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的第一步一定是史料辨析,不可靠的史料是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的。所以我想谈谈关于明初史料,特别是朱元璋有关史料的一些使用问题。
先说实《明太祖实录》。曾学者说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是明代实录中最不靠谱的,这么说有些偏激,但是仔细想想也有一定道理。《明太祖实录》的不可轻信体现在两方面:
(一)有意隐讳。太祖龙飞之事,在建文朝一修实录中必然就已多有隐讳;而洪武后期政坛,特别是朱标死后的局势,朱棣三修实录的篡改、增删更是丧心病狂,例如朱棣对自己“周公”形象的塑造,直接就已经在伪造史料了。
(二)有意塑造。除了有意识的隐瞒,还有倾向性的塑造,陈学霖的《明太祖龙飞官史塑造—<太祖实录>史料探源举隅》,可以参看。实录中还经常会把臣子的谋划直接移花接木到朱元璋本人身上,从而增加其高瞻远瞩,因此,如果把这些事迹不加辨别的使用来说明朱元璋的出色,我认为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例如著名的“天道后举者胜”的论断,《太祖实录》的记载为:
时陈友谅将入寇,诸将议欲上自将御之,纷纷莫能定。上曰:“今天道后举者胜,若伏兵江岸,俟其至而击之,可以成功。”基适从外至,因赞曰:“上言是也。”
即论断明太祖朱元璋做的,然后刘基“碰巧”进来表示赞同。
而隆庆元年张时彻所写的《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记载该论断是刘基所做,朱元璋表示赞同:
会陈氏入寇,或谋以城降;或以钟山有王气,宜奔据之;或欲决死一战,不胜而走,未晚也。公独张目不言。上召公入内计之,公奋曰:“先斩主降议及奔钟山者,乃可破贼耳。”上曰:“计将安出?”公曰:“如臣之计,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且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也。”上遂用公策,斩获凡若千万。
《明史》采信的是《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的说法,我认为是允当的,《明太祖实录》中“基适从外至,因赞曰:上言是也”过于非常别扭和做作。
《明太祖实录》中此种掠他人之美的情况很多,特意为明太祖“和谐”处理的地方也很多(例如朱元璋救郭子兴时对孙德涯家人的处理),要注意分辨。
《高皇帝御制文集》有嘉靖版本和万历版本,嘉靖版本相对可靠,万历版本后面误收了很多道听途说的野史。
按理说《高皇帝御制文集》的文本应当是非常可靠的,毕竟是帝王文集,但即使是嘉靖年间的《高皇帝御制文集》也存在不少误收的。
例如卷十六中的《题赵千里江山图》,这篇题跋是有实物传世的,也就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馆的赵伯驹《江山秋色图》:
下面这个题跋就是《明太祖御制文集》中所收的《题赵千里江山图》,实际上,如果对朱元璋的笔迹有了解,上面这种俊秀的字体一看就不是朱元璋的,目前唯一一件毫无疑问的朱元璋亲笔是《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后的太祖题跋:
《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题跋是朱元璋笔记的“标准范本”,以此对照可知《题赵千里江山图》绝非朱元璋所做。同样的,《高皇帝御制文集》中的《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也非朱元璋亲笔:
这个文华堂应该是太子朱标受学的地方,《天府广记·卷二十五》:
皇太子居文华堂,诸儒专经面授,分番进直、迭班侍从。
而且朱标热爱书法,明太祖《付驸马李桢书》:
又见天兴至,(李桢)奉到皇后礼甚厚,太子笔甚精,多谢诚意。
上面两则题跋是十分罕见的懿文太子朱标亲笔。
另外,同卷中的题为明太祖所作的《题赵希远秋塘野禽图》和《题春江山景图》,虽然没实物存世,可能也是朱标所作。两个题跋一片文人风雅气象,与同卷中《跋夏珪长江万里图》《题徐熙暮雪双禽图》《题范宽雪山行旅图》《题李嵩西湖图》四篇中的注重实用、注重说教(《李公麟临韦偃放牧图》题跋也一样)完全不同,就不展开进行文本比较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对照看一下,非常明显。最后顺便说一句,台湾故宫有所谓的明太祖御笔74篇,那些玩意儿假得太厉害,基本都是文臣誊写之作,甚至有些就是常规文件,被安了个明太祖御笔,也是让人莞尔。
目前社会上流传很广的明太祖诗词,应该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假的,主要根源在万历版本的《高皇帝御制文集》将一些毫无根据的野史中的所谓“太祖之诗”增补了进去,从而影响至今。
相比嘉靖版本《高皇帝御制文集》,万历新增了十三首诗,这十三首诗因为非常浅白易懂,再加上明太祖御制加持,所以大多大家耳熟能详,很可惜基本都是假的。
例如《赐都督佥事杨文广征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悬秋水吕虔刀),后世又被改头换面为嘉靖皇帝朱厚熜的《送毛伯温》(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又在清代被选入《千家诗》,影响甚广。其实这首诗按王世贞的说法“宋时一小说云是哲宗送大将征夷”。并且洪武朝征南将军叫杨文,杨文广不知所谓。有学者推测此处的杨文广为北宋南征侬智高的杨家将名将,正好对应上王世贞的说法。
再如《早行诗》「忙着征衣快着鞭,转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为雨,七八个星尚在天。茅舍鸡鸣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等闲拥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元诗纪事》辨析曰:
此篇乃元文宗自集庆路入正大统,途中所作,不知何以载入明祖集中,且窜易十数字。又案居易录云:「两三条电欲为雨,四五个星犹在天」,乃五代卢延逊山寺诗,文宗剿取之。
再如《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很明显也曾附会为黄巢所做,虽说是不是黄巢不确定,但是在明太祖之前这首诗已经存在是肯定的。
再如《赠刘伯温》,杨讷辨之曰:
但此诗无疑是赝品,别的不说,单问这“商四老”是谁,刘基与他们有何共同之处,便可判断诗的真伪。刘基追随朱元璋十余年,官至正二品,带着爵禄荣归故里,朱元璋焉能把他比做入汉不仕的秦朝遗民商山四皓,除非存心要挖苦他。此诗,早出的几种《御制文集》是没有的,明中叶以后才被“续增”进去。
另外如非常著名的《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然据《舆地纪胜》卷一七五《夔州路·重庆府》记载宋代曲端有《温泉寺》一诗:
曾统山西十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客,俣必叨叨问姓名。
最后,像《题扇示胡日新》《接树》这些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眼假。
因此,贸然引用《高皇帝御制文集》中的一些诗词来作为自己论点的支撑,是不严谨的。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御制文集”这一类书中的代笔问题,代笔有纯代笔和润色两种,朱元璋纯代笔很少但是润色很多,不展开说,引一段解缙文集中的自述:
臣缙少侍高皇帝,早暮载笔墨楮以侍。圣情尤喜为诗歌,睿思英发,神文勃兴,雷轰电逐,顷刻间,御制沛然数千百言,一息无滞。臣缙辄草书连幅,笔不及成点画。即速上进,稍定句韵,间或不易一字。
应该来说,无论是那些句韵严谨的诗歌还是引经据典的文章,不少是经过文学侍从的润色的,朱鸿在《明太祖与经筵》中不加辨析的基本依靠《明太祖实录》中的朱元璋文字来判定其古典学问修养,这是存在问题的。
明初的史料十分复杂,单纯靠“经史子集”中的“史”部去研究明初历史是远远不够的,经部和集部也要大力使用,特别是集部中丰富的信息,但是以集证史这条路子太难了,目前除了杨讷先生的一些成果以外(杨讷的史学四种和《元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实在值得一读再读),没有发现特别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大家共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