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真的能用于实战吗?

回答
关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是否真的能够用于实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咱们不卖关子,直接说结论:青龙偃月刀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武器,并且具备实战能力,但它并非像小说和影视剧里那样,被描绘成一把可以劈山断岳的神兵利器,更不是关羽的标志性专属武器。

咱们一层一层地掰扯开来说。

首先,青龙偃月刀本身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兵器形制。它的基本构造是,一柄较长的柄,上面安装着一个弯月形的刀头,刀头上有钩、有刃、有尖,并且通常装饰有龙纹或者其他祥瑞图案。这种形制的刀在汉末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沿用到后世,属于一种长柄刀的范畴。

那么,为什么它会和关羽联系得这么紧密,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它就是关羽的“专利”呢?这主要还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功不可没”。在小说中,罗贯中为了塑造关羽的勇猛无敌、义薄云天,给他量身定做了一把独一无二的神兵——青龙偃月刀。并且,小说里对这把刀的描写,可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重达八十二斤(这个斤数在当时是相当沉的),刀身上雕刻着青龙,据说能劈开钢甲、斩断精兵。

但我们如果从历史和军事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复杂一些了。

关于青龙偃月刀的“实战性”:

1. 重量问题: 就像刚才提到的,小说里说这刀有八十二斤。如果按照现在的斤来算,那真是够沉的了。虽然古代的“斤”和现在的“斤”可能不一样,但即便按照当时的度量衡,这么重的刀,也不是一般士兵能挥舞自如的。想想看,一把普通的刀剑,可能就几斤重。更重的兵器通常是作为仪仗或者特殊用途的,比如一些礼器,或者专门用来冲锋陷阵的重型战斧、长柄锤之类的。

然而,也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斤”要比现在轻不少。例如,汉代的“斤”大约是现在的250克左右,那八十二斤也就是二十来公斤,这已经是非常沉重的重量了,跟现在一把大型的二战时期德国的MG43重机枪差不多。这个重量对于单兵近战武器来说,还是非常夸张的。

我们从考古发现的汉末三国时期的刀剑来看,虽然有一些长柄的环首刀或者朴刀,但很少有这么大、这么重的偃月刀形制。更多的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表明,那个时期士兵使用的主要是刀、剑、矛、戟、弓箭等。

2. 用途和设计: 青龙偃月刀的造型,尤其是它那个巨大的月牙状刀头,看起来非常霸气。但这种设计,在实际战场上反而可能不太实用。

劈砍效率: 巨大的刀头意味着刀刃的重心偏离手柄较远,挥舞起来惯性很大,发力需要更强的腰部力量和全身协调。要达到像小说里那样“如切瓜切菜”的效果,对使用者的力量、技巧、耐力要求都极高。而且,这种造型的刀刃,在砍击时,如果要达到最有效的杀伤,刀刃与目标角度的配合很重要,不像一些直刃刀那样容错率高。
钩的作用: 偃月刀的钩端,在实战中理论上可以用来钩、挂、卸兵器,或者绊倒敌人。但它也使得刀头更加复杂,增加了制造难度,也更容易在剧烈对抗中损坏或被卡住。
转向和连续攻击: 沉重的刀头在挥舞起来后,要快速改变方向或者进行连续的攻击会非常困难。想象一下在混战中,你一刀劈空,对方紧接着攻击过来,你如果不能迅速调整姿态,后果可能很严重。

3. 战术上的考虑: 在古代战场上,尤其是在大兵团作战时,士兵的武器通常会考虑效率、易用性和标准化。一把过于沉重、操作复杂的武器,很难成为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更常见的可能是矛、戟这种长兵器,它们既能保持距离,又能进行刺击、挥砍,相对来说更灵活,也更容易训练士兵掌握。而轻便的刀剑则适合近身格斗和追击。

那么,青龙偃月刀究竟是什么?

综合史料和考古发现,青龙偃月刀(或者类似形制的重型长柄刀)更可能是一种:

仪仗或礼仪用刀: 用于盛大仪式、阅兵或作为将领的象征性武器。它的装饰性和威严感比实用性更重要。
特殊用途的武器: 比如作为少数精锐骑兵(特别是重装骑兵,虽然汉末三国时期重装骑兵的概念和后来不太一样)的专用劈砍武器,用来破甲或者冲破敌阵。但这种用法非常有限。
后期发展的产品: 有一些学者认为,偃月刀这种形制是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成熟并普及的,而汉末三国时期,虽然有类似的雏形,但并非我们今天印象中那样。那时候更流行的长柄刀可能是“眉尖刀”、“担刀”等。

和关羽的联系,为什么这么深入人心?

这就要回到小说的力量了。《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个近乎神化的武将形象。他手中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自然也成了他强大武力的载体。这种文学上的塑造,远远超越了历史的真相。

总结一下就是:

青龙偃月刀是一种存在的兵器形制,但它并非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是关羽的专属神兵,也不是一把人人都用得起的实战武器。它的重量和复杂的设计,使得它在作为大规模部队的制式装备时显得不太现实。它更可能是一种象征、礼仪或特殊用途的武器,或者是在比三国时期更晚的时代才成熟发展起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主要是《三国演义》的文学塑造所致,它成为了关羽“武圣”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历史上的关羽,使用什么样的武器,以及这种武器的实际形制,我们还需要更严谨地去考证,不能完全照搬小说中的描述。

所以,说它“真的能用于实战吗”?答案是:能,但不是万能的,而且很可能不是大众化的。 它的实战性受限于使用者的能力、战场环境以及武器本身的局限性,绝不像小说里那么夸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明白你们纠结什么……

这不说的很明白吗……

这玩意就是练力气用的,和你们撸铁时用的差不多就是逼格高了点……

有时候多走走挺不错的。

PS:这是山海关里的。图我从网上找的自己拍的找不到了

连山海关那里卖东西的小贩和健身的大爷都知道这玩意不是实战的……大爷还说要不是不让我抡给你看看……

我没说偃月刀不能用,单纯针对青龙偃月刀,而且普通的关刀人家古人也说了,太沉

对了我顺便大致算了算,用假设青龙偃月刀是用比较重的铜做的,将刀想象成一个圆柱,我大致一算发现这圆柱半径是7CM多(没仔细算也可能是直径7CM)

emmmm……225CM长比我拳头粗的棍子……

现在二爷在我心中的形象是这样的

你问这种武器怎样才实用?



赞美太阳


虚假的分界线

本来只想抖个机灵的,没想到被大神怼了

评论区有大神说有汉朝有关刀或者说青龙偃月刀,看样子是个大佬。


以下开始拾人牙慧



关刀大量使用我只在明朝找到嗷,宋朝也没有


下图是宋代刀和汉代刀哦


武经总要这玩意太麻烦我就不翻了

以上分别摘自

1.《中国兵器甲胄图典》汉朝部分

2.《中国古代兵器》

3《中国古代兵器图册》刀部分

据我所知,汉朝确实没能力加工出宽刃大刀这玩意加工没那么简单,那时候的技术只有锻打,曹操百辟刀花三年才打出来

我实在没找到汉朝哪里有关刀,可能是我太菜了吧,大佬能不能分享一下干货,跪谢。

(っ╥╯﹏╰╥c)

至于说我开始就限定了人的三围,对不起是我太狭隘了(つд⊂)

我忘了


有这玩意在人家二爷十万八千斤的关刀都能舞的虎虎生风,对不起对不起

@清廉阁老周延儒 大神我错了,你饶了我吧!二爷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知道了

还有大神能给我发一下关于汉朝有关刀的资料吗(>人<;)拜托了

有朋友说到来武科刀我也给放这里了



又是一道虚假的分界线

好多人说关羽就是劈一刀,力大势沉劈死完事,颇有冰狗锤玩家风格

我想了半天可能是高赞回答的影响

然而

我给你们找几段东汉史书记载的战争怎么打的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三国志)




……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

不会真有人觉得武将作用就是两将阵前大战三百回合,一方落败,胜方士气大振。败者落荒而逃吧……

颇有春秋时期的贵族风格

言归中传,武将要冲锋陷阵的,你82斤的青龙偃月刀砍一刀就虚的一批,那还打什么啊极限一换一?谭雅当恐怖分子用?



…………………………又是一条分界线……………………

我fo了刘大刀真是人见人爱

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五通篇就结尾bb了一句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

第一刘挺传还说他持剑呢?为啥你们不说他用剑?

第二既然如此牛,为何不说他战场杀了多少云云,人家张兴还能“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你家刘大刀就牛批哄哄一通操作猛如虎,然后只是马上轮转如飞?

然后再看原文,如此牛批的刘挺死的还没有他儿子风采

陈大溃,挺战死。养子刘招孙者,最骁勇,突围,手格杀数人,亦死。士卒脱者无几。(看样子养子至少一吨的刀)

再然后,我们再找找明史里面的交战记录?

铤闻,亲率骑卒往救,部将周以德、周敦吉分两翼夹攻,贼始大奔,追至养马城而还(结果冲锋还是部将干的,看了部将也得是至少500斤的刀,要不没排面)

鋌督战,左持金,右挺剑,大呼日:“用命者赏,不用命者齿剑!”斗死者四十人,遂大捷。(在?为啥督战?你130斤的实战大刀呢?就拿把剑?排面呢?)

縋部将周国柱等击之莽刺川脑,斩首百三十有奇,获马牛杂畜二万计。帝为告郊庙宣捷。铤等进秩予荫有差。(再给周国柱加500斤)

真的人家刘挺平常坐马上耍耍刀装个逼就完事了,没想到一个个的想让他带着刀跑战场上送死,呜呼~

最后我问再个问题,为啥人家欧洲那时候顶天20多斤的链锤还不怎么用,中国动辄100多斤大刀,你们觉得毫无问题。而现在又动不动“人家白人天生壮”“人家白人力气大是基因问题”我不明白,这真的让我很纳闷,就离谱,难不成真气真的存在并且现在失传了?

别的不说,你们信人家扛着100多斤大刀上战场,就是在骂戚继光,人老人家书白写了

对了大家请看清再评论,别跟我说三国没有青龙偃月刀什么的了,人家题主已经假定二爷用的就是青龙偃月刀了,还有,我和那带哥怼的时候,列的那一堆哪个说了三国有偃月刀了,长柄刀的确有,商周就有,跟我举汉朝有长柄刀例子的就说二爷用关刀的那个,长柄刀=偃月刀?

还有这个带哥,我下个坑就往里蹦啊……这150米哪里来的?请快告诉我

user avatar

知道齐刀吗?

接上个把,不就是丐版的青龙偃月刀么?

user avatar

请看完全文再来杠我。

重笔书法家王怀忠。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9634300021972992

68斤的毛笔可以被单手拿来写字,82斤的刀为嘛不能被拿来砍人。。。

想象一下假如王怀忠先生是上个世纪的人,有传说上个世纪有人能拿68斤的毛笔写字而且行云流水,但是除了文字记载之外没有任何可以证明他可以的证据留下来,你们会信么。。。留下来的笔估计也会被认为是“礼器”之类祭祀用的东西。。。

古时候有人能拿几十斤的武器实战我是真信的,以前出人头地就两条路子,学文或者习武,练武的从三四岁开始一练练到二十多岁,悠悠几千年多少亿人口,出些个天赋异禀的能拿几十斤武器打架的绝世武将不算多吧。。。

———————————————————————

更于:2019-01-23:

以清朝武科考试资料推测关公持82斤青龙偃月刀实战可能性(整理资料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考试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恩科的平均水平应该是低于武举的选拔水平的,光绪十一年乡试(省级考试)武举选拔中,第97名周金標可掇石300斤,舞刀120斤【江南武乡试题名录,图片资料整理来源@老徐

清朝每次乡试录取武举人名额,全国总计将近1000名,会试名额300至100人不等,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累计取中武进士不少于8800人,其中包括109名武状元【张仲礼《中国绅士》;朱彭寿《旧典备征》武状元名单见附录】平均不到两年半出一个武状元。

根据资料可推测,清朝109届武科选拔中,有资格参加会试的武举人约为30000~10000人,且其平均水平远超过清朝历代武举(会试总人数/武举总人数≈0.1-0.3),另,据资料显示清朝累计取中武进士不少于8800人,排除武举反复参加殿试的重复统计,保守估计清朝从从顺治三年(1646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可舞刀120斤的武科将士人数>10000人。清代一斤约合595克【罗志平,1998年《国医论坛》增刊】,因此保守推测清朝可舞刀140(595/500x120=142.8)斤的武科将士人数>10000人。

虽然舞刀≠实战,但考虑到舞刀140斤只是这10000名将士 (保守估计,根据实际资料推测应远超10000人) 的入门水平 (大家都上过高中,自己对比一下同一届最后一名和第一名的差距,再想想在这种强人基础上的万里挑一是什么概念) ,因此可推测,1646年-1899年这254年中,有可手持140斤大刀实战的人,可手持82斤大刀实战的人数>可手持140斤大刀实战的人数,以最保守的估计,武科选拔这254年间有超过2人可手持82斤大刀实战。

另外,我知道汉斤<现在的重量,我写那么多废话就是想说,别说汉斤的82斤折合现在40斤左右,就是真的是现在的82斤,历史上也应该是有人能拿这么重的春秋刀实战的。

考虑到关公不仅是三国数得上的猛将,历朝历代武将也都尊关公为圣,因此关公拿82汉斤的青龙偃月刀实战不仅有可能,而且合情合理。


附录:清朝历届武状元名录:

清代顺治朝(7人): 1646年,郭士衡;1649年,金抱一;1652年,王玉玺;1655年,于国柱;1658年,刘炎;1660年,林本直 ;1661年,霍维鼐;

康熙朝(21人) :1664年,吴三畏;1667年,秦藩信;1670年,张英奇;1673年,郎天诈 ;1676年,荀国梁;1679年,罗琪;1682年)  王继先;1685年,徐宪武;1688年,王应统;1691年,张文焕;1694年,曹日纬;1679年,缴煜章;1700年,马会伯;1703年,曹维城;1706年,杨谦;1709年,田唆;1712年,李显光;1713年,李如柏;1715年,  赛都;1718,封荣九;1721年,林德镛 

雍正朝(5人):1723年,李埃;1724年,曹国琼;1727年,王元浩;1730年,齐大勇;1733年,孙宗夏;

乾隆朝(27人):1736年,马负书;1737年,哈攀龙;1739年,朱秋魁;1742年,贾廷诏;1745年,董孟;1748年,张兆潘;1751年,张大经;1752年,哈廷梁;1754年,顾麟;1757年,李国梁;1760年,马全;1761年,段飞龙;1763年,德灏;1766年,白成龙;1769年,钱治平;1771年,林大彪;1772年,李威光;1775年,玉懋赏;1778年,邢敦行;1780年,黄瑞;1781年,刘双;1784年,刘荣庆;1787年,马兆瑞;1789年,刘国庆;1790年,玉福;1793年,徐殿飙;1795年,邸飞虎

嘉庆朝(12人):1796年,黄仁勇;1799年,李云龙;1801年,姚大宁;1802年,李白玉;1805年,张联元;1808年,徐华清;1809年,汪道诚;1811年,马殿甲;1814年,丁殿宁;1817年,武凤来;1819年,徐开业;1820年,昌伊苏;

道光朝(15人):1822年,张云亭;1823年,张从龙;1826年,李相清;1829年,吴钺;1832年,李广金;1833年,牛凤山;1835年,波启善;1836年,王瑞;1838年,郝光甲;1840年,赵云鹏;1841年,德庆;1844年,张殿华;1845年,吴德新;1847年,李信直;1850年,彭阳春;

咸丰朝(5人):1852年,田在田;1853年,温常勇;1856年,王世清;1859年,韩金甲;1860年,马鸿图;

同治朝(6人):1862年,史天样;1863年,黄大元;1865年,张蜀锦;1868年,陈桂芬;1871年,丁锦堂;1874年,张风鸣;

光绪朝(11人):1876年,宋鸿图;1877年,佟在棠;1880年,黄培松;1883年,杨廷弼;1886年,宋占魁;1889年,李梦说;1890年,张宪周;1892年,卞赓;1894年,张鸿翥;1895年,武国栋;1899年,张三甲;

——————————————————————————————————

吴三桂12kg大刀在武将武器中处于什么水平?

查资料显示:“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武状元为王来聘”,因资料年份不详实,为确定吴三桂和王来聘是否为同一届考生,特查王来聘上下界武状元年份,其上一届武状元郑维城为1622年武状元,故推得崇祯四年为朱由检登基后第一届开武科取士,虽然明代武举殿试只开过五科,故武进士较少,但恰好崇祯四年是开了武举殿试的,殿试取前100名,分三甲传胪赐宴。也就是说和吴三桂一届的武科将士中比他武力值高的至少有100人,如果吴三桂没进殿试,那他同届的比他武力值高的得有1000人以上。据记载,崇祯四年武科取士有两名猛人可运百斤大刀,分别是王来聘、徐彦琦,这里的“运刀”和清朝武举入门考试的“舞刀”差别应该很大,清朝武科取士一届能“舞”一百二十斤大刀的可达到1000人左右,而崇祯四年武科取士可“运”百斤(明清重量单位基本一致)大刀的只有两人,可见这里的运可能更加接近于实战应用。

下图是吴三桂用的大刀,藏于昆明太和宫金殿,12kg。考虑吴三桂毕竟只是个武举,而且历史上也从来没人说过吴三桂力气大,故可推得吴三桂12kg的大刀的重量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猛将当中只能算垫底的。。。还有吴三桂虽然只是个武举,但好歹也是个武举,求各位杠精别在回复里告诉我这12kg的大刀是吴三桂用来锻炼不是用来实战的了。。。

——————————————————————————————————

更于2019-01-30

破甲?

评论区很多人在纠结到底多重的刀可以起到破甲的效果,有一些以“竞技场”或“擂台式”格斗的模式去假想战场战斗,“沉溺于”所谓的灵活性,揣度拿重武器根本是在浪费体能。

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还不包括铁盔,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 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资料来源于网络】

上述这些动辄二三十公斤的铠甲,都是小兵穿的,不是将领,而且可以根据铠甲的重量推测,步兵不管是正面冲锋还是对敌格斗,根本不存在“擂台式”或者“竞技场式”的灵活性,而且一个将领如果拿5斤重的武器冲锋陷阵,可能杀不了几个小兵,刀刃就卷了。而且以步兵、弓箭手、弩手可以穿二十公斤以上重量的铠甲来看,古代军人的基础力量水平应该远超评论区平均水平。

贴一个着铠甲兵击的视频,bilibili.com/video/av40我不知道两人的盔甲有多重,有没有超过宋代小兵盔甲的平均水平,很直观可以看到两人的格斗节奏在看惯了徒手搏击的人看来是很慢的,而且在一面倒的情况下,有优势的那哥儿们的剑也很难起到破甲伤害对方的效果。

再贴一个山宋江武校罗大海玩200斤重刀的视频世界刀王武状元重刀传承人大刀关公十八刀武举弓刀石马步箭山东重刀王罗大海,单独看这个视频可能觉得节奏很慢,舞刀的时候全身都是破绽,拿把匕首去分分钟在他身上捅几个洞,但是结合上面全铠兵击的视频来看就会发现,罗大海的这个舞刀的节奏比兵击的节奏并慢不了多少。如果换成50斤的刀,再给罗大海配一身铠甲去参加全铠兵击的话,画面大家可以自己脑补。。。

——————————————————————————————————

三国志里记载典韦的双戟有八十斤(陈寿是西晋人,汉1斤=西晋1斤=220g)。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


大秀哥砸人

这个被放在担架上的雷尔是79.6公斤,加上担架估计超过80公斤,挥击的速度还可以吧?假如把人换成重量一半的甚至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刀会不会更顺手一些?而当今地球上,比大秀哥强或者跟大秀哥差不多的男人怎么也得有几十个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