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关闭评论功能,在有的答主手中反而会助长网络暴力?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情况下,即使答主发布了不当言论或带有偏见的观点,普通用户仍然可以通过评论进行反驳、质疑、补充信息、纠正错误。这些评论虽然不一定能改变答主的想法,但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制衡”,让不实或攻击性言论暴露在阳光下,并有可能被其他读者看到并采信。
答主独享“话语权”: 当评论功能关闭后,答主发布的内容就成了一个单向输出。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担心立即受到来自其他用户的质疑或反驳。这使得答主拥有了几乎绝对的“话语权”,他们可以塑造一种单一的叙事,而其他声音很难进入或与之抗衡。
“沉默的螺旋”效应加剧: 在评论区开放时,即使不直接参与评论,看到有人反驳也可能鼓励更多人发出不同声音。但当评论被关闭后,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用户会发现自己无法发声,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选择沉默,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答主观点的“主流”地位,即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或带有偏见的。

2. 允许答主单方面“定义”和“攻击”,将网络暴力转化为“内部惩罚”:

“拉黑”成为唯一的反制手段,且易被滥用: 当答主关闭评论后,普通用户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看,或者如果他们的账号被答主“拉黑”,就无法再看到答主的内容或与其互动。然而,许多答主会将“拉黑”功能视为一种“清理”异见的工具,而非用于过滤真正骚扰或辱骂的评论。
“拉黑”可以被视为一种变相的“禁言”: 答主可以通过“拉黑”功能,阻止那些对其观点提出质疑或不同意见的用户看到其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单方面的“禁言”,剥夺了被拉黑用户的发言权和知情权。
将攻击行为“内化”和“合法化”: 传统的网络暴力可能表现为直接的辱骂、人身攻击等。但在这里,网络暴力可能以一种更隐蔽、更“合理化”的方式出现。例如,答主可以通过其内容暗示某些群体是“错误”的、是“无知”的,然后通过关闭评论,阻止这些群体为自己辩护。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是在鼓动或暗示其他支持该答主的读者进行非公开的攻击,或者至少是在心理上强化了对被攻击群体的负面认知。
“举报”机制的局限性: 即使普通用户可以举报,举报的成功率以及平台对举报的响应速度和力度也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时候被攻击者需要收集证据,但如果评论功能被关闭,证据的收集和展示将变得更加困难。

3. 助长了“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

内容过滤和信息筛选变得更容易: 答主可以通过关闭评论,避免听到那些可能挑战其既有认知或使其感到不适的声音。他们可以只接触到那些认同自己观点、甚至继续赞扬自己的读者,从而形成一个“回音室”。
极端观点更容易被强化: 在这种“回音室”效应下,答主的极端、片面甚至错误观点更容易被放大和强化,因为没有外部的声音来对其进行平衡或质疑。这反而会使得一些带有偏见或歧视性的言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加剧社会群体间的隔阂: 当答主能够轻易地将不同意见者“排除”在外时,不同观点群体之间就难以产生有效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加剧了社会群体的隔阂和对立,这本身也是网络暴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4. 模糊了“答主”与“平台”的界限,使得平台难以有效地监管和干预:

“个人空间”与“公共讨论”的混淆: 虽然知乎允许答主关闭评论,但其内容仍然是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传播,并对广大用户产生影响。关闭评论功能,实际上是模糊了个人“表达权”和公共“讨论权”的界限。
平台责任的规避: 答主关闭评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其内容可能引起的争议和负面反响,将责任推卸给“用户自己不理解”或者“用户攻击我”。而平台如果仅仅依赖于用户举报,而没有更主动的审查机制,就可能无意中为这种“隐性”的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
难以界定“网络暴力”的行为: 如果答主的内容本身就带有歧视性或攻击性,但其又关闭了评论功能,那么如何界定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网络暴力就变得更加困难。是被攻击者无法回应,还是答主引导了其粉丝进行攻击?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一个答主发布了一篇对某个少数群体进行污名化或误导性解读的文章。

在评论区开放时: 其他用户可能会立即在评论区指出文章中的事实错误、逻辑漏洞,甚至直接谴责其歧视性言论。这些评论可以帮助其他读者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并可能对答主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评论区关闭时: 该答主可以发布文章后,立即关闭评论。文章中的不当言论就直接呈现给读者,没有任何即时性的反驳或纠正。支持该答主观点的读者会觉得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印证,而反对者则因为无法发声而感到沮丧或被排斥。更糟糕的是,该答主可能在后续的动态或私下场合鼓励其粉丝“去某某地方”表达“正义”的批评(但这种行为可能更接近于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或者仅仅是继续传播其带有偏见的观点,而不需要面对任何直接的反对声音。

总结来说,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使得一部分答主获得了“单向输出”的权力,剥夺了普通用户的对峙和澄清渠道,并将“攻击”行为从公开的言论对峙转化为隐性的“排除”和“筛选”。这不仅助长了“回音室效应”,使得极端观点更容易被强化,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将网络暴力从直接的谩骂,转化为一种更隐蔽的“群体性压制”和“话语权垄断”,使得被攻击者在平台内部失去发声和反驳的机会,从而在事实的呈现和舆论的形成上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关闭评论挺好的啊。

知乎本来就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陌生的提问者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回答。在这个过程里并不需要评论。

不同的读者看过了回答,觉得赞同或者不赞同,知乎也提供了最简单的办法表达自己的态度,那就是赞同或者反对。在赞成或者反对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控评的可能。

即使你觉得反对还不够,知乎还提供了“实名反对”的功能,你可以在话题里发表一个自己的回答表达自己对其他答案的反对。我刚开始用知乎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实名反对”的回答。

那到底什么人需要评论功能呢?大概就是看了别人的回答之后“不吐不快”但有没有耐心组织语言去实名反对的人。这种人我觉得最需要的还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如果觉得“网络嘛,还不就是看个爽?爽了就夸一句,不爽就骂一句!骂完完。”那这种朋友为什么不去更快意恩仇的平台呢?骂红了还能带货卖螃蟹呢。

还有就是不吐不快,但又无法组织语言,没法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朋友。对这类朋友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顺便想想怎么理清自己的思路。而这么做最好的起点就是“做起来!”

“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我就先发一个反对的回答。“为什么别人不理我?”“我到底哪说的混乱?含糊?”那我再编辑一下!

如此反复很快你就会发现拥有正常阅读能力的网友还是大多数。

所以关闭评论功能依我看未必是坏事,觉得不愉快的网友还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如此依赖这个功能。

user avatar

关闭评论这个功能很难说,因为各大网站都有关闭评论的功能,也不好说对或者错。但如果某些人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反驳别人的质疑,就选择关闭评论的话,确实是有一些助长网络暴力的行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关闭评论功能,本意是为了净化社区环境,减少低质、攻击性言论的传播。然而,在某些答主手中,这一举措却可能意外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这背后存在着一些复杂且令人担忧的逻辑链条。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1. 剥夺了“对峙”和“澄清”的平台,弱化了普通用户的制衡力: 原有的制衡机制失效: 在评论区开放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娱乐话题的增多,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这背后既有平台自身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想要透彻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平台属性的演变与用户群体的扩充是根本原因。 知乎起初以“认真、专业、深度”的知识分享社区自居,吸引了大量高学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知乎上关于量化交易讨论的一个挺有趣的侧面。仔细想来,确实在量化交易这个话题下,关于美国、欧洲或者其他成熟市场(比如日本、新加坡)的讨论和案例分享会更常见,而中国A股的实操案例和深入分析则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市场成熟度与数据可得性: 历史悠久.............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农民和农业的回答确实不如其他一些热门话题那样层出不穷,而且往往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待提升。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原因也挺多。首先,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来源的局限性是挺大的一个因素。 多数用户群体与农业的距离:知乎的用户群体,从早期到现在,整体的社会背景、职业构成,更多的是偏向互联网、科.............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患关系的主流舆论确实常常倾向于理解和支持医生,这背后有几个深层次的原因,并非简单地概括就能道尽。首先,要明白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其用户群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理性思考的特质。在讨论医患关系这类复杂议题时,用户往往会主动去了解医学知识、医疗流程以及医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读者对两位武侠巨匠作品的感受。要说清楚为什么知乎上关于金庸小说的问题比古龙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既有作品本身的特点,也有读者群体和平台生态的因素。一、作品的“厚度”与“广度”:金庸的叙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他的故事往往拥有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东北经济的讨论之所以常常演变成对官僚的吐槽,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东北地区的历史、经济结构、社会心态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特性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东北经济本身。东北曾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是国家工业化的火车头,集聚了大量国有企业和技术人才。然而,随着市场经.............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在知乎上其实挺普遍的,也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一个个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理解知乎“浏览量”和“关注数”这两个指标各自代表什么。 浏览量 (Views):这个数字基本上是点进问题页面,并且页面被成功加载的次数。你可以理解为有多少人“看过”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法术”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涌现出一些自称“道士”或者对道教有深入了解的用户,但他们的回应,似乎总是在“打太极”,很少直接告诉你“这个法术能做到什么,怎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道士”以及他们所处的语境。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日本二战历史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并且许多用户确实认为日本在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日本历史教科书内容、官方表述以及部分社会舆论的观察和分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知乎用户认为日本二战历史教育“不正确”的原因:1. 对侵略战争性.............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最近知乎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此前不太关注军事政治的用户,近期开始高强度地批判俄罗斯的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并且具体到不同用户的动机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俄乌冲突的直接影响与信息传播: 事件的全球性关注度提升: 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冲突是近代欧.............
  • 回答
    苏格兰独立公投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许多高赞回答,特别是那些排在前面的,之所以会倾向于“国家不能分裂”的观点,往往是出于多种深层原因的交织,而非单一的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更宏观的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对“国家”概念的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纠结的。知乎关注这种小小的举动,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是咋回事,以及咱们可以怎么去理解和应对。首先,得承认,知乎关注这事儿,不像朋友圈点赞那么随随便便。在知乎这个平台,关注一个人,通常意味着对这个人分享的内容、观点或者这个人本身有一定的兴趣和认同。所.............
  • 回答
    在知乎上,日本文化之所以比中国文化受到更高的关注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说“远远比中国文化更受关注”,不如说在知乎这个特定的平台上,日本文化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吸引力。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内容的差异化与新鲜感: 日本文化的输出策略与吸引力: .............
  • 回答
    说起我为什么能在知乎上拥有超过一万的关注者,这事儿说来话长,也挺有意思的。如果非要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点吧,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用一种比较自然、接地气的方式来聊聊,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光彩事,就是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思考。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 持续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一点听起来有点陈词滥.............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些关于舆论引导、信息传播和平台审核的敏感点,要详细地讲清楚,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简单来说,不是平台“故意”偏袒哪个城市,而是信息内容本身所触及的议题敏感度和潜在的社会影响力的不同,以及它们在内容传播中的“引爆点”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限流”是怎么回事。知乎作为一个知识问答.............
  • 回答
    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冲上知乎热榜第一,并且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深刻,触及了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许多长期存在且激荡人心的议题的集中爆发。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George Floyd事件的发生,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和美国国内都引起了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