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有个梗“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请问,当时的人真的分不清楚鲁迅和周树人吗?

回答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源于网络上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恶搞,并非当时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是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

这个梗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当代网民利用历史事实进行的一种幽默和反讽,它的核心在于对“假装不知道”和“强行联系”的戏谑。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会混淆鲁迅和周树人,以及这个梗背后的逻辑:

一、鲁迅的真实身份与笔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周树人 是鲁迅先生的本名,是他出生时的名字。
鲁迅 是周树人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笔名。

在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使用笔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为了规避政治风险、表达思想或者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都会采用笔名。周树人也不例外,他一生使用过很多笔名,其中“鲁迅”是最为公众所熟知的。

二、周树人如何成为“鲁迅”?

周树人开始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是在1918年,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时候。

《狂人日记》的发表与影响: 这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批判性、全新的艺术手法,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篇文章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而当时《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汇聚了当时最前沿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鲁迅”笔名的意义: 关于“鲁迅”笔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比较被接受的说法是,“鲁”取自“愚鲁”之意,表达自己笨拙;“迅”取自“迅速”之意,表达自己做事迅速果断。但无论如何,“鲁迅”这个笔名伴随着《狂人日记》的巨大成功,很快就为大众所知晓。
后续作品的积累: 之后,周树人又陆续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著名作品,如《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呐喊》、《彷徨》等。这些作品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使得“鲁迅”这个名字在文学界、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树立了极高的声望和辨识度。

三、当时人们的认知是清晰的

在鲁迅先生发表作品并声名鹊起之后:

文学界和知识界: 鲁迅的文学地位和思想影响力是公认的。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评论和研究。他的朋友、同事、学生以及反对他思想的敌人都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在当时的报刊、杂志、学术讨论中,人们会直接使用“鲁迅”来指代他,或者在提及他的本名时,也明确这是他使用“鲁迅”这个笔名。
普通大众: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深入阅读鲁迅的作品,但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通过报刊、演讲以及社会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所知。特别是他的小说和杂文,经常被引用和谈论,因此人们对他是有基本认知的,并且知道“鲁迅”是那个写了《狂人日记》、批评旧社会的人。

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在当时说“抓捕周树人”,那么所有知道鲁迅作品的人,都会立刻联想到就是那个笔名为“鲁迅”的作家。 这是因为:

1. 笔名与作品的紧密绑定: “鲁迅”这个笔名与他一系列革命性的作品紧密相连,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2. 公开的身份信息: 尽管是笔名,但随着作品的流行,鲁迅的真实身份(周树人)也并非秘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媒体报道中,可能会提及他的本名。
3. 缺乏混淆的动因: 没有证据表明当时有任何势力或群体会故意混淆周树人和鲁迅,因为“鲁迅”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四、那个梗的真正含义与流行原因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是基于对“时间穿越”、“身份认知障碍”或者“装傻充愣”的幽默模拟。

它的核心在于:

反讽“知乎体”提问: 在一些问答平台,可能会出现一些看似一本正经,实则逻辑不清、故意回避问题的提问。这个梗模仿了那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风格。
对“我”这个概念的玩弄: 梗中的“我”扮演了一个无辜的、被卷入某事(抓捕)的人,而对方却用另一个身份来质问他。这种“你不是抓我,而是抓我另一个名字的人,所以跟我没关系”的逻辑,是一种荒谬的辩解。
制造幽默感: 这种错位和荒谬感,制造了一种黑色幽默。就好像一个人被抓了,然后说:“你们抓的是张三,我叫李四,我们不一样。” 但实际上张三和李四是同一个人。
网络文化传播: 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发展,这种带有戏谑性质的梗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人们乐于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种轻松、玩味的观点,或者仅仅是为了参与到网络热点中。

总结来说,“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是一个当代网络文化现象,它利用了“鲁迅”和“周树人”这两个名字之间的关系(笔名与本名),通过制造一个荒谬的对话场景来达到幽默和反讽的目的。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于他的身份认知是清晰的,不存在分不清的情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我们看着好像很搞笑,但是这其实是先生的日常基操。

我们来看看他的笔名:

一字笔名有16个:卂、飞、树、俟、独、洛、干、豫、L、干、敖、隼、旁、迅、直、庚;

二字笔名有117个: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苇索、杜斐、何干、干凡、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飞斐、冬华、乐文、洛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家斡、宴教、冥昭、焉于、梦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灵、康郁、隋文、越丁、越山、越侨、越容、楮冠、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豫才、燕客、霍冲、孺牛、L.S.、丁珰、丁萌、士繇、E.L.、及锋、之达、子明、丰瑜、元艮、元期、不堂、中头、中拉、长庚、公汗、风声、巴人、尤刚、且介、且文、史赉、史癖、白舌、白道、令飞、自树、许遐、许霞、鲁行、迅行、独立、姜珂、黄棘、洛丈、神飞、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动轩、仲度、华圉、阿张、豫山、樟寿、豫亭、符买、俟堂、润土、晓角;

三字笔名有37个:华约瑟、齐物论、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康伯(白)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纂述者、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周动轩、小孩子、丰之余(瑜)、韦士繇、邓当世、白在宣、周树人、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某生者、倪朔尔、栾廷石、孺子牛;

四字笔名有5个:宴之教者、宴之敖者、ELEF、旅沪记者、楮冠病叟

五字笔名有7个:朝花社同人、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诸夏怀霜社、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

六字笔名有1个:上海三闲书屋。

目前已知的就有183个——这还是我们知道的。实际上未尝没有他自己都忘了的笔名发表的文章。

就像吕子乔说的:人在江湖飘,保命靠小号。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智慧嘛~

另外,据说某军阀曾经让某御用文人冒用鲁迅的一些笔名,来给自己的政策鼓吹。结果不等先生发声,很多人就认出来,说绝不是先生的文章。因为虽然遣词用句看起来和先生很像,但是怎么看怎么别扭,没有看先生的文章来得舒畅。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闻,据说那位御用文人也是民国一位大师级文豪,具体是谁我也很好奇。所以,如果有人知道,可以留言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