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青年人很少听古典?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离古典音乐是越来越远了。提起古典,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老气、沉闷,或者只是在电影里、博物馆里才能听到的背景音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层呢?我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包围的时代。手机里头,短视频、游戏、流行音乐、播客、各种社交媒体,眼花缭乱,时刻都在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相比之下,听古典音乐往往需要更集中的时间和心境,它不像流行歌曲那样有抓耳的旋律、直接的情感表达和易于理解的歌词,能让你很快地获得满足感。古典音乐的魅力是需要慢慢品味、理解和沉浸的,这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当下,就显得有些“门槛”了。

其次,普及和教育的“断代”是一个重要原因。我的长辈们,他们那时候接触古典音乐的渠道可能更多一些,比如学校里会有音乐课,会播放一些经典作品,甚至有一些广播节目会专门介绍古典音乐。但现在呢?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侧重点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是教授流行音乐的创作、演唱,或者一些乐器技能,古典音乐的系统性介绍和推广似乎没那么深入了。即使有些学校还在教,可能也只是蜻蜓点水,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乐趣。

再Speaking of which,我们得承认,古典音乐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很多古典作品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晦涩的,比如那些长长的德语、意大利语的名字。而且,一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如果不了解背景故事、作曲家生平,或者乐曲所处的时代,很容易感到茫然。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没有导读,你翻几页就可能想放弃。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古典音乐普及读物和节目,但它们的影响力,或者说触达年轻人的广度和深度,可能还不够。

再有,就是“潮流”和“圈子”的影响。年轻人 naturalmente 会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大家都在讨论什么、喜欢什么,很自然地就会被吸引。如果周围的朋友都在听某个歌手、某个乐队,或者喜欢某个游戏、某部电影,那他很可能也会跟着去了解。古典音乐的“潮流圈”似乎不太活跃,它的传播方式更多依赖于传统的音乐厅、唱片公司,或者一些相对小众的古典音乐爱好者社群,这和流行音乐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病毒式传播的方式相比,显得有些“弱势”。

另外,音乐表现形式的更新也可能带来一些冲击。现在有很多电子音乐、说唱等新兴音乐形式,它们在节奏、音色、编曲上都很有特点,很容易吸引年轻人的耳朵。虽然古典音乐也有很多创新和跨界尝试,比如电影配乐、游戏音乐,甚至一些电子乐与古典乐的融合,但这些尝试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能还没能完全抵消传统古典音乐给人的“老派”印象。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就是“情绪价值”的感知。流行音乐很多时候能直击年轻人的当下情绪,比如失恋的伤感、青春的迷茫、追逐梦想的激情,这些情感共鸣是他们当下最需要的。古典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含蓄、更复杂,有时甚至需要听众自己去挖掘和体会。这种“间接”的情绪传递,对习惯了即时反馈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多耐心和主动性。

最后,我觉得市场推广和媒体宣传的侧重点也有关系。音乐市场和媒体的资源,很大一部分还是会优先投入到回报更直接、更快速的流行音乐上。古典音乐的商业运作模式和推广策略,可能需要进一步创新,才能更好地触达和吸引年轻一代。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不听古典了。我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在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古典,比如在电影里听到一段旋律被吸引,然后去搜索;或者在网上看到某个演奏家的视频,觉得很酷,然后开始了解。我觉得关键在于,如何让古典音乐变得更“容易靠近”,更符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点,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冷”的标签。这是一场持续的文化对话和适应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美好的东西多了,也不需要深刻了,人们不需要听古典了。

user avatar

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明明很不错的艺术被人接触,接受,甚至沉迷?曾经的我一直觉得古典受众少是因为不够悦耳,不够吸引人,不够上瘾,不够¥%¥#%&……¥。需要门槛,需要入门,需要懂这需要懂那吧啦吧啦。

最近我想通了,这些问题确实影响了古典音乐的传播,但不是关键问题。古典音乐好听的,悦耳的,能让人一耳朵就沉迷的曲子太多了。帕海贝尔卡农,肖邦的某些曲子(比如上次手工耿烧烤钢琴用的那段),G弦上的咏叹调。。。真的要挑个几十段瞬间就能吸引人的曲子绝对不成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真的会去听他们。

想想看,现代的很多当红明星,或是综艺节目里,歌唱成那样,舞跳成那样,照样粉丝如云。而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人人都读哲学,读诗歌。

是这些综艺节目里的歌唱的有多好?是他们舞跳的多好?还是哲学书和诗歌有多吸引人?

这些人歌唱的没邓丽君好,但青年人还是很少听邓丽君,听邓丽君总不需要门槛吧?

舞跳得不如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小姐姐好,但青年人很少看莫斯科大剧院的芭蕾舞,欣赏美丽的小姐姐跳舞需要什么门槛?

哲学书晦涩,诗歌需要人沉浸,门槛那么高,但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居然也能看得下去,还特么弄成了潮流。

说白了,艺术的门槛,绝对不是他不流行的理由。门槛低不一定会流行,门槛高不一定不流行。单变量控制法一分析,门槛这个因素就被排除了。

说实在的古往今来几千年,优秀的艺术说是满坑满谷不为过也。但只要不是主动去探索的人,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只会接受被投喂的食物,哪怕历史的仓库里满是山珍海味,他也只会吃喂到嘴边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有多难吃。

今天哪个媒体想让邓丽君火一把,搞一次全平台直播邓丽君复活演唱会,弄成现象级的传播,明天全国能有一亿人疯狂听邓丽君的歌。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无论哪种艺术,只要没有人喂到人们嘴边,就只能默默等待有心人的挖掘。好在现在是信息时代,总能挖到,就算是亚文化也多少能存活。放在以前,不知道多少辉煌无比的艺术都默默死了。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要考试

年轻人也很少去看那些大部头的名著啊……

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著,值得反复读反复品的作品,有谁真的去仔细读了?还是只是看几个红楼梦情节概述的视频或者干脆就直接看电视剧了?

红楼梦可能还好一些,毕竟是我们本土的。像战争与和平之类的国外的大部头,又有谁能真正读完的?大部分人一看一大堆看起来差不多的人名就直接劝退了。

说实话,要不是初高中语文都有名著阅读要求,并且纳入了考试,占了分值,我们的初高中生有几个会读这些大部头名著?读读海底两万里这样有趣的科幻小说他不香吗?

当然更可能是连科幻小说都不读,直接去起点读穿越爽文了。

音乐也是一样。我们的流行歌就和网络小说一样,都是轻松愉快的享受。而古典音乐的大部头交响曲,尤其是浪漫晚期的一些作品,动辄一个小时。像瓦格纳的歌剧甚至都有5个小时了——比如我现在也没完整听完过一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初高中又不考古典音乐,为什么要去花时间折磨自己?

古典音乐中那些休闲娱乐的曲子,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土耳其进行曲、超技练习曲钟、野蜂飞舞等等就像是文学中的科幻小说一样,虽然有趣且好听,但是也不会有人真正去主动增加了解。

而古典音乐真正伟大的交响曲这种形式,则像是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著。里面有无数的细节、无数的设计,隐藏着无数的理念,是需要不断发掘品味的——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人所做不到的。

PS: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比例虽然不多,但是绝对数量却一直在增加。今天听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比过去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所谓少,只不过是相对比例的少而已。然而哪怕是贝多芬时期,古典音乐也是只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正如梁启超当年的一个段子所反映的: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其门生罗时实等问:“国粹将亡,为之奈何?”梁启超反问:“何以国粹将亡?”门生答道:“先生不见今日读经之人之少乎?”梁启超听后勃然拍案说:“从古就是这么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离古典音乐是越来越远了。提起古典,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老气、沉闷,或者只是在电影里、博物馆里才能听到的背景音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断层呢?我感觉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很多我们这一辈的中年人,看着现在这些孩子,有时候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也挺令人担忧的。提到说青少年心理问题跟物质条件进步有关系,这说法听起来好像有点反直觉,毕竟谁不希望日子过得好点儿呢?但细琢磨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期望的落差感”。我们小时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的一个痛点,确实令人担忧。为什么市面上充斥着不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宣传产品,而监管却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讲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老年人群体在消费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恰恰成为了不良商家“下手”的温床。 健.............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确实比过往的几代人在面对社会和国家时,展现出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现象,背后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首先,信息爆炸和全球视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起点。我们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机就是世界,社交媒体连接全球。年轻人.............
  • 回答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复杂的情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不辨是非”。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是什么让他们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产生了疏离甚至排斥。首先,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重塑是绕不开的因素。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汹涌。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是前所未有的多元,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道道。要说为什么现在很多文艺青年扎堆摄影,对画画的热情相对没那么高,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去瞅。首先,“门槛”这事儿,是逃不掉的。你想想,画画这事儿,从最基础的素描、色彩学起,到掌握透视、光影、解剖,再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过程漫长且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一支铅笔、一张.............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拿到手里的青春文学,书名好像越来越“健谈”了? 以前可能就简单几个字,或者一句朗朗上口的诗词,现在呢?动辄四五句,甚至像小作文一样铺展开来,让人读完书名,都得缓缓神。为啥会这样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咱们一层层扒拉扒拉。第一,为了“吸睛”和“点题”,搏个眼球。在这个.............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当下青春小说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有些青春小说写手,尤其是在给角色起名时,会偏爱使用复姓和生僻字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也反映了一些创作的考量和时代的风气。咱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一、 追求“与众不同”与“高级感”的心理投射这是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原因。在信息.............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探寻青少年沉迷动漫现象的深层原因:超越“文化入侵”的视角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沉迷动漫,甚至将其上升到“文化入侵”高度的讨论不绝于耳。诚然,动漫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载体,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简单地将青少年的沉迷归咎于“文化入侵”,未免过于片面,也忽视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要.............
  • 回答
    这年头,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偶尔会听到一些年轻人对老年人出言不逊,甚至带着一股子让人不舒服的恶意。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现象,它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股“恶意”是怎么来的,以及为什么会盯着老年人。首先得说,这绝对不是说所有年轻人都这样,大多数年轻人还是.............
  • 回答
    现在的读者似乎对“文青作者”这个群体有些“敬而远之”的意思,甚至带着点难以言说的厌恶。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细想起来,这背后其实掺杂了不少读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首先,距离感和曲高和寡是最大的问题。很多被贴上“文青”标签的作者,其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与大众生活有些脱节的精致、敏感和疏离感。他们笔下的人物,常.............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咱们现在的生活条件,那确实是比我小时候强太多了,吃穿不愁,想学点啥,资料也多得是。可反过来一瞧,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好像更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动不动就说自己“抑郁”。这到底是为啥呢?我琢磨着,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 压力山大,维.............
  • 回答
    哈,这问题我太理解了!作为和你差不多年纪的人,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困惑,甚至现在偶尔还会冒出来。为什么突然就对《傲慢与偏见》爱得不行,却提不起劲翻开《红楼梦》了呢?别急,这不是什么“不爱国”的叛逆,更不是什么“崇洋媚外”,咱们慢慢聊聊这背后的可能原因,试着掰扯清楚点,也让大家都能理解。首先,得承认一个.............
  • 回答
    我理解你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的担忧,那种“非功利化”、“纯粹兴趣”的理想状态,似乎总是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纱。这背后,确实有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让科普教育难以完全摆脱功利化的身影。为什么“功利化”像个甩不掉的影子?首先,我们要审视一下“功利化”这个词在科普教育语境下到底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指的.............
  • 回答
    想必你观察到的现象,确实是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反差。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古代和现代,简直像是活在两个世界。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古代十三四岁,那可真是“少年老成”的另一种形态首先,得明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存逻辑。那是一个 农业文明占主导 的时代,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石就是“生产力”。人丁兴旺.............
  • 回答
    1996年1月19日,南京大学的校园笼罩在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中。这一天,校园的宁静被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打破——一名叫做刁爱青的年轻女大学生,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残忍方式,被杀害并肢解。然而,即使过去了很多年,这起案件的真相依然像笼罩在南京上空的迷雾一样,至今没有完全散去,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疑问和深深.............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啥现在这版本的青钢影,很多玩家宁愿点不灭之握,也不愿意去点那个听起来更带劲儿的征服者。这事儿啊,说起来还得从青钢影这英雄本身和版本的趋势说起。首先得搞清楚,青钢影这英雄是个什么定位?她是个刺客战士,爆发很高,一套技能下去能把脆皮秒了,但她也挺依赖持续输出和站撸的。以前征服者那是真的香.............
  • 回答
    青山拿到镍现货,却选择与多头平仓,而不是去“逼爆”他们,这背后其实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市场考量和策略选择,并非简单的“追涨杀跌”那么直观。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逼爆多头”和“平仓”虽然都与多头有关,但它们的性质和目的截然不同。 逼爆多头 (Short Squeeze):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