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用过了的
本来是不想答这个问题的,怎奈,看到某答案下面的一些东西。。。算是鲠骨在喉吧!
知乎是不应该变成吹乎的!
普及几个知识点
国宴主厨的选择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普通的宴席,如招待全国劳模,某表彰大会后的庆功宴之类的不涉及外宾的宴席,一般由人民大会堂餐厅处,或者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服务处的高级厨师来操刀。或者,会从在京的著名饭庄、酒店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来主厨(这个一般是根据与会者的口味来决定的,例如拨乱反正后第一年的西南几省批判XXX表彰大会后的庆功宴就是由北京四川饭店的郑绍武大师主厨的)。建国初,绝大多数地方省份都在北京开设了相应的酒店饭庄,用来接待本省进京的那些领导,另外,也起到一个联络处的作用,这里的主厨都是烹饪这些地方菜的翘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好的厨师苗子被国家安排到这些地方饭庄去学艺。例如,被京城饮食圈称为金大爷的金永泉先生,他就是从万寿堂饭庄被指派去晋阳饭店学习晋菜的。
承办国宴的,不仅仅是人民大会堂,也可以是外交部或者是北京饭店。不同的国宴,会选择不同的厨师来主持。。。所以“开国以后十几年负责国宴的四个主厨,我家人认识三个”,呵呵。。。。正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您要说我家人认识三个负责国宴的主厨,,这个谁也不敢反驳你,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可是您说负责国宴的主厨就四个,,用来强调您家四比三的比例,,呵呵,您还是先把门道摸清楚再那啥、、、呵呵。
如果,涉及到重要外宾,那么,这个是需要经过慎重研究考量,投票决定的,里根访华时的国宴便是急调闽菜大师强曲曲强木根进京,烧的也是地道闽菜。
在建国初期,京城的主流饮食圈还是以鲁菜为主的,因为当初北平的“八大庄”“八大居”都是烧鲁菜的。也就是说,京城的好厨子基本上都是烧鲁菜的,所以往下传两三代徒弟,出身基本上也还是鲁菜。除了口味的原因,当时著名的高级食材“鲍,参,肚,翅”原产地大多数来自山东及其周边。高级渔获进京,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山东也远比福建广东浙江来的新鲜。所以,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鲁菜是京城主流,其他菜系基本都属于尝尝鲜的范畴。这样的局面,一直保持到改革开放。商务部发行过一本书《国家名厨》,里面第一二卷罗列的建国初的国宝级厨师,鲁菜大师占比多少就明白鲁菜当时的地位了。
但是,开国第一宴却是由玉华台的朱殿荣等9位淮扬菜大师前来掌勺的。八道菜分别是“红烧鱼翅、烧四宝、干焖大虾、烧鸡块、鲜蘑菜心、红扒秋鸭、红烧鲤鱼、红烧狮子头”除了意头好之外。淮扬菜的口味比较偏大众,普遍人都能接受。所以,一些重要的宴会,参加的人口味比较杂的,基本都会选择淮扬菜。无他,稳当耳。
另外,主办一次国宴,参与者非常多,总指挥,总厨师长,总厨,还有一些外请来的名厨只负责做其中某一两道菜的,这些也都能说是国宴主厨。例如,G20峰会的总厨高炳义师傅,以及面点的师傅王桂云厨师长,都是总厨,可具体做菜的,还是他们的徒弟辈。他们的徒弟也是能称为国宴主厨的,,毕竟,菜是他们亲手烧出来的。。
而菜系之说,过去就没有什么四大或者八大。。建国前京津沪说的是“帮”例如“广东帮”“淮扬帮”“川帮”——没有鲁帮这一说,因为鲁菜是主流。建国后,各地方派人在京建立酒店饭庄,就又多了“闽”“徽”“湘”“浙”。川菜入京非常早,有部电视剧《情满四合院》,里面何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自幼学川菜的京城厨子。这些菜系都有一个特点,这几个地方的人,当官的比例高于其他地方。之所以能成为大菜系,是跟这些官员的带动分不开的。某个官员进京任京官,自然是要带自己家乡的厨子。。
再说说粤菜,粤菜的兴起,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最早的开放省份之一,广东人有着优秀的生意头脑和进取精神,他们比鲁菜更擅长包装和宣传,真正厉害的,不是粤菜,而是做粤菜的师傅。如果一个人对粤菜的认识还停留在什么老火汤,生滚粥,吊打其他菜系,降维打击之类的。那么,我负责任的说,他是不怎么懂粤菜的。首先,广州的粥,出了广州,喜欢吃的人都不多。老火汤固然不错,可吊汤并不是粤菜的独门绝技。川菜,闽菜,鲁菜,对汤的要求并不比粤菜低。早茶,只是广东地区的一个独特饮食习惯,你如果说点心类的东西能吊打其他菜系,,那天下点心出淮扬这话怎么解释?鲁菜的面点更包罗万有,你没吃过,只说明你见识少,就别自称美食家了。
广府菜的精髓在于,他能创新,能不断的在原有基础上改良,能吸纳不同菜系的优点,并把他变成自己的东西,另外,广府菜和潮汕菜在处理海鲜这方面的见解,确实非常独特。广府菜清淡,讲究本味,但是,这只是广府菜的特点,而不能像某些人嘴里说的,除了广府菜,其他地方的人都不懂的吃。人间百味,各取所适,口味本来就没有高下之分,所以不管鲁菜也好,淮扬菜也好,广府菜也好,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之首这一说。只不过各领风骚数年而已。
说的比较散乱,离题千里。。。。典型的想到哪说到哪,算是半个餐饮从业者吧,一点心得体会而已,欢迎指正。
————————————————————————————————————————
另外,告诉某答主一声,知乎里还是有高人的,还是那句话,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又:正儿八经的鲁菜传人,《国家名厨》里列的,国宝级的鲁菜大师,随便列一下名单哦,都是还健在的哦
王义均 周继祥 张文海 崔义清 颜景祥 王兴兰
这几位,都是国宝级的。高炳义什么的,,,还排不进去呢。
————————————————————————————————————————
跟讨论区里几位朋友聊了一阵,有句话特别想说。
中国地大物博,人文荟萃,所谓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各地口味各不相同,这才是美食的常态。全国除了新疆和西藏我没怎么走过,其余的省的主要城市都去过,都呆过至少一周以上的时间。东北的猪肉炖粉条让我吃的酣畅淋漓,山西的荞麦面栲栳,新疆的罐罐肉,陕西的腰带面,云南的生皮生肉和汽锅鸡,大河南的胡辣汤和大饼子、山东老乡的葱烧海参。。。太多太多的美食,每一种都是独一无二的。里面蕴含则多少年下来的乡土传承,文化底蕴。厨师或有高下之分,菜系绝没有高下的区别。就算是不怎么出名的辽菜,也是有他惊艳的地方。所以,任何说某一菜系可以吊打其他菜系的言论,都是浅薄而狭隘的。
放在最前:
国宴选什么菜系是外交考虑!是安全考虑!是形象考虑!是出于复杂的实际需要!筹办“开国第一宴”之时,中央领导定下了国宴的基调:国宴吃的是“政治”,不是“排场”;吃的是“文化”,而不是“珍馐”。国宴很多入席人员那是一锤子买卖,一辈子吃一次到头了。你给人吃跑肚了,回头说投毒谁受得了。弄不好就外交事件,全球现眼。
还有所有对菜系的评价不是我给的。是当年周总理亲自下的指示,1949年开国第一宴是基于当年的烹饪水平敲定的,主厨的是北京饭店的人,专业建议也是他们给的,后面只是出于多方面考虑沿袭这一传统。也不是都是淮扬菜,是为主。近几年看纪录片国宴已经模糊菜系,但是口味平和,不刺激,不致敏,不易引发消化问题这几大主旨没变。
以下原正文:
自开国第一次国宴后,国宴到现在都按照当年周总理批示准备。
国宴要考虑口味不能太强烈,材料不能太难搞,菜品要口味适中,好消化。
其次还要体现我国好客及简朴的作风。
综上,川鲁粤直接出局,以淮扬菜为主是几乎唯一的选择。
川菜因其复合味的烹饪逻辑,普遍口味较刺激,鲁菜偏咸及油腻,粤菜材料要求高,且过于生猛。
只有淮扬菜咸鲜适中,技艺精巧,又不太挑材料。而且外宾吃完不至于因为口味过激,消化不良,或过敏导致不适引发外交事故。
综上,虽然国宴菜其实没有明确规定,但是考虑来访国家的文化宗教等考虑,还要体现我国作风,综合以后,才形成国宴是淮扬菜系为主,其他菜系符合要求的菜品为辅的情况。完全出于外交需要,不涉及好坏。
最后强调,对每个人都是家乡菜最好,大家不要随便贬低其他人的饮食选择。谢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