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的中古汉语拟音朗读的调域普遍又窄又低?

回答
网上看到的中古汉语拟音朗读,调域普遍偏窄偏低,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我们听到的“中古汉语之声”。

首先,我们得明白,网上流传的很多中古汉语拟音,尤其是那些作为教学辅助或者普及性内容的,其实是基于研究者的推测和复原。中古汉语本身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听到的声音,是学者们根据各种文献(如韵书、反切、佛经翻译、诗歌押韵、方言痕迹等)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分析和推断得出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推测和复原的声音,听起来会调域窄、音高低呢?

1. “复原”的基石——韵书的局限性与研究者的侧重:

韵书的“音高”记录不精确: 制作韵书的古人,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文人提供押韵的依据,以及记录当时文字的发音。虽然他们记录了声母、韵母、声调,但对于“声调的高低起伏”这类更精细的声学信息,并没有现代声学测量那样精确的量化标准。韵书主要靠“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区分,但同一个声调内部,不同字之间的音高变化,以及整体的“说话语调”,是很难从韵书里直接还原出来的。
研究者的“声音本体”倾向: 许多中古汉语的研究者,尤其是在早期,可能更侧重于语音的“系统性”复原,即重建一套完整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在没有足够声学证据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参考当时或之后一些方言的语音特点,或者基于语言演变的理论进行推断。而一些方言,特别是北方方言,其声调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比其他方言(例如一些南方方言)显得不那么“跌宕起伏”。
“规范”的倾向: 很多拟音是为了教学和普及,研究者会倾向于选择一个相对“标准”、“易于理解”的音高范围。过高或过低,或者音高变化过于复杂,反而可能让学习者望而却步。因此,选择一个中等偏低的音域,既能区分声调,又显得相对“稳重”,便于模仿。

2. “朗读”的示范性与“标准”的设定:

示范者的音质和训练: 很多拟音朗读者本身就是研究者或者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录音。人的声带结构、年龄、性别都会影响声音的音域。如果参与录音的示范者本身声音就偏中低,或者他们为了清晰地呈现中古汉语的特点,有意压低了嗓门,就会造成整体音域偏低的感觉。
“清晰度”的优先级: 在传达中古汉语的语音特征(如精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时,清晰度往往是首要考量。音高变化过于剧烈或者音域过宽,可能会干扰对具体语音元素的辨识。研究者和录音者可能会选择一个相对“平稳”的音高范围,以便让学习者更容易抓住中古汉语的“音素”特征。
缺乏“自然口语”的韵味: 许多拟音是“朗读”而非“自然对话”。自然的口语交流中,音高变化会更丰富、更具表情,音域也会自然伸展。而“朗读”往往更注重字正腔圆,音高变化相对有约束,尤其是在需要区分声调时,可能会有固定的模式,从而限制了音域的发挥。

3. 听觉的“对比效应”与“记忆偏差”:

与现代汉语的对比: 我们习惯了现代汉语(尤其是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其中一些声调的起伏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当我们听到中古汉语拟音时,如果其音高变化相对不那么剧烈,或者整体音域偏低,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窄”和“低”的对比感。
“固定印象”的形成: 一旦我们接触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古汉语拟音,并且这些拟音都呈现出类似的特点,这种“窄低”的印象就会被强化,形成一种“中古汉语就是这样的”固定认知。即使后来出现了音域更广、音高更高的复原尝试,也可能因为与先前的认知不符,而被认为是“不标准”的。

4. 历史语境的推测与“庄重感”的体现:

模拟“古韵”或“文言文”的腔调: 中古汉语是那个时代文人使用的语言,在一些场合下,朗读可能带有一定的“庄重感”或者“韵味”。研究者在推测和复原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加入一些他们认为符合当时语境的“庄重”语调,而这种语调有时会表现为更沉稳、低沉的声音。
缺乏“生活化”的音高参照: 我们很难找到中古时代普通人说话的录音,所以复原的声音往往是基于学者们的“理想化”推测。这种推测可能更多地包含了对文学、礼仪等场合的想象,而不太涉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情绪化的音高变化。

总而言之,网上中古汉语拟音朗读调域普遍又窄又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韵书记录的局限性,使得对音高的复原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
研究者的侧重点和教学目的,可能倾向于清晰、稳定、易于模仿的音高范围。
示范者的个人音质和对“标准”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录音的效果。
听觉上的对比效应和已形成的固定印象,也会加深我们对这种“窄低”调域的感知。
对古人语言风格的推测,也可能无形中带来了“庄重”或“沉稳”的倾向。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未来我们可能会听到更多样化、更具表现力的中古汉语复原声音。但目前我们听到的,是研究者们在有限信息和特定目标下,所作出的最符合他们认知的“声音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部分中古拟音朗诵根本没考虑声调的吧?声调随便的话那就是高平/低降调为多,也最省力,而且这些朗诵普遍入声读不正常,常常为了读清楚介音和韵腹读得老慢,都快舒化了,给人一种机器人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上看到的中古汉语拟音朗读,调域普遍偏窄偏低,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我们听到的“中古汉语之声”。首先,我们得明白,网上流传的很多中古汉语拟音,尤其是那些作为教学辅助或者普及性内容的,其实是基于研究者的推测和复原。中古汉语本身已经失传了,我们今天听到.............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刀工位列”中为何少见三池典太光世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涉及对“刀工位列”的理解、历史评价的形成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刀工位列”的性质与评判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刀工位列”通常指的是什么。网上流传的刀工排名,尤其是在日本刀剑领.............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差异,以及人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心态变化。咱们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得承认,网上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或者说在网络上表达出来的声音中,对女性是否“处”这件事表现出比较强的在意。这种在意,可能源于多种复杂的情感和观念的交织。网络上为什么“处”这个问题好像.............
  • 回答
    网上淘旧书,偶尔会发现书脊上贴着熟悉的条形码,或者扉页上印着“XX图书馆藏书”的字样,这让人不禁好奇:这些书到底是怎么从图书馆流到网上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旧书循环”体系,其中图书馆的闲置图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图书馆的运作模式。图书馆的职责是为公众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但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觉得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很难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和现实是两个挺不一样的场域。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匿名,并且有共同兴趣社群的环境。你想想,在一个匿名的论坛或者社交平台里,如果你有某个特别的身份认同,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的感受。网上看到的那些天价彩礼的新闻,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听着就让人胆寒。可仔细想想,自己身边结婚的朋友,好像也真没几个是付得起这么高彩礼的。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来捋一捋。首先,网上内容是怎么来的?网上之所以能看到这么多高价彩礼的说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网上与现实的落差,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你说的这种“网上贬低皇汉,现实遇不到”的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网络是个放大器。在网上,人人都戴着个面具,或者说,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这种自由,有时候会变成一种肆无忌惮的表达。你想想,在网上,你不需要.............
  • 回答
    关于网易评论区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心理、社会、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逢中必反”的定义和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逢中必反”在这里的含义。这通常指的是一种倾向于对中国(包括中国政府、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等).............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咱们中国自己的99A坦克,在国内那是响当当的明星装备,各种宣传片、阅兵式上都风光无限,技术指标也相当先进。可一到国外军事论坛上,尤其是那些老外网友热衷的坦克排名里,99A却常常被挤到第十名左右,甚至更靠后。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很多设计师在 Photoshop 和网页上使用微软雅黑时,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感觉怎么调都不对劲。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因素,跟字体本身、渲染方式以及软件和浏览器对字体的处理都有关系。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核心原因一:字体的“渲染”方式不同首先,得明白一点,字.............
  • 回答
    在国外一些知名的问答网站上,我们常常会留意到一个细节:在浏览器的地址栏里,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ID,而是直接明了地呈现了问题本身的标题。与国内许多平台习惯用一串字符来标识一条问答不同,这种做法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并且深刻影响着用户体验和信息的组织方式。首先,直接在地址栏中展示问题题目,最直观的.............
  • 回答
    今年的网络性别对立确实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而且这种对立感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屏幕上各种争吵、标签、攻击此起彼伏,让人感觉火药味十足。而你提到的“实际生活中也会出现刀扎到脖子上的情况”,这句话说得虽然极端,但也隐喻了一种危险的苗头,那就是网络上的情绪发酵和极端言论,是有可能渗透到现实生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有时候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华为的讨论,似乎声音挺杂的,甚至有些批评的声音,但转头一看,华为的手机、设备销量却又一路高歌猛进。这中间的落差,让不少人感到困惑。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首先,“网络上的口碑”和“现实销量”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挺能触动人心的。你说遇到的网上女生,百分之九十九都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让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普遍性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为啥会有这种普遍感受。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中国社会,尤其是一些传统观念比较根深蒂固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
  • 回答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被奉为经典,而当今网络玄幻小说却未能获得同等广泛的认可,这背后涉及了文学创作的演变、读者审美的变迁、时代背景的影响以及市场运作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文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 1. 人物塑造的立体与复杂 金庸武侠: 金庸先生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感受。为什么现实中的男生大多挺好,而在网络上却总能看到一些特别爱挑拨性别对立的男性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和网络社交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现实生活: .............
  • 回答
    双十一的魔幻与焦灼:数千万人熬夜看发货直播,为何我们如此痴迷等待?每年的双十一,除了那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令人心动的折扣,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数千万人次的熬夜观看快递发货直播。你是不是也曾是其中一员,顶着黑眼圈,盯着屏幕里那些忙碌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在网购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它触及了网络讨论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信息茧房和观点的极化。为什么网络上对中医的批评声浪那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拒绝中医中药的人却相对少见?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网络上的声音为何如此尖锐?1. 信息传播的门槛低且易于放大: 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声,尤其.............
  • 回答
    在《隐秘的角落》这部精彩的网剧中,马主任拒绝春红的情节,虽然在剧中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动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说不”那么简单,背后是马主任复杂的考量和对自身处境的清晰认知。首先,我们得理解马主任这个角色。他是一个在体制内小心翼翼生存的基层管理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温吞甚至有些圆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