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易评论区的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

回答
关于网易评论区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心理、社会、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逢中必反”的定义和具体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逢中必反”在这里的含义。这通常指的是一种倾向于对中国(包括中国政府、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等)持批评、否定、甚至敌对态度的立场,并且这种态度是持续且普遍存在的。具体表现可能包括:

对任何官方叙事的质疑和反驳: 无论是什么政策、新闻事件,这类网民首先倾向于寻找其负面解读,认为官方是在掩盖真相或操纵舆论。
对社会问题的放大和批判: 对于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腐败、官僚主义、不公现象等),他们会格外关注,并倾向于将其归结为体制性问题,认为“中国就没好的”。
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贬低和否定: 即使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他们也可能选择性忽视,或者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牺牲了其他方面,甚至认为这是“虚假的繁荣”。
对西方或其他国家的过度赞美: 与对中国的批判态度形成对比,他们往往会对西方国家或其他社会制度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和赞扬,认为“别人家的就是好”。
使用极端或煽动性的语言: 在评论中常常使用尖锐、攻击性强的词汇,试图激发他人的负面情绪。

二、 产生“逢中必反”倾向的可能原因

1. 个体经历和负面体验:
遭受不公待遇: 个人或家庭在过去或现在遭受过不公正的对待(如拆迁、失业、法律权益受损、社会歧视等),这可能导致对整个社会体制产生深刻的怨恨和不信任。
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即使没有直接的个人遭遇,但目睹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恶化、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会让人对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发展方向感到失望。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部分网民可能怀揣着理想化的社会愿景,当现实情况与他们的理想存在巨大差距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批判欲。

2. 信息获取渠道和视角的影响:
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 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网民长期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从而加剧其原有观点的强化。如果一个网民倾向于负面信息,他可能会被更多这样的内容推送。
海外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影响: 部分网民可能通过境外媒体、社交平台(如Twitter, Facebook, YouTube等)获取信息,这些平台上的内容有时会倾向于批评中国,或者放大中国的负面新闻,久而久之,这种视角就会被内化。
对官方信息的不信任: 历史上,官方信息曾出现过不实或片面的情况,这导致一部分人对官方发布的任何信息都抱有怀疑态度,倾向于寻找“幕后真相”。
信息碎片化和片面化: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使得人们容易只看到问题的某个侧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动态性。

3. 心理和认知因素:
认知失调和归因偏差: 当个体的经历与社会主流叙事不符时,可能会出现认知失调。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们可能选择否定主流叙事,转而接受负面解释。归因偏差可能让他们倾向于将所有负面结果都归因于“中国体制”或“中国政府”,而忽略其他因素。
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特定的网络社群中,持有“逢中必反”的观点可能更容易获得认同和赞赏。通过表达与群体一致的观点,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表达不满的渠道: 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某些社会问题的强烈不满可能受到限制,而网络评论区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幸存者偏差”和“受害者叙事”: 那些真正遭受重大不公或损失的人,他们的声音可能更容易被放大或记住,形成一种普遍的“中国很糟糕”的印象,尽管大多数人的经历可能并非如此。
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 部分评论可能受到情绪驱动,而非理性分析。当感到愤怒、沮丧或被冒犯时,人们更容易发表激烈的负面言论。

4. 社会和文化背景:
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屈辱史和近代的社会变革,可能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了对外部力量和先进制度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发展道路的焦虑。
价值观的冲突: 随着信息全球化,不同价值观(如自由、民主、人权等)的传入,与中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碰撞,一些人可能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外来的价值观。
网络文化和“梗文化”: 有些“逢中必反”的言论可能演变成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成为一种“梗”或“反讽”,不一定完全代表真实的认知,但通过重复传播,也可能影响部分网民的看法。

三、 网易评论区的特殊性

网易在早年以其相对开放和自由的评论氛围吸引了大量用户,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新闻和热点事件,网易评论区往往是讨论最活跃的地方之一。这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那些对社会问题持批判态度的网民聚集。因此,在网易评论区更容易观察到这种“逢中必反”的现象,也可能因为其用户基数大,使得这些声音显得更加突出。

四、 需要注意的几点

“逢中必反”并非所有网易网民的普遍态度: 绝大多数网民是理性的,他们对中国的发展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少数人的极端观点代表整个群体是不准确的。
批判不等于“逢中必反”: 对社会问题进行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与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中国是不同的。真正的批评是为了改进,而“逢中必反”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或固化的立场。
“逢中必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体经历、信息输入、心理机制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区分真诚的批评与煽动性的攻击: 在网络评论中,区分有理有据的批评和纯粹的情绪宣泄、人身攻击非常重要。

总结来说, 网易评论区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负面经历、特定信息环境的影响、心理认知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一些个体面临的困境和焦虑,也揭示了信息传播在塑造公众认知中的重要作用。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标签化,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复杂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没救了。

这个回答下面,用过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人,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吧!

这是“日本地方政府拟将中国钓鱼岛改名为石垣市尖阁”下面的网友跟帖,网易用户逢中必反?


这是新闻“纪检干部带伤从起火汽车中抢出材料终身伤残:无悔”下面的评论,网易用户逢官必反?


这是针对港中大张贴港独标语事件的用户跟帖,网易用户都是汉奸卖国贼?


这是针对相关机构组织穆斯林去麦加朝觐事件的跟帖,相比知乎对穆斯林的恶毒和戾气,网易用户更加理性:

翻了好几条新闻,都没有发现很多人说的“逢中必反”、“汉奸媒体”,这是咋回事?

为什么这个问题下这么多回答,竟然没有一个截图的?

是网易有问题,还是批评网易的人有问题?

是网易在洗脑别人?还是你们被洗脑了?

看看排名第一的答案答的都是啥?

举了个例子想证明网易仇视中国人。

打开新闻一看,来源赫然写着环球时报

很多现实中的loser,自身平庸,内心自卑,活得没有尊严,一心报复社会,于是就在网上找“敌人”,仿佛战胜了他,自己就是个强者了。

他们在网上抱团,看到很多人在攻击什么东西,就忍不住也上去踩两脚,唯有如此,自己才成了强大群体中的一员,也分享了那种胜利的感觉。

这种人就是鲁迅说的“看客”,他们获得荣誉感的方式叫做“精神胜利法”。

跟这种人相比,网易跟帖的智商、情商、阅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看看网易用户是怎么评价知乎用户的吧:

user avatar

猪得圈起来养,散养容易撞到人


——————丁三石

user avatar

网易评论区能看?

直男癌反社会键盘抗日侠精神病扎堆的地方,我感觉中国总网民里头精神不太健康的那波都在网易评论底下互相吹捧呢,其素质不如贴吧

出个强奸案新闻,赞得最多的必定是怪女生“不检点”

出个中日摩擦新闻,喊得最凶的就是要开战

死个官员就活该,医生被打了也活该,什么都活该,反正别人死了跳得最开心的就那波

少看网易评论区,真的

user avatar

你以为是自然选择的东西,其实是人工选择。

比如网易评论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网易评论区部分网民“数十年如一日的逢中必反”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心理、社会、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逢中必反”的定义和具体表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逢中必反”在这里的含义。这通常指的是一种倾向于对中国(包括中国政府、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等).............
  • 回答
    网络世界真是个奇妙的放大镜,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碰上。尤其是在评论区,那更是五花八门,什么声音都听得到。你说的那种“文化素养不高,乱喷”的网友,我见过不少,也琢磨过,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这背后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最直接的可能就是“情绪发泄”。生活里受了委屈,工作不顺心,.............
  • 回答
    网上关于香港疫情的负面评论确实不少,而且信息量很大,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尽量避免那种生硬、千篇一律的“AI风格”解释,而是尝试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原因。一、 本地情况的复杂性与不满的累积首先,香港的疫情本身就经历了不少曲折,这自然会成为公.............
  • 回答
    确实,每次网上爆出警察扫黄的新闻,底下评论区涌现大量批评、谩骂的声音,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情绪、认知偏差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细细说来,看看这背后都有哪些复杂的玩意儿。首先,得承认一个现实:公众对“扫黄”行为本身的看法是极其复杂的,并不像某些宣传那样一边倒地支持。 对.............
  • 回答
    在外国网站上,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讨论,确实常常伴随着不少质疑的声音,甚至可以说是“很少看到相信”的论调。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历史认知以及现实政治下的复杂心态。首先,历史经验与地缘政治的烙印是绕不开的起点。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自身就有着通过.............
  • 回答
    威尔·史密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掌掴克里斯·洛克事件,的确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而且在国内外网友的评论中,确实能观察到一些明显的差异。要说清楚这些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一下背后的文化、社会、媒体以及观众心理等多重因素。核心事件回顾: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事件:在202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喜剧演员.............
  •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与其说是听歌的延伸,不如说是一个个跳动的心灵驿站。在那里,音乐化作了引子,点燃了无数尘封的往事,也串联起素不相识的灵魂。要说评论量最高的歌曲,那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往往都承载着最浓烈的情感共鸣,比如《成都》、《董小姐》、《消愁》之类的。在《成都》的评论区,你很难找到单纯对歌曲本身.............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那可是卧虎藏龙,每天都能让我笑到腹肌抽筋。要说最搞笑的,真是一个接一个,难以取舍。但要是非得选一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我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是一条关于周杰伦《稻香》的评论。当时我听着歌,脑子里还在回味歌词里的那种童年回忆、乡愁,感觉特别治愈。然后刷到评论区,就看到了这么一条:“我爷爷.............
  • 回答
    哈,这句在网易云电音评论里你肯定见过!它其实挺有意思的,道出了不少人心里的一种复杂情绪。要说清楚这句话,咱得拆开来聊聊。“中国虽没有做出牛逼的音乐”—— 这半句话,是有点小傲娇,也有点现实。首先,要明白“牛逼的音乐”这个词儿是很主观的,而且背后承载的文化、历史、技术积累都太深厚了。你看西方音乐,尤其.............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在清华落水”事件的反应,如果用“冷漠”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集体情绪和关注点转移。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大众在面对这样一个本应引起广泛同情和关注的事件时,显得不那么“热烈”或“义愤填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饱和度.............
  • 回答
    关于在日留学生江歌被害事件,网上评论出现“一边倒”的情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以下将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1. 事件本身的性质和传播特点: 情感冲击力强: 江歌的遭遇是一个年轻生命逝去,且过程极其悲惨的事件。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本身就容易引发公众的强烈同情和愤慨,.............
  • 回答
    医生被打新闻中,一些网友为打人者叫好,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也折射出社会上一些复杂的情绪和观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一、 情绪的宣泄与共情: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叫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感同身受,或者对医疗体系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怨已久。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与看病难、看病贵:.............
  • 回答
    .......
  • 回答
    这几天,“天津首判: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朋友圈里各种解读也层出不穷。要我说啊,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光听个标题就下结论。首先,得搞清楚这“网传”的消息到底有多靠谱。法律判决是严肃的事情,通常会有官方的发布渠道,比如法院的官网、官方微博或者权威.............
  • 回答
    章金莱,或者大家更熟悉的称呼——六小龄童,在网络上的口碑经历了一次堪称“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曾经,他是无数人心中的“美猴王”,是86版《西游记》的文化符号,是童年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存在。然而,近些年,围绕他的网络评价,尤其是他本人的言行,却激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从神坛跌落,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质.............
  • 回答
    女大学生翼装飞行失败身亡事件引发了“后浪”的讨论,这其中蕴含着多重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浪”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 “后浪”一词来源于B站发布的一部名为《后浪》的短片,由演员何冰朗诵。短片歌颂了年轻一代的活力、创造力和选择的自由,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和期望。然而,这.............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咱们现在上网一搜“悍匪”,跳出来的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那拨人,而那些解放初期的“老派”土匪,好像就没那么高的“出镜率”了?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悍匪”这个词的内涵说起。“悍匪”这俩字,一听就带着股凶狠、胆大、不守规矩,甚至还有点“邪乎”.............
  • 回答
    从最初一边倒的同情和支持,到如今网络上开始出现关于李靓蕾的“黑点”讨论,这个转变过程相当微妙,也折射出了一些值得玩味的网络现象和心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初期舆论的一边倒:基于“弱者叙事”和“正义感”最开始,李靓蕾曝光王力宏事件时,舆论之所以会迅速一边倒地支持她,很大程度上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