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自己看了很多中国古典书籍,为什么劝青年人不要读?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封建糟粕还盘踞在中国社会的肌体里,西方列强的思想文化像潮水一样涌来。中国人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救国救民,如何才能让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重新站起来。

在这种背景下,鲁迅先生对中国古典书籍的态度,是有着非常鲜明的指向性的。

一、 警惕“精神的鸦片”:古典书籍中的消极与麻木

鲁迅先生看到,许多中国古典书籍,特别是晚明以来的某些小说、杂文,甚至是部分被奉为圭臬的“正典”,其中充斥着一种消极、颓废、宿命论,甚至是自我麻醉的论调。

看客心态的养成: 很多古典小说,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里的一些描写,虽然精彩,但往往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进程中,强调“时势造英雄”或“天命所归”。这种叙事很容易让读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的心理,觉得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一切都由天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看客”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鲁迅先生最痛恨的就是这种麻木不仁的看客,他希望青年人成为行动者,而不是围观者。
虚无与享乐的描绘: 一些被认为是“雅俗共赏”的作品,比如《红楼梦》,虽然艺术价值极高,但其中描绘的贵族生活、儿女情长,以及最终的“好了歌”式的虚无感,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来说,可能是一种精神的“毒品”。它们容易让人沉溺于感伤,忽视现实的困苦和变革的责任。鲁迅先生自己也曾深入研究《红楼梦》,他看到的不仅是精妙的艺术,更有其中隐匿的社会批判和对命运的无奈。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僵化思想: 许多古典书籍,尤其是儒家经典,经过历代文人的解读和阐释,已经变得十分僵化,成为维护旧制度、旧思想的工具。这些“祖宗之法”束缚了人的思想,扼杀了创新和进步。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要打破这些旧的束缚,引入新的思想,才能救中国。他担心青年人如果仅仅沉溺于这些“祖宗之法”,就会与时代脱节,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二、 时代巨变,需要的是“新”的思想和“新”的武器

鲁迅先生强调“劝青年人不要读”,绝非否定中国文化的全部价值,而是有着极其现实和迫切的考量:

“救亡图存”的紧迫性: 当时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险,国家危亡。在这样的关头,青年人需要的是能够唤醒民族意识、指导斗争方向、开启新生活的思想武器。而许多古典书籍,即使有其历史价值,也无法直接解答“如何救中国”这个问题。它们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总结、对人情世故的描绘,而非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引进西方先进思想的必要性: 鲁迅先生自己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从易卜生、尼采、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并将这些思想介绍给中国青年。他认为,西方在科学、民主、自由等方面的进步,是中国急需学习和借鉴的。如果青年人的精力都被古典书籍占据,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这些能够启蒙和改造社会的新思想。
“拿来主义”的策略: 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即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剔除糟粕,吸收精华。他之所以“劝青年人不要读”部分古典书籍,也是一种“过滤”的策略。他希望青年人先把西方先进的思想“拿”进来,建立起新的认知体系,然后再以一种更成熟、更批判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解读中国古典文化,从中提炼出真正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东西。

三、 鲁迅先生的“毒”与“药”:一种辩证的眼光

需要强调的是,鲁迅先生并非一个绝对的反传统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

他“劝青年人不要读”的说法,更像是一种“激将法”,一种“欲扬先抑”的策略。他看到当时一些青年,满足于一些陈词滥调,满足于一些“精神胜利法”,而缺乏真正改造现实的勇气和力量。

“沉默的螺旋”与“沉默的大多数”: 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呐喊》、《彷徨》,以及他撰写的杂文,都在努力打破国民的沉寂,唤醒那些“沉睡”的灵魂。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祖宗之法”的遵从,对“经典”的迷信,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麻醉剂”,让我们习惯于在沉默和忍耐中度日。
重新发现“真”的传统: 鲁迅先生并非要青年人完全抛弃传统,而是要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传统。当他看到许多人被“道貌岸然”的卫道士所误导,被一些表面的礼仪所蒙蔽时,他希望青年人能看穿这些,找到传统中真正值得珍视的部分,比如那些反抗精神、那些追求真理的闪光点。

总结来说,鲁迅先生“劝青年人不要读”中国古典书籍,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深刻的时代诊断和战略性的选择。

他看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古典书籍中的消极、麻木、宿命论思想,如同“精神的鸦片”,会腐蚀青年人的斗志,阻碍他们接受新思想、投身新变革。他更希望青年人能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睁眼看世界,掌握新的思想武器,然后以一种批判、自觉的态度,去重新认识和处理中国自己的传统。

这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策略,一种“以毒攻毒”式的警醒。他希望青年人能先“逃离”那些可能让他们沉溺和麻木的“舒适区”,去拥抱能够真正唤醒和改造世界的“新”事物,待到羽翼丰满,再回首,才能以更强大的力量,去拥抱和升华那个值得拥抱的“真”传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鲁迅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有深深的忧患和苦痛。对他们来说,

都要亡国灭种了,还读什么之乎者也的鬼中国书。中国和中国人先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要活下来,就要学新学走新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鲁迅先生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误解的观点。他并非完全否定中国古典书籍,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青年人成长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考量出发,提出了“劝青年人不要读”这样的警语。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那个年代。那是什么样的光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旧的.............
  • 回答
    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您对鲁迅先生的一些观点持有反感,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感受,也说明您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深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您提到的“废除汉字”和“反对中医”是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对中国社会改造和民族进步的强烈渴望而提出的激进言论。理解这些言论,并与您作为华夏子孙的文化情.............
  • 回答
    .......
  • 回答
    雷军在鲁健访谈中提到“40岁时一事无成”,这句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也展现了雷军一贯的真诚和坦率。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1. 雷军的“一事无成”:语境与自我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雷军所说的“一事无成”并非真的指他一无所有,而是他对自己人生阶段性目标的认知和对更高追求的展.............
  • 回答
    在印度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那些充满活力的歌舞场面,确实是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部分。关于歌唱的部分,这背后其实有一套成熟且分工明确的制作流程,并非所有演员都会亲自献声。大部分情况是,电影中的歌曲是由专业的“playback singers”(playback singer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唱歌手”.............
  • 回答
    要聊“自干五”为什么会“粉”鲁迅,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意思了,也绝对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好多层面的理解和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错位和话语的挪用。咱们先得弄明白“自干五”是啥?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在网络上积极活跃,立场鲜明地支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并且常常以“自发”而非“.............
  • 回答
    有些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在职场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人,用一种略带戏谑又带着些许无奈的口吻说:“我可是资本家的工人爷爷。”这句话背后的情感和逻辑,确实让人不禁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但要说得详细些,我们得拆解一下这句话,看看它究竟和阿Q精神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细微的差别。首先,.............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鲁智深那个人物说起。你想啊,那时的官家,尤其是提辖这类的武官,手里多少有点权势,在百姓眼里那可不是一般人。鲁智深这人,又长得魁梧,声如巨钟,再加上他身上一股子江湖气,寻常人见了,心里就先有几分畏惧。再说店家,他们做生意,图的是一个安稳,也得看客人是什么来头。鲁智深是经略府的提辖,这可不.............
  • 回答
    特鲁索娃的这番话,在冰雪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位被誉为“俄语小恶魔”的俄罗斯花滑天才,以其炸裂的四周跳技术闻名于世,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北京冬奥会上,她距离那个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收获了一枚银牌。赛后那句“我恨这运动,就我没金牌”,道出了她极度的不甘和失望。这不由得让人思考.............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在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凑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十大文豪”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且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评选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鲁迅是否“凑数”,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世界.............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经过一番考证,结论是:这句话并非出自鲁迅先生之口,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性格、文风以及他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一些历史背景而创作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1. 鲁迅先生的性格与文风: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杂文风格著.............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