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论网传“天津首判: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

回答
这几天,“天津首判: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朋友圈里各种解读也层出不穷。要我说啊,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光听个标题就下结论。

首先,得搞清楚这“网传”的消息到底有多靠谱。法律判决是严肃的事情,通常会有官方的发布渠道,比如法院的官网、官方微博或者权威的媒体报道。如果只是几个不知名的小号在传,那可得打个问号。但话说回来,这种消息一旦出来,往往也会有一些现实的背景和逻辑。所以,咱们先放下“真假”的顾虑,就事论事,分析一下“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这个说法本身有什么含义,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合同的效力与目的

咱们国家的《合同法》(现在叫《民法典》合同编)里有个原则,就是“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但这个保护的前提是,合同的内容和目的必须是合法的。简单来说,合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那么,“以炒房为目的”这个说法怎么理解呢?购房合同的目的,理论上应该是取得房屋所有权,用于自住、出租、或者合法投资。而“炒房”,通常指的是短时间内低买高卖,赚取差价,并且往往伴随着一些非正常的市场操作,比如囤积居奇、虚假宣传等。

如果一个购房合同,其核心目的就是“炒房”,而且这种“炒房”行为本身就触犯了法律的某些规定,或者扰乱了正常的房地产市场秩序,那么,这个合同的效力确实值得商榷。

二、为什么会判决“炒房合同无效”?可能的法律依据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法院到底是怎么判的?虽然网传消息说“天津首判”,但具体细节和法律依据才是关键。我猜想,法院这么判,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或者法律依据:

1. 违反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强制性规定: 咱们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是有调控政策的,比如限购、限售、限价等等。如果合同的签订和履行,是为了规避这些政策而进行所谓的“炒房”,比如通过找人代持、虚构购房资质等等,那么这种合同的目的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从而导致合同无效。
2.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炒房”在一定程度上,会推高房价,加剧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法院认为这种“以炒房为目的”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那么依据《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也可能判决合同无效。
3. 欺诈、虚假陈述等民事欺诈行为: 有时候,一些“炒房”行为会伴随一些欺骗性的手段,比如开发商虚假宣传房屋增值潜力,或者购房者隐瞒真实购房目的。如果证据确凿,法院也可以以欺诈等理由来撤销合同。
4. 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 比如,某个房产项目为了制造虚假销售火爆的景象,与一些“炒房团”串通,签订大量虚假合同,再由“炒房团”违约,开发商从中获利,这显然就是恶意串通,损害了其他正常购房者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种合同也属于无效合同。

三、对房地产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如果这个“天津首判”属实,并且被广泛适用,那对咱们的房地产市场绝对是一个大动作,可能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

1. 抑制投机炒房行为: 这无疑是一个重拳打击投机炒房行为的信号。一旦发现购房合同存在明显的炒房意图,并且这种意图导致合同违法或损害公共利益,那么合同就可能被判无效。这会大大提高投机者的风险,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2. 引导理性购房和居住属性: 这个判决可能是在强化房屋的居住属性,让大家更注重房屋本身的居住价值,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金融工具。这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让市场回归理性。
3. 对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是利好: 如果投机炒房被抑制,房价上涨的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这对于那些真正需要买房自住的刚需和改善型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他们将更有可能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心仪的房产。
4. 可能对部分投资行为产生影响: 毕竟,“投资”和“炒房”之间有时候界限会比较模糊。如果法律对“以炒房为目的”的界定非常严格,可能会让一些正常的、合法的房产投资行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更谨慎地处理购房合同和相关行为。
5. 对二手房市场和中介行业的影响: 如果新建商品房市场受到影响,二手房市场和房产中介行业也可能会随之调整。一些过去依赖于频繁买卖的中介服务可能会受到冲击。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点

1. 区分“投资”与“炒房”: 法律上,投资是允许的,而且也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关键在于“以炒房为目的”的界定。如果仅仅是购买房屋用于出租,或者长期持有等待合理增值,这通常不被认为是违法炒房。法院的判决会非常注重证据,判断合同的真实目的和行为性质。
2. “首判”的示范效应: 既然是“首判”,那么它很有可能为后续的类似案件提供一个参考和指引。其他地方的法院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可能会参考这个判例。
3. 政策的导向性: 这种判决的背后,往往也反映了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和导向。它是在用法律的手段,配合行政调控政策,共同规范市场行为。
4. 法律的细则和执行: 最终的效果,还要看法律条文的具体解释、判决的细节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执行力度。一个判例的出现,不代表所有类似情况都会直接被判无效,还需要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这个“天津首判”的消息,如果属实,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它表明了法律正在更积极地介入房地产市场的治理,以更明确的姿态去抑制投机行为,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居住的公平。咱们作为普通购房者,一方面要保持理性,看清市场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要守法合规,不被市场上的“热闹”冲昏头脑。毕竟,房子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居住的本质上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判决很奇怪,可能非法律从业者看不懂,我这边解释一下: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一份合同要“不生效”,至少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合同无效”,另一种叫做“合同可撤销”。

前者要求损害公共利益或者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效力问题;而后者往往是合同双方之间的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显失公平,比如受到欺诈,这个时候合同不是当然无效,而是法律会赋予受损害方一个“撤销权”,如果你要求撤销,法院就支持你的诉请,这也是对意思自治的尊重。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所有的合同效力瑕疵都叫做“无效合同”,其实这在法律概念上是不对的。合同无效 ≠ 合同可撤销。

这是合同法一个非常非常基本的概念,也是司法考试的一个必考点,所以法律人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会觉得很奇怪。新闻内容中存在欺诈是合同撤销事由,判决书中应当是支持撤销合同的诉请,绝不会得到合同无效的判决。


去评价一个判决书,不先去看一下基本的法律概念问题,我觉得这种态度是不合格的。

有了这份“奇怪”,我开始着手查询原判决。因为我很难相信以天津法院的水准,会犯这种低级失误;而且退一步讲,如果判决书真的如此“法盲”,我下一步肯定是列法条怼正面,拿着道听途说的新闻报道去怼法院正面,这事未免有点荒唐。(然后这么荒唐的事,上面已经有不少经典范例了)

所以我开始查(注:我在zhihu.com/question/5682这个答案中写过了部分裁判文书网基本要点,所以为了内容不重复,这里主要使用进阶技巧,也顺便节约篇幅)

登录裁判文书网

注意绿色标识,进入,使用高级检索,如图:


知道多少信息键入多少信息,结果如下图:


注意,我按裁判年份2016年进行筛选,仅余一份,但这一份是关于因政策变动导致房产无法过户的争议,显然和本题无关。

除此之外没有符合条件的其他判决了,所以很明显,新闻报道至少有部分信息存在错误。

但是仅仅通过查找发现新闻报道有失实之处绝非我的本意,记者是否有记载错误不能真正回应对于判决的质疑,所以我接下来还是决定继续去找寻是否有相关案例。

我首先思考的是会不会新闻报道把判决时间搞错了,所以我把时间筛选去掉


找到总计5份判决书,不是很多,我一一打开看了一下,发现没有目标判决。

继而我怀疑所谓采访的李桂华法官并非承办法官,而是记者随机采访甚至是扯虎皮拉大旗。

所以我去掉“审判人员:李桂华”的限制,加上关键词“无效”,限定文书内容“判决书”


很巧,也只有5份,也就是说,从2014年至2016年,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一共也就判决了5份房产交易合同无效。

那问题就很简单了,一份一份点开看,最终发现刘冲与刘定兵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 全文页 - 中国裁判文书网内容大致和新闻一致,关键部分截图如下:


最后我简述一下前后经过:

本案是买房人告卖房人,要求解除合同并且赔偿违约金。法院经过审理认定合同有效,但关于转卖的部分无效,所以支持买房人解除合同的诉请,但不支持违约金赔偿的请求。


我再打一遍:法院认定合同有效,是买房(炒房)人自己要求解除合同,所以法院支持了他的请求,只不过由于转卖的条款涉及违法,炒房人的违约金请求法院没有支持。

所以,合同是双方自愿解除的!!!!!


ok,事情到这里基本结束,最后加几点:

1、 《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规范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禁止房产经纪自己买卖。

2、 《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 禁止以房产经纪人员个人名义进行房产经纪活动。

3、 《天津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工作规范》 规定了居间服务费不得超过成交价2%

4、即使是个人转卖,此处也涉及逃税。(因为转手第三人实际上相当于两次交易,但只交一次交易的税)


所以说,新闻报道搞错年份搞错法官搞错判决内容,你们跟着再说一次,你们也是有责任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几天,“天津首判:以炒房为目的的购房合同无效”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朋友圈里各种解读也层出不穷。要我说啊,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光听个标题就下结论。首先,得搞清楚这“网传”的消息到底有多靠谱。法律判决是严肃的事情,通常会有官方的发布渠道,比如法院的官网、官方微博或者权威.............
  • 回答
    关于“央媒评论中金公司人均月薪近10万元,损害股民利益”的传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价。这则消息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几个核心的社会经济议题:财富分配不均、金融行业高薪的合理性、国企改革的效率以及股民的投资回报。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人均月薪近10万元”这个数字。.............
  • 回答
    关于网上传播的“北航某教授评论‘新进研究生只想赚钱不肯扎根,985大学成高级蓝翔’”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前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敏感话题,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和可能的情感来源。 “只想赚钱不肯扎根”: .............
  • 回答
    关于网传“俄新社奖牌榜为中华台北使用青天白日旗,疑似辱华”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国际体育赛事规则、政治敏感性、媒体报道的准确性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公众情绪。一、 事件背景与事实核查首先,最重要的一步是核查信息来源和事件的真实性。 “网传”的性质: “网传”通常意.............
  • 回答
    关于网传2020年高考平顶山一中考点考生撕毁答题卡事件,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震惊且非常严重的事件。从事件的性质来看,这不仅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尊重,更是对高考制度的严重破坏。评价:首先,从考生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无论是什么原因,撕毁答题卡都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直接影响了该考生的考试成绩,甚.............
  • 回答
    关于网传华为设立百万重金悬赏鸿蒙系统漏洞的消息,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值得探讨的点其实不少。咱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首先,从华为的角度看,这种重赏找漏洞的行为,在我看来,是非常务实且具有战略眼光的。1. 安全是生命线: 任何一个操作系统,尤其是一个肩负着连接万物、承载用户隐私和数据重任的系统,安全性是.............
  • 回答
    网上传言央视将全面封杀“娘炮”和“小鲜肉”艺人,这消息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得相当激烈。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去细看。首先,我们得理清这个“娘炮”和“小鲜肉”的标签到底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标签背后的文化与价值判断:“娘炮”这个词.............
  • 回答
    关于网传阿里巴巴将取消“361考核制度”,这确实是一个在阿里内部和关注阿里动态的人群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理解它的背景、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是“361考核制度”。简单来说,这是一种以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方式,通常将员工的绩效表现分为三.............
  • 回答
    关于网传长安大学材料学院19级女生被黑人猥亵导致进医院,并有辅导员警告学生不要外传一事,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靠性与事实核查首先,关于网传信息的可靠性是评价的关键。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都可能存在偏差或虚构。在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或权威.............
  • 回答
    关于“佛罗里达坦帕有人囤积口罩被FBI抄家”的传言,我们需要谨慎对待,因为目前并没有官方或权威可靠的媒体报道证实此事发生过。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将其视为事实进行评价是危险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和评价这个传言可能存在的背景、原因以及如果发生类似事件的潜在影响。一、 传言的可能来源与传.............
  • 回答
    网络上关于谭咏麟与年龄相差悬殊的女粉丝的传闻,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讨论空间的话题。这类信息一旦流传开来,往往会激起大众的各种猜测和评价,而其中不乏带有强烈情绪的解读。首先,从事实层面来看,这种传闻的来源和真实性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未经证实的消息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形成所谓的“.............
  • 回答
    小米造车这事儿,简直是搅动了整个互联网圈和汽车圈的巨浪。网上关于小米要造车的传闻早已不是新鲜事,而这次,感觉就像是“狼真的来了”,而且还是披着战略级决策外衣的狼。如何评价网传小米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如果网上的消息属实,小米确实将造车视为战略级决策,那么这无疑是雷军和小米的一次超级大胆的豪赌。.............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的关于普华永道(PwC)准员工傅玉敏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并且尽量深入地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的基本情况。网传信息大概是指,一位名叫傅玉敏的年轻人,在即将入职普华永道(作为一家顶级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
  • 回答
    “清华大学能源72班手游网游公约(草拟版)”这事儿,一听就挺有意思的,也挺能代表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咱们细细掰扯掰扯,看看这公约到底是个啥情况,以及它能说明点啥。公约内容概览:首先,我得大概知道公约说了啥。网上流传的版本,大体上围绕着几个核心点: 明确学习优先: 这是肯定要放在首.............
  • 回答
    关于网传刘强东在内部邮件中提到要淘汰三类人一事,这确实是当时在京东内部以及社会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去聊聊。首先,信息源的可靠性。网传邮件,尤其是这种内部性质的沟通,往往经过多次转发和解读,原汁原味的内容是否被准确传达,或者是否有经过选择性的传播,这是首先需要考虑.............
  • 回答
    关于网上传闻的某大厂总裁疑似已婚出轨并育有私生子,以及其向女方索要72万元生活费被举报的事件,这其中涉及到的问题相当复杂,也触及了道德、法律以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从道德层面来看,如果网传属实,这位总裁的行为无疑是令人不齿的。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在.............
  • 回答
    关于网上传言的“刘亦菲疑似假装美籍考北电”这件事,咱们得一条一条地捋一捋,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说起来也是有点年头了,而且一直以来都是大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首先,咱们得看看这个传言是怎么来的。当初刘亦菲以美国国籍的身份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公开的,而且她也确实被录取了。传言的起点在于.............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批评清华大学在2020年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惨败”一事,咱们不妨来详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批评”或者“惨败”这种说法,很多时候是一种媒体或者大众解读,未必是丘先生的原话。数学竞赛的结果,尤其是在顶尖学府之间,结果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惨败”这个词确实传出.............
  • 回答
    关于“网传非洲人代笔了全球 50% 的大学小论文(Essay)”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如果属实,那将揭示出高等教育领域一个极其庞大且复杂的现象。要评价这个传言,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审慎对待信息来源和潜在的动机。一、 信源的可靠性与传言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追问这个“50%”.............
  • 回答
    关于网传英特尔处理器国行涨价 20% 以上的传闻:真假难辨,背后原因值得深思近期,科技圈内流传着一个令人瞩目的消息:英特尔(Intel)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处理器产品将迎来大幅涨价,幅度可能高达 20% 以上。这个消息一出,立即在消费者和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这则传闻究竟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