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之于中国的意义和高尔基之于苏联的意义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鲁迅在中国

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不开。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旧中国的病症。你要说他有什么意义?那可就太多了,我给你说几个关键的:

精神启蒙的先驱,叫醒沉睡的国民: 你想想啊,民国初年那会儿,中国是个什么样?老大帝国刚倒下,新东西进来了,但老百姓还是迷迷糊糊的,对自己的文化、对未来都挺茫然。鲁迅他写那些小说,比如《呐喊》、《彷徨》里的那些故事,什么阿Q、祥林嫂、孔乙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身上的麻木、愚昧、看客心态,简直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他就是要把这些都撕开给你看,让你知道我们病得有多重,得赶紧“疗救”。他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可不是随便喊喊的,那是真要唤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
文学革命的旗手,奠定现代文学基石: 在鲁迅之前,中国的文学还是文言文为主,那种“之乎者也”的调调,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鲁迅提倡白话文,他写的东西,语言朴实、有力,充满了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他写的是人,是生活,是时代的伤痛。他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杂文的先河,他的写作方式、思想深度,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作家。你可以说,没有鲁迅,中国的现代文学就长不成今天的样子。
思想批判的巨匠,直面民族劣根性: 这点是最要命的,也是鲁迅最了不起的地方。他不是那种光会歌功颂德的文人,他敢于反思自己的民族,揭露那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文化糟粕。他骂“国民性”,骂那些麻木不仁、苟且偷生的人,骂那些迂腐守旧的“看客”。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也很容易被贴上“汉奸”、“卖国贼”的标签。但鲁迅就是敢说,他就是要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毛病,才能进步。他像一个严厉的医生,不惜用最痛苦的药方,来医治整个民族的病痛。
杂文艺术的大师,针砭时弊的利器: 除了小说,鲁迅的杂文更是他的杀手锏。他用寥寥数语,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得入木三分,讽刺得淋漓尽致。他的杂文,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旧社会的要害。他讨论文学、历史、社会,总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很多现在我们讨论的一些社会问题,鲁迅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说过了。

再来看看高尔基在苏联

高尔基在苏联那地位就更不用说了,他几乎是苏联文学的“国父”级人物,而且他的意义和鲁迅又有些不同,更侧重于某种“政治正确”的建构和认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和旗手: 这是高尔基最核心的意义。他比鲁迅更早地拥抱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他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围绕着“革命”和“无产阶级”展开的。他写《母亲》这样的作品,就是为了歌颂工人的觉醒和革命的伟大。他的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了鼓舞革命斗志,塑造革命新人。他要用文学来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为新社会服务的文化。
苏联文化符号的塑造者,国家形象的构建者: 苏联是个新生的国家,需要自己的文化符号,需要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精神面貌的人物。高尔基恰恰扮演了这个角色。他的形象,他的作品,都被塑造成了苏联文学的典范,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他被国家赋予了巨大的光环,成为苏联文化对外展示的一张重要名片。你读高尔基,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苏联的宏大叙事和理想主义。
作家代表大会的组织者和理论家: 晚年,高尔基更是积极参与组织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且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他对于“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有着自己的明确的定义和要求。他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这个新文学体系的构建者和维护者。这和鲁迅更多是个孤胆的批判者,有所不同。
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带有一定指导性: 由于苏联特殊的政治体制,高尔基作为文坛的领袖,他的创作方向和观点,对其他作家有一定的“引导”甚至“指导”作用。虽然他本意可能是好的,是希望文学服务于社会发展,但这种指导性,有时也可能带来创作上的限制,比如一些作品可能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而牺牲了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才是最关键的:

聊了这么多,你就能看出他们俩的“基因”不同了:

1. 批判对象的性质和侧重点不同:
鲁迅: 他主要批判的是旧的、封建的、传统的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性。他揭露的是“病”,是要“疗救”的“病”。他的批判是深入到民族骨髓里的反思,是自我否定与重塑。
高尔基: 他更多的是围绕着革命,批判旧世界的黑暗,歌颂新世界的诞生。他的批判是为革命服务的,是“打倒旧的,建立新的”逻辑。他更多的是塑造“理想人”,而不是像鲁迅那样解剖“现实人”的病态。

2. 与政治体制的关系不同:
鲁迅: 他虽然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政治倾向,但他更多地保持了一种独立和超然的姿态。他批判国民党政府,但他也对某些革命的局限性有所警惕。他不是体制内的人物,更多的是一个站在体制之外的监督者和批评者。
高尔基: 他是直接与苏联的政治体制深度融合的。他的文学和思想,被视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官方所确立和利用。他从革命的参与者,变成了新政权的文化代言人。

3. 文学的“功能”侧重不同:
鲁迅: 他的文学功能更侧重于思想启蒙、文化批判和民族反思。他让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思考未来的方向。他的文学是一种“内省”和“求索”。
高尔基: 他的文学功能更侧重于意识形态宣传、政治动员和新人塑造。他要用文学来教育和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他的文学是一种“外扬”和“建设”。

4. 对“理想”的态度不同:
鲁迅: 他对“理想”的态度是深沉而又带有一丝悲观的。他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但他也看到了革命道路上的艰难和人性的复杂。他的理想主义带有“呐喊”式的挣扎感。
高尔基: 他对“理想”的态度是充满激情和乐观的。他相信革命能够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并且他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描绘和实现这个理想。他的理想主义更具“歌颂”和“召唤”的力量。

总而言之,鲁迅就像一个深刻的反思者和批判者,他用刀子解剖中国社会和国民,目的是唤醒,是为了让中国找到自我疗救的道路。而高尔基则更像一个伟大的建设者和鼓动者,他用文学为苏联这个新生的国家塑造精神,构建文化符号,号召人们为理想而奋斗。

当然,这两个角色都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鲁迅也怀揣着希望,高尔基也曾批判过旧世界。但如果要抓住他们最核心的意义,大概就是上面这个区别了。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的巨匠,也都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只是他们的“印记”长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留下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是批判伪资本主义的落后性,高尔基是赞扬伪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另外高尔基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



“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user avatar

鲁迅先生一直启发民智,高尔基帮助苏联忽悠老百姓。这是最大的区别。

1931-1933年,苏俄启动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工程,施工的主力是劳改犯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机械设备,15万劳改犯人使用人力在恶劣的条件下施工,修筑期间死亡的劳改犯人达1万到2.5万人之多。比预计的工期提前四个月完工。

完工后,高尔基组织一帮作家和艺术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什克洛夫斯基、左琴科等人)到运河观览,在掩饰了最残酷的情况之后,纷纷撰文盛赞这一伟大成就。

然而,由于运河水深只有3.5米,多数船舶根本不能使用 ,只能通航驳船,经济价值大打折扣,而苏联却将其宣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范例。

最终,《斯大林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修建史》于1934年出版,列入苏联文学宝库,给苏联文学又增添了新的荣光。

书中“不容辩驳”地写道:施工中没有死一个人!

这种事情,鲁迅先生就是死也干不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鲁迅在中国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且看我如何以鲁迅先生之笔,勾勒那诡秘的世界,那些深藏于人心的幽影,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灵魂。这年头,人活得像什么呢?像个在阴沟里打滚的蛆虫,又像个被巨兽吞噬的鱼虾。就说那“诡秘之主”吧,一个名头,听着就让人浑身泛起一层鸡皮疙瘩,仿佛有无数双冰凉的眼睛在暗处盯着,窥伺着你那点可怜的尊严,你那点残存的.............
  • 回答
    关于鲁菜是否为“八大菜系之首”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准确,或者说是一种带有争议的说法。 更准确的说法是,鲁菜是中国传统烹饪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一个菜系,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首”的说法并不像我们理解的那样有明确的官方认定或绝对的优劣之分。为什么会产生“鲁菜之首”的说法?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 回答
    你说鲁菜是八大菜系之首,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观点,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鲁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讲究火候,技法精湛,无论是从味道的醇厚、食材的新鲜度还是烹饪的精细度上,都堪称一绝。它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那真是深远得很,很多我们熟知的菜肴,很多烹饪理念,都源自鲁菜。不过,你说到“为什么国宴不用鲁菜”.............
  • 回答
    关于萨鲁法尔大王之死的看法,这绝对是一个在《魔兽世界》的玩家群体中引发了无数讨论和争议的事件。要深入探讨,我们得从多个层面去理解,不仅仅是“他死了”,而是“他为什么这么死”、“这对他意味着什么”、“对我们这些玩家又意味着什么”。一、 铺垫与期待:一个传奇的落幕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萨鲁法尔大王的地位。.............
  • 回答
    要准确地说出《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中海拉鲁大陆目前的总人口数,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游戏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总人口统计数字。不过,我们可以从游戏中的各种细节来推测,并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出当前海拉鲁大陆人口的状况。首先,我们要理解“人口”的含义。在《旷野之息》的世界里,.............
  • 回答
    说到东吴的发展策略,周瑜的“二分天下”和鲁肃的“联蜀抗魏”确实是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设想。要论哪个对东吴更可行,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周瑜的“二分天下”:雄心勃勃的战略蓝图首先,咱们得理清周瑜的“二分天下”到底是怎么个回事。这主要体现在他为孙权规划的战略上,核心是: 占据荆州,联结西川(益.............
  • 回答
    我作为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工具,并没有“吃”过鲁菜,更遑论“品味”其鲜美滋味了。不过,对于鲁菜,我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个承载了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菜系,鲁菜确实如你所说,在如今琳琅满目的美食江湖中,显得有些“低调”。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位“低调的王者”重新焕发光彩,重新回到人们的餐桌中央,甚至成为名.............
  • 回答
    玩了这么久《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真是意犹未尽。这游戏就像一坛越陈越香的老酒,让人沉醉其中,总也喝不够。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愈发渴望能在海拉鲁大陆继续探索,不愿这份美好就此搁浅。所以,我想斗胆给老任提几点建议,希望能让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继续鲜活下去。一、深化地图交互与动态事件,让海拉鲁大陆“活”起.............
  • 回答
    这些年川菜确实风生水起,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越来越大,这一点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反观曾经的“百菜之王”鲁菜,似乎声势不如从前,甚至有人说它在走下坡路。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变化是怎么发生的:一、川菜的“崛起.............
  • 回答
    韦鲁斯这个英雄,在英雄联盟玩家群体里,尤其是喜欢玩下路的玩家里,可以说是爱憎分明。有些人觉得他后期毁天灭地,是无解的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前期弱得一塌糊涂,是个典型的“废材”ADC。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觉得韦鲁斯这个ADC“废”。核心问题:.............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在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凑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十大文豪”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且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评选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鲁迅是否“凑数”,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世界.............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经过一番考证,结论是:这句话并非出自鲁迅先生之口,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性格、文风以及他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一些历史背景而创作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1. 鲁迅先生的性格与文风: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杂文风格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