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好的东西多了,也不需要深刻了,人们不需要听古典了。
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让明明很不错的艺术被人接触,接受,甚至沉迷?曾经的我一直觉得古典受众少是因为不够悦耳,不够吸引人,不够上瘾,不够¥%¥#%&……¥。需要门槛,需要入门,需要懂这需要懂那吧啦吧啦。
最近我想通了,这些问题确实影响了古典音乐的传播,但不是关键问题。古典音乐好听的,悦耳的,能让人一耳朵就沉迷的曲子太多了。帕海贝尔卡农,肖邦的某些曲子(比如上次手工耿烧烤钢琴用的那段),G弦上的咏叹调。。。真的要挑个几十段瞬间就能吸引人的曲子绝对不成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人们真的会去听他们。
想想看,现代的很多当红明星,或是综艺节目里,歌唱成那样,舞跳成那样,照样粉丝如云。而八十年代的年轻人,人人都读哲学,读诗歌。
是这些综艺节目里的歌唱的有多好?是他们舞跳的多好?还是哲学书和诗歌有多吸引人?
这些人歌唱的没邓丽君好,但青年人还是很少听邓丽君,听邓丽君总不需要门槛吧?
舞跳得不如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的小姐姐好,但青年人很少看莫斯科大剧院的芭蕾舞,欣赏美丽的小姐姐跳舞需要什么门槛?
哲学书晦涩,诗歌需要人沉浸,门槛那么高,但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居然也能看得下去,还特么弄成了潮流。
说白了,艺术的门槛,绝对不是他不流行的理由。门槛低不一定会流行,门槛高不一定不流行。单变量控制法一分析,门槛这个因素就被排除了。
说实在的古往今来几千年,优秀的艺术说是满坑满谷不为过也。但只要不是主动去探索的人,无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只会接受被投喂的食物,哪怕历史的仓库里满是山珍海味,他也只会吃喂到嘴边的东西,无论这个东西有多难吃。
今天哪个媒体想让邓丽君火一把,搞一次全平台直播邓丽君复活演唱会,弄成现象级的传播,明天全国能有一亿人疯狂听邓丽君的歌。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无论哪种艺术,只要没有人喂到人们嘴边,就只能默默等待有心人的挖掘。好在现在是信息时代,总能挖到,就算是亚文化也多少能存活。放在以前,不知道多少辉煌无比的艺术都默默死了。
如果不是要考试
年轻人也很少去看那些大部头的名著啊……
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著,值得反复读反复品的作品,有谁真的去仔细读了?还是只是看几个红楼梦情节概述的视频或者干脆就直接看电视剧了?
红楼梦可能还好一些,毕竟是我们本土的。像战争与和平之类的国外的大部头,又有谁能真正读完的?大部分人一看一大堆看起来差不多的人名就直接劝退了。
说实话,要不是初高中语文都有名著阅读要求,并且纳入了考试,占了分值,我们的初高中生有几个会读这些大部头名著?读读海底两万里这样有趣的科幻小说他不香吗?
当然更可能是连科幻小说都不读,直接去起点读穿越爽文了。
音乐也是一样。我们的流行歌就和网络小说一样,都是轻松愉快的享受。而古典音乐的大部头交响曲,尤其是浪漫晚期的一些作品,动辄一个小时。像瓦格纳的歌剧甚至都有5个小时了——比如我现在也没完整听完过一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初高中又不考古典音乐,为什么要去花时间折磨自己?
古典音乐中那些休闲娱乐的曲子,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土耳其进行曲、超技练习曲钟、野蜂飞舞等等就像是文学中的科幻小说一样,虽然有趣且好听,但是也不会有人真正去主动增加了解。
而古典音乐真正伟大的交响曲这种形式,则像是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著。里面有无数的细节、无数的设计,隐藏着无数的理念,是需要不断发掘品味的——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人所做不到的。
PS: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比例虽然不多,但是绝对数量却一直在增加。今天听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比过去中国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所谓少,只不过是相对比例的少而已。然而哪怕是贝多芬时期,古典音乐也是只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正如梁启超当年的一个段子所反映的:
梁启超在东南大学,其门生罗时实等问:“国粹将亡,为之奈何?”梁启超反问:“何以国粹将亡?”门生答道:“先生不见今日读经之人之少乎?”梁启超听后勃然拍案说:“从古就是这么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