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青铜器上的的牛,不像现代中国的牛,有点像印度瘤牛?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会有的一个疑问。看着那些庄重神秘的青铜器,上面的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黄牛、水牛,甚至是现代中国流行的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特别是那个耸起的肩峰,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瘤牛。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生物演变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青铜器上的牛形象,更多的是一种“典型化”和“符号化”的表达,而不是写实的肖像画。 古人铸造青铜器,尤其是礼器,往往是为了祭祀、宴饮、彰显身份,所以他们会把他们认为最神圣、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放大,而不是追求毫米级的精准复原。而他们所见到的牛,也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经过数千年选育的特定品种。

那么,为什么会有点像印度瘤牛呢?这得从牛的起源和传播说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牛,主要指的是牛科下的牛属动物。而最早被人类驯化的牛,据考古和遗传学研究表明,主要有两个来源:

1. 原牛(Bos primigenius): 这是现代家牛的共同祖先。原牛体型高大,性情凶猛,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原牛本身就存在不同的地理亚种。
2. 原牛的非洲亚种(Bos primigenius africanus): 这个亚种后来演化出了非洲的瘤牛(Bos indicus)。

关键点来了: 现代印度瘤牛,学名叫做“Bos indicus”,它之所以有那个明显的肩峰,是因为它的祖先是原牛的非洲亚种,而这个亚种在适应非洲热带和亚热带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演化,产生了这种独特的生理特征。肩峰的主要功能被认为与脂肪储存、体温调节以及肌肉附着有关。

那么,这些牛是怎么在古代中国出现的呢?

古代中国最早的家牛,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起源于中亚地区,最终也源自于更早驯化的原牛(Bos primigenius)的欧亚亚种。 这意味着,早期传入中国的牛,在生物学上,和后来演化出印度瘤牛的非洲亚种的“谱系”是同一个大家族下的亲戚,但由于地理隔离和不同的演化路径,它们在外观上会逐渐产生差异。

所以,古代青铜器上的牛“像”印度瘤牛,其实是在暗示着某种古老的联系和共同的祖先。

让我们更深入地分析一下:

肩峰的普遍性与强调: 在许多古代文明中,牛都是非常重要的役畜和祭祀品。许多早期驯化的牛种,包括原牛本身,都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肩部隆起或者肌肉发达形成的“耸肩”特征。古人可能会将这种“健壮”的象征性特征在艺术创作中加以突出,以表现牛的力量、生命力以及其在祭祀中的重要性。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见到的是纯粹的印度瘤牛,而是他们理解和描绘的“牛”的典型形象。
贸易与文化交流: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古代中国大规模引进过印度瘤牛,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更早的草原通路,使得东西方之间的物种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一些早期的家牛可能沿着这些路线传入,它们或许就带有与非洲亚种相似的特征。即使没有直接引进,通过贸易、旅行者或文献的间接影响,也可能让古人接触到对这种“瘤牛”的印象。
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地域差异: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青铜器,其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有差异。例如,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其动物纹饰往往显得雄浑、神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则可能更趋向于写实和生动。这种风格的演变,也会影响到对牛的描绘。有时候,一种带有草原风格或西域风格的牛的形象,可能因为审美倾向或贸易路线的因素,在某些时期或地区被更多地模仿和创作出来。
“中国牛”的演变史: 我们现代理解的“中国牛”,特别是耕地的黄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驯化和选育过程。早期传入中国的牛,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我们今天看到的更精瘦、肩峰不那么明显的牛,很可能是经过数千年的适应性演化和人工选育的结果。比如,为了适应中国不同的耕作环境和农业需求,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体型适中、耐力好、性格温顺的牛。
对比的视角: 当我们看到古代青铜器上的牛,然后联想到现代印度瘤牛时,我们是用现代的生物学知识和视觉经验去审视古老的艺术品。这种对比本身就可能放大了相似之处。古人描绘的牛,也许在我们看来“像瘤牛”,但在他们那个时代,那就是他们心中最神圣、最有力量的牛的象征。

总而言之,古代青铜器上的牛之所以看起来有些像印度瘤牛,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共同的远古祖先: 它们都源自古老的原牛,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共享一些基础的形态特征。
对“健壮”和“神圣”的艺术强调: 古人通过突出肩部或整体的体型,来表现牛的生命力和祭祀的庄重感。
早期牛种的传入与地域风格影响: 可能有与瘤牛亲缘关系较近的牛种传入,或者受到西域文化风格的影响,使得青铜器上的牛呈现出一些特征上的相似性。
“现代中国牛”是经过长期选育的产物: 我们今天熟悉的牛,与古代的牛已经有显著区别。

因此,与其说古代青铜器上的牛“像”印度瘤牛,不如说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古老的、拥有相似祖先的牛的群体,并且在艺术表达上,古人选择了他们认为最能体现牛的“牛性”和神性的方式来塑造这些形象。这恰恰是古代艺术的魅力所在,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诉说着文化的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青铜器为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贮贝器,是一件典型滇文化的青铜器,器物上的牛反映的是古代云南地区牛的形象,不要和中原地区的牛搞混了。

瘤牛形象属于古滇文化器物中比较重要的装饰,学者对此多有论著;我不懂生物学,就直接引相关论文了:

关于瘤牛的起源问题,诸多学者均有描述,但由于瘤牛与黄牛在解剖学的骨骼结构上并无差异,因此,从地下化石找到的牛亚科化石中,瘤牛与黄牛原始祖先的化石较难区分。 在我国丰富的牛科化石中,至今未见瘤牛的祖先——原始瘤牛的化石,因此尚难定论。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云南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瘤牛的原型图像却发现不少。近来从沧源佤族自治县发现3000 多年以前的岩画中众多的牛和狩猎图像,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先民从狩猎向驯养过渡阶段的生活, 其中不乏瘤牛身影。在滇池附近的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有大量驯化后的瘤牛青铜器铸像,其造型古朴骄健,形象逼真,鬐甲前上方具有高而隆起的瘤,发达的垂皮,圆长而结实的身躯,粗长的尾巴,除了两只向上向内弯曲的巨大长角外,整个形象酷似现存的瘤牛。从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资料也可看出,在云南东北部的昭通、曲靖地区,中部和中西部的昆明、玉溪、楚雄等地区,远古时期曾生存繁衍着为数众多的热带森林动物,野象、犀牛、瘤牛均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文献中对瘤牛也有多所记载,一般叫做封牛或犦牛。

《尔雅·释畜》:牛属,犘牛、犦牛、犤牛、犩牛、犣牛、犝牛、犑牛。郭璞注:(犦牛)即犎牛也。领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许,状如橐驼,肉鞍一边。健行者日三百馀里。今交州合浦徐闻县 出此牛。
《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罽宾国 ﹞出封牛。颜师古注:封牛,项上隆起者也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永初元年,徼外焦侥种夷陆类等三千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
《后汉书·顺帝纪》:疏勒国献师子、封牛。李贤注:封牛,其领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即今之峰牛。

《后汉书》中提到的“焦侥种夷”所献封牛,即是汉代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西南少数民族进贡给中央王朝的贡品。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封牛(瘤牛)尚属一种非常稀罕的奇怪牛种。

今天的云南地区仍然有一种很有名的瘤牛,云南高峰牛,应即是云南古代瘤牛的后代。


云南高峰牛和古滇青铜贮贝器上瘤牛形象对比

至于古代中原地区的牛,其形象与现代国内的牛还是非常相似的。上海博物馆还展有一尊非常著名的青铜牛尊,属于春秋晚期晋国所作的青铜礼器。

1923年这批晋式青铜器在山西浑源盗掘出土,后为传奇古董商卢芹斋高价购得,在盗运出国的过程中在上海被查扣,1952年移交上博展出。除去身上繁琐的装饰花纹,这就是一头现在农村里随处可见的水牛,鼻上还穿了鼻环。

大概就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欣赏古代青铜器时会有的一个疑问。看着那些庄重神秘的青铜器,上面的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黄牛、水牛,甚至是现代中国流行的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总感觉有些不一样,特别是那个耸起的肩峰,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瘤牛。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趣的历史、文化和生物演变因素。首先,我.............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九州中的兖州和青州,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地位,却并未直接演化为今天山东省的地级市名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变迁、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地方名称的演变等多重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行政制度的演进以及地方名称的传承三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古九州的地理概念与历史演变首先,.............
  • 回答
    那些年的绿皮火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段段流动的时光,一种鲜活的怀旧符号,尤其在许多“文艺青年”心中,它们占据着一个特别的位置。为什么是“绿皮”?为什么是“古老的”?这里面的门道,说来话长。首先,得从“绿皮”本身说起。1. 视觉的冲击与象征意义:你想想,在如今充斥着闪亮金属、流线型设计的时代,一.............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离古典音乐是越来越远了。提起古典,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老气、沉闷,或者只是在电影里、博物馆里才能听到的背景音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层呢?我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后勤问题,以及义军与官军在组织、动力和战术上的根本差异。官军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而资源匮乏的义军却能连连征战,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决定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官军为何容易因粮饷不济而停止打仗?官军的本质是国家机器的延伸,其运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质、发展路径以及与西方文明的根本差异。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并未像西方那样,将宗教作为一种主要工具来主动、系统地扩张其文明范围,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核心差异:宗教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与西方不同首先,理解“宗教”在古代中国和西方概念.............
  • 回答
    古代东方和西方在婚姻制度上的显著差异,即东方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以欧洲为主)则倾向于一夫一妻制,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什么古代东方出现一夫一妻多妾制而西方没有?核心区别在于对“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功能以.............
  • 回答
    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欧洲与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为什么科举制度未能出现,以及欧洲社会是如何实现阶级流动的。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类似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公开考试来选拔人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和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古代一个衙门之所以能够包办很多事情,主要是由于其 职能范围的相对简单、社会分工的不够精细、信息传递的低效以及管理模式的集权和经验主义。而现代社会之所以需要分设众多部门,则源于其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专业.............
  • 回答
    古代军队之所以“那么怕”骑兵,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无畏的恐惧,而是一种基于对骑兵作战优势的深刻认知和对自身劣势的清醒认识而产生的“忌惮”和“担忧”。这种情绪在面对骑兵时,往往会转化为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进而影响到作战的部署和决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骑兵的内在优势和他们对步兵的压制性作用两个方面.............
  • 回答
    古代大炮攻城不直接对城门开炮,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关键的战略问题。虽然看起来城门是城墙上最薄弱、最直接的突破口,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城门本身的防御设计与加固: 多重防护: 古代城门并非仅仅是一扇门板。它们通常是极其复杂的防御工事,设计上就考虑到了.............
  • 回答
    古代战争中,长枪兵为何能成为主流,而非刀盾兵,这背后涉及了战略、战术、武器性能、成本效益以及社会因素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要素。 1. 武器性能与战场功能: 长枪的“触及范围”优势: 攻击距离: 这是长枪兵最核心的优势。一杆长枪的长度往往超过士兵的身高,.............
  • 回答
    古代战争的残酷性是历史事实,胜利者对失败者进行烧杀抢掠、侮辱妇女甚至屠城,虽然令人发指,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军事策略与震慑作用: 消灭潜在威胁: 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彻底消灭敌对势力的有生力量,包括士兵和可能支持战争的平民,是确保自身安全和防.............
  • 回答
    古代成为一名“明君”之所以如此困难,是一个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努力就能达成,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信息不对称与决策失误的风险: 信息来源的局限性: 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慢,而且高度依赖人工传递。皇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问题,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过类似的命运。简单地说,强大文明的衰落和被所谓的“蛮族”所取代,并非单纯的武力碾压,而是 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生产力低下并非“蛮族”唯一或主要的优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的优势。下面.............
  • 回答
    古代用兵粮草问题之所以如此普遍且棘手,是因为它涉及到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当时的技术和资源限制,以及复杂的后勤运作。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难题,以下将详细阐述:一、军事行动的根本性需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充分说明了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军队的运作需要消耗巨大的.............
  • 回答
    “为什么古代谋士没有野心?” 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普遍性的误解。 事实上,古代的谋士普遍是具有野心的,而且他们的野心往往比常人更为炽烈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没有”野心,而是应该理解为: 他们的野心表现形式不同于君主。 他们的野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和自身定位的深刻影响。 历史.............
  • 回答
    古代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原因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早期经济活动的萌芽、物品的稀缺性、易于携带和交易的特性,以及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多重作用。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天然的稀缺性与价值的来源: 获取难度: 并非所有地方都能轻易获得大量、特定种类的贝壳。在某些地区,人们需要跋涉到海边,甚至冒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