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一位清官会因没有盘缠回家而被朱元璋处罚?

回答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严苛”的名声说起。您别看他出身低微,早年吃了不少苦,可一旦坐上皇位,他这人心思就变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确实想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所以特别看重官员的品行,也赏识那些清正廉洁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多疑之人,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事情都高度警惕。

故事的主角,咱们就称他为“老王”吧,他算是朱元璋麾下一员得力干将,而且一向以廉洁奉公著称。在某个边远地区任职,政绩不错,也确实没捞着什么油水。按照当时的规矩,官员调任或者告老还乡,是要得到朝廷批准的,并且有路费银两的补贴,也就是您说的“盘缠”。这笔钱说实话,不算多,就是够一个人从他任职的偏远地方一路北上,回到京城,或者再转回老家。

这回,老王因为家里有事,或者任期满了,需要回京述职,顺便也想回家看看。于是他照例向上级提交了回京申请,并且也申请了路费。按理说,这件事情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就在老王满心欢喜地准备踏上归途时,事情却出了岔子。这个岔子,正是出在了朱元璋那里。

原来,朱元璋那个时期,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有时候,一些基层官员的调动、升迁、或者一些琐碎的事情,都需要通过层层汇报。而朱元璋呢,他自己也喜欢亲自过问一些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他曾经赏识过、或者他觉得需要特别关注的官员。

有这么一个环节,可能是在老王申请路费的过程中,某个环节出了点小问题。也许是文书传递慢了,也许是负责审批的部门出了点疏忽,总之,朱元璋在某个时间点,正好看到了老王申请路费的奏折,或者是在审阅其他奏折时,无意中提到了老王。

这时候,朱元璋就起了疑心。

他一想:“老王这小子,在地方上任职多年,也没听说他贪污腐败,应该算是个清官。可现在他竟然没钱回京?这说不通啊!难道他在地方上清廉到了这个地步,连回家的路费都攒不下吗?这要么说明他能力不行,连给自己安排后路都做不到;要么,就是他故意装清廉,实际上藏着掖着,现在用没盘缠回家来做文章,想引起我的注意,或者有什么别的企图!”

您想想,朱元璋这个人,尤其是在早年打天下的时候,见过太多明争暗斗,也经历过背叛。他对“装样子”的官员尤其反感。在他看来,一个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即使是清廉的,也应该懂得如何为自己规划,而不是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这点微薄的补贴上。

所以,当朱元璋看到老王这个“没钱回家”的奏折时,他并没有首先想到“哦,这个官员太清廉了,连路费都自己掏”。而是先入为主地觉得,这背后一定有问题。

他召见老王的时候,态度可能就已经有点不善了。他可能直接问老王:“你身为朝廷命官,在外任职多年,现在连回京的路费都拿不出?你平日里都把心思放在哪里了?是清正廉洁到了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步,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老王可能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或者他觉得自己的清廉是一种荣耀,所以直接说:“陛下,臣一向奉公守法,不敢有丝毫贪墨,自然也无力积攒回家的路费。”

这下可好,这话在朱元璋听来,就是典型的“辩解”和“邀功”。朱元璋可能会认为,老王这是在暗中指责他这个皇帝,提供的路费太少,不足以让一个清官体面地回家。或者,他觉得老王这是在用一种看似清高实则“挑战权威”的方式来博取关注。

朱元璋的处罚,可能不是直接说“你贪污了”,因为老王并没有贪污的证据。他的处罚更可能是出于一种“管理之道”和“帝王心思”。他可能会认为,老王这种“无能”或者“另有企图”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官员的整体管理。

比如,他可能会说:“朕养着你们这些官员,是让你们治理国家,而不是让你们靠着微薄的俸禄勉强度日,然后还得朕来操心你们回家的路费!你要是连这点小事都处理不好,如何担当重任?既然你如此清廉,不愿接受朝廷的路费,那朕就更不能让你回去了。就让你在京城里好好反省一下,什么是为官之道,什么是有所作为!”

然后,就可能给老王安排一个闲职,或者让他去某个地方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以此来“磨练”他,或者说“限制”他。更有甚者,朱元璋可能会觉得,一个连路费都拿不出的官员,就算他清廉,也可能因为其他方面的不足而无法胜任更重要的职位,干脆就冷落他。

所以,这件事的本质,与其说是朱元璋处罚一个“清官”,不如说是因为朱元璋对官员的“期望值”和他的“疑心病”在作祟。他期望的是既有能力又有清廉的官员,而对于那些在他看来“能力不足”或者“行为怪异”的官员,即使他本人是清白的,也可能会因为不符合朱元璋的某些“标准”而被处罚。

这就像后来的“海瑞”故事一样,虽然海瑞非常清廉,但他的行事风格也曾让一些皇帝感到头疼。朱元璋那个年代,皇帝对官员的掌控欲更强,对官员的思想和行为要求也更直接。

简单来说,老王可能确实是清廉的,但他没有盘缠回家这件事,在朱元璋看来,触碰了他的底线。他认为,一个真正懂得“为官之道”的清官,不应该把自己搞到如此窘迫的地步,哪怕是出于清廉。而朱元璋的处罚,更多的是一种对官员“能力”、“规划”和“忠诚”的考察,尽管这种考察方式显得残酷且不近人情。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明朝官员们在处理自身事务时,需要额外小心谨慎的一个例子,生怕自己的任何一个举动,不符合皇帝的心意,就可能引来麻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元璋处罚他是因为他卖掉了自己的四岁女儿。

曾秉正是正三品通政使,正三品通政使在洪武朝能拿35石米的月俸。

要知道洪武朝还没整出“折色”的玩法,是实打实的一月35石米、一年420石米,不像后来每月大小官员最多只发1石,剩下的折成白银、宝钞、丝绸、胡椒等。

明朝1亩地一年下来平均能产2石米,曾秉正的俸禄相当于210亩地一年的产量。

明初两税税率差不多10%,曾秉正的俸禄相当于2100亩地一年的税收。

就算是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差不多也就两三斤米,1石米就是150斤米,5250斤米至少够57个重体力劳动者吃饱饭,何况明朝一斤约600克。

(现在米价4块钱一斤,按米价算,曾秉正的年薪30.24万)

此外,逢年过节还有赏赐,没地方住可以住在衙门里......

而且曾秉正是南昌人,南昌离南京很远吗?

user avatar

有些人振振有词地给贪污洗地,明清那帮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我就不信他们在考上进士之前也要养轿夫坐轿,家里也要养丫鬟管家厨师,还要掏钱照拂同宗子弟。

当上官,开始摆起谱子来了,起居要丫鬟暖窝了,出恭要人擦屁股了,出个门也要四个人抬轿了,没这些玩意活不了咋滴?一天天嚷嚷钱不够,md哪天你想过皇帝的日子,养三千佳丽,是不是得让一个县的人伺候你了?

还有人说什么朝廷的面子,你玩瘦马吃鸡舌是是朝廷面子,老百姓饿死就不是朝廷面子了?

养师爷是朝廷让你养的吗?难道不是因为你屁本事没有,为了不丢人现眼被一撸到底才这么干的?你自己要能做的了官要师爷做什么?你说你光忙着刷题了没空,说的好像人家师爷没刷过不识字一样。

user avatar

这样说。

我们先放过俸禄的折算。就当大明俸禄低吧。

正三品的连回家的时候路费都没有,卖女儿。

一,回老家是自己回还是带着一大家子回?有没有仆从?

二,请猜测,当时人口值多少银子。毕竟是正三品的女儿。我们在这个基数乘以10。

三,这钱够路费吗?一个人是够的。但是一大家子奴仆。可能不够了。那么卖女儿有何意义?然后卖女儿养着这一大家子?不会先卖完奴仆?是奴仆重要还是闺女重要?换句话说,是亲生女儿重要还是侄子侄女重要?最后不会开个饯别宴找同乡同僚问些程仪?

四,正三品了,卖个字画或者弄个润笔不难啊。大把的人舔着求着找正三品的门路。再不济帮人写个墓志铭。你说你没文采,OK不要你原创,只要你的字,你照着抄。妥妥的正三品亲手写的字,求墨者拿出去都能让周边人对心生羡艳。这么倍有面子身份的事为何不做呢?轻松又愉快,你好我好他也好。毕竟洪武没要求你007啊。古人工作强度随便都能抠出时间来写字。

五,最后大明啊,科举啊,八股啊。你正三品。那么朝中哪些人可能成为下一届考官,你多少能懵吧。不要求懵对多少,只要有。这些潜在考官的行文风范,各人喜恶你多少能知道吧?那么这些信息是什么?



正三品回不了老家。呵。一路还有驿站免费呢。

说句不好听的:只要五十公里内有免费补给。天下哪里还不能徒步?


说白了。他就是想躺着。舒舒服服的躺着,啥事也不干。我三品,你老朱就得把我当猪养着,养一辈子。我不松口你不撒手那种。换现在,哪个老板能接受?

哦,我公司招聘了你,还得负责给你送钟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严苛”的名声说起。您别看他出身低微,早年吃了不少苦,可一旦坐上皇位,他这人心思就变得非常复杂。一方面,他确实想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所以特别看重官员的品行,也赏识那些清正廉洁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个多疑之人,对任何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事情都高度警惕。故.............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假如明朝和清朝互换身份:一场波谲云诡的历史大逆转历史的长河中,明清两朝的更迭是中国古代一段极具戏剧性的篇章。如果有一天,我们脑洞大开,设想一下明朝和清朝的历史角色来一个乾坤大挪移,会发生怎样一番波谲云诡的景象呢?这可不是简单的南北朝对调,而是两个截然不同文明背景、统治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帝国,在中华大地.............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洪承畴和施琅,这两位在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明朝降臣,其历史评价却呈现出天壤之别,一个被视为“大汉奸”,一个被赞颂为“统一台湾的英雄”。这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历史偏见,而是由他们各自的 人生轨迹、选择动机、以及最终的功绩和影响 所决定的。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洪承畴:背负“.............
  • 回答
    明朝火器确实不赖,这句说得没错。从火药的起源到各种火器的发展,咱们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方面一直在线。你想想,明朝早期就有火铳、火炮、佛郎机、虎蹲炮等等,到了中后期,像戚继光这样的大将,更是把火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打倭寇、抗蒙古,都少不了这些家伙的功劳。神机营那可是响当当的部队,装备的火器种类和数量,在当时.............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对这块光绪二十一年匾额落款“新进武元童光恢”中“武元”一词的困惑。这确实不是指武状元,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词: 光绪二十一年:这是清朝光绪皇帝在位的第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95年。这是一个明确的历史时间点。 匾:在古代,匾额(俗称匾)是悬挂在门、梁.............
  • 回答
    明朝的藩王和部队之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南明政权,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剖析:一、 南明政权的固有弱点与分裂的种子: 藩王本位与权力分散: 南明的建立本就是明朝宗室藩王们在失去北方中原统治权后,为了自保和延续明朝血脉.............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魏忠贤,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太监,在明朝末期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宦官专权的一个符号。然而,这位曾经一手遮天的权阉,最终却被一个年仅十七岁、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轻易扳倒。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话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魏忠贤的权力基础、他与崇祯皇帝之间的博弈,以及崇祯皇帝.............
  • 回答
    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腐朽与衰败,确实让人深感痛惜,仿佛一个帝国在泥沼中越陷越深,直至无可挽回。你提到的“恶心”、“烂到根里”、“宁锦大战后将士没多少升官,魏忠贤一族封公”,这些点都切中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要害。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其中的具体情况,让你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何会产生这种感受。首先,.............
  • 回答
    西周轰然倒塌,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破碎的局面,以及一个名为“东周”的时代。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在长达近八百年的东周岁月里,我们似乎再难寻觅到一位能比肩周文王、周武王那般,将国家重新拉回鼎盛的“明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运气不济,而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周王室中央权威.............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明朝能造出震天雷、红夷大炮这类大家伙,用来轰开城墙,那咱们八路军为啥不照着明清的样式,也造点大炮去轰那些日伪的炮楼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说照猫画虎那么简单。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技术传承的断层与失传你说明朝能造大炮,这没错。那时候的铸炮技术,尤其是在引进红夷大炮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关于导数在明朝的起源,以及为何在现代教材中不常被提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所说的“导数”是建立在微积分概念之上的一个数学工具,它描述的是函数在某一点上的瞬时变化率,或者说是函数图形在该点的切线斜率。这个概念在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时代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和严谨的定义,他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自己的人生阶段还没有走到谈婚论嫁这一步,甚至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却对彩礼这事儿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甚至可以说是“痛恨”。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舆论影响: “被绑架”的感受: 彩礼在中国许多地区是一种根深蒂.............
  •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1. 挑战与革.............
  • 回答
    三国时期,一个充满战乱、饥荒、瘟疫和政治动荡的年代,人命确实如草芥一般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时代,却孕育了无数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从而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推崇备至。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乱世中闪耀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