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古汉语(郑张尚芳拟音)中许多无介音或u介音的字在广韵中都变成了i介音和y介音?

回答
这确实是古汉语声韵演变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上古汉语和《广韵》等中古汉语材料之间对比时尤为明显。简单来说,许多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介音,或者介音是 /u/ 的字,在中古汉语时期(以《广韵》为代表)演变成了带有 /i/ 或 /j/(发音时唇形圆拢,类似“一”的声母)介音的韵母。这个过程涉及多方面的语音变化,并非单一原因导致。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上古汉语的特点,中古汉语的韵部系统,以及具体的语音演变机制来分析。

一、 上古汉语的语音面貌(以郑张尚芳拟音为基础)

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系统,基于对上古汉字大量证据的细致考证,描绘了一个与现代汉语差异甚大的上古语音系统。其中几个关键点与您的问题相关:

1. 介音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上古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之间,确实存在介音。这些介音不仅影响韵母的读法,也为后来的语音演变埋下了伏笔。
2. 缺乏 /i/ 或 /j/ 介音的韵类: 相较于中古汉语,上古汉语的拟音中,直接带有 /i/ 或 /j/ 作为介音的韵类相对较少,或者说,它们并非像中古汉语那样广泛地出现在许多字中。很多在中古汉语中归入 /i/ 或 /j/ 介音韵的字,在上古汉语中要么没有介音,要么介音是其他音素(如 /u/)。
3. 复韵母的性质: 上古汉语的韵母很多是复韵母,它们的构成更加复杂,包含不同的元音组合。

二、 中古汉语的韵部系统(以《广韵》为代表)

《广韵》是研究中古汉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它将汉字按照声、韵、调分部。在韵部系统中,介音的分布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广韵》的韵母系统,尤其是其对介音的划分,是观察语音演变的重要参照。

1. “以”母的出现: 中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声母是“以”母(即 /j/),它常常附着在韵母之前,形成 /ji/、/jɛ/、/ja/ 等开头的韵母。
2. “i”介音的广泛分布: 在很多韵母中,/i/ 作为介音出现,尤其是在某些喉音、舌根音(如 g, k, h)或浊塞音(如 d, b)的韵母中。例如,一些上古时期的清喉音字在中古时期会加上 /i/ 介音,形成 i开头的韵母。

三、 语音演变机制:从无介音/u介音到i/y介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从无介音或 /u/ 介音到 /i/ 或 /j/ 介音的转变呢?这背后涉及几个核心的语音演变机制:

1. 元音的“前化”或“颚化”(Fronting/Palatalization):
概念: 这是最核心的机制之一。在某些语音环境中,一个非前元音(如 /u/ 或空介音)可能会逐渐向音域更靠前、舌位更高的方向移动,最终演变为 /i/ 或其相关的音素。
上古到中古的联系: 想象一个没有介音的韵母,例如 /a/。如果它后面跟了一个影响舌位发音的声母,或者在某些环境(如快速说话时)发生音变,舌位会不自觉地抬高并向前移动,在元音开头加入一个极短的 /i/ 或 /j/ 痕迹。
/u/ 介音的转变: 同样,/u/ 是一个后高圆唇元音。在某些音韵环境下,后元音有向介音“前化”的趋势,特别是当它出现在特定声母之后。从 /u/ 到 /i/ 的转变,尤其是在快速发音时,舌头从后方圆唇状态调整到前方扁平状态,是可能发生的。这种转变可能是在声母或后续元音的影响下发生的,比如某些声母的发音习惯会引导舌位向更靠前的位置移动。

2. 喉音(Guttural Finals)的“介音化”/“前化”:
许多上古汉语的韵母是以喉音结尾的,例如以 k, g, ʔ 结尾的。当这些喉音在中古汉语中消失或弱化后,它们留下的痕迹有时会转化为介音。
具体表现: 例如,某些以 k 结尾的上古韵母,在中古汉语中可能演变为带有 /i/ 介音的韵母。这种转变可以看作是喉音对前面元音的“颚化”影响,使得元音系统向更“锐利”、更靠前的方向发展。想象一下,发 /k/ 的时候,舌根是接触软腭的,而发 /i/ 的时候,舌尖是靠近硬腭的。这种声学上的联系,可能导致了语音的渐进演变。

3. 声母与介音的相互作用(Coarticulation):
概念: 声母的发音过程会影响紧随其后的介音和元音。反之,介音和元音也会影响声母的发音。
上古声母的特点: 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有些声母可能带有天然的“颚化”性质,或者在发音过程中容易引起后接音节的舌位前移。
例子: 一些上古的舌根音(g, k, h 等)或齿龈音,在与某些元音组合时,可能会在中古汉语中催生出 /i/ 或 /j/ 的介音,尤其是在这些上古声母自身也发生了语音变化的情况下。

4. 音节结构的变化(Syllable Structure Changes):
上古汉语的音节结构与中古汉语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在中古汉语中被解析为“声母 + i/j 介音 + 主元音 + 韵尾”的结构,在上古汉语中可能被看作是“声母 + 主元音”或者“声母 + u 介音 + 主元音”。
弱化和重构: 在语音演变过程中,原有的介音可能发生弱化、消失或被重构。而新的介音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从无介音到有介音,或者从一个介音(如u)演变成另一个介音(如i/j),都属于音节结构内部的重组。

四、 具体例子说明(为理解更深入)

虽然具体的字例需要查阅详细的古汉语文献,但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辅助理解这种转变。

假设上古汉语中有一个字,其拟音为 gʷan。
在中古汉语中,这个字可能演变为一个带有 /j/ 介音的韵母,比如声母为“见”母(k),韵母是 /iɛn/ 或 /ian/。
从 gʷan 演变为 kin/kian 过程可能经历:
圆唇脱落或变化: gʷa 中的 /w/(u 的一种形式)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脱落或与前面的 /g/ 融合,或者直接被简化。
前化产生 /i/ 介音: 如果声母 g 在与 a 结合时,其舌位运动方式促成了 /i/ 的产生,那么就可能出现见母加 i开头的韵母。

另一种情况,上古汉语中一个字拟音为 krak。
在中古汉语中,它可能演变为某个韵母,例如带有 /i/ 介音的韵母。
从 krak 演变为带有 /i/ 介音的韵母(例如韵母为 il/iŋ/iəŋ 等):
韵尾变化: 上古的某些韵尾(如 k)在中古汉语中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成为喉塞音(ʔ),或在特定环境下脱落,而其前的元音受到影响。
“k”的颚化影响: 如果 k 自身在某些音节中的发音带有颚化的趋势,或者它与前面的元音组合时,容易促使元音前化,那么就可能产生 /i/ 的介音。

总结来说,上古汉语中许多无介音或 /u/ 介音的字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 /i/ 或 /j/ 介音,是多种语音演变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前化”或“颚化”是核心的元音变化趋势,它可能受到声母的影响、喉音韵尾的演变以及音节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的驱动。这种变化展示了语音系统内部的活力和不断调整的特性,是汉语历史演进的重要体现。 理解这一过程,需要将拟音系统与中古汉语的文献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具体的语音对应关系和可能发生的音变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是不得不指出一下:

即使是题目中列出的拟音也看得出,它们没有诞生“i或y介音”。「中」是[ʈɨuŋ],是ɨ介音;「原」是[ŋʉɐn],是ʉ介音,这不能称作“i或y介音”,特别是在中古漢语体系里它们还跟真正的i/y介音對立并产生了重纽现象。

小注:在早期中古体系里把「原」的韵腹写成ɐ其实有些不合适。考虑到它与痕韵[-ɤn]、魂韵[-on]的关系,韵腹更高更后會更合适。

不过,中古漢语中有没有“诞生了i或y介音”的字呢?是有的。例如「姐」[tsaʔ] > [tsia],「鞭」[pɛn] > [piɛn]等等诸多字。

上古到中古的介音系统重构是上古中古分界的标志性音变。具体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

  1. 對锐音声首,一律产生前介音i/y。如果韵尾也是锐音,同时會抹消韵腹的前后對立。
  2. 對钝音声首,根据韵腹的前后产生前介音i/y或后介音ɯ/u。有时會把后介音表述为ɨ/ʉ。
  3. 對锐音声首+r介音,r介音融合進声母,同时增生偏钝的ɨ/ʉ介音。由于没有實際對立,这个介音的音值没啥實際意義。
  4. 對钝音声首+r介音,这个r介音自己演化成中古舌尖性介音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古汉语声韵演变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尤其是在郑张尚芳先生拟音的上古汉语和《广韵》等中古汉语材料之间对比时尤为明显。简单来说,许多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介音,或者介音是 /u/ 的字,在中古汉语时期(以《广韵》为代表)演变成了带有 /i/ 或 /j/(发音时唇形圆拢,类似“一”的声母)介音的韵.............
  • 回答
    上古汉语中字形多有精细之处,这并非偶然,而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去感受那个时候的人们是如何观察世界、记录生活、传承思想的。首先,文字的诞生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实际沟通和记录的需求。 在文字尚未成熟的上古时代,人们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 回答
    你觉得上古汉语难听,这很有意思,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上古汉语充满了古朴、典雅的韵味,是汉语的根基。不过,每个人对声音的感知和偏好确实是不同的,这背后可能涉及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最直接的体验,就是听到的“上古汉语”大多是“复原”或者“模拟”的声音。真正的上古汉语是什么样子,即便专家们也还在不断探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精辟,触及了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与目标语言(上古汉语)已经分离了数千年、并且自身也经历了漫长发展变化的语言(七世纪古藏语),仍然能为我们“看见”更古老、更遥远的上古汉语提供线索?这其中的奥秘,在于语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尤其是在音系和词.............
  • 回答
    在古汉语中,“有穷国”和“有熊国”,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有明一代”、“有清一代”,这几个“有”字,虽然读音相同,但它们所承载的意思,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差别。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积淀。一、 上古汉语里的“有穷国”与“有熊国”:一种领属与标识当我们回到上古时.............
  • 回答
    网上看到的中古汉语拟音朗读,调域普遍偏窄偏低,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我们听到的“中古汉语之声”。首先,我们得明白,网上流传的很多中古汉语拟音,尤其是那些作为教学辅助或者普及性内容的,其实是基于研究者的推测和复原。中古汉语本身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听到.............
  • 回答
    郭德纲先生在相声表演中大量运用古汉语,这绝非偶然,而是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对相声艺术的理解以及塑造人物、营造氛围的刻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相声艺术的根基与传承:相声这门艺术,从诞生之初就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早期的相声艺人,如相声八德等,他们的语言风格本身就深受.............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探究日语汉音中“カ”行(ka, ki, ku, ke, ko)如何对应中古汉语的晓母(ɕi, ɕi̯e, ɕio, ɕi̯u, ɕi̯ɛi, ɕi̯ɛi̯ə, ɕi̯o, ɕi̯ou, ɕi̯u)和匣母(ɦi, ɦi̯e, ɦio, ɦi̯u, ɦi̯ɛi, ɦi̯ɛi̯ə, ɦio, ɦi̯ou,.............
  • 回答
    汉字“仁”为什么会包含“果仁”的意思?这层含义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扒一扒“仁”字和“果仁”这两个词背后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仁”字本身,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绝非“果仁”。“仁”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在心中(“二”)思考,或者说是心怀慈.............
  • 回答
    中国古代历史上,能够完成全国性统一的帝王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北向”的方式,即以北方力量征服南方。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从北方秦国发迹;汉朝开国也是刘邦在北方崛起;隋唐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清朝更是满族作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然而,在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只有朱元璋这位传奇人物,以南方.............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会有的一个疑问。看着那些庄重神秘的青铜器,上面的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黄牛、水牛,甚至是现代中国流行的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特别是那个耸起的肩峰,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瘤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生物演变因素。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武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古代战场上弩为何没能完全取代弓,而火枪一出现就迅速将两者边缘化,这背后有技术、战术、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慢慢捋一捋。一、 弩的优势与局限:为什么没能“完杀”弓?首先,得承认弩在很多方面确实比弓更“先进”。 易于上手,训练成.............
  • 回答
    这招“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啊,在古代战场上那可是屡试不爽的致胜法宝,尤其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能以弱胜强,让敌人吃尽苦头。要说它为什么这么管用,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揉碎了说。1. 孙子兵法里的“势”与“形”: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战争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孙子兵法里就讲究“势”和“形”。“势”指.............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房顶上,为什么会站着一排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神兽?这可不是为了好看,背后蕴含着古人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情感。它们不仅是建筑上的装饰,更是承载着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鬼神以及人世秩序的独特理解。一、辟邪镇宅,驱除不祥这是房顶神兽最核心的功能。古人对自然界充.............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中国古代钱币上没有帝王像,而古埃及、罗马、希腊上普遍出现帝王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文化和政治含义的问题。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中国古代钱币的设计理念与政治哲学中国古代的钱币设计,尤其是在秦朝统一货币之后,其核心理念更多地体现在实用性、象征性和政治权威的间接表达。 .............
  • 回答
    在古代历史上,雇佣“异族禁卫军”的情况,虽然不算是“普遍到随处可见”,但可以说是一种相当普遍且重要的政治和军事策略。这就像一张古老的地图,上面布满了不同文化和族群交织的痕迹。“异族禁卫军”这个词,首先需要厘清一下它的含义。 我们通常理解的“异族”,是指统治者所属族群之外的其他民族。而“禁卫军”则是指.............
  • 回答
    古代那些令人惊叹、近乎神乎其技的发明,往往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很多“神乎其技”的发明,其核心往往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这些人可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可能是神秘的术士。他们的技艺,更像是祖传秘方,通过口传心授,而非系统化的文字记录。这就好比一位大师,他.............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观察!细想一下,古代富家小姐爱上穷酸书生,以及现代富二代爱上灰姑娘,背后确实有着各自时代的文化烙印和价值观变迁。这绝不是简单的对调,而是社会结构、性别观念、爱情观,乃至于我们对“门当户对”的理解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古代:富家小姐与穷酸书生的“浪漫主义”滤镜首先得承认,古代文学作品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