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已经围歼了65万人,那为什么还没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回答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取得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那里成功地合围并歼灭了数量庞大的苏军部队,这为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扫清了部分障碍。然而,即便如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最终未能获胜,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战场内外的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的实际战果和德军的战略意图。

德军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围歼战,从战术层面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他们通过精妙的钳形攻势,成功地将数量众多的苏军部队分割包围并予以歼灭。这无疑对苏军的兵力和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至少在短期内削弱了苏军在莫斯科方向的防御力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德军能够因此轻松拿下莫斯科。 为什么?

兵力消耗与补给的极限: 虽然歼灭了65万苏军,但德军自身的兵力也并非取之不尽。长时间的作战、激烈的战斗以及后勤补给线上的压力,都在不断消耗着德军的有生力量。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本身就是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围歼战,德军的坦克、装甲车、火炮以及人员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即使取得了胜利,德军也需要时间来重整旗鼓,补充损失,而时间对德军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战略目标的转移与分散: “巴巴罗萨”行动的初衷是速战速决,通过闪电战迅速击败苏联,尤其是占领莫斯科,然后转向其他目标。然而,随着战役的深入,德军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完全聚焦在莫斯科一个点上。在进攻莫斯科的同时,德军还必须关注其他方向,例如北部的列宁格勒和南部的乌克兰。尤其是在初期,南线由于占领了富饶的乌克兰地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德军的兵力用于巩固和掠夺。当德军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时,其在其他方向上的兵力就显得捉襟见肘。
苏军的战略纵深与顽强抵抗: 苏联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这使得德军即使取得战术胜利,也很难像在西欧那样迅速结束战斗。维亚济马布良斯克虽然重要,但它并非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屏障。苏军在失利后,能够不断地将预备队从国内腹地输送到前线,特别是莫斯科地区。更重要的是,苏军在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顽强和牺牲精神。无论是在战场上的防御,还是在后方的生产,苏联人民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决心。
天气因素的“突袭”: 随着秋冬季节的临近,东线战场的天气变得异常恶劣。严寒、大雪、泥泞的道路,都严重地阻碍了德军的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德军的装备和后勤体系在设计之初,并未完全考虑到如此极端的冬季条件。坦克发动机容易冻结,车辆难以启动,燃油供应困难,甚至士兵的御寒装备也严重不足。这种自然环境的变化,实际上成为了苏军重要的防御盟友,极大地削弱了德军的进攻能力。
苏军战略反攻的时机与实力: 在德军进攻莫斯科陷入胶着状态,并因天气和兵力不足而日渐衰竭之际,苏军集结了从西伯利亚和远东调来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在装备、训练和士气上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当德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时,苏军在莫斯科附近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这次反攻不仅成功地将德军逼退,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勤补给的脆弱性: 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就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随着战线向东延伸,补给线也越来越长,越来越脆弱。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的胜利,虽然在战术上解决了局部问题,但并未根本上改善德军整体的后勤状况。德军依赖公路和铁路进行补给,而这些设施在广阔的苏联土地上都相对落后,并且在冬季更加难以维持。相比之下,苏军的后勤虽然也面临困难,但由于其战略纵深和强大的动员能力,能够相对更好地维持莫斯科战役所需的兵力供应。
情报失误与低估对手: 德军在战役初期,由于情报分析的偏差,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工业潜力、动员能力以及红军的韧性。他们认为苏联在经过早期的大规模损失后,将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这种傲慢和轻敌的态度,导致他们对莫斯科战役的准备不足,尤其是对冬季作战和苏军反攻的预判出现了重大失误。

总结来说,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取得的围歼战是其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取得的重要战术胜利,但它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莫斯科战役的胜利。 莫斯科战役的胜负,是一个更加宏观、更加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兵力分配、战略决策、后勤保障、自然环境以及对手抵抗意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胜利,固然削弱了苏军在这一区域的力量,但未能根本上改变战局的走向,也未能弥补德军在战略上的短板,更无法抵御即将到来的严酷冬季和苏军的战略反攻。苏军最终依靠其战略纵深、巨大的牺牲精神、顽强的抵抗以及恰到好处的战略反攻,守住了莫斯科,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战局,标志着“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此歪个楼,看到有人质疑德军宣称的67万俘虏以及泽特林在其书中引用的85万永久损失是Fake News,而质疑方式居然是直接数被歼灭的部队番号数量,如果只是想反驳这种不给初始兵力,不给期间补充情况,不给幸存部队减员情况,不给独立单位以及非方面军参战单位兵力情况的申必逻辑的话其实非常简单,已知八锅辣酱行动中被歼灭的德军番号数量为17个师(来自Zaloga的《Bagration 1944》,德国官八给的更少,只有12-13个师),并且由于第二次斯摩棱斯克会战以后央集长达半年多的防御战消耗以及德军增援重点转向乌克兰以及诺曼底,被全歼的德军师想必人力状态都不太好,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德军此役的损失数量最多20余万,所以德国官八作者弗雷泽尔认为的39,9万是Fake News。

那现在来随便说说这位朋友论证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台风行动开始前苏军大多数师都缺员严重。

这种能直接能够直接通过查阅得来的数据有什么依靠苏军前期反击表现来脑补缺编的必要吗(微恼)

苏军大多数师缺员严重,是指不能人均达到美军师那样的人数吗。


此外,即使是计算番号的时候,这位朋友貌似只统计了步兵师,骑兵师,坦克旅,摩托化步兵师/旅,仿佛除了苏联红军以外苏军其他持枪单位都被开除了人籍(比如NKVD,比如民兵,比如铁道兵,诸如此类),就连苏联红军内部都有部分部队被开除了人籍,比如参战的62个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团,最终有37个被完全歼灭。如果说NKVD可以用数量少(9月25日统计为西方面军13190,预备方面军以及布良斯克方面军合计约有8000-10000人),对结果影响不大来搪塞,那对民兵可就不能用这个理由来搪塞了,然而这位朋友给出的番号里我只找到了部分民兵师的番号(考虑到可能是资料不足而不是恶意开除人籍,不是大问题),在10月参战的12个民兵师(约13万人)的损失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即使是依据被歼灭的单位数量乘以单位的编制力量来得出损失情况也是不合理的。依据俄罗斯历史学家S.N.Mikhalev的统计,从10月1日到11月1日,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预备方面军以及10月17日成立的加里宁方面军共接受到了约304400人的后方补充。如果计算上后续补充的话,一个师的“人数”可就不止编制上的那点人了,以154步兵师为例,从10月1日-10月21日该部队经受过多次重创以及补充,前前后后减员人数达到了1w5以上,包括9400永久减员,远超一个苏军步兵师标准满员编制。

即使是幸存下来的部队,其状况也不容乐观,依据《维亚济马灾难》的说法,苏军在遭受合围的64个师,11个坦克旅以及50个最高统帅部预备炮兵团中,共有32个师,11个坦克旅以及37个炮兵团被全歼。然而根据俄罗斯历史学者B.I.Nevzorov通过查阅TsAMO的统计,只有84721名苏军逃出了维亚济马包围圈,以及约2w3名苏军逃出了布良斯克口袋,合计108000人,折合一下也就约9个满编苏军步兵师,这说明即使是逃出的部队其受到的损失也非常惨重(恐怕与全歼的区别仅在于师部有没有被端),以这位朋友确认存活的隶属于第33集团军的第17步兵师为例,该部于10月12日回到友军阵线,仅存111人,在经过3天的补充后,依然只有558人。

综上,以被歼灭单位数量来直接得出损失的结论,毫无说服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地区取得的军事胜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那里成功地合围并歼灭了数量庞大的苏军部队,这为德军向莫斯科推进扫清了部分障碍。然而,即便如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最终未能获胜,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当时战场内外的情况。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萨德官方宣布哈维将离任,转投巴塞罗那执教,这消息在足球圈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曾经的传奇中场,哈维在球员时代的成就无需多言,他在中场的统治力、视野和对比赛的理解,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卸下球员战袍,穿上教练的指挥服,哈维在巴萨的执教前景,究竟是光明一片,还是充满荆棘?情怀的召唤与现实的挑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如果从1943年开始,德军在陆海空各个战场(不包括水面舰队)都能保持一个理想的3比10的交换比,是否有可能以战促和。我会尽量说得详细一些,也避免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内容。首先,咱们得明白“交换比”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你损失一个人,能换掉对方多少人。1比10就是你牺牲1个,对方倒下.............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关于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冻死许多士兵,却为何不抢夺当地人衣服穿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愿意”或“没机会”。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分析:一、苏德战争的残酷现实:并非简单的“抢劫”可以解决首先要明确的是,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并非没有采取过类似的行动。占领区的平民物资,包括衣物,在很.............
  • 回答
    如果德军在1943年放弃东线战场,历史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但这一假设需要基于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军事逻辑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可能的后果: 一、东线战场的崩溃与苏联的快速推进1.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战略崩溃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彻底失败,苏军收复该城后,德军被迫.............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军纪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总体而言,德军在东线战场展现出了混合的军纪表现,既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严酷的纪律约束,也存在着为了战争狂热、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极端残酷行为而导致的严重违反军纪的情况。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制.............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那片焦灼的大地上,希特勒的德军并非倾其所有装甲力量,而是以步兵为进攻的主力,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就像是把一把精心打造的链锯,换成了一把老旧但依然锋利的斧头,味道截然不同。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德军的步兵部队。他们可是德意志国防军的基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有着.............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1917年,德国在法国前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是否能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的处境、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简而言之,即使在1917年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也极为渺茫,但其影响可能会是深远的。一.............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库尔斯克战役,那场被誉为二战东线转折点的恢弘巨战,至今仍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巨大谜团,尤其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战役南线,那个德军一度占据兵力三倍优势的突破点,却最终以溃败告终时,更是引人深思。很多人觉得,兵力三倍,胜利理应唾手可得,但历史的齿轮并非总是按照简单的算术逻辑运转。要理解德军在库尔斯克南线为何会.............
  • 回答
    1944年,德军的败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步步为营被击溃的必然结果。想要理解为何如此迅速,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几个关键层面:战略失误、资源枯竭、盟军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德军内部的困境。一、战略层面:从“速决战”到“消耗战”的绝望挣扎希特勒最初的“闪电战”理念,是建立在快速击溃对手、避免长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没有像历史上那样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而是立刻向南猛扑,并同时在中部地区牵制住苏军主力,苏联真的会因此“必败”吗?这其中有太多的“如果”,但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一下当时的态势和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我.............
  • 回答
    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巧妙结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德国民族的特点、国家战略的推动,也有军事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运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严谨的教育体系与军事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军事力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普鲁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探讨一下,如果德军在1942年春季,也就是“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的初期阶段,采取一次精心策划的“闪击”,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基于历史事实的推测,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远超任何设想。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942年春季闪击苏联”这个前提的含义。这里的“闪.............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