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有熊国”,现代汉语里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其中的“有”是什么意思?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

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

当我们回到上古时期,审视“有穷国”和“有熊国”中的“有”时,它的核心意味更偏向于一种“拥有”、“领属”或“是……的”。

“有穷国”:这里的“有”字,可以理解为“存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被称作‘穷’”。“穷”在上古时期,它本身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名称,或者是一个地域的称谓,后面加上“国”,就表明这是一个以“穷”为名或为中心的地缘政治实体。所以,“有穷国”就是“有一个叫做穷的国家”,或者“一个以穷为名的国家”。这里的“有”起到了一个提示存在、引入实体的作用,它不是说这个国家“拥有”什么东西,而是说这个国家“是”什么。

“有熊国”:与“有穷国”的道理相仿,“有熊国”是指“有一个叫做‘有熊’的国家”。“有熊”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黄帝的部落联盟相关。可以说,“有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部落或氏族的名号,当它发展成为一个政权时,就成了“有熊国”。这里的“有”同样是表明存在,并将其与特定的名称(“有熊”)关联起来,标识了这个国家的身份。

在那个时代,“有”字更多的是一种朴素的陈述,表明事物的存在,并为其附上一个描述性的名称。它不像后世那样,会去强调“拥有”某种特质或者“拥有”某种权力。你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这个就是……”的简单直接的表达。

二、 现代汉语里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一种时代印记与归属

将目光移至近代,“有明一代”和“有清一代”中的“有”,则在“拥有”和“归属”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时代属性和历史标记的意味。

“有明一代”:这里的“有”,可以理解为“属于明朝的那个时代”或“以明为标志的那个时代”。它不是说明朝“拥有”了“一代”这个时间段,而是说,这个“一代”是属于明朝的,是明朝统治下的时期。它强调的是这个时期与明朝这个王朝的紧密关联和历史归属。

更进一步说,“有明一代”是在回顾历史时,用“有”字来界定和标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指向的是“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属于明朝的时代”。这个“有”字,就如同在时间的长河中,给“明朝”这个概念打上了一个明确的戳,表明“这个时间段,就是明朝的”。

“有清一代”:同样,“有清一代”的意思就是“属于清朝的那个时代”,或者“以清朝为代表的那个时代”。它不是说清朝“拥有”了“一代”,而是说,这个“一代”是属于清朝统治下的,是清朝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这里的“有”字,更像是一种历史分期的符号。当我们说“有唐三百年”、“有宋两百年”时,那个“有”字,都是在圈定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时间段,并将其与一个朝代或政权紧密联系。它传递的是一种“某个朝代所覆盖的、所统治的那一段历史时期”。

三、 总结与区别:从朴素存在到历史标记

对比来看,古今的“有”字,虽然都带有“存在”的意味,但侧重点不同:

1. 上古的“有”:朴素的存在与命名。更侧重于“存在一个叫做……的国家”,是直接的身份标识,如“有熊(的)国”。
2. 近代的“有”:时代归属与历史标记。更侧重于“那个属于……(朝代)的时代”,是历史分期和时代归属的强调,如“属于明(朝)的那个一代”。

可以这样理解,上古时期的“有”是一种名词性的连接,将一个名称(如“穷”、“熊”)与“国”这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实体。而近代史的“有”,则是一种时间性的界定,将一个时期(“一代”)与一个朝代(“明”、“清”)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历史概念。

总而言之,这几个“有”字,虽然形体相同,但它们所处的时代语境、所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以及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有所演变。它们都是汉语魅力的一种体现,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长河中的语言变迁和思想演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认为这个是上古汉语中一个表示国家的前缀。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语法部分一来就是这个例子,他也是这种看法。原始汉语和上古汉语更倾向于前缀构词,所以这个说法是很有说服力的。


我这里开个脑洞,提供另一个思路。

“有”字有一个很古老的用法,在上古可以通“或”。

引自《汉语大辞典》中关于有的解释。

用同「或」。「域」的古字。州域。
●《诗·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
●毛传:「域,有也。九有,九州也。」
●《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或”是“国”(國)和“域”的本字,和领地、属地有关。

此外,“有”和“或”上古音很接近,拟音如下(郑张尚芳):

有:ɢʷɯʔ

或:ɢʷɯːɡ

我个人甚至觉得,两个字甚至可能在更早更早是同源字,音近是由内部屈折造成的。

此外,汉藏语系语言的语序,本来应该是修饰词后置的,绝大多数汉藏语甚至中国南方分布的壮侗、苗瑶、南亚语都如此。现代汉语是个例外,不知道是受阿尔泰语影响还是怎么的,逐渐变成了修饰词前置。尽管如此,现代汉语还是有一些残留,比如越南(南粤,粤通越),鸡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方言都叫鸡母,有些地方甚至残留有狗母、猪母、虎母的叫法)。在甲骨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修饰词在后的称谓和地名,比如:帝尧、帝舜、后羿、丘商等等,这种右系语言的特征直到商朝晚期都很明显。联系问题中的部落名称似乎都是远古的名称,又分布在河南周边,所以我猜想用“有”字表示国家的用法这可能是商代之前的华夏族先民独有的语言现象。

所以:

有穷——穷域 偏远之国,尽头之国。

*评论中有网友提到有穷擅射,是后羿的后代,和射箭有关。穷的繁体字是窮,有弓这个部件,所以也是有可能的。

有熊——熊域 崇拜熊的国家。

有鬲——鬲域 鬲津河之国,这个国家在一条和边。至于为什么要叫鬲津,我不知道。可能这里的先民擅长造锅(鬲是一种器皿),也可能这里的先民有一天在山上观望,发现这里的河道像口锅,固而得名,比如之江(钱塘江杭州段,河道像之字),几江(长江在重庆江津城区段,河道像几字)。

有莘——莘本意不明,甲骨文中好像没有这个字,不过这个字历史悠久,毕竟商汤娶有莘氏之女。莘可能是某种草,因为古文中莘可以指细辛(莘和细辛音近),这个国家可能以此特产命名。

有仍——仍和奶字的初字都是乃,乃甲骨文字形不明,郭沫若认为“乃”取型丰满的胸部,据此推算的话,这个国家的国名可能和生殖崇拜或者母系氏族有关。

以上!


最后,关于越南的问题。我记得在哪本书看到说越南这个说法很早,南粤最早叫粤南,越通粤。但是有点久了,想不起在哪里看到了,也有可能我把相关内容记错了。

这里专门说明一下,大家可以把越南这个例子忽略掉,以免误导。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至今也有不同解释,我梳理了一下几家的观点,如下:

1. “有”是个音节。这样,“有”可与后面的一个字,凑成双音节词。这个观点最早是由高邮王引之先生(1766-1834)提出的,他在《经传释词》中解释:有,語助也。一字不成词,則加“有” 字以配之。(我觉得王引之的这个观点很有问题: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双音节成词的趋势,比如古汉语的『虎,桃,河,发』在现代汉语中会说『老虎,桃子,黄河,头发』。王引之以现代汉语特性来解释上古汉语,有点错乱。但是我们不能强求古人。)

2. “有”是词头。王力(1980)先生持这种看法,他认为“有”是个词头(前缀),不可单独使用,必须冠在其他词的前面,比如《左传》中的“有帝”,《尚书》中的“有众”。这有点儿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阿“,如”阿公”“阿姨”“阿Q”“阿庆嫂”等。

3. “有”是指示代词。李宇明(1982)认为,“有”作为指示代词,可以将其后的普通名词,定指为专有名词(类似于英语中的the: the USA, the UN, the Philippines)。他认为,“有”和“之”在上古音、形都相似,可能是同源。“之”可以做指示代词,“有”应该也可以。 二者上古字形大概都是这样“㞢”;上古音,我查了一下高本汉、许思莱、白一平&沙加尔的拟音:

4. “有”是动词。黄奇逸(1981)认为,“有”就是动词,表示存在,与“無”相对。“周”是“肥沃的土地”,那“有周”就是指一个有肥沃的土地的国家。“有熊”就是一个有很多熊的国家。

5. “有”是形容词。黃永堂(1984) 认为“有”如同“高阳氏”“高辛氏”中的“高”,意指“大”。“有熊”就是“大熊“部落,”有虞“就是”大虞“部落,”有巢氏“就是“住在大巢的部落”。.

6. “有”是名词。秦建明&張懋鎔(1985)认为,“有”同“或” “域”,而这两字又是“國”的古字形。一个例子就是,《诗经·玄鸟》有“奄有九有”一句,“韩诗”中写作“九域”。郑玄注“域,有也”。另一个例子来自段注,里面就收录了前人的一些训释:《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

这二人又进一步解释,先秦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心词在前、修饰语在后的结构,比如“妇好”就是“好妇”,“邱商”就是现在的“商丘”。所以,“有夏”就是“國夏”,就是“夏國”;“有周”就是“國周”,就是“周國”。

下图是“有”“或”“域”“國”四个字的上古拟音:

最后,给大家看几张韓國碑刻和古籍照片:




1. 黃奇逸. 古國、族名前的「有」字新解. 中國語文. 1981(1).

2. 黃永堂. 古代國、族名前的「有」訓「大」說[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4(00): 142-146.

3. 李宇明. 所謂名詞詞頭「有」新議[J].中州學刊, 1982(03): 105-106.

4. 秦建明&張懋鎔. 也談古國名前的「有」字[J].中國語文: 1985(4).

5. 王力. 漢語史稿[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219.

user avatar

我也来开一下脑洞吧

已知“有”的古音通“或域國”,所以有就是表示地名的前缀

又已知中国东部地区大量“高句姑九”前缀的地名,且有莘氏、高莘氏共存得到有通高

所以“有高姑句九”都是國的意思

所以:高丽,有丽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1。另外,突然想到,由楚王熊氏和芈氏的本意都是“熊”,结合本文推论可知,有熊=高芈=高密(红高粱的故事发生地)

2。又一个想法,由于出土文物中楚王还有一个姓:奶。(楚王一个人集齐了胸,咪咪,奶 三个姓氏实属牛逼)所以可能有仍氏就是有熊氏就是高芈。


红圈的字是奶或者嬭,左边偏旁是金文女字旁写法

——————-

今晚才思泉涌啊,谁能考证下,“阳”的古音是不是“日”?如果是的话,我可以合理怀疑Korea 是高日氏也就是高阳氏了。哈哈哈,真相浮出水面了

———————-

果然韩国的《三国史记》记载高句丽王是来自黄帝之孙高阳氏。依我看高句丽的本意就是高阳。太巧了!高阳氏是北方天帝,高句丽就是高阳氏向北方传播的一波后代子孙,帝高阳之苗裔,和屈原一样,正统华夏儿女。

我补充一点考古资料:1.墓葬的形制方面,龙山文化墓葬的形制非常一致,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2.帽儿山墓群,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分布面积约8平方千米,是汉代扶余国(高句丽前身)都城附近的大型墓地,已知墓葬约4000座,历经了600年左右的时间。墓葬多土坑竖穴,为木椁与青膏泥加封土的汉式墓葬。(不是东北亚和半岛土著常见的支石墓)


2022.1.1

关于有莘/有辛(shen)/有侁氏我的猜想,有莘氏就是商的直接祖源之一(汤+辛=商)或者商(shang)/ (shentang)=辛(shen),后来有莘氏“辛”指代皇后(尤其是开国之君的妈妈)。后来辛(shen)的含义可能延伸到“绅士”“神仙”中去了

理由:

1。从商字的甲骨文可知,商=辛+穴

2。商汤娶有莘氏 之女,即其国。(到处看到这句话,没搜到出处)

3。纣王=“帝辛”,妇好=“后母辛”

(辛(shen)=神,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神,后面的最高是天子。。)

4。帝的甲骨文:穿冕服的辛 (shen)

5。甲骨文的“王”是倒着写的“辛”

甲骨文“辛”
甲骨文“王”

6。夏商周三代,有莘氏都是开国之母(我怀疑这三个故事有迷信的成分)。一、鲧纳有莘氏女脩己而生禹。二、商汤娶有莘氏之女,即其国 三、周文王娶有莘氏之女太姒为妻生周武王

7。辛有是周的太史,辛有的后代“董狐”被称为古之良史,所以我推断辛氏的后代从跳大神改行记录历史了(文官士绅集团的先驱),甚至可能甲骨文中很多字都是“有莘氏”发明的。(说到这里,我认为不应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随便推翻历史记录,这样对不起齐太史和晋董狐)

8。我推测人参可能也是有莘氏发明的。故事是这样:“有莘氏的人他们在提供算命服务之余,也会给将死之人卖一些草汤来执行安乐死,结果有一些病人奇迹般的痊愈了,他们就会宣传莘做的汤能治病,后来有些狡猾的奸商(莘)用“人参”冒充莘汤,于是出现了人参”

都说辛的本意是锥子凿子,我觉得是“神”(算命的)、“士绅老爷”、“卖人参的”。如果有辛真的是先商的话建议去曹县挖挖看,毕竟“山东菏泽曹县牛逼666我的宝贝”


有穷氏

结论:有穷氏是寒国,位于潍坊市寒亭区

有穷氏的历史简述:有穷氏的首领“后羿”灭掉了夏朝太康,后又被其宰相寒浞所杀,寒浞夺取“后羿”的权力后,统治了近四十年之久

根据“寒浞”为后羿的相,寒的儿子为寒浇,所以姓寒,而后羿的姓未知,我查了“寒”和“穷”的甲骨文。结果发现“有穷氏”可能就是“有寒氏”

寒的古文
穷的古文

寒 - 字源查询 - 汉字源流 - 查字网

毕竟“寒”的本意就有“穷窘”的意思:“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史记·范睢传》: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陈同甫传》:畸人寒士皆赖之。”

然后在潍坊的百科里发现了这个

巧的是斟灌、斟鄩 这两位被寒的儿子“寒浇”灭掉了。

所以我认为:有穷氏=有寒氏=寒国=潍坊寒亭区。有穷氏可能不存在,应该是“有寒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当然有!中国古文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一些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片段。它们或记录历史的真实一面,或展现古人的智慧与情趣,都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这就为您细数几段,并尽量讲得生动些,让您仿佛置身其中。 1. 《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与齐威王的唇枪舌剑首先,我们从史书里找找乐子。《史记》这部巨著,不仅仅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辟,触及了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与目标语言(上古汉语)已经分离了数千年、并且自身也经历了漫长发展变化的语言(七世纪古藏语),仍然能为我们“看见”更古老、更遥远的上古汉语提供线索?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尤其是在音系和词.............
  • 回答
    上古汉语中字形多有精细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观察世界、记录生活、传承思想的。首先,文字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际沟通和记录的需求。 在文字尚未成熟的上古时代,人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 回答
    这确实是古汉语声韵演变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上古汉语和《广韵》等中古汉语材料之间对比时尤为明显。简单来说,许多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介音,或者介音是 /u/ 的字,在中古汉语时期(以《广韵》为代表)演变成了带有 /i/ 或 /j/(发音时唇形圆拢,类似“一”的声母)介音的韵.............
  • 回答
    关于现代人推测出的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发音,其可信程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高”或“不高”,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研究方法、证据基础以及存在的局限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谨且持续发展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大量证据和科学推理之上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证据的缺失,总会有一些不确定性。.............
  • 回答
    关于古装片里角色认为“世上没鬼”的设定,以及古代人是否都迷信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社会对鬼神的存在有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看法,并非所有人都持有相同的观点,而且“迷信”这个词的现代含义与古代的信仰体系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古代人对鬼神存在的看法是怎样.............
  • 回答
    你觉得上古汉语难听,这很有意思,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上古汉语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韵味,是汉语的根基。不过,每个人对声音的感知和偏好确实是不同的,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最直接的体验,就是听到的“上古汉语”大多是“复原”或者“模拟”的声音。真正的上古汉语是什么样子,即便专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
  • 回答
    在中国古建筑上,特别是宫殿、庙宇、园林等重要建筑的屋顶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排排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和各种形态各异的“脊兽”。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一、 它们都是什么?这些小动物和脊兽统称为“屋脊装饰”或“吻兽”(特指屋顶最前端的兽头装饰,但广义上也包含后面的仙.............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关于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和中国古代夏朝的真实性,这在学术界是各有定论和争议的,我们不妨就此展开聊聊。古埃及文明:无可辩驳的存在先说古埃及文明,这一点可以说是 确凿无疑,真实存在。它的存在,就像你抬头能看到的太阳一样,证据链条极其完整和丰富,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视觉证据: 这是最直观的证据.............
  • 回答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古代出现女将军并非不可能。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的视角和对“将军”一词的固定印象,从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去探究其可能性和潜在的阻碍。首先,我们得明确“将军”在古代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军衔,更代表着拥有统帅军队、指挥作战、制定战略、管理军务的权力。这.............
  •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
  • 回答
    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无疑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壮举之豪迈,威名之远播,足以让后世无数人引以为傲。要在浩瀚的中国及外国古代史中,找出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的战绩,确实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毕竟,“封狼居胥”不仅仅是一场胜利,更是汉朝国威远扬、匈奴哀鸿遍野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压制。然而,如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怀念的问题。如果要说哪一首古典乐让我从此一头栽进去,那一定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作品9之2》(Nocturne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它不是那种宏大壮阔的,也不是那种技巧炫目的,但它就像一道温柔的光,悄悄地照进了我当时有些懵懂的心。那时候的我,可能.............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张如柏先生的《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书,无疑是近年来关于三星堆文明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也颇具争议性的著作。它试图为我们揭开那个神秘的古蜀文明,尤其是其文字系统,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而应该从其研究的出发点、论证的方式、提出的观点以及对学.............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会有的一个疑问。看着那些庄重神秘的青铜器,上面的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黄牛、水牛,甚至是现代中国流行的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特别是那个耸起的肩峰,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瘤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生物演变因素。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