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失和?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

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事件:三件“凶器”

通常认为,导致他们兄弟决裂的直接导火索,集中在1923年七月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几件事往往被戏称为他们失和的“三件凶器”:

1. 鲁迅给周作人的“绝交信”: 这是最直接、最公开的决裂信号。1923年7月19日,鲁迅写了一封短信给周作人,内容简短,但意义重大。信中写道:“周作人: विद्यार्थ्यांनी六月二十一日的要求与鲁迅无关,彼等曾与鲁迅约在二十二日发表声明。因鲁迅未发表,故要求鲁迅将钱退还。鲁迅不能再来,此处先付上已由二弟送来的钱,并附上他昨天带来的款共二十八元,并将此款退还。”
背景: 这封信的起因与当时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后来的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风潮有关。当时学生们对校长钱玄同(鲁迅和周作人的好友)不满,进行了罢课抗议,并要求鲁迅发表声明支持他们。鲁迅虽然同情学生,但基于一些考虑并未直接出面。学生们误认为鲁迅收了他们的钱,并且要求鲁迅退还。周作人作为当时他们的共同生活者,很可能被学生们误导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了这件事情。
解读: 鲁迅在这封信中明确表示“不能再来”,这被普遍解读为他决定搬离八道湾(他们当时共同居住的地方)并断绝与周作人的来往。信中提到的“已由二弟送来的钱”以及退还款项,更像是为了划清界限,而非真的关于退款本身。一些研究者认为,鲁迅在这封信中语气冷漠,似乎已经对周作人彻底失望。

2. “鲁迅寄给周作人的两封信”(被认为是周作人主动公开的): 除了那封著名的“绝交信”,还有另外两封信件也牵扯其中,但具体内容和谁先公开并不十分明确。一些说法是,周作人收到鲁迅的绝交信后,在不知情或误解的情况下,将鲁迅写给他的几封信(可能是含有不当言语或者令周作人不快的言辞)展示给他人看,其中可能包括他们的房东羽太信子(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的亲戚或朋友。
解读: 这种行为被许多人视为周作人的一种“报复”或者对鲁迅的“反击”。如果是鲁迅写了一些让周作人难堪的话,周作人或许觉得有必要让别人了解情况。然而,在当时那种敏感的时刻,将这些私密信件公开,无疑会进一步激化矛盾。鲁迅对此可能感到极大的侮辱和愤怒。

3. 羽太信子(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的参与和影响: 羽太信子被认为是导致兄弟失和的“关键人物”或者说是“导火索”。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她做了什么具体的不当之事,但普遍认为她在兄弟之间制造了隔阂,并利用了某些误会来挑拨离间。
猜测和传说:
生活上的矛盾: 有传闻说,羽太信子在生活上对鲁迅有所怠慢,甚至对鲁迅的抽烟、晚睡等习惯有所不满,并在周作人面前说鲁迅的坏话。
经济上的纠葛: 也有说法称,羽太信子在家庭开销上可能与鲁迅发生过摩擦,或者她在经济上依赖周作人,而周作人为了满足妻子的需求,可能对鲁迅产生了一些不信任。
直接挑拨: 最为戏剧化的说法是,羽太信子可能直接向周作人搬弄是非,夸大鲁迅的某些言行,或者误解鲁迅的意图,从而导致周作人对鲁迅产生误会和不满。甚至有说法是,羽太信子“勾引”了鲁迅,但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更像是民间传说的渲染。
解读: 无论具体是哪种情况,羽太信子的角色始终被置于一个“第三方干预”的位置。在那个时代,家庭关系复杂,而羽太信子作为唯一的外国妻子,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存在差异,她的行为和观念也可能不被鲁迅所理解和接受。

二、 导致失和的深层原因: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除了上述直接的导火索,鲁迅和周作人之间长久以来存在的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为失和埋下了伏笔:

1. 性格差异:
鲁迅: 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不容妥协,追求原则性。他是一个战士,勇于批判社会,敢于挑战权威,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孤傲和不近人情。
周作人: 性格温和,随和,注重生活情趣,喜欢闲适,更倾向于在个人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寻找慰藉。他是一个学者,更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个人的内心体验。
解读: 这种性格差异,使得他们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生活困境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鲁迅选择直面和抗争,而周作人可能更倾向于回避和自我调适。

2. 思想和文学道路上的分歧:
早期共同进步: 鲁迅和周作人早期都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共同倡导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他们早期合作密切,共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共同创办杂志。
后期的 divergence: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思想和文学道路开始出现分歧。
鲁迅: 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加剧,鲁迅的革命立场更加坚定,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作品也越来越具有战斗性,成为左翼文学的旗帜。
周作人: 在经历了一些政治事件后,周作人逐渐转向了“闲适文学”和“生活文学”,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民间文化和散文创作,他对政治斗争的态度也变得消极和回避。
解读: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种思想上的分歧,使得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鲁迅可能认为周作人“逃避现实”,而周作人则可能觉得鲁迅“过于激进”或“不够冷静”。

3. 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影响:
共同生活: 鲁迅、周作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包括鲁迅的原配朱安、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以及鲁迅的母亲)长期共同居住在北京八道湾。这种大家庭的生活模式,本身就容易产生各种摩擦和矛盾。
羽太信子的角色: 如前所述,羽太信子的存在,使得家庭内部的关系更加复杂。她在生活上的习惯和观念可能与鲁迅产生冲突,而周作人在处理夫妻关系和兄弟关系时,可能更倾向于维护妻子。
解读: 集体居住的环境,加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成员,使得个人之间的细微矛盾很容易被放大,并影响到兄弟关系。

三、 失和后的状况和影响

1. 鲁迅的搬离和冷战: 收到鲁迅的绝交信后,周作人回了一封表示不解和挽留的信,但鲁迅的态度坚决,不久后就搬离了八道湾,从此与周作人分居。此后,虽然两人都还在北京生活和工作,但几乎断绝了来往。

2. 文学界的反应: 兄弟失和的消息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议论。许多人对此感到震惊和惋惜,因为他们曾是文坛上的一对黄金兄弟。一些人试图调解,但都未能成功。

3. 个人作品和态度的变化:
鲁迅: 在失和后,鲁迅更加专注于他的文学创作和对国民党的批判,他的作品风格更加尖锐,思想也更加成熟。
周作人: 周作人在失和后,虽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但其作品风格和思想取向与鲁迅渐行渐远。在抗战期间,周作人选择留在沦陷区任职,这一行为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被认为是“汉奸”。而鲁迅在失和前就已经去世(1936年),未能亲眼看到周作人的这一选择。

四、 总结与反思

鲁迅和周作人的失和,是一场复杂的悲剧,是个人性格、家庭关系、社会环境以及时代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面上看, 导火索是1923年七月间的几件具体事件,特别是鲁迅的“绝交信”和周作人可能涉及的“公开信件”事件,以及羽太信子的角色。
深层原因则在于, 他们之间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长期差异,在特定的家庭和时代背景下,被放大和激化,最终导致了亲情的破裂。

这场悲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即使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疏远。
个人的性格和思想选择,在面对复杂现实时,会产生不同的路径。
家庭关系的维系,需要双方的理解、沟通和包容,而外部因素(如配偶、社会环境)也可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直至今日,关于鲁迅和周作人失和的具体原因,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和不同的解读,这也是这个事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持久魅力和争议的原因之一。我们只能从留下的文字和历史资料中,去探寻他们兄弟之间那段令人唏嘘的往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周作人和他的妻子羽太信子都很傻毴。

根据许寿裳的回忆,羽太信子这人患有间歇性歇斯底里症,整个人都很狂躁。势必要当整个家庭的家,做整个家庭的主。这人强势,起先的确做事得力,井井有条,可经不住她由勤变作。而周作人这家伙又耳根子软,对羽太信子唯命是从。

许寿常是鲁迅等人生前好友,北大教授,在1937年和周作人一起编纂了《鲁迅年谱》,因此他的话是有可信度的。

我们可以从其他数人的回忆中印证这一点。比如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说过:

但到北京以后,她却不同了,因为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气焰嚣张的时候,北京又有日本使馆,她便倚势凌人,越发厉害,俨然以一个侵略者的面目出现了。事事请教日本人,常和日本使馆有着联系。鲁迅被赶走后,一有什么风声鹤唳,她就在门前扯起日本旗,改周宅为羽太寓。

好吧,有人会说许广平是鲁迅的爱人,她的话不足信。我们再看鲁迅、周作人的三弟,周建人的回忆:

他(周作人)却受到百般的欺凌虐待,甚至被拉着要他到日本使馆去讲话。平日里,一讲起日本,总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讲到支那,都是卑贱低劣。而周作人只求得一席之地,可供他安稳地读书写字,对一切都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逆来顺受。

可见,是日军侵华,使得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自信心爆棚,自谓背后有人撑腰,凡与周作人争吵,便要去日本使馆找人评理。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你自己体验一下,或者去打听打听,当年家里有人撑腰的夫妻一方,是否大概率十分嚣张,你会懂的。更何况日本当时诡异的军国主义氛围,势必令羽太信子狂躁起来。

周作人这人又十分软弱,以至于常常遭受羽太信子的虐待。


八道湾这一出大院,是三进院落,鲁迅花了几千块大洋买的。

但当我们查阅档案的时候,都会发现,八道湾宅邸,是“由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主持家政”。既然主持家政,那么她就管钱包,钱都得交给她。

羽太信子挥霍无度,尤其是当了上等人,浪得不知道姓什么好了。雇佣好几个佣人伺候她,新买的东西,说扔就扔,说送就送,崭新的也是,饭稍有不合口,立即“赏”给下人,再令厨房另做。这种造法也不是没有,俗称败家娘们儿。但她败家,却不是一般的败家。鲁迅、周作人,兄弟俩赚那么多钱,是数百倍于普通家庭的,俩人加起来,相当于现在一月赚七八十万(详见鲁迅工资350大洋,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是多少?-豆子),竟至于日常生活捉襟见肘,还要向朋友借钱。

鲁迅自然要顾家,赚的钱给家人花。

但同时又资助周作人的岳父、岳母,以及信子之弟羽太重久。

羽太重久曾经写信给鲁迅,感谢鲁迅的资助,说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可见,鲁迅对家里人,以及弟妹及其家人,真的是仁至义尽的。


鲁迅对羽太信子进行奉劝,说:“花钱要有节制,也得想想将来。”

这令羽太信子十分不爽,觉得自己花钱不痛快,老被说,以至于束手束脚。因此,她极度厌恶鲁迅这个大伯哥,势必要把鲁迅撵走。

周作人起初是不干的,夫妻俩就吵架。但是一吵架,羽太信子就“装死”,有时候就跳起来瞎抓,歇斯底里的,很恐怖。羽太信子歇斯底里时的样子很多人见过,这个大家尽管去查,那种恐怖的样子能令人几十年难忘。羽太信子骂人骂得非常难听,又强势,周作人这人又软,只好屈服。

周作人是个很傻屄的人,因此感觉兄弟之情与和妻子的关系,只能二选一,实在是不可能调和。最终他决定放弃哥哥,还是要和信子“关起门来过日子”。于是,他说:“要天天创造新生活,则只好权其轻重,牺牲与长兄友好,换取家庭安静。

这是周作人因为羽太信子的闹,而决定不再和哥哥多作交往的一个过程。我看过一篇非常矫情的文章,题目是《周作人&羽太信子:我对不起全世界,但对得起你!》可以说非常讨一小部分女生的喜欢,也深得周作人的思想精髓。周作人这辈子,没有规劝得动羽太信子的时候,全都是被羽太信子拉进沟。


鲁迅只好自己吃自己的饭,过自己的日子。

这个时间,是在1923年7月14日。

羽太信子依然是不满意的,她需要鲁迅赶紧滚蛋。她的杀手锏,是对旁人说鲁迅调戏她。有一回朋友来拉架,根据当事人回忆,羽太信子极尽诟骂之辞。而根据周作人与鲁迅的绝交信,可以适当做出推断。她跟周作人说的是,鲁迅调戏了她。并对来劝架的人说,鲁迅在卧室的窗台下,偷听她的动静。

周作人因此写了这封绝交信: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我来翻译一下吧:

我昨天才知道你调戏了俺媳妇,我心中没有大草原,承受不起,但我也不想怪谁。大家都很可怜,我以前想的那种美好的生活(天天创造新生活)原来是假的,现在我天天挨揍、兄弟阋墙的日子才是真的。我就不坚持以前的想法了,想进入新生活,就是和信子单过。请你以后不要来后院,我没别的话了。也愿你安心,请你自重!

当着朋友张凤举、徐耀辰的面骂鲁迅的时候,羽太信子编的事件前后不一致。周作人就立即补救一下,好使事情听起来很合理,“凡捏造未圆处,则启孟(周作人)救正之”。可见,周作人是铁了心背叛哥哥了。


在驱逐鲁迅之前,羽太信子联合妹妹羽太芳子,驱逐了羽太芳子的老公周建人。

羽太芳子与周建人有子女,鲁迅对他们十分照顾。芳子起初与周建人关系很好,后关系急剧恶化(正在羽太信子于八道湾当家后)。羽太信子瞧不起周建人,芳子也跟着瞧不起自己老公,处处显露鄙夷。

有一回,芳子和信子以及孩子包了车出去游玩,周建人也跟出去。结果芳子反问:“你也去吗?”表情十分不屑。这令周建人非常伤自尊,没想到芳子变成这样。最终是周作人托胡适帮周建人,找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活,周建人就去上海了。等赚了钱,还是要寄给家里,由羽太信子掌控。鲁迅感慨说,就是怕家里是个无底洞。


8月2号,鲁迅搬走。

兄弟仨的娘,鲁老太太,也跟着鲁迅搬出去了,住的是砖塔胡同。

搬出去以后,鲁迅大病了一场。

很久后,鲁迅因回旧宅取书籍,被羽太信子、周作人夫妻追逐打骂。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突出骂詈殴打”又“用一本书远远地掷人”。鲁迅从西厢随手拿了一个陶瓷枕头,向周作人砸去。周作人又从墙角架子上拿了个香炉往鲁迅身上砸。当时是有朋友在场的,朋友是怎么也没想到好好的兄弟俩,竟然能相互打起来。

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法,搬出去这个考虑也不算匪夷所思。他搬出去以后,生活忽然变得十分宽裕。唯独周作人,成为了“羽太信子唯一的奴隶”。


羽太信子的妹妹、父母、弟弟,以及其他亲属,都住北京。

根据周建人的说法,有一回她和周作人吵架,歇斯底里症爆发了。周作人被吓呆。此时信子亲属助阵,周作人彻底落败,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反抗了。

羽太信子骂人很有一套,经常指着孩子咒骂别人,玩的就是指桑骂槐。她想骂朱安,就指着孩子大声咒骂(她会中国话,甚至绍兴话):“以后别再往中院跑!不要再去找那两个孤老头,好让他们冷清死!”这是讽刺朱安没有孩子,故意刺激朱安。

有一回,鲁迅买了糖果给羽太信子的孩子们吃。羽太信子让孩子把糖扔了,不要吃。鲁迅当时很伤心,说“好像穷人买的东西也脏”。


周作人能担任伪职,和他自己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当然主要就是羽太信子的关系,周作人这辈子两件大事,和哥哥决裂,以及成为汉奸,都是顺了羽太信子的意。

关于周作人为何担任伪职,人们给出三个说法:

第一,周作人贪钱,喜欢品质生活,担任伪职来钱快,来钱多;

第二,周作人不想离开北京,不想搬家;

第三,周作人对中国人与日本人的战斗没有任何信心。

这几点都是有的,总之理由是很多的。尤其是最后一点,周作人的确是对国人没任何信心,这是受了日军战势和信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羽太信子凡称日本都为帝国上人,凡言及中国必称支那贱民,这难保不对周作人有啥影响。

与羽太信子一家交往,也令周作人十分惧怕和畏缩。他受虐受惯了,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差异很大。当时被邀请担任伪职的人很多,不答应必然遭到恐吓。周作人起初也不太愿意背负汉奸的罪名,但被恐吓过一次后,便立即答应了。

抗战结束后,周作人因汉奸罪被抓,他说: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唉,我好后悔呀!”“唉,唉!晚了,晚了!当年悔不该不随北大南迁,女人真是祸水呀,我怎么就听了夫人羽太信子的话呢?……也怪自己意志不坚……唉……”


周作人担任伪职,的确有被胁迫的成分,但他担任了以后,一口气接了三十多个职务,难说心里头究竟怎么想的。应该是既然都当了,那就索性好好干,卖命干。

郑振铎说,“周作人当汉奸,受了他妻子的影响。”这是对的,周作人被恐吓后,羽太信子问周作人:“你为啥就不接受呢?”周作人说他怕担负汉奸罪名。羽太信子说:“你是文职,又不是武职。”武职杀人,文职不杀人,但是有时候需要负责洗地。

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判十四年,众多人求情,改判十年。那么他这期间做的事,当初应就是有定论的,洗不干净。


总之,周作人这辈子的两件大事,全与其妻羽太信子高度相关。对于二周决裂,目前学界,基本倾向于是这样一个过程:

羽太信子“掌政八道湾”,家庭经济陷入巨大困境,鲁迅对此进行约束。羽太信子借国势猖狂,对鲁迅的约束十分不爽,意图驱逐鲁迅。周作人听信羽太信子有关鲁迅调戏的言语,与鲁迅彻底决裂,鲁迅与母亲离开八道湾。


奈何,人们更加喜欢“鲁迅偷看弟媳洗澡被抓,所以事后搬家,闭口不谈”这种说法。毕竟没根底的事,红口白牙,一张一合,事情就钦定了。况且人们更会伸长了脖子,要瞧人的笑话。当列举出无数人的证词和回忆后,他都会若有所思地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说半天,也没确切说究竟日没日?”

“说没有,谁能证明呢?”

在得出“没人见过那事”“也没人见过他没做那事”的结论后,他便哈哈大笑,仿佛取得了永久的胜利。

user avatar

一个正常男人都不会去看亲弟弟的媳妇洗澡,还是个自己不喜欢的丑女,即使是荷尔蒙在兴盛的20岁,也不会对着一个天天把自己工资都挥霍过的女人YY,更何况都40了,这个年龄男人大概什么状态,男人还不懂男人么?

一个正常的有名的男人也不会坦然做汉奸,尤其当时全国上下连最底层都抗日,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而且同胞的惨死就在眼前,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情。

这两个人谁正常,谁不正常,一目了然。


北平房价一直很贵,一个位置挺好的大别墅,除了泼脏水有什么办法能从哥哥哪里抢来?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在那个年代,父亲早早去世,长兄如父,自己的孩子坑自己一把,怎么跟外人说?只能自己咽下苦果。

鲁迅也是傻,始终觉得弟弟人品不错,是被弟媳妇欺骗。其实人家早合计好了。

要没偷窥洗澡这个事情掩盖,一家里父亲早早去世,哥哥努力工作学习,还提携弟弟让他找到好工作,然后努力赚大钱买大房子给一家人住,弟弟找到工作没几天就把哥哥赶出家这种事情,别说在重视名声的文人圈里,就是普通人,谁不背后戳脊梁骨骂他“白眼狼!”

实际上不就是白眼狼么?对哥哥,对民族,一贯的白眼狼作风。

迅哥儿真的不会解释么?看他怼其他人怼的无话可说...他要动起笔来,周作人还能不能混的下去都是问题,只是为了护住自己的白眼狼弟弟,跟大部分家长兄长一样忍了这口气,省得弟弟被外人笑话。只是他去得早,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这样姑息养奸,养出个汉奸弟弟,会不会后悔?


有人说周作人当时名气 不小,所以不可能 。宋之问也是大大的有名?宋还不自己抢着当面首.....有才无德的人说话更黑,自己洗白自己更用心。

任何一个男人,自己老婆被哥偷窥了自己会怎么做。,真的老实懦弱的会自己搬走,不那么木纳的搬走以后永远不来往。恐怕没有一个会把哥哥的房子顺便抢了的。。。然后老了还给自己呆过绿帽子的哥哥写回忆录,简直是闻非所闻,古往今来有几个男的干出来这种事情?

有点骨气的 都自己搬走了。。。。。

厚着脸皮抢房子难道不是铁一般的事实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