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认为明末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为什么老百姓不支持?

回答
明末对外战争的“正义性”和老百姓不支持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义”或“不正义”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各方利益、以及民众的真实感受。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明末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

从国家层面来看,明朝政府发动对外战争,通常出于以下几个“正义性”的考量(至少是其宣称的):

1.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对后金(后来的清)的战争: 这是明末最重要的对外战争。后金的兴起,对明朝的辽东地区构成了直接的威胁,甚至多次进犯内地。明朝政府认为,必须抵抗后金的侵略,才能保卫国家的领土和人民。
对倭寇的战争: 虽然倭寇问题在明朝中后期就存在,但其侵扰沿海地区,劫掠财物,残害百姓,严重破坏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明朝政府讨伐倭寇,是为了保护沿海民众的安全和维护国家的海疆安宁。
对越南(安南)的战争(黎氏朝): 明朝曾出兵干预越南的内乱,扶持黎氏复国。虽然这带有宗主国对藩属国的义务和干涉意味,但从当时国际关系的角度看,是维护宗主国的影响力和地区秩序的一种方式。

2. 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威望:
明朝作为当时东亚的强国,不能容忍外族的持续侵扰和挑衅,否则会损害国家在国际上的威望,也打击了民族自信心。

3. 保障经济利益:
边疆地区的贸易和资源的获取,对于明朝的经济至关重要。例如,辽东地区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地。后金的崛起威胁到这些经济利益。

然而,为什么老百姓却普遍不支持这些被某些人认为是“正义的”对外战争呢?这背后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层的原因:

1. 战争的残酷性与民众承受的苦难:
直接的生命财产损失: 对外战争意味着前线的士兵战死沙场,后方的百姓则可能遭受敌人的劫掠、屠杀、家园被毁。即使在非战争区域,战争的余波(如征兵、征粮、征税)也让民众苦不堪言。明末对后金的战争尤为惨烈,辽东百姓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劳役和赋税的沉重负担: 战争需要巨大的财政支持和人力投入。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军费开支,明朝政府不得不不断加征税收(如辽饷、剿饷、练饷等)和征发劳役。这些“三饷”的加征,直接触及了普通农民的生存底线,导致许多家庭倾家荡产,甚至卖儿卖女。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钱包被掏空,生活更加艰难。
征兵带来的恐惧和无奈: 兵役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往往意味着被迫离开家园,去遥远的战场送死。一旦被征入伍,生死难卜。即使是征发民夫,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种恐惧和无奈,使得民众对战争本身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2. 战争的“正义性”与民众的切身利益脱节:
“国家”、“主权”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抽象的: 对于一个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的农民来说,“国家主权”、“民族尊严”这些概念可能显得遥远而模糊。他们更关心的是下一顿饭在哪里,能否安稳地度过冬天,自己的孩子能否活下来。当战争的代价是牺牲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时,抽象的“正义”很难打动他们。
战争的“胜利”与民众的幸福无关: 即便明朝在某些战役中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对普通百姓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善,反而可能因为战后犒赏将士或安抚边疆而增加新的负担。
战争的动机被质疑: 民众可能不相信政府宣称的“正义”动机。他们看到的是官员的腐败、军人的无能、战争的旷日持久却毫无成效,这让他们怀疑战争是否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或者仅仅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3. 明朝政府的腐败与低效:
军备废弛,指挥失能: 明末军队的战斗力普遍低下,许多将领贪污腐败,军纪涣散。即使是“正义的”战争,也会因为指挥失能、粮饷不济、装备落后而屡战屡败,让民众对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胜算感到绝望。
官员的贪婪和压榨: 战争期间,官员趁机中饱私囊,克扣军饷,巧立名目加征赋税,更是加剧了民众的怨恨。当民众认为战争的利益被少数腐败官员瓜分,而痛苦却由他们承担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反对情绪。
信息的隔绝和舆论的引导: 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普通百姓对战争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官方宣传、地方官员传达以及战场回来的士兵或难民的叙述。如果官方宣传与事实不符,或者信息传播过程中充满了负面感受,都会影响民众的态度。

4. 其他社会矛盾的叠加:
自然灾害: 明末恰逢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水灾、蝗灾等层出不穷,导致农业歉收,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发动对外战争,无疑是雪上加霜。
农民起义的兴起: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大量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这些起义本身就是对明朝统治的反抗,也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被分散,无力再集中力量进行对外战争。在老百姓眼中,对抗压迫自己的官兵和地主,也许比抵抗外族更“迫切”和“直接”。

5. 民族认同的复杂性:
虽然明朝被视为汉族王朝,但当时的“民族”概念与现代有很大不同。对于生活在边疆的百姓来说,他们可能与后金的某些族群有更多的交往甚至血缘联系,或者后金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比明朝官员更宽容(尽管这通常不是事实)。
后金在征服过程中,也试图拉拢一部分明朝的汉族官员和地主阶级,承诺保留他们的地位和财产,这也造成了一定的分化。

总结来说,明末的对外战争,尽管从国家主权维护的角度看,政府可能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对于饱受战乱、赋税和灾荒之苦的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战争带来的压迫和苦难。他们的生活被战争直接摧毁,抽象的“正义”无法填饱他们的肚子,也无法保护他们的生命。因此,当政府要求他们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时,他们自然会选择不支持,甚至会转向反对。

可以说,明末老百姓不支持对外战争,是经济困顿、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以及战争本身带来的巨大苦难的综合反映。这种不支持,也从侧面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号召力,加速了其自身的灭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的对外战争都是正义的?

那那群成天用成化犁廷吓唬人的入关壬就真的是脑子有问题了。塞外蛮夷还不赶快箪食壶浆,以迎堂堂天朝正义之师?

user avatar

大概是因为大明百姓有太多像李自成这样的人,没有大局观,不懂得体谅大明官家,明明就是再苦一苦百姓就万事大吉了,非要站出来起义,这届大明百姓是真的不懂事。

user avatar

李成梁

昔日李成梁镇辽,每丁军所至,城堡骚然,酒食尽出于民家,妇女多遭其辱。马蹄经过,鸡犬一空。民谣有云:若遭建虏还有命,若遭家丁没得剩。

卢象升

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咸叩军门请曰:“天下汹汹且十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三军捧出关之檄,将士怀西归之心,栖迟绝野,一饱无时。脱巾狂噪,云帅其见告矣。明公诚从愚计,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喜公之来,皆以昔非公死贼,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粮从者可十万,孰与只臂无援,立而就死哉。”象升泫然流涕而谓父老曰:“感父老义。虽然,自予与贼角,经数十百战未尝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众号泣雷动,各携床头斗粟饷军,或贻枣一升,曰:“公煮为粮。”

那么,差距在哪呢?是因为李成梁这届老百姓不行吗?

user avatar

你以为的明军:

秋毫无犯,军纪严整,士气高昂,使命必达


实际的明军:

到达驻扎地点,先把百姓抢一遍。

杀良冒功,以百姓人头充敌人首级领赏

与当地乡绅勾结,贩卖军队屯田牟利

敲诈勒索,向属地居民收取保护费用

遇战则逃,退军三十里,外敌撤退后重新回去假装打了胜仗。

肆意抢掠属地妇女,充入军营为妓,开办妓院赚取收入

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把这么大的权力派给军队,让他们出去打仗,在无线电,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欺上瞒下的人都多的数不胜数,那年头天高皇帝远,军队出去直接在当地敢做皇帝。

user avatar

你们皇汉干什么不是“正义”的?

user avatar

我打流氓是正义的,就可以拆了你家房梁做兵器,抓了你儿子去当炮灰,把你弄去修桥铺路当牛马,你老婆做军妓?

边境线山西陕西河北边民还得经常变胡人,杀了脑袋去领功?明军打满清不行,八旗兵来去自由,他们杀小老百姓人头冒功可拿手得很。

凭什么?交你钱粮你就这么拿大明百姓当草芥?就因为你的“正义”?

顾炎武这种混账东西,说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亡的时候匹夫有责了,兴的时候呢?你拿大明百姓当过人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