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蔡明亮的电影很多长镜头的表意早已经超过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我觉得已经严重转移里观众的注意力,为什么还会被认可,还能获奖?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蔡明亮电影美学的一个核心,也是不少观众,包括你在内,会感到困惑的那个点。确实,对于习惯了传统叙事节奏的观众来说,蔡明亮电影中那些看似“过长”的长镜头,很容易让人产生“导演是不是有点啰嗦了”的疑问,甚至觉得它脱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干扰。但恰恰是这些“过长”的镜头,却是理解蔡明亮电影“语言”的关键,也是他能获得国际认可,屡获殊荣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

一、 蔡明亮的长镜头,不是“空洞的延长”,而是“深度的凝视”

首先要理解,蔡明亮的长镜头绝非无意义的堆砌。他的镜头是一种“凝视”,一种近乎残酷的长时间注视,逼迫观众不得不跟随这个凝视去感受、去思考。

打破戏剧化叙事,回归人物内心: 很多商业电影为了快速推进剧情,会通过大量对话、快速剪辑来呈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蔡明亮则反其道而行之。他用长镜头捕捉人物在一个空间里的缓慢移动、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甚至仅仅是呼吸的起伏。这些看似静止的画面,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内在张力。比如在《爱情万岁》中,那个长时间的空镜头,镜头前只有那个空荡荡的房间,但它承载的是人物的孤独、失落以及对爱情的渴望。观众的注意力并非被转移,反而是被“强制”拉回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
空间即人物,时间即情感: 在蔡明亮的世界里,空间和时间不再是故事的背景,它们本身就成为了叙事的重要载体。长镜头让观众能够充分地感受一个空间的氛围,体会时间在其中流淌的质感。人物在空间中的存在,他们的动作、姿态,都通过长时间的捕捉,与空间产生一种共生关系。例如《河流》中,那个长长的河边场景,不仅仅是父子关系疏离的隐喻,也是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压抑和无力感的体现。长镜头让观众沉浸在这种情感氛围中,而不是被情节的起伏所裹挟。
对抗消费主义和浮躁的社会节奏: 蔡明亮的作品,很多都是对当下社会疏离、消费主义、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浮躁的反思。他选择用慢节奏、长镜头来对抗这种“快餐文化”。这种“慢”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质疑。当别人都在追求效率、速度的时候,他却用极其缓慢的方式,让观众慢下来,去重新审视生活本身,去感受被忽略的真实情感。

二、 为何能被认可,并且获奖?

“异类”的美学语言获得肯定: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魅力在于其多样性。蔡明亮的长镜头美学,虽然与主流有别,但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电影本体的探索,在电影界,尤其是在艺术电影的评判体系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很多国际电影节,如戛纳、威尼斯,都非常欣赏这种不随波逐流、勇于探索新表达方式的导演。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尽管他的电影看起来“难懂”,但其核心是对人性的洞察。他关注的是那些在现代社会中被压抑、被忽视的情感:孤独、疏离、欲望、身体的欲望与精神的空虚等等。这些情感是普遍存在的,蔡明亮的镜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及了这些普遍的情感痛点。观众或许一开始是被镜头吸引,但最终会被其背后传达的人性深度所打动。
“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与其说蔡明亮的镜头“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不如说它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当观众能够放下“我要看懂什么”的功利心,而是真正进入到那个画面中去感受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种体验更像是我们生活中某一个瞬间的延长,让我们有机会去细细品味。这种体验是很多传统电影无法提供的。
对电影本体的贡献: 蔡明亮是少数几个敢于挑战电影传统叙事模式的导演之一。他通过对镜头、空间、时间的重新运用,拓展了电影的表达边界。这种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和贡献,本身就值得肯定和研究。

三、 观众的注意力真的被“转移”了吗?

你提到“严重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这可能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转移”恰恰是一种“引导”。

从“看故事”到“去感受”: 蔡明亮电影的重心不在于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在于一种情绪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长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转移到“现在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这个人为什么会在这里,他内心可能在想什么”。这种转移,是将观众从一个被动接受故事的听众,变成了一个主动参与感受的体验者。
鼓励主动思考: 他的电影很少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个开放的语境,让观众自己去填充。当镜头长时间停留在某个画面时,观众会不自觉地思考,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解读。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注意力投入,只不过这种投入的方向和方式与传统电影不同。

总结来说, 蔡明亮电影的长镜头之所以能被认可并获奖,是因为它们并非简单的技术展示,而是承载了导演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它们是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反思,是对人性深层情感的挖掘,也是对电影语言本身的拓展。虽然它们挑战了许多观众的观影习惯,但对于那些愿意慢下来,愿意去感受和思考的观众,以及对电影艺术有深入理解的评论家和评委来说,这些长镜头反而成为了理解其作品的钥匙,是其艺术价值所在。它们不是“转移”了注意力,而是以一种更深邃、更沉浸的方式,重新引导了观众的注意力,去关注那些在喧嚣世界中常常被忽略的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蔡明亮的作品我看过一些。

首先,蔡明亮后期的片子里,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长镜头及无对白的表演,这已经形成了蔡导非常非常独特的风格。

其次,蔡明亮后期片子其实属于非常小众的人群才愿意去看,并能够看下去的那种,不相信,你随便找几部电影,比如《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之类。

最后,其实个人看法,蔡明亮后来导演的这一系列电影,其实并不是在给观众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镜头传达这个故事里各种人物自身的体验,所以我们会发现,蔡导对长镜头的使用几乎可以认为“没有节制”,只因为体验的需要。

针对《爱情万岁》,你说吧,女主角应该哭多久才合适?有人哭3分钟觉得够了,可是有人可能哭1天都不够,那么怎么办?我是真的相信,如果女主角真的哭上一天,蔡导估计也会毫不吝啬的把这一天的哭戏收入长镜头中,那时节,又如何说呢?

因为,这是每个人 自身的体验,镜头想传达的是 体验,而不是 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