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冬奥会花滑亚军特鲁索娃称「我恨这运动,就我没金牌」,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夺冠和挑战自我哪个更重要?

回答
特鲁索娃的这番话,在冰雪圈里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这位被誉为“俄语小恶魔”的俄罗斯花滑天才,以其炸裂的四周跳技术闻名于世,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北京冬奥会上,她距离那个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只有一步之遥,最终收获了一枚银牌。赛后那句“我恨这运动,就我没金牌”,道出了她极度的不甘和失望。

这不由得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像特鲁索娃这样的顶级运动员来说,夺冠的荣耀和挑战自我的极限,到底哪个更重要?

夺冠,是运动员最直观、最闪耀的标签。

金牌,代表着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一项运动上,你就是最优秀的。它凝聚了运动员无数的汗水、泪水、伤痛,以及背后团队日复一日的付出。这枚金牌,是对他们职业生涯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也意味着巨大的名誉、商业价值和历史地位。

对于特鲁索娃而言,她早已在技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第一个在比赛中完成多种四周跳的女运动员。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在刷新花滑的边界,是在挑战人类身体的极限。从这个角度看,她早已是“挑战自我”的典范。然而,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处就在于,最终的衡量标准往往是那个最闪耀的奖牌。在那个万众瞩目的赛场上,当所有人都期待她能将技惊四座的技术转化为最高荣誉时,失之交臂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我恨这运动,就我没金牌”,这句话背后,是她将自身价值与奥运金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她可能认为,自己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掌握了比常人更难的技术,但最终却未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上,这是一种巨大的“不公平”,也是对她整个训练体系、训练成果的一种否定。这种心理落差,对于一个从小就接受严苛训练,目标明确的年轻运动员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但是,挑战自我,才是驱动顶级运动员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

如果没有对挑战自我的渴望,特鲁索娃或许不会冒着受伤的风险,去钻研和掌握那些令人咋舌的四周跳。她可以凭借已有的技术,稳妥地拿下一块奖牌,甚至可能已经站上过最高领奖台。但她没有,她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一条不断突破极限的路。

这种挑战自我的精神,才是真正支撑运动员走过漫长、艰辛训练道路的关键。它让他们在面对失败、伤病、瓶颈时,依然能够咬牙坚持,找到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它让他们明白,即使没有金牌,即使今天输了,但只要我还在努力超越昨天的自己,我就是成功的。

那么,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对于特鲁索娃这样的顶级运动员来说,挑战自我,是夺冠的“基石”,是支撑她走向夺冠之路的“燃料”。而夺冠,则是挑战自我所能达到的“顶点”和“目标”。 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纯粹的竞技层面来看,夺冠是最终的目的。 运动员接受训练,参加比赛,其终极目标就是获得胜利,赢得最高荣誉。这份荣耀,是对他们能力和努力的最高认可。

但从运动员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意义来看,挑战自我,或许更能定义他们的伟大。 那些不断突破极限,用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去探索运动可能性的运动员,即使最终未能站在最高领奖台,他们的名字依然会被人们铭记。他们改变了这项运动的面貌,激励了无数后人。

特鲁索娃的“恨”,更像是一种年轻气盛下的宣泄,是对自己未竟目标的愤怒。她或许还没有完全理解,或者说还没有完全接受,在竞技体育中,除了实力,还有运气、临场状态、裁判的判罚标准等等多种因素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对于顶级运动员而言,夺冠固然重要,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巅峰体验”;但挑战自我,则是他们能否到达那个巅峰,以及能否在巅峰之外,继续拥有职业生命力和个人价值的关键。

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特鲁索娃会更深刻地理解,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枚金牌。她在花滑领域带来的技术革新,她身上展现出的那种“不信邪”、“敢于尝试”的精神,本身就是对这项运动巨大的贡献。

这场冬奥会,对特鲁索娃而言,是一次重要的经历,也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她会在痛苦中反思,在不甘中积蓄力量。也许下一次,当她再次站在赛场上时,她会带着更成熟的心态,继续挑战那个更高的自我,也继续向着那枚金牌发起冲击。毕竟,对于热爱这项运动的他们来说,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对“恨”的一种化解,也是对“爱”的一种重新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夺冠和挑战自我的问题。

你要想了解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表态,就要了解大鹅花滑的现状。

平昌冬奥的冠亚军杂技和梅娃现在都做记者了。

前者20岁,后者23岁。

就拿杂技来说。14岁参加青年组比赛,16岁奥运冠军,17岁开始半隐退。

还别说什么其他项目选手一生无冠的,这短短几年就是她们的一生。

5岁左右接触,训练10年左右,高光3-5年。而且你只看到了莎莎。谁知道在三娃之下穷极一生别说奖牌,连最高舞台都没有登上的还有多少。

只能说大鹅花滑,本身就是在一种畸形的状态下发展。

user avatar

如果归化特鲁索娃来中国,她就老实了,不会这么说了。

因为今年她在中国都不会有资格来奥运,她没办法夺走别人的奥运经历

user avatar

特鲁索娃是女单自由滑顶级难度的开创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也一定会被历史铭记。

这两年摔跤这么多,终于在奥运会完成一整套动作,对她来讲,无疑对冠军充满了期待。而最终结果却是总成绩以微弱劣势输给了谢尔巴科娃,屈居亚军。

对于17岁的特鲁索娃来讲,肯定难以接受。天知道她为了这套54,经历了多少挫折和折磨。

俄罗斯在花滑女单项目的统治地位和人才辈出的整体情况,意味着,本届奥运会很可能是特鲁索娃离奥运冠军最接近的一次,下一个奥运周期,一定还会有更年轻的俄罗斯选手涌现出来,一切都是未知数。

然而,花滑是一项竞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难度是门槛,但可能并不是决定冠军归属的唯一因素。

特鲁索娃昨天的这一套54,最终被认定成功的其实只有44,与谢尔巴科娃拉开的并不大。而具体到内容分,谢尔巴科娃在艺术表现、整体流畅度及个人感染力上,确实是比特鲁索娃要做的好。加上短节目的微弱领先,最终,谢尔巴科娃的折桂,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希望特鲁索娃能忘记本次失利的影响,继续打磨动作,争取在世锦赛以及下一个奥运周期继续保有竞争力。虽然,这看上去只是一句安慰的空话而已,下一个奥运周期,又不晓得会有有多少新人站出来。

至于男单陈先生的54夺冠,其实没有什么好指摘的,羽生失败后,陈先生面临的竞争,其实并没有特鲁索娃那么卷。

最后,竞技体育,尤其顶级运动员,夺冠当然是重要的。

只有两类运动员会说从事体育运动是为了挑战自我。

一是,拿惯冠军,独孤求败的王者;

二是,穷极一生也不能跨过门槛成为顶级运动员的运动员。


更一下,说一点点比赛观感。

不吹不黑,实话实说。

女子花滑、花游、艺术体操,凡是艺术与竞技相结合的项目,俄罗斯队,哦,俄罗斯体育代表队,都是这个星球上超一等级的存在。

先不说别的,一亮相,可能,气质就先赢了一半……



谢尔巴科娃稳,特鲁索娃难,瓦利耶娃全能,俄罗斯三娃实在跟大家不在一个境界。

坦率的讲,这枚奥运金牌,甚至三枚奖牌,其实是三娃的内部竞争。其他人,只好挑战自己。

17岁,用男单自由滑的顶级难度,在比女单自由滑,五个四周跳,技术分超106,总分177.13,赛季最佳,过去两年一直在摔跤的特鲁索娃,强悍。这套节目跳完时,等候区排名前三的几位一脸尴尬,实在是降维打击。

无奈,谢尔巴科娃实在太美,太稳,太流畅。

瓦利耶娃虽然失误连连,但临场调整能力也实在是当世一流。瓦利耶娃少摔一下,日本队可能连铜牌都拿不到……

这可能是本届冬奥会,没有中国运动员参赛,依然能冲上热搜的少数决赛之一。

美,以及欣赏美,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从评论区,加一个昨夜从出分到颁奖的全纪录链接。



再更,补充一下俄罗斯花滑尤其是女单为何如此卷。

如今的花样滑冰,俄罗斯女单是另外一个境界,断层的超一流。

别国还在努力练三周跳时,俄罗斯女选手15岁就能做后外点冰四周跳、后内结环四周跳和后外结环四周跳等世界级高难度动作,其实力和成绩几乎吊打全球各国女选手,甚至超过该项目的部分男选手。

然而这个成绩背后,是另外一个残酷世界:不管多么优秀的苗子,在经受难以想象的训练后,15至16岁就得进入职业生涯巅峰期,而两三年后,她们就不得不接受现实,被更年轻的选手取代。

这一套训练方式背后的代表性人物,是图特别里泽。因一头狂乱的毛茸茸卷发形似泡面,图特别里泽也被称为“面姐”。

虽然从未拿过世界冠军,但面姐是俄罗斯体育界公认的“冰雪女王”。她执教“桑博-70”体育学校“水晶”花滑队,是培养世界花滑冠军的基地。其教练组在8年内为俄罗斯培养出3位奥运冠军、3位世锦赛冠军、5位欧锦赛冠军、5位世青赛冠军,并包揽了俄罗斯所有女子花滑锦标赛冠军。

2014年索契,她带出了当时最年轻的女子花滑奥运冠军:15岁的尤利娅·利普尼茨卡娅。四年后的平昌,她的两位爱徒阿林娜·扎吉托娃和叶夫根尼娅·梅德韦杰娃分别包揽了花滑女单项目的金银牌。而北京冬奥会,面姐又带来了“三套娃”:2022欧锦赛冠军瓦利耶娃、2021世锦赛冠军和2022欧锦赛亚军谢尔巴科娃,以及2022年欧锦赛季军特鲁索娃。

面姐以严厉闻名,她不止一次在采访中提及纪律的重要性。她要求选手每天训练时间长达10-12小时,比赛前还要严格节食以控制身材。她还在训练中刻意制造竞争氛围,14岁年龄组如果不能完成进度,会被分配去和10岁的女孩一起训练。

面姐表示,小孩子根本不懂什么难、什么不难,也根本没有恐惧感,只知道完成教练安排的任务。只有在最小的年龄让他们习惯多摔跤,习惯无所畏惧,才能在之后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更难的跳跃。

除了严厉外,面姐团队也潜心研究花滑规则,以便编舞时帮助选手在动作衔接之间刷分,确保规则中的每个加分点都能拿到。

这导致俄罗斯国内竞争相当激烈,女选手只要在俄罗斯国内青少年锦标赛上有一圈没转好,名字很有可能就会排到后面去。

俄罗斯教练兼编舞、2002年奥运会银牌获得者阿维尔布赫说:“欧洲其它国家没有我们这样的花滑选手。如果俄锦赛前6名的姑娘都去那儿(参加欧锦赛)的话,欧锦赛前6名也会被我们的选手囊括。”

这并不是俄罗斯人的自傲。德国花样滑冰协会体育总监乌多·登斯多夫也感叹,俄罗斯的花滑培养系统“和工厂一样”。

面姐喜欢挑选“白幼瘦”的苗子,这些选手都柔韧性好跳跃能力强。“俄罗斯花滑教父”阿列克谢·米申曾经解释过,因为娇小、扁平的女孩滞空时阻力最小,也最能够获得高速的旋转,对完成四周跳很有帮助。而要保持这一优势,意味着需要尽量延迟发育,并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达到巅峰。但这样的训练方式,给选手身体带来的代价也是残酷的。

几乎无一例外,这些选手在14-16岁披金戴银,17岁开始走下坡,19岁后被超越,最终被取代。没有一位选手能在20岁以后继续参加国际大赛。

以面姐爱徒、索契冬奥会冠军利普尼茨卡娅为例。2016年,利普尼斯卡娅曾经近乎绝望地告诉媒体,“我跑步、节食,但毫无用处,在茶里加一小勺蜂蜜都能长1公斤,我真的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对此,俄罗斯著名花样滑冰教练亚历山大·朱林说:“失去原有的轻盈之后,利普尼茨卡娅开始疯狂减肥,这导致她扭伤了腿,她再也无法以合适的体重跳跃,而长时间处于厌食状态对于健康危害很大。”2017年,年仅19岁的利普尼斯卡娅宣布退役,随后住进医院,接受厌食症治疗。利普尼斯卡娅的师妹扎吉托娃在2019年比赛中失利,她承认自己陷入低潮,从此专注投身演艺圈。

同为二代弟子的梅德韦杰娃则干脆远走加拿大,并表示想要一位像朋友般的教练。在访问中,梅德韦杰娃表示,“图特别里泽的训练方法有效,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一年比一年难受”。她还透露,自己即使拿奖也从未得到教练的称赞,甚至被冷言冷语对待。

面对争议与批评,面姐在社交媒体中写到:“我们的训练制度会有任何改变吗?不会。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正确无误。”她在采访中表示:“我只会对我的选手直言不讳,反正他们也会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赞美。”

不过,去了加拿大后,也许是训练量无法和在俄罗斯时相比,梅德韦杰娃成绩并没有太大起色。她最终又回归到图特别里泽门下,但过了20岁的她,已不能和自己的小师妹们竞争了。在图特别里泽的影响下,整个俄罗斯花滑届竞争都十分激烈,一些女孩甚至接受了放弃健康。

一个名叫阿娜塔西娅·库瑞娅的前花样滑冰选手曾向英国《卫报》透露,她也曾是10岁就获得地区赛冠军的希望之星,但面对发育关,在严格节食和过量跑步都无成效之后,她接受了一项药物建议,“去干扰荷尔蒙,让月经和胸部停止发育,保持一个年轻、瘦削的身体”。

这样的训练方式引发争议,花滑界有人建议调整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

据《今日俄罗斯》的最新消息,国际滑联(ISU)有可能会进行一次历史性改革,将花滑运动员的最低参赛年龄限制由15岁提升到17岁,相关提案已经被列入到今年6月举行的2022年国际滑联大会的议程中。若是顺利通过,这项新规将在2023-24赛季正式执行。

美国花滑教练拉斐尔亦主张,不应让女子选手15岁就推向巅峰,这样会过早破坏她们的职业生涯:“如果她们知道18岁以后还可以继续滑冰,就不会在12岁时过度耗费身体,追求大量高难度跳跃动作。”

但俄罗斯花滑届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人为遏制花样滑冰进步是“乌托邦式想法”。“毫无疑问,大家非常愿意看年轻女孩子做五个四周跳。”

user avatar

这是心态彻底失衡了!

付出了这么多努力,等待了这几年,自己也尽了全力,如今却换来了这么个结果,确实很难让人不蚌埠!!!


这让我想起了教员给柳亚子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教员为人处世的一点心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吾辈多从曲折(即困难)二字着想,庶几(差不多)反映了现实,免至失望时发生许多苦恼。而困难之克服,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毛泽东《致柳亚子》

人这一辈子,失望,失败的事总是常有的,怎么尽可能的让自己减少一点痛苦呢?

教员分享了他自己的一点心得:那就是办事情的时候,不妨降低一点自己的心理预期,凡事都要做最坏的准备,但是要努力去拼搏,争取最好的结果

就比如现在,我在电脑前敲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如果我想着,这几句话肯定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肯定会有好多人来点赞,评论,收藏,甚至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

那我大抵也是会失望的,因为这个小回答,大概率会沉入信息的海底。

我反复地查看手机,根本就没有什么小红点

如果我换个思路,心里想着,我是个小透明,前面还有那么多大V呢。

平台也不会给我流量,就算分得一点点流量,别人可能不会认同我这个说法,即便认同你这个说法,也不一定有点赞的习惯。

所以,干脆不期望有小红点,该干啥干啥。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仅仅几个小红点,那我也是很开心的!!

所以人生中有一份快乐叫“惊喜”!!

(今晚给你的老公or老婆or爸妈or孩子带一份惊喜吧,这样你们就会有两份快乐!)

性生活中的矛盾论,房事里的辩证法(来学毛选 )

user avatar

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说俄国花滑内卷太厉害。其它两个娃发挥正常的话 ,她永远拿不了金牌。

每个人都想得到奥林匹克冠军。但是金牌只有一个。世界第一只有一个。

另外,红头发的女人确实生猛。

有研究表明,红发女人对疼痛的耐受度更高。

user avatar

没想到这次比赛的争议这么大,遗憾这么多。

莎莎领奖前哭着说她不愿领奖,她再也不愿滑冰了,她hate这项运动,为什么别人都有金牌就她没有。

真是让人心酸。

这场比赛俄萝们简直没有一个人开心,k宝和莎莎不用说了,就是夺冠的千金,自己努力多年的金牌里也沉淀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争议,什么卡米拉放水,莎莎被压分……

面姐组从不缺适龄的小女单,也从不缺意难平。

四年前,梅德韦杰娃和扎吉托娃在平昌奥运会上争金夺银,梅德韦杰娃以技术难度上的微弱劣势败给了师妹扎吉托娃,与金牌擦肩而过。她差这一块金牌,就完成了自己的大满贯成就。

她曾在私下向面姐抱怨,为什么要让扎吉托娃这么快升组,与她竞争。

奥运结束后,她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梦想实现的机会渺茫,她转组了,转到了bo叔的组。面姐当时很生气,向媒体曝光了她与梅娃私下的对话。

她努力坚持与挣扎过,但还是没能战胜伤病与年龄,巅峰不在,没能实现大满贯的梦想,现在已是退役状态。

她曾说过,领奖台只有三个,金牌只有一块。

竞技体育注定有着无数的残酷与遗憾。在俄萝短暂的运动生涯里,更是残忍。

有人聚光灯下功德圆满荣耀傍身,就有人在暗处转身离场;有人得偿所愿,就势必有人黯然神伤。

但永不认命屈服的意志和孤注一掷的坚持是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所在。

梅德韦杰娃在平昌输了金牌,却留下了经典节目《安娜卡列尼娜》。

冰迷们说:“虽然她不是规则眼中的最优,但她的美,无可替代。”



莎莎没能获得金牌,但我想,没有人会忘记那个第一个在奥运会花滑女单上开启五个四周跳的女孩。

夺冠与挑战自我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相伴相生的共存,运动员在不断自我挑战与突破中靠近冠军的领奖台,而每一个真正的冠军,必定曾在自我突破的边缘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

我想,金牌虽然只有一块,但是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并没被辜负,当她们一次次从冰面上爬起继续滑行的一刻起,就已拥有了熠熠生辉的人生。

也许夸父注定追不到太阳,但从他决定追日的那一刻起,人类就已经胜利了。


更新:放个超燃的链接:【《比划》 第234集 一整个被惊艳到!花滑各路神仙名场集锦-哔哩哔哩纪录片】b23.tv/ep470230

user avatar

俄罗斯花滑有多卷?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梅娃凭借一身美少女战士cos征服全场,技惊四座,打破多项世界记录,但还是输给了她的小师妹扎娃,

那一年,梅娃19岁,扎娃16岁,一金一银,两人笑魇如花,人们对这对天才少女充满了期待,

谁知新人换旧人,4年后,她俩连参赛资格都没有,梅娃更是直接退役了,

再往前,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夺冠的斯娃,也早已被遗忘了,


如今,俄罗斯派出新三娃:瓦娃,谢娃,特娃,其中瓦娃和谢娃从3岁就开始练习,特娃从4岁开始,

特娃一上场,把难度系数提高了一个档次,就知道小女孩有多拼,


燃烧一切,会变得脆弱,

胜负心强,不利于交友,

得失心重,容易失去自我,

目的明确,让生活显得平淡无味,

不甘人后,伤口宁愿自己擦拭,

不允许失败,不肯放过自己,

越是自律的人,越是渴望成功,

越是好强的人,越是渴望重要之人的认同,


你看,男足就没这种烦恼,

球踢得烂,但人家心态好啊,

世间最努力的孩子,往往会伤到自己,

世间最愚笨的孩子,才是来享福的,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