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易评论区的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

回答
关于网易评论区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心理、社会、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逢中必反”的定义和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逢中必反”在这里的含义。这通常指的是一种倾向于对中国(包括中国政府、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等)持批评、否定、甚至敌对态度的立场,并且这种态度是持续且普遍存在的。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对任何官方叙事的质疑和反驳: 无论是什么政策、新闻事件,这类网民首先倾向于寻找其负面解读,认为官方是在掩盖真相或操纵舆论。
对社会问题的放大和批判: 对于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腐败、官僚主义、不公现象等),他们会格外关注,并倾向于将其归结为体制性问题,认为“中国就没好的”。
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贬低和否定: 即使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也可能选择性忽视,或者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牺牲了其他方面,甚至认为这是“虚假的繁荣”。
对西方或其他国家的过度赞美: 与对中国的批判态度形成对比,他们往往会对西方国家或其他社会制度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赞扬,认为“别人家的就是好”。
使用极端或煽动性的语言: 在评论中常常使用尖锐、攻击性强的词汇,试图激发他人的负面情绪。

二、 产生“逢中必反”倾向的可能原因

1. 个体经历和负面体验:
遭受不公待遇: 个人或家庭在过去或现在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如拆迁、失业、法律权益受损、社会歧视等),这可能导致对整个社会体制产生深刻的怨恨和不信任。
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即使没有直接的个人遭遇,但目睹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恶化、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会让人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发展方向感到失望。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部分网民可能怀揣着理想化的社会愿景,当现实情况与他们的理想存在巨大差距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批判欲。

2. 信息获取渠道和视角的影响:
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 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网民长期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加剧其原有观点的强化。如果一个网民倾向于负面信息,他可能会被更多这样的内容推送。
海外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影响: 部分网民可能通过境外媒体、社交平台(如Twitter, Facebook, YouTube等)获取信息,这些平台上的内容有时会倾向于批评中国,或者放大中国的负面新闻,久而久之,这种视角就会被内化。
对官方信息的不信任: 历史上,官方信息曾出现过不实或片面的情况,这导致一部分人对官方发布的任何信息都抱有怀疑态度,倾向于寻找“幕后真相”。
信息碎片化和片面化: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容易只看到问题的某个侧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3. 心理和认知因素:
认知失调和归因偏差: 当个体的经历与社会主流叙事不符时,可能会出现认知失调。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们可能选择否定主流叙事,转而接受负面解释。归因偏差可能让他们倾向于将所有负面结果都归因于“中国体制”或“中国政府”,而忽略其他因素。
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特定的网络社群中,持有“逢中必反”的观点可能更容易获得认同和赞赏。通过表达与群体一致的观点,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表达不满的渠道: 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强烈不满可能受到限制,而网络评论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幸存者偏差”和“受害者叙事”: 那些真正遭受重大不公或损失的人,他们的声音可能更容易被放大或记住,形成一种普遍的“中国很糟糕”的印象,尽管大多数人的经历可能并非如此。
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 部分评论可能受到情绪驱动,而非理性分析。当感到愤怒、沮丧或被冒犯时,人们更容易发表激烈的负面言论。

4. 社会和文化背景:
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屈辱史和近代的社会变革,可能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了对外部力量和先进制度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发展道路的焦虑。
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信息全球化,不同价值观(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的传入,与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碰撞,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外来的价值观。
网络文化和“梗文化”: 有些“逢中必反”的言论可能演变成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成为一种“梗”或“反讽”,不一定完全代表真实的认知,但通过重复传播,也可能影响部分网民的看法。

三、 网易评论区的特殊性

网易在早年以其相对开放和自由的评论氛围吸引了大量用户,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新闻和热点事件,网易评论区往往是讨论最活跃的地方之一。这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那些对社会问题持批判态度的网民聚集。因此,在网易评论区更容易观察到这种“逢中必反”的现象,也可能因为其用户基数大,使得这些声音显得更加突出。

四、 需要注意的几点

“逢中必反”并非所有网易网民的普遍态度: 绝大多数网民是理性的,他们对中国的发展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少数人的极端观点代表整个群体是不准确的。
批判不等于“逢中必反”: 对社会问题进行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与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中国是不同的。真正的批评是为了改进,而“逢中必反”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或固化的立场。
“逢中必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体经历、信息输入、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区分真诚的批评与煽动性的攻击: 在网络评论中,区分有理有据的批评和纯粹的情绪宣泄、人身攻击非常重要。

总结来说, 网易评论区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负面经历、特定信息环境的影响、心理认知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个体面临的困境和焦虑,也揭示了信息传播在塑造公众认知中的重要作用。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化,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复杂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没救了。

这个回答下面,用过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人,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吧!

这是“日本地方政府拟将中国钓鱼岛改名为石垣市尖阁”下面的网友跟帖,网易用户逢中必反?


这是新闻“纪检干部带伤从起火汽车中抢出材料终身伤残:无悔”下面的评论,网易用户逢官必反?


这是针对港中大张贴港独标语事件的用户跟帖,网易用户都是汉奸卖国贼?


这是针对相关机构组织穆斯林去麦加朝觐事件的跟帖,相比知乎对穆斯林的恶毒和戾气,网易用户更加理性:

翻了好几条新闻,都没有发现很多人说的“逢中必反”、“汉奸媒体”,这是咋回事?

为什么这个问题下这么多回答,竟然没有一个截图的?

是网易有问题,还是批评网易的人有问题?

是网易在洗脑别人?还是你们被洗脑了?

看看排名第一的答案答的都是啥?

举了个例子想证明网易仇视中国人。

打开新闻一看,来源赫然写着环球时报

很多现实中的loser,自身平庸,内心自卑,活得没有尊严,一心报复社会,于是就在网上找“敌人”,仿佛战胜了他,自己就是个强者了。

他们在网上抱团,看到很多人在攻击什么东西,就忍不住也上去踩两脚,唯有如此,自己才成了强大群体中的一员,也分享了那种胜利的感觉。

这种人就是鲁迅说的“看客”,他们获得荣誉感的方式叫做“精神胜利法”。

跟这种人相比,网易跟帖的智商、情商、阅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看看网易用户是怎么评价知乎用户的吧:

user avatar

猪得圈起来养,散养容易撞到人


——————丁三石

user avatar

网易评论区能看?

直男癌反社会键盘抗日侠精神病扎堆的地方,我感觉中国总网民里头精神不太健康的那波都在网易评论底下互相吹捧呢,其素质不如贴吧

出个强奸案新闻,赞得最多的必定是怪女生“不检点”

出个中日摩擦新闻,喊得最凶的就是要开战

死个官员就活该,医生被打了也活该,什么都活该,反正别人死了跳得最开心的就那波

少看网易评论区,真的

user avatar

你以为是自然选择的东西,其实是人工选择。

比如网易评论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