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知错就改的就是好同志
可能会改成262考核。
加大社会人才输送力度。
首先强调本文仅基于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说361之前,我们首先得说一下271。
从阿里离职的员工中,无论是前CEO卫哲还是前总政委张俊丽,都会大谈271。
这说明271在阿里巴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71是怎么玩的呢?
阿里巴巴的员工绩效得分,主要就三个级别,3.25,3.5和3.75。
3.25占10%,属于“留司查看”类型,没有年终奖也不加薪,爱干不干,连续两年3.25就直接劝退了。
3.75占20%,属于“明星员工”类型,会得到较高的加薪幅度或者晋升,至于奖金,据说这20%的人拿团队所有奖金的一半以上。
3.5占70%,属于“普通人”类型,会得到正常的加薪和奖金。
首先是末位淘汰,把小白兔给淘汰掉,也就是淘汰末尾的10%。
其次是留住精英,把大量资源和利益都堆给公司的精英层,保证友商都开不出这样的价位,那员工想要跳槽就会面临一个窘境,往哪里跳都会降薪,最后无路可走,只能选择留下来。
最后是给普通人一个希望,让他们发现成为精英能够得到大量的回报,投入产出比惊人,于是就会逼迫普通人站队,你要么内卷,向上竞争,要么就走向淘汰。
请大家记住一句话:穷逼公司是搞不起271的。
如图所示,搞271的A公司和搞361的B公司如果都是预算平均工资为1.38X,就会得到两个不同的收入分布表。
然后A公司就会惊奇的发现,自己虽然保住了前20%的人才,但是绩效3.5分的中间档次正在加速流失。
因为绩效3.5分的人发现自己的收入是X,而自己去B公司应聘可以达到1.17X的收入水平。
特别是绩效3.5分中的头部人才,发现自己去B公司应聘竟然可以达到2X的收入水平。
结果:
(1)绩效3.5分中的头部人才纷纷跳槽B公司。
(2)绩效3.5分中的中下层次的人才跃跃欲试,其中相对优秀的就跳槽到了B公司。
(3)由于(1)和(2)的发生,A公司出现了人才断层。
人才断层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决策层会因此失去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为前20%的明星员工会威胁公司,不给我升职加薪,我就跳槽。
由于人才断层了,公司决策层根本不敢赌,因为如果这些精英骨干离职,由于人才断层,没有替补队员可以上,剩下的员工都是跳槽都没有人要的乌合之众和散兵游勇,不堪一击,难当大任。
决策层的权力就会向下转移到这些明星员工的头上,明星员工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服气我可以跳槽啊。
为什么有的高管犯了错又不能处理啊?
换不掉啊!
此时的明星员工哪还是什么明星员工呢?
那就是割据的军阀啊。
一个军阀割据的公司能有长期战斗力吗?
回到刚才那个话题:穷逼公司是搞不起271的。
那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搞得起271呢?
如果有一家C公司,它的平均工资水平比行业高了20%,这时候,绩效得分3.5这个档次的人才的平均工资才能略高于B公司,这才能保证C公司3.5分的人能够得以留存。
然而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因为C公司3.5分的头部人才拿1.2x的,还是会去投靠B公司拿2x。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C公司3.5分的收入起码要达到1.6X,此时3.5分的头部人才就会考虑,我正常跳个槽本来就可以有30%的涨薪幅度,那就达到2.08X了,还比2X高,我凭什么要去B公司?我为什么不在自己公司争取下往上,去拿那个4.8X的工资呢?
此时,C公司在薪酬数据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天下无敌了。
3.5分的头部人才有机会跻身3.75的,一定不会跳槽。
3.5分中没机会跻身3.75的,同时有实力竞争B公司前30%的人才,有一部分因为内部矛盾,跳槽去了B公司。
剩下的3.5分人才,工资比B公司高多了,根本看不上B公司的普通薪酬。
甚至连留司查看的最后10%的待淘汰人员都会跟着内卷起来,因为1.12X的薪酬水平也远超B公司同档次的0.8X薪酬,跟高一个档次的1.17X也相差无几,不失业就是胜利。
然后3.25内卷让3.5产生了危机感,3.5内卷让3.75产生了危机感。
整个公司一片焦虑,但是公司业绩蹭蹭蹭往上涨,决策层直呼岁月静好,人间值得。
但是与此同时,你会发现,271要达到必胜,必须要支付比同行平均水平高60%的薪酬支出,这真不是普通公司能够负担的一笔支出。
一个公司正在扩张规模的时候,使用271效果非常好。
1、扩张期头部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你工资开的不高的话,谁愿意跟你一起奋斗下去呢?所以用271的绩效方式可以把普通员工的部分工资移花接木接到头部人才那儿,保证头部人才不流失。
2、至于那些普通员工,本来忠诚度就不高,能力也不强,来来去去很正常,有人干活儿就行,不讲究,招到人替代就行。
3、扩张期不用过度考虑人员成本,因为钱很多,人很少,规模小。省钱没用,规模做不上去就只能耗死,还不如拼命用钱,扩张规模。人力成本有多高并不重要,投资人在乎的是你增长的快不快。
上市之后,阿里的钱包鼓鼓的,招聘要求开始变高了,人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这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高端人才的密度开始变高了。
这时候再使用271去考核,会发现有一部分排名在20%-30%的也非常优秀,属于次顶级人才,如果把他们排除在明星员工之外,这部分次顶级人才完全有能力去其他公司当顶级人才,这样员工就会持续流失。
俗称搞内斗。
当公司调整为361的时候,次顶级人才也被囊括在明星员工范围内。
蛋糕切对了,天下就太平了。
1、人才密度进一步提高了,这时候总不能搞451吧,451的话,大家差距不大,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2、阿里的扩张期结束了,没找到新的增长点,又受到了政策性打击,可能要开始考虑战略收缩了。毕竟像字节跳动、拼多多,薪酬水平比阿里还高,阿里跟进乏力了。
3、大蛋糕已经切完了,刀耕火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此时要增加产出,必须要精耕细作,每个业务单元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要设计个性化的绩效考核方式,才有利于资本能榨干净每一滴油水呀。
4、末尾淘汰失效了。当有人离职,领导就给他打个3.25,然后就保住了团队所有的人。当招聘的时候,领导就招一个能力不太行的人回来,专门背锅,到了年底,骗他说,新人嘛,打个3.25好不好,第二年继续3.25,淘汰走人。新人也没办法,因为他确实没有其他人优秀。领导继续招个能力不行的,周而复始,只是为了维护规则,而浪费钱。
5、说到底,大家内卷已经卷不动了。
我不禁又想起卫哲的那篇文章:
总感觉阿里巴巴,早已不是当年的阿里巴巴。
往宽松改成451、4231,还是往严厉改成442、352甚至433、3223?
互联网野蛮生长的黄金十年过去了,
作为基础设施,他们的利润边界会向正常回归,
相应地,是否361考核不是关键,
反正肯定要加强内部淘汰减员增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