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之于中国的意义和高尔基之于苏联的意义这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说鲁迅在中国

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不开。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旧中国的病症。你要说他有什么意义?那可就太多了,我给你说几个关键的:

精神启蒙的先驱,叫醒沉睡的国民: 你想想啊,民国初年那会儿,中国是个什么样?老大帝国刚倒下,新东西进来了,但老百姓还是迷迷糊糊的,对自己的文化、对未来都挺茫然。鲁迅他写那些小说,比如《呐喊》、《彷徨》里的那些故事,什么阿Q、祥林嫂、孔乙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身上的麻木、愚昧、看客心态,简直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他就是要把这些都撕开给你看,让你知道我们病得有多重,得赶紧“疗救”。他那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可不是随便喊喊的,那是真要唤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
文学革命的旗手,奠定现代文学基石: 在鲁迅之前,中国的文学还是文言文为主,那种“之乎者也”的调调,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鲁迅提倡白话文,他写的东西,语言朴实、有力,充满了批判精神和现实关怀。他写的是人,是生活,是时代的伤痛。他开了中国现代小说、散文、杂文的先河,他的写作方式、思想深度,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作家。你可以说,没有鲁迅,中国的现代文学就长不成今天的样子。
思想批判的巨匠,直面民族劣根性: 这点是最要命的,也是鲁迅最了不起的地方。他不是那种光会歌功颂德的文人,他敢于反思自己的民族,揭露那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文化糟粕。他骂“国民性”,骂那些麻木不仁、苟且偷生的人,骂那些迂腐守旧的“看客”。这在当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也很容易被贴上“汉奸”、“卖国贼”的标签。但鲁迅就是敢说,他就是要我们看到自己身上的毛病,才能进步。他像一个严厉的医生,不惜用最痛苦的药方,来医治整个民族的病痛。
杂文艺术的大师,针砭时弊的利器: 除了小说,鲁迅的杂文更是他的杀手锏。他用寥寥数语,就能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得入木三分,讽刺得淋漓尽致。他的杂文,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插旧社会的要害。他讨论文学、历史、社会,总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很多现在我们讨论的一些社会问题,鲁迅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说过了。

再来看看高尔基在苏联

高尔基在苏联那地位就更不用说了,他几乎是苏联文学的“国父”级人物,而且他的意义和鲁迅又有些不同,更侧重于某种“政治正确”的建构和认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和旗手: 这是高尔基最核心的意义。他比鲁迅更早地拥抱了社会主义革命,并且他的文学创作完全是围绕着“革命”和“无产阶级”展开的。他写《母亲》这样的作品,就是为了歌颂工人的觉醒和革命的伟大。他的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了鼓舞革命斗志,塑造革命新人。他要用文学来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为新社会服务的文化。
苏联文化符号的塑造者,国家形象的构建者: 苏联是个新生的国家,需要自己的文化符号,需要一个能够代表自己精神面貌的人物。高尔基恰恰扮演了这个角色。他的形象,他的作品,都被塑造成了苏联文学的典范,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他被国家赋予了巨大的光环,成为苏联文化对外展示的一张重要名片。你读高尔基,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苏联的宏大叙事和理想主义。
作家代表大会的组织者和理论家: 晚年,高尔基更是积极参与组织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且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倡导者。他对于“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有着自己的明确的定义和要求。他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这个新文学体系的构建者和维护者。这和鲁迅更多是个孤胆的批判者,有所不同。
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带有一定指导性: 由于苏联特殊的政治体制,高尔基作为文坛的领袖,他的创作方向和观点,对其他作家有一定的“引导”甚至“指导”作用。虽然他本意可能是好的,是希望文学服务于社会发展,但这种指导性,有时也可能带来创作上的限制,比如一些作品可能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而牺牲了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才是最关键的:

聊了这么多,你就能看出他们俩的“基因”不同了:

1. 批判对象的性质和侧重点不同:
鲁迅: 他主要批判的是旧的、封建的、传统的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性。他揭露的是“病”,是要“疗救”的“病”。他的批判是深入到民族骨髓里的反思,是自我否定与重塑。
高尔基: 他更多的是围绕着革命,批判旧世界的黑暗,歌颂新世界的诞生。他的批判是为革命服务的,是“打倒旧的,建立新的”逻辑。他更多的是塑造“理想人”,而不是像鲁迅那样解剖“现实人”的病态。

2. 与政治体制的关系不同:
鲁迅: 他虽然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政治倾向,但他更多地保持了一种独立和超然的姿态。他批判国民党政府,但他也对某些革命的局限性有所警惕。他不是体制内的人物,更多的是一个站在体制之外的监督者和批评者。
高尔基: 他是直接与苏联的政治体制深度融合的。他的文学和思想,被视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官方所确立和利用。他从革命的参与者,变成了新政权的文化代言人。

3. 文学的“功能”侧重不同:
鲁迅: 他的文学功能更侧重于思想启蒙、文化批判和民族反思。他让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思考未来的方向。他的文学是一种“内省”和“求索”。
高尔基: 他的文学功能更侧重于意识形态宣传、政治动员和新人塑造。他要用文学来教育和激励人们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他的文学是一种“外扬”和“建设”。

4. 对“理想”的态度不同:
鲁迅: 他对“理想”的态度是深沉而又带有一丝悲观的。他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但他也看到了革命道路上的艰难和人性的复杂。他的理想主义带有“呐喊”式的挣扎感。
高尔基: 他对“理想”的态度是充满激情和乐观的。他相信革命能够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并且他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描绘和实现这个理想。他的理想主义更具“歌颂”和“召唤”的力量。

总而言之,鲁迅就像一个深刻的反思者和批判者,他用刀子解剖中国社会和国民,目的是唤醒,是为了让中国找到自我疗救的道路。而高尔基则更像一个伟大的建设者和鼓动者,他用文学为苏联这个新生的国家塑造精神,构建文化符号,号召人们为理想而奋斗。

当然,这两个角色都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鲁迅也怀揣着希望,高尔基也曾批判过旧世界。但如果要抓住他们最核心的意义,大概就是上面这个区别了。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的巨匠,也都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只是他们的“印记”长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留下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是批判伪资本主义的落后性,高尔基是赞扬伪共产主义的先进性。另外高尔基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



“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user avatar

鲁迅先生一直启发民智,高尔基帮助苏联忽悠老百姓。这是最大的区别。

1931-1933年,苏俄启动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工程,施工的主力是劳改犯人。由于缺乏必要的机械设备,15万劳改犯人使用人力在恶劣的条件下施工,修筑期间死亡的劳改犯人达1万到2.5万人之多。比预计的工期提前四个月完工。

完工后,高尔基组织一帮作家和艺术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什克洛夫斯基、左琴科等人)到运河观览,在掩饰了最残酷的情况之后,纷纷撰文盛赞这一伟大成就。

然而,由于运河水深只有3.5米,多数船舶根本不能使用 ,只能通航驳船,经济价值大打折扣,而苏联却将其宣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范例。

最终,《斯大林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修建史》于1934年出版,列入苏联文学宝库,给苏联文学又增添了新的荣光。

书中“不容辩驳”地写道:施工中没有死一个人!

这种事情,鲁迅先生就是死也干不出来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