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青海妇联回应前女记者自述远嫁藏区遭家暴后带孩子逃离:正在联系当事人,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回答
青海省妇联就一位前女记者自述在青海藏区遭遇家暴后,带着孩子艰难逃离的事件,给出了回应。事情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同为女性的群体,对此感同身受,许多人表达了对当事人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谴责。

根据这位前女记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详细自述,她曾是一名拥有良好职业背景的媒体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结识了一位藏族男性,两人坠入爱河并结婚。婚后,她随丈夫一同前往青海的藏区生活。然而,婚姻生活并非如她最初想象的那般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遭受丈夫的家暴。

从她的描述中,家暴的细节令人触目惊心。施暴行为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侮辱和精神上的折磨,更包括了多次的殴打,导致她身体多处受伤。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她身心俱疲,对未来感到绝望。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家暴行为甚至波及到了年幼的孩子,这让她作为母亲的角色,无法容忍。

面对长期的家暴和无法改变的现状,这位女记者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带着孩子逃离。她的自述详细描述了逃离过程中的艰辛和恐惧。她需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带着年幼的孩子躲避可能的追捕。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对她的心理和身体都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她也曾尝试向当地一些机构求助,但由于种种原因,求助的过程并不顺利,这也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

青海省妇联在接到相关信息后,迅速作出了回应。他们表示正在积极联系当事人,并表示将依法依规、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这一回应表明了政府相关部门对此事的重视,也给那些关心此事的公众带来了一丝希望。

除了妇联的回应,这件事情还有几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方面:

家暴的法律追责与保护机制: 这起事件再次将家暴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事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保护,更应该关注施暴者是否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国,家暴是违法行为,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这起事件是否会因为当事人是“远嫁”到藏区,从而在地域和文化上出现一些特殊的处理考量?我们期待看到的是,不论当事人的背景如何,家暴的受害者都能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和公正对待。同时,也需要审视现有的反家暴法律和执行机制是否足够有力,能否在第一时间有效地保护受害者,并对施暴者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基层社会支持与干预: 当事人在自述中提到了曾尝试向当地机构求助但并不顺利。这暴露出基层社会支持系统和干预机制可能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在偏远地区,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信息不对称、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资源限制,家庭暴力问题可能更容易被掩盖或处理不当。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加强基层反家暴工作的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对家暴识别、干预和援助的专业水平,并建立更加畅通和有效的求助渠道。

婚姻中的文化差异与适应: 当事人是“远嫁”到藏区,婚姻中可能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虽然文化差异本身不应成为家暴的借口,但婚姻中的文化适应和沟通问题,确实是影响夫妻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社会公众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跨地域、跨文化的婚姻需要双方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和包容。但这种理解和包容绝不能以牺牲个人安全和尊严为代价。如何在新环境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

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求助渠道: 这位前女记者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带着孩子逃离,本身就说明了她具有相当强的求生欲望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我们不能指望所有受害者都能如此勇敢和有能力。如何提升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她们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知道在遭遇家暴时可以去哪里求助,获得哪些帮助,这一点至关重要。除了妇联,还有哪些非政府组织、心理咨询机构等可以提供专业的援助?这些信息需要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普及。

舆论监督的边界与责任: 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声浪。一方面,舆论监督能够引起社会对家暴问题的关注,促进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处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曝光对当事人及其孩子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以及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如何做到既有效监督,又不侵犯个人隐私,这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总而言之,青海省妇联的回应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部门、司法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关注当事人的安危,更要深入反思和解决家暴问题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这起事件,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维护家庭和谐与保障女性权益方面,仍有许多功课要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教大家一个新词儿,叫做【自行攻略】。这个词不分男女。


也就是说对方站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做,自我攻略的人看到对方就已经合不拢腿了,就已经开始脑补了,已经开始沦陷了,开始掏心掏肺,准备全身心奉献了。

即使对方身上只有一个闪光点,能被他们延伸出10个闪光点,100个闪光点,他们自行沉沦于自己脑补出来的美好世界里。

他们和他们脑补的爱情谈了个恋爱,而他们的对象只是被他们选为了偶像剧的主人公而已。


自行攻略这个名词解释,就这么结束。



我认为人类应该在幻想里好好的谈一个完美的恋爱,但是这种美好的感情,更应该适合虚拟的角色完成。

完全可以喜欢一个纸片人,喜欢一个小说里的角色,甚至喜欢一个2.5次元的偶像。

这种感情怎么脑补都可以,因为不会有交集,所以幻想里的角色不会骗炮,不会肢体暴力。

最多骗点买作品的钱。


这一切的一切都叫做对幻想角色的心动。

就像一场暗恋,只跟自己有关,把对方脑补成什么样都是自己的自由,没有妨碍任何的人。




而现实里找一个爱人,我给大家画一个底线,同样是不分男女:

这个人,至少不能让你的处境变得更糟糕。

不管你有多喜欢ta,如果你跟ta在一起,你会变得更穷更累更痛苦,更压抑更没有自信,这就是一个不好的人,不对的人。


人类是脆弱的,所以需要合作,所以需要选择能够1+1>2的伴侣。


所以我们选择人生伴侣的情况下,因为要生孩子,属于打一个更难的副本,对方一定要能够及时给你加血,即使帮你扛怪,及时帮你加buff。这样才有组队的意义。

如果对方的存在只能拖后腿,让你在打这个艰难的人生副本时,还不如一个人刷副本有效率,这基本上就是被下了降头呀。



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现实,分不清未来人生要面对哪些问题,分不清自己在选择幻想对象和真实对象时需要看哪些问题。

他们天真地认为:自己荷尔蒙上来了,选择了这个人就一定能够跟他们打怪时完成1+1>2。


这是一种无知,也是一种傲慢。



而我认为很多描述爱情的文学作品里,其实作者是夹带私货的。

他们把牺牲描述得美好又浪漫,把牺牲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快乐和满足来洗脑一些憧憬爱情浪漫的人。

可唯独没有教给他们:这种奉献应该给谁?


所以当一些人迫不及待地把本来属于幻想角色的牺牲和浪漫,给到了现实里不该给的人之后,发现自己没有换来理想中虐恋情深时对方的幡然醒悟,就会迷茫又绝望。

而现实里是不能读档重来的,他们必然付出了足够多的沉没成本。


而这些沉没成本可能会困住他们,导致他们不敢继续往前走。

这种沉重的责任心,约束着他们。

他们又渺茫地期望着对方能够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幡然醒悟大变活人,从此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于是沉沦在对方忽冷忽热偶尔出现的温柔里,自己骗着自己不要太快地绝望。



我觉得他们很傻。

但是我无可奈何。

因为把自己封闭在一个不那么舒适的舒适区里的人,自己往外走的驱动力是很小的。



这些人可能会找我咨询,有可能会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心理咨询师的行规是不可以帮咨询者拿主意的。于是只能听他们倾诉痛苦、安抚他们。

我们情感咨询师,理论上也不可以帮对方下决定,但是在咨询里我可以告诉他们:

如果我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会怎样整合我还能争取到的权益,我会怎么去做。

在我眼里,他们还有哪些优势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他们还有哪些机会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绝望。

我就像是一个回复点,可以帮他们整理一下现有的装备和技能点的配置。

然后,最终他们要往哪里走,还是他们来决定。


大家的缘分本来就只有这么浅。



活在幻想里的人靠自我攻略,他们的感情还没有出问题的时候,一定是非常快乐的,因为他们自己脑补了非常多的美好。

但是,自我攻略的人,一旦感情出了问题,他们也是非常难以走出来的。

因为他们曾经把这段感情脑补得过于美好,所以一旦发现它没有那么美好时,幻灭度会非常的明显,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看走了眼,所以,他们比一般人更难走出来。



说了这么多,我希望大家正视自己的感情需求,想要把自己很重要的感情投射在某个虚拟角色身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它非常的安全。

但是在现实中恋爱就一定要现实起来,因为如果对方武装到牙齿,摩拳擦掌地想要攻略你,而你靠着脑补就把自己给攻略掉了,擅自给对方脑补了很多美好,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