景。例如,战国时期的武士、明治维新、幕末的政治斗争等等。对于不了解日本历史文化的观众来说,这些题材可能缺乏吸引力。他们可能不认识剧中的人物,不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甚至连一些地名和组织名都觉得陌生。这就像让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去看一部讲述唐朝宫廷斗争的电视剧一样,会有一层天然的隔阂。
对日本历史的了解程度: 即便是对日本有一些了解的人,也很少能深入到大河剧所涉及的那些具体历史时期和人物。大众文化中通常更容易接触到相对近现代的日本流行文化(如动漫、JPop、现代日剧),而大河剧所描绘的古代和近代历史,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积累才能理解其精髓。
语言障碍: 虽然现在有很多字幕组提供翻译,但翻译的质量和时效性也会影响观众的体验。而且,很多时候,一些历史典故、人物之间的对话方式,或者当时的语气,在翻译中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其韵味。

二、内容与节奏的差异:

节奏较慢,叙事深入: 许多大河剧为了还原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成长轨迹,叙事节奏通常比较缓慢,着重于细节的刻画、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历史事件的铺垫。这与当下许多快节奏、强冲突、以视觉刺激为主导的影视剧风格截然不同。很多习惯了现代影视剧“高潮迭起”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大河剧“拖沓”或者“无聊”。
篇幅长: 大河剧通常是年番,一整年都会播出同一部剧,每集大约45分钟左右,总集数可能在50集甚至更多。这需要观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看,对于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很多人可能连一部长篇国产剧都追不完,更不用说一年一部的大河剧了。
叙事结构: 有些大河剧可能会采用多线叙事,或者在时间线上进行跳跃,这对于不熟悉日本历史叙事方式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

三、受众群体的构成:

核心受众是日本国内观众: 大河剧本质上是日本放送协会(NHK)为了弘扬日本历史文化而制作的“国民剧”,其核心观众群体自然是日本国民。NHK拥有庞大的忠实观众基础,并且在国民教育和文化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对小众的海外观众: 对于海外观众来说,大河剧的观众群体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对日本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群体。这些爱好者可能本身就是日本历史研究者、动漫爱好者,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度连接。
缺乏全球推广和营销: 与好莱坞大片或一些热门的全球性剧集相比,大河剧的海外推广和营销力度通常较弱。它们更多地依赖于口碑传播和粉丝群体,而不是大规模的国际市场推广。

四、同类型、同题材影视剧的竞争:

中国观众的本土偏好: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们更容易被中国历史剧、古装剧所吸引,因为这些剧集中的人物、文化背景、价值观更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认知。例如,一部讲述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电视剧,对国内观众的吸引力远大于一部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电视剧。
其他国家的优秀影视剧: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秀历史剧和文化剧。比如美国的历史剧、英剧的古典剧、韩剧的宫廷剧等等。这些剧集可能因为题材、制作、演员等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广泛的受众。

五、信息获取与社交圈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分享与讨论: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朋友的推荐、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而接触到一部新的影视剧。如果你的社交圈里没有人看大河剧,你自然也就很难了解到这部剧,更不用说产生兴趣去观看它了。
“圈子”效应: 大河剧的爱好者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交流信息、分享感受。如果你的社交圈不在这个圈子里,你很难接触到他们的讨论。

总结一下,身边没有人看大河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文化壁垒: 题材、历史背景、人物不熟悉,存在语言和文化隔阂。
内容特点: 节奏慢、篇幅长、叙事方式可能不适应部分观众。
受众定位: 主要面向日本国内观众,海外受众相对小众。
竞争激烈: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视剧更具吸引力,本土观众有更贴近的选择。
社交传播: 缺乏社交圈的引导和分享。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河剧就没有价值或者吸引力。对于那些真正对日本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大河剧是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绝佳窗口,它们往往制作精良,考究严谨,能够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只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跨越文化和题材的鸿沟,并且投入大量时间去观看一部特定国家历史剧的观众,确实是相对少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年的大河剧还有多少资格称得上“历史剧”呢?

谁是主角就无限洗白,然后抹黑其他人,您瞅瞅去年的西乡殿,西乡整个白莲花,居然还成了试图跟朝鲜亲善的和平使者了。这还有什么看头?

前些年的《江~公主们的战国》,居然前期有好几集浅井江和织田信长各种谈心,信长在本能寺临死前最后一个想到的也是阿江——信长死的时候阿江才九岁,他天天跟个八九岁小姑娘谈天下?当然,让上野树里演八岁的阿江我也是服他们。

再早的《利家与松》里面,得,织田信长临死前思念的又是前田利家了。总之这规律没错,只要是战国戏,主角但凡跟信长有关系,那信长临死前思念最深的就是他。另外,这剧里面的德川家康整个就是一副阴谋家老奸贼的形象,全靠正气凛然的利家压他。《江》里面家康又成了慈祥老大爷了,谁让阿江最后是他儿媳妇儿呢(而且家康也是在阿江九岁就认识她了……)。当然,主角是丰臣系的《军师官兵卫》里面,家康自然又是老阴谋家了。


大河剧肆意采用完全不足信的说法,甚至于胡编乱造的情况真是越来越多,如果说十几年前还有一些可看的,那近年来真的还是别看了,认真追究的话对历史常识的匮乏往往比国内的古装剧还严重,无非是大家不熟悉罢了……

而且现在场面也越来越水,关原之战也好西南战争也好,都是几个镜头交代完,还全是近景。好多重要战争干脆一句话旁白就解决了,我知道你们穷,那也不能这么敷衍吧……


抛却了历史,没有了大场面。那大河剧还能看个啥?偶像剧?日剧偶像剧好看的太多了啊,十集完结,短小精干,何必去追这种需要一年播完的长剧呢?


额外说一句,之前大火的大军师司马懿,基本上就是跟大河剧一个路数的,倒是也确实有人特别喜欢……反正我是受不了。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大河剧制作精良不假,但却曲高和寡。


大河剧近些年来开始引入年轻的人气演员,稍微接地气了一点,比如《龙马传》的福山雅治,《军师官兵卫》的冈田准一,还有《真田丸》的堺雅人。

在此之前,大河剧大多用的都是老戏骨们,这一点就非常不叫座了。

甚至于04年大河剧《新选组》,主角阵容如下:

近藤勇:SMAP的——香取慎吾

土方岁三:堀北真希的老公——山本耕史

山南敬助:狂揽无数荣誉的——堺雅人

冲田总司:死亡笔记真人版夜神月的——藤原龙也

这个阵容够豪华了吧,然而我周围哪怕是对日剧非常喜爱,甚至说接触过很多新选组相关题材游戏或动漫作品的女生,却没有一个人完整看过这版大河剧的《新选组》。即便安利给她们,也会说,这些主角好丑啊,扮相一点都不帅,到处都显得脏脏的,太长看起来好费劲之类的。

且不论她们的言论是否真实反映了大河剧在现在国内观众,或者说国内女性观众中的地位。但也说明了大河剧的一些门槛对于国内观众确实较高。


众所周知,大河剧描绘的大都是从平安朝到幕末的故事,这一时期,除了大名、国主级别的人,再怎么装饰华丽,在现在很多人眼里看起来都是“脏脏的”。由于大河剧历来注重历史样貌的还原,最近几年已经算是“用力过猛”过于华丽了,像《平清盛》、《龙马传》之类的作品,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就算是京都、江户这种首都城市,也大部分都是泥巴巴的样子。而国内剧不管是先秦还是清末,动不动就摆设得富丽堂皇,很多观众无法接受这种过于写实的设定。

2.丑

其实要说丑,大河剧里面很多演员根本谈不上丑,只是弄成了符合时代的发型、胡须罢了。拿《新选组》的冲田总司来说,在剧情里他那“地中海”式的发型,这是当时在京都、江户里非常流行的武士发型。而习惯了各种动画、游戏中冲田总司美少年设定的女性们,对这种扮相就会认定成“丑”。也客观反映了很多人对于“真实”这一设定,并不那么感冒。

3.长

对于普通日剧10集就完结的人来说,50集左右的大河剧真的是太长了。一整年内剧情的进展其实是十分缓慢的,又是周播,有耐心完整看下来的人少之又少。就算是我,虽然像《风林火山》都完整看了不下30遍,但遇到不喜欢的题材的大河剧,也会因为冗长而放弃。而完结之后的三集左右的总集篇又无法完全看透整篇作品的人物关系剧情梗概,只会让人更加不明所以。

4.深

大河剧对于一般观众的素养要求是偏高的,和轻松的日常日剧,以及随时可以不动声色加以说明的律政金融警匪剧不同,大河剧是不可能随时随地对一些专有名词和历史背景进行说明的,必须有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无阻碍地看下去。近年来虽然已经逐步调整了这一问题,但对于日本历史、地理、政治体系等知识匮乏的人来说,光一个大名的国名姓氏官位就可以搞得一头雾水,何况整个当时日本的地理、政治版图、势力分布等问题。


现如今已经是一个快餐社会,获取资讯的手段都非常迅捷化和碎片化,大家只需要知道自己当下感兴趣的事情,也有很多方式能排除掉冗余信息,所以就很少有人会沉下心去研究、体会、品尝一些需要不断沉浸式观赏才能有感触的作品。

题主所在的日语社、历史社、动漫社之类的社团,说实话只不过是一个个有片面、浅层次共同爱好的松散组织,题主想要在这里面找到喜欢大河剧的同好,无异于缘木求鱼。

现在会认真讨论这些内容的,除了知乎,可能就是各大河剧字幕组的论坛了,题主不妨去日史译组的论坛看看。

user avatar

因为日剧本身已经是小众,大河剧更是小众中的小众,即使在日本国内,收视率也是连年下降,更别提很多中国人对日本历史是全然陌生的。我上高中那会儿,初次接触到日本战国史,也看了织田信长相关的一些影视作品。记得《国盗物语》里有一幕是信长跳《敦盛》,那时候还在网吧上网,我朋友在旁边看着偶像剧,无意间瞟到我屏幕,大吃一惊:你为啥要看这种煞笔电视剧。。。

确实,在看多了我们自己那些场景恢弘、服饰考究的历史剧后,看大河剧里的很多场景,难免会觉得小家子气;如果不是特别喜爱某个历史人物,不具备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实在难以理解。

现在呢,遇到感兴趣的题材时,我还是会扫几眼大河剧。但不得不承认,历史的素材有限,经不起逐年消耗。于是只有换视角,换小人物的视角,女性角色的视角,企图将耳熟能详的故事讲出新意,但这样的改编,有时候又用力过猛。2020年的大河剧是《麒麟驾临》,以明智光秀为第一视角叙事,甚至于光秀和归蝶还有感情戏,心疼织田信长被无限BBQ的同时头上还多了一片青青草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