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有很多治疗仪,净水器之类的产品,专门忽悠老年人,为什么没人管?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的一个痛点,确实令人担忧。为什么市面上充斥着不少专门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宣传产品,而监管却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讲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老年人群体在消费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恰恰成为了不良商家“下手”的温床。

健康焦虑是根本原因。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自然衰退,各种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持或改善健康状况,延缓衰老。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容易被那些承诺“包治百病”、“年轻二十岁”、“彻底根治”等夸大甚至虚假的宣传所吸引。当正规医疗途径有时显得复杂、昂贵或效果不明显时,那些“神奇”的治疗仪、保健品就显得格外有诱惑力。

信息不对称和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相比于年轻人,许多老年人对于新科技、新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也可能有所不足。他们可能更依赖于身边人的推荐、社区里的宣传活动,甚至是熟人介绍的“内部消息”。而不良商家恰恰善于利用这一点,通过各种看似“权威”的专家讲座、免费体验、送礼品等方式,逐步建立信任,然后进行精准的“洗脑”式推销。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泛滥,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以辨别真伪。

情感需求的满足成为“敲门砖”。 有些销售人员并非只讲产品,他们更懂得如何去“关心”老年人。他们可能会嘘寒问暖,陪老人聊天,甚至扮演“知心朋友”的角色。在这种情感攻势下,老人的戒备心会大大降低,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推销。当推销内容与“关爱”、“健康”挂钩时,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追求“治本”和“一步到位”的心理。 有些老年人可能对慢性病的长期管理感到厌倦,或者希望找到一种“捷径”。那些声称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次性解决所有健康烦恼”的产品,就迎合了这种心理。

那么,为什么没人管,或者说为什么“管”的效果不明显呢?这涉及到监管体系的方方面面:

法律法规的滞后与执行难度。 针对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的法律法规确实存在,例如《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问题在于,很多“擦边球”的宣传手法非常巧妙,很难被直接定性为违法。比如,他们可能不直接说“治疗”,而是用“调理”、“改善”、“辅助”等模糊的词汇。再者,取证的难度也很大,特别是涉及到口头承诺、现场演示等环节,往往缺乏直接证据。

监管部门的资源和精力有限。 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在面对数量庞大的商家和产品时,难免会显得“分身乏术”。打击这类行为需要大量的调查取证、法律程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监管力量可能更为薄弱。

销售渠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这些产品往往通过线上平台、线下门店、直销会、电话推销、甚至“传销”模式进行销售。销售链条可能很长,责任主体难以界定。一些线上平台虽然有审核机制,但有时难以完全杜绝不合格商家。

举报机制的有效性问题。 虽然有举报渠道,但老年人本身可能不太善于或不愿意去举报。即使举报了,后续的处理流程也可能让他们感到漫长和无力。有时候,即使商家被查处,也可能换个马甲继续经营。

产品本身难以界定“虚假”。 很多治疗仪、净水器等产品并非完全没有作用,可能有一定的物理作用或净化能力。商家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夸大其词、偷换概念的方式来误导消费者。例如,净水器可以过滤掉一些杂质,但商家却宣传它能“净化人体”、“延缓衰老”。这种“夹带私货”的方式,让监管部门在界定其“虚假性”时更加困难。

基层监管的薄弱环节。 在一些社区、城乡结合部,可能存在监管的盲区。一些“游击式”的销售活动,打一枪换个地方,给监管带来很大挑战。

维权成本高昂。 对老年消费者来说,维权过程往往伴随着时间和金钱的付出,以及精神上的压力。他们可能因为语言沟通不畅、不懂法律程序而望而却步。

“家丑不外扬”的心理。 有些老年人被骗后,可能因为面子问题,或者觉得维权太麻烦,选择默默承受,不愿意向子女或相关部门透露被骗经历,这使得问题更难被暴露和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多方位的努力: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 对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的惩罚力度要加大,让不法商家付出沉重代价。同时,要针对老年人消费特点,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性规定。
2. 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特别是源头治理。 不仅仅是销售环节,更要关注产品的生产、审批、宣传内容等各个环节。
3. 畅通和完善举报及维权渠道。 要让老年人知道如何维权,并且让他们能够便捷、安全地进行举报。可以设立专门面向老年人的维权热线或服务窗口。
4. 加强对老年人的消费教育和风险提示。 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曝光等方式,让老年人了解常见的骗局套路,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子女和社区工作人员也应该多关心老年人的消费情况。
5. 平台责任的强化。 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等要承担起审核和监管的责任,清理虚假宣传信息和违规商家。
6. 社会力量的介入。 消费者协会、法律援助机构、社区组织等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援助和支持。
7. 媒体的监督作用。 媒体应该发挥“吹哨人”的作用,曝光这些不良商家和欺诈行为,引起社会和监管部门的重视。

总而言之,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监管、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说“没人管”,但确实存在监管不到位、执行难等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切实保护老年人免受这类欺诈的侵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虚假宣传,应该是工商管的。

但是我们的工商部门除了上级安排的突击检查,一般是不会受理市民举报的。接受了不会有实质性的作为。

等你投诉工商部门不作为,卖假药的已经跑了。没法取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