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是该理解为没有人能挡住关羽张辽前锋,还是没有人能够接替颜良进行后续指挥?

回答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关羽传》。这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细微的差别,但其核心意思都是围绕关羽的无敌表现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详细解读:

一、字面及史实语境下的理解:没有人能够挡住关羽(和张辽)的锋芒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理解。当时关羽身在袁绍军中,颜良是袁绍麾下最勇猛的大将,奉命率军与曹操作战。关羽作为降将,虽然受到礼遇,但他的身份毕竟特殊。

“诸将”指的是当时袁绍军中的其他将领。 在战场上,颜良冲锋在前,他是袁绍军的先锋和主要作战力量。当颜良被关羽斩杀时,意味着袁绍军的这支先锋部队失去了主帅,并且其最能打的先锋被对方(实则为曹操方)的猛将轻易斩杀。
“莫能当者”的意思是说,在颜良被斩杀后,袁绍军中再没有一个人能够挺身而出,能够像颜良一样抵挡住关羽(或说曹操军的进攻)。
直接对抗关羽: 在颜良被斩杀的那个瞬间,关羽的威势达到了顶点。颜良的死,极大地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也让袁绍阵营的将领们感到恐惧和无力。在那个混乱的时刻,没有人敢再挺身而出与关羽正面交锋,更不用说能够击败关羽了。
维持战线和指挥: 颜良的阵亡也意味着袁绍军前锋部队指挥系统的混乱。作为先锋主帅,他的倒下直接导致了部队的失控。当时在场的袁绍将领们,包括一些名将,都没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稳定局面,接替颜良的指挥,或者有效地组织起有效的防御来抵挡关羽的攻势。
张辽的作用: 虽然句子重点突出的是关羽,但“关羽斩颜良”这个事件的背景是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当时张辽作为曹操的猛将,是与关羽一同出战,并且在斩颜良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例如,张辽是第一个看到颜良,并对关羽说了声“颜良也”)。因此,“诸将莫能当者”也包含了张辽在内。也就是说,袁绍军中没有任何将领能挡住关羽和张辽的联合突击。

总结来说,从这个层面理解,是说在颜良阵亡后,袁绍军中再也没有能够匹敌关羽(和张辽)勇武,或者能够挽救战局的将领了。 关羽展现出的超凡武力和战场冲击力,让在场的袁绍诸将望而生畏,无人敢上前阻挡。

二、引申义:关羽的个人能力超越了袁绍军的整体实力

这种理解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看到了关羽的个人能力对战局的影响。

关羽的个人英雄主义: 关羽在白马之战中的表现,是其个人勇武的极致体现。他不仅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斩杀颜良,而且还能在敌军阵中全身而退,可见其武艺之高强,胆识之过人。这并非是曹操军其他将领能够做到的。
袁绍军整体素质的映衬: “绍诸将莫能当者”也反衬出当时袁绍军中其他将领的相对平庸。尽管袁绍坐拥百万大军,但其手下的将领在面对关羽这样的绝世猛将时,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即使是像颜良这样的猛将,也被关羽迅速斩杀,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战略层面的解读(相对较少,但并非没有): 有些人可能会将其理解为,关羽的出现和斩杀颜良,使得袁绍军队的整体战略和后续部署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以至于“莫能当者”——他们的战略布局因为失去先锋和主帅而无法有效应对。然而,这种理解相对牵强,因为“诸将莫能当者”更侧重于战场上的直接对抗能力。

总而言之,这句话更偏向于描述战场上直接的武力对抗和个人能力。

更详细地展开说明:

当关羽万马军中斩杀颜良之后,整个战场的气氛瞬间改变。

1. 袁绍军的震惊与恐惧: 颜良是袁绍军中少有的能与曹操阵营名将对抗的顶级战将。他的阵亡,对于袁绍军的士气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在场的袁绍将领们,看到了他们最倚重的猛将,竟然被一名他们并不真正归属(尽管有关羽在阵)的武将如此轻易地斩杀,这在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震撼。
2. 关羽的无敌姿态: 关羽在完成斩杀颜良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他的冲锋。他的身上可能还带着颜良的血迹,他的武器——青龙偃月刀——依然寒光闪闪。他的姿态是如此的勇猛和不可阻挡。
3. 其他将领的怯懦: 在这种情况下,“绍诸将莫能当者”就意味着,在场的袁绍诸将,没有一个人敢于上前与关羽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抗。他们要么是因为恐惧,要么是因为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像颜良那样去挑战关羽,更不用说战胜他了。他们甚至可能因为颜良的死而丧失了继续作战的勇气和指挥能力。
4. 指挥的断层: 如果将颜良视为一支部队的指挥官,那么他的阵亡直接导致了这支部队指挥的断层。虽然袁绍阵营有其他将领,但没有人能够在颜良死后,迅速有效地接替他的位置,重整旗鼓,继续指挥部队与关羽(和张辽)作战。这是一种指挥上的无力感。

最终的结论是:

“关羽斩颜良时,绍诸将莫能当者”这句话,主要指的是在颜良被关羽斩杀后,袁绍军中再没有其他将领能够挺身而出,在武力上与关羽匹敌,或者在战场上有效地抵挡住关羽(和张辽)的冲击,挽救颜良部队的溃败。 它强调的是关羽在这次战斗中展现出的超凡武力和对敌军造成的心理和指挥上的双重打击。

至于“没有人能够接替颜良进行后续指挥”这一点,虽然在事实层面可能是袁绍军方因为颜良阵亡而指挥混乱的一部分,但这句话本身更侧重于直接的武力对抗层面,而非对整个袁绍军指挥体系的全面评价。不过,一个猛将的阵亡,必然会对后续指挥造成影响,所以这种引申理解也并非完全错误,只是不是这句话最核心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看译文即可:

再来解读下史料: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这段史料简单易懂,关羽远远看见颜良麾盖,便直接冲过去,杀入敌军阵中,取颜良首级,返身再透围而出,这整个过程“绍诸将莫能当者”——袁绍军没人能抵挡他。袁军诸将若能抵挡关羽,颜良就不会死了,就算颜良被杀,也不会让关羽再破围而出。

体现关羽武勇的遣词造句无须再提,让读者一目了然视角清晰的审视该战的词语主要有二:

  1. 望见——即从高处或远处看到,关羽和张辽率领的曹军还在观察阶段时,关羽锁定颜良在袁绍军中的位置,便直接催马率军陷阵。
  2. 斩其首还——即斩杀颜良后,关羽需要从袁绍军中再杀出去,要返回自己的队伍(曹军前锋)。即张辽军还没来得及投入战斗,或张辽所部与袁绍军发生战斗的位置还很边缘,所以关羽才需要【还】。

换而言之,关羽锁定颜良位置,率军奔袭,斩杀颜良,杀出重围,是一气呵成,速度非常快。快到斩杀颜良后,还是身陷重围,所以陈寿写——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

如果对战争稍有了解,应当清楚以下事实:

  • 不存在颜良仓促迎战,阵型未整:

因为曹军轻兵望赴,长途行军后不会直接投入战斗,就算不休息也要列阵转变为战斗队形,才能投入战场,即颜良军的列阵应战时间比曹军要充分。且颜良围攻白马几个月,他是以逸待劳,还有坚守不出的选择。

  • 不存在颜良托大,两军混战:

史料描述的非常清楚,关羽望见颜良麾盖便已发动攻击,斩颜良后,还需要杀出敌阵返回本阵。这是明明白白的少数精锐陷阵斩将行动,而不是发生在两军混战时的机遇问题。

  • 不存在张辽指挥全军,关羽才有机会斩颜良:

曹操的军事任命清晰无误,张辽、关羽并为先锋,无论谁主谁次,关羽都当有归于自己指挥的军队。关羽率领所部完成斩首行动,并且返回本阵,和张辽指挥关系不大。

你觉得陈寿在神话关羽么?

(曹)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馀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馀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

於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以极少数的兵力,杀入敌军重围之中,透围而出乃至斩将的事例,也发生在曹仁、张辽身上。曹仁旨在救人,张辽则是鏖战许久,结果还不是周瑜军和孙权军诸将莫能当者。甭管曹子孝有啥缺陷,但其武勇肯定是冠绝宗室诸将,不然魏人好意思用曹仁压张辽一头么?

再看吕布的作战方式:

(张)燕精兵万馀,骑数千。(吕)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张)燕军。
(吕)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张)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吕布带着数十骑每天数次陷阵突驰,皆有斩获,连续十几天如此,这就是汉末猛将的作战方式。吕布如此,关羽如此,张辽甚至曹仁也有执行这类军事行动的武力。

只不过,关羽这次是瞄着敌军主帅,深入敌阵,万军之中一击即中,斩首而还。接下来颜良军是直接败退,还是又抵抗一会才战败都不重要,主帅被杀,而且是以这种方式被杀,早就三军夺气,人人胆寒了,战败的结果已经不可更改。

荀攸设谋,只是避免曹军攻颜良时,袁绍也来救援,两军主力交锋的情况。用来拖延袁绍军抵达白马的时间而已。在这时间差内能否决胜,看得是颜良的应对与两军交战的情况。

能立刻击败颜良,只能归功于关羽这闪电一击直接奠定胜局。

user avatar

颜良其实是莽死的,他是在自己发动的反击中被杀的。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馀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之前因为声东击西的计策,郭图等人的大部队被引开了,在白马进攻的应该只有颜良部,当时他们正在攻击白马城,颜良本人大约是在后阵指挥。

由于曹军援军是从后方冲过来的,颜良发现的时候距离已经很近(只有十几里),大部队来不及掉头,只能带上自己身边能调动的预备部队先发动反击,试图靠个人武力和身边的精锐亲卫反冲锋打一波,即使不行也能够拖住对方(预备队应该并不多,但按照颜良的预计虽然未必能靠反冲击打败对方,拖住对方应该足够),等候攻击白马的主力部队调整队伍包围反击。

但是,由于颜良本人在反击中第一个照面就被杀了,他身边的部队也很快被击溃,相当于指挥部被瞬间摧毁,身后的主力部队失去了指挥,在调头的混乱中被曹军的主力击败了。

颜良这个操作神似昆阳之战的王寻王邑,都是主将带着预备队反击,让大部队先稳住准备慢慢掉头。当然结果也是一样的,主将被轻松干掉,然后大军失去指挥溃败。

关羽张辽的前锋部队最重要的战果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摧毁了对方的指挥部,以至于袁军徒有兵力优势却在丧失指挥的情况下被击败。如果被颜良拖住,是真的有可能被中心开花的。这种出色的战术完成,也是曹操给关羽封侯的原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