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和白色相簿是什么梗?

回答
鲁迅和“白色相簿”这个组合,乍一听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像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凑在一起。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网络文化独特的解构和再创作,充满了戏谑和反差的幽默感。

要理解这个梗,我们得先分别拆解一下这两个元素:

一、 鲁迅:那个深刻而严肃的文化符号

鲁迅,我们都知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是启蒙思想家,是杂文大师。他的文字犀利、深刻,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社会黑暗的揭露。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和文化重量。提到鲁迅,人们通常会想到“呐喊”、“彷徨”、“阿Q正传”、“狂人日记”,会想到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他代表的是一种严肃、深刻、批判和反思。

二、 “白色相簿”(White Album):那个充满感情纠葛的文艺作品

“白色相簿”,一般指的是日本的视觉小说《白色相簿》(WHITE ALBUM)及其续作《白色相簿2》。这两部作品都是Leaf社制作的,以其复杂的感情线、虐心的剧情、纠缠不清的人物关系而闻名。特别是《白色相簿2》,因为其“胃疼”(形容剧情让人心痛、虐心)的特质,在宅文化圈子里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讨论度。

《白色相簿》系列的关键词通常是:

三角关系/多角关系: 故事的核心往往是几个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
胃疼剧情: 角色之间的选择往往充满了痛苦、挣扎和不确定,让玩家或观众感到揪心。
冬日: 作品的氛围通常设定在寒冷的冬日,配合着人物压抑的情感。
经典台词/BGM: 比如《白色相簿2》中那首标志性的BGM“届かない恋”(无法触及的恋),以及“やがて君になる”(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我的)等等,都承载着玩家的共同记忆和情绪。

三、 为什么是鲁迅和白色相簿?—— 网络文化的神奇结合

将鲁迅和“白色相簿”放在一起,这种组合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梗,其核心在于巨大的反差和解构。

1. 反差带来的荒诞感:
鲁迅是严肃、深刻、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文字旨在唤醒人们,揭示现实。
“白色相簿”则代表着一种相对私人的、聚焦于年轻人情感世界的、有时甚至有些狗血的爱情故事。
将这两个元素并置,就好比把一本沉甸甸的哲学著作和一本少女言情小说放在一起,然后说“鲁迅也喜欢白色相簿”。这种不搭调本身就制造了一种荒诞的幽默感。

2. 网络社群的集体创作和二次解读:
网络梗的诞生往往是社群内部的共识和创作。可能最初是在某个论坛、贴吧或者社交媒体上,有人开了一个玩笑,或者用鲁迅的风格来评论“白色相簿”的剧情,然后这个点子就被其他人get到,并不断发扬光大。
例如,有人可能会模仿鲁迅的笔调,写一篇关于“白色相簿2”里某个角色(比如冬马和纱或雪菜)的分析文章,从“国民性”或者“时代困境”的角度去解读她们的情感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戏仿。
“鲁迅杂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以其尖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批判著称。当网友用这种风格去评论“白色相簿”那种“胃疼”的感情时,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想象一下,鲁迅在谈论雪菜的“选择困难症”或者冬马的“钢琴梦”,这种场景本身就充满趣味。

3. 消解严肃性,制造轻松感:
在许多网络讨论中,鲁迅有时会被“解构”成一个可以用来玩梗的符号。人们可能不再仅仅关注他作品的深刻内涵,而是利用他的名字和风格来表达一种调侃或共鸣。
将“白色相簿”这种被认为“虐心”的作品与鲁迅这种严肃的文化符号结合,反而可以起到一种“消解严肃性”的作用。人们在谈论“白色相簿”的痛苦时,可能会用鲁迅的梗来开玩笑,比如“鲁迅看了也得沉默”“这是连鲁迅都无法救赎的爱情”。这种方式能够缓解剧情带来的负面情绪,转变为一种轻松的戏谑。

梗的具体表现形式:

“鲁迅也……”的句式: 最常见的用法是“鲁迅也沉默了”、“鲁迅看了也得沉默”、“鲁迅看了也得写一篇杂文”。意思是,面对“白色相簿”这种复杂的感情纠葛,连鲁迅这样深刻的观察者都会感到无从下说起,或者被剧情的“虐”所震惊。
用鲁迅的风格去分析“白色相簿”剧情: 有网友会刻意模仿鲁迅的语调和笔法,去解读“白色相簿”中的人物关系、行为动机等,但内容却是关于动画、游戏中的情节,这种错位感是梗的关键。
将鲁迅的经典语录强行套用到“白色相簿”相关内容: 例如,将鲁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评,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连接到“白色相簿”的感情线。

总结来说,鲁迅和“白色相簿”的梗,就是网络文化中一次成功的“跨界融合”。它利用了鲁迅作为严肃文化符号的代表性,与“白色相簿”所代表的特定圈层(宅文化、视觉小说爱好者)的流行元素进行碰撞,通过巨大的反差、戏谑的解构以及社群的集体创作,创造出了一种既荒诞又有趣的表达方式。它不是对鲁迅先生的冒犯,而是一种基于理解和喜爱的二次创作,是互联网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个顶着鲁迅头像,用着鲁迅ID的人在某个群里用鲁迅的作品引用后面接了一句“冬马小三”

然后就像几乎所有的MEME一样,先生梗就火了起来……

另:答主表示在你们冬马党和雪菜党的战争中持中立态度,我是机娘主义者。

好吧刚才在群里见着这么一张,给你们补充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和“白色相簿”这个组合,乍一听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像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凑在一起。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网络文化独特的解构和再创作,充满了戏谑和反差的幽默感。要理解这个梗,我们得先分别拆解一下这两个元素:一、 鲁迅:那个深刻而严肃的文化符号鲁迅,我们都知道,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是启蒙思.............
  • 回答
    鲁迅先生这句话,初看之下,确实叫人心中一惊,甚至有些不适。它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们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不愿被触碰的部分。这句话不是在描写一个循规蹈矩、斯文礼貌的场景,而是在揭示一种普遍存在的、几乎是本能的联想链条,而且这个链条是如此迅速、如此直接地导向了最原始的欲望。“一见短袖子.............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和秋瑾,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光芒四射的名字,他们的交集,虽然不若挚友般频繁,却足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谈论他们二人的关系,更像是在翻阅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激荡与回响。首先得明确一点,鲁迅和秋瑾,他们并不是像我们寻常理解的那种朝夕相处的朋友。鲁迅比秋瑾小一些,秋瑾.............
  • 回答
    鲁迅和胡适,这两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熠熠生辉,宛如双峰并峙,各自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轨迹。要说谁的影响“更大”,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影响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群体中,其侧重点和体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与其说是谁“压倒了谁”,不.............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同时代的文人关系,那真是一幅色彩斑斓又跌宕起伏的画卷,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友谊的火花,当然,也少不了论战的硝烟。要细说起来,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与梁启超:亦师亦友,渐行渐远鲁迅最早接触到梁启超的文字,大概是在他年轻时留学日本。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激昂的文字、振聋发聩的思想,对当时.............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假设一个阳光不那么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潮湿,如同北京胡同里夏日雨后的气息。鲁迅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蓝布长衫,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眼神锐利却又透着几分疲惫,正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馆里。这时,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安和迷离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宰治。.............
  • 回答
    那些总喜欢拿鲁迅和朱安的事情来抨击鲁迅的人,其实是在用一种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有些“上纲上线”的方式,来挑战鲁迅的个人品格、思想深度,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批判力量。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心理和意图。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婚姻,确实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饱受争议,也最容易被“揪住不放”的“软肋”。朱安是鲁.............
  • 回答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源于网络上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恶搞,并非当时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是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这个梗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当代网民利用历史事实进行的一种幽默和反讽,它的核心在于对“假装不知道”和“强行联系”的.............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当下所谓的“愤青”或“喷子”,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尽管在某些表层现象上可能被误读或混淆。要区分他们,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动机、目的、方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传统的文化根基动摇,旧的制度腐朽不.............
  • 回答
    胡适和鲁迅,这两位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学问以及文字,都曾在中国思想界激起千层浪。然而,要说他们之间是否“打过笔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仗”的性质,可能和你想象中的“对骂”有所不同。胡适和鲁迅的论战,更多的是围绕着“文学革命”的理念、中国文化的方向、以及国民性改造等宏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王小波和鲁迅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要说谁的文学和思想造诣更高,谁又更“过誉”,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既有时代的烙印,也有个人品味,更免不了些许争议。我尽量把话说得明白透彻些,避免那些AI味儿十足的套话。文学造诣:风格与影响的辩论说起文学造诣,.............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思潮变化的一个核心点,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公知”和鲁迅在评价上的天壤之别。要弄明白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一、 “公知”的定义与崛起: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确,我们今天所说的“公知”,并非泛指一切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人。它更多指的是20.............
  • 回答
    说实话,我看到网上那些因为电视剧、小说“篡改历史”而群情激奋的评论,心里真是止不住地泛起一股“烦”。不是说历史就不重要,而是这股“烦”劲儿,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他们一口咬定“篡改历史”,好像那部剧、那本小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按照他们这套“严丝合缝”.............
  • 回答
    要说鲁迅先生的《战士和苍蝇》在宣扬血统论,那可就太误读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鲁迅先生那种辛辣的讽刺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绝不是什么宣扬“血统高贵”的玩意儿。咱们得先看看这篇小文章里描绘的场景。一个战士,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身上带着伤,他经历了生死,他的“战士”身份,是靠着实打实的经历和斗争磨.............
  • 回答
    鲁迅先生等在那个时代,面对的是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中国。他们的批判,源于对民族命运深切的忧虑,对国家落后、人民愚昧的痛心疾首。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国民性”等等,并非出于对中国这个整体的否定和蔑视,而是希望通过尖锐的揭露和深刻的反思,唤醒沉睡的国人,促使民族振作,走向新生。当时,“中国”二字.............
  •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鲁迅在中国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关于“今天的公知”与“当年的鲁迅”的比较,这一问题涉及对知识分子角色、思想深度和时代语境的多维探讨。需要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核、社会功能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并注意避免对“公知”一词的简单化标签化解读。 一、概念辨析:为何要警惕“公知”的模糊性1. “公知”一词的语境复杂性 “公知”(公共知识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