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

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地位之高,并非体现在宏大的疆域或辉煌的军事成就上,而是体现在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和政治遗产上。

一、政治合法性的旗帜:延续大汉血脉的象征

季汉最大的历史地位,在于其对汉朝正统性的继承和延续。在天下三分、群雄逐鹿的乱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实力强大,但在道义上始终被许多人视为篡位者。而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虽然早年颠沛流离,却始终将“匡扶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目标和行动纲领。季汉政权的建立,并非仅仅是地域上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在政治象征意义上,它代表了对汉朝合法统治的继承,为那些心怀汉室、反对曹魏篡权的人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和政治上的号召。

这种政治合法性的追求,使得季汉即使在军事和经济上处于劣势,依然能够吸引一批忠诚于汉室的士人归附,诸如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众名将贤臣。他们的追随,不仅是基于对刘备个人能力的认同,更是对季汉所代表的政治道义的认可。这种“得道多助”的精神感召力,是季汉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二、蜀汉文化的独特传承:忠义与仁德的典范

季汉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其所倡导的忠义与仁德精神。虽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神化了蜀汉的人物和事迹,但其流传广泛,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在小说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关羽的忠肝义胆、张飞的耿直勇猛,都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

季汉政权本身也积极推行这些价值观。诸葛亮作为丞相,在内政上励精图治,强调法治与德政相结合;在外交上,则以仁义之名团结西南少数民族,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些行为,虽然有时显得理想化,但在乱世中却展现了一种与曹魏和东吴不同的政治风格,也因此赢得了部分士人的赞誉和后世的敬仰。可以说,季汉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注入了重要的精神养分。

三、军事战略的智慧与局限:剑走偏锋的生存之道

从军事角度来看,季汉的地位则更加复杂。其军事战略以剑走偏锋、以弱胜强为主要特点,充满了智慧与冒险。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季汉规划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蓝图。这种战略充分利用了蜀地的险峻地理,以守为攻,伺机北伐,显示了其军事谋略的独到之处。

“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虽然是孙刘联军)、“夷陵之战”(虽然是惨败但诸葛亮早已预见其风险)等战役,都体现了季汉在劣势下的军事才华。然而,季汉的军事战略也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其人口、经济和兵源的不足,使得其北伐战略始终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多次北伐的失败,不仅消耗了季汉本就不多的国力,也最终导致了政权的灭亡。

因此,季汉的军事地位,并非在于其征服的疆域有多广,而在于其在极端困境下所展现出的军事智慧和不屈精神。它证明了在资源和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精妙的战略、坚定的意志和对政治道义的坚守,也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历史评价的争议与光辉:从“偏安”到“理想国”

对于季汉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季汉政权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其政治目标和军事行动在客观上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甚至加速了三国的分裂。然而,更多的人则将季汉视为一个理想国和精神象征。

在后世的认知中,季汉的失败,更增添了其悲剧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它代表了那些在强大势力面前,坚持理想、忠于道义却最终失败的悲情英雄。这种悲情,反而使得季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拥有了独特的光辉。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在利益面前坚守原则。

总结而言,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政治合法性的传承者和象征: 代表汉朝正统,为天下反对曹魏的人提供了精神寄托和政治号召。
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 倡导和实践了忠义、仁德等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军事战略的典范与警示: 展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智慧,但也暴露了国力不足的致命弱点。
历史评价的争议与升华: 虽未能统一天下,却因其坚持的理想和悲剧色彩,成为后世敬仰和反思的对象。

季汉的地位,不在于其国土的广袤或臣民的多少,而在于其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遗产。它是一面在乱世中高高飘扬的“汉”字旗帜,是一曲在历史长河中回荡的悲壮悲歌,更是一个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不灭的忠义与理想的象征。正因如此,即使其国祚短暂,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依然是高不可攀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多高,不过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屠城、不滥杀、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权罢了。

user avatar

地位高到季汉开国团队中的主角成为了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中的神,最典型的就是关公。与季汉开国团队有类似地位的,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只有西周的开国团队和大唐的开国团队。

user avatar

是啊,有多高呢?

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写道:“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很多人都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捧红了三国,却不知道罗贯中除了三国水浒,还写过《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一堆小说,可惜都没火;而说三分,作为评书、戏剧、甚至是民间传说的重要题材,近两千年来热度一直没停过。所以,罗贯中和三国,到底谁成全了谁,怕是很难说得清了吧。

另外喜闻乐见的是,罗贯中本人可能是个地道的曹粉和蜀黑。在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保留了他大量黑刘备、吹曹操的痕迹:比如三英战吕布,刘备有个很阴暗的捡漏心理描述。比如曹操四处屠城,在演义里却鲜有体现,只保留了屠徐州。比如曹操宰杀边让、娄珪等名士,在演义里完全没有提。比如曹军明明白白的杀了百姓吃肉,书中却完全没有描述,反过来却给刘备杜撰了一个吃刘安老婆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曹粉、蜀黑,他写出的三国演义被人们普遍的当做了拥刘贬曹。不怪他,真的不怪他,他已经奋力的战斗了,但是大环境是,大众普遍的都在同情刘备、痛骂曹操,罗贯中夹带的那些私货,有的被人民无视,有的干脆被删改了。看一下最接近罗氏原作的嘉靖版,和毛氏父子删改后的作品,会发现两者真的大不相同。举个栗子,看看曹老板的出场:

嘉靖本(可能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

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

毛本(现在的通行本):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喜闻乐见,简直是哈哈哈哈。老罗辛辛苦苦写了那么多赞美曹老板的内容,都被后人删了。而且删改后屁股完全坐在刘备这边的那个版本,才是最为老百姓普遍接受并流传至今的。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苏子瞻不余欺也。

user avatar

季汉的地位从古至今都不低,只不过在知乎世界的某些人眼里,只要是人民群众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被排斥贬低,要不然显示不出精神贵族的高逼格。

如果按古人的标准,明清以后的季汉一般被视为正统王朝。满清时期的历代帝王庙里面没有曹魏东吴的君主,甚至西晋所有君主都被认为是篡位得国不是正统,不予祭祀,然而季汉的开创者昭烈皇帝刘备却有一席之地,和两汉诸帝放在一起。被视为大一统帝国大汉朝的继承者,与汉文帝唐高祖并列。

(康熙)六十一年,谕:“帝王崇祀,代止一二君,或庙飨其臣子而不及其君父,是偏也。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有明国事,坏自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神宗、光宗、憙宗不应崇祀,咎不在愍帝也。”

於是廷臣议正殿增祀汉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桓帝、灵帝、昭烈帝、唐高祖、高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 《清史稿.礼志》

按今天的标准,季汉是中国版图的奠定者。云南今天是中国领土,大明朱元璋扫除云南蒙古人势力是第一大功外,第二大功要属季汉。

虽然云南说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设置郡县,但东西两汉时期对云南统治并不稳固,东汉末年云南几乎独立。是诸葛亮南征云南,将造反的云南夷人强迫投充到汉人地主名下,强制汉化编入户口。又将云南夷人壮丁编入季汉军队,强迫迁徙到四川。云南夷人才开始大规模和汉人通婚融合并汉化,虽然云南在唐宋又独立为南诏大理,但如果没有诸葛亮开辟云南,教化云南在先,留下了说中古汉语的云南白族,大明在一个完全没有汉文化元素的地方也是很难建立稳固统治的。

因此诸葛亮和明太祖明成祖一样,可以看成扩大了汉族生存空间和汉文化范围的汉民族英雄。其教化南中天地之功,不亚于左宗棠。季汉也是有作为的王朝。

安帝永初中,汉中、阴平、广汉羌反,征战连年。元初四年,益州、永昌、越巂诸夷封离等反,众十馀万,多所残破。

(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

《华阳国志.南中志》

甚至在今天惜字如金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三国鼎立一章,都特地有一句提到季汉对西南开拓的功绩,诸葛亮教化云南在初中历史课还是个不大不小的考点。而且好玩的是,从满清开始季汉开辟西南的功绩就被大书特书,清末的历史书甚至把西藏(主要是川西藏区和西藏昌都)开辟成中国版图都算刘备和诸葛亮的功劳,民国人也认为诸葛亮首先开辟了四川去西藏的道路。今天很多清吹天天吹满清奠定版图,然而满清却认为西南版图是季汉奠定的。



满清黄沛翘《西藏图考》:“打箭炉(今四川藏区康定),俗传诸葛武侯南征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

满清和琳《卫藏通志》:“打箭炉,相传汉诸葛武侯南征,遣将郭达安炉打箭之地。

民国人认为四川去西藏的道路是诸葛亮首先开辟的。

过雅州,则凉似深秋,均着夹衣。愈西愈冷,须着西藏毪子衣矣。过大相、飞越诸岭,皆重峰叠嶂,高峻极天,俯视白云,盘旋足下。大相岭,相传为诸葛武 侯所开凿,故名。

民国陈渠珍《艽野尘梦》

清末历史教科书的诸葛亮

因此无论是古代和现代标准,季汉对于今日中国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权。说季汉没价值就是对历史的无知。

user avatar

在过年期间,还特地自问自答来送脸,也是一种勇气。

看过东晋《汉晋春秋》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评语的倾向性,也应该知道蜀汉在两晋是什么地位。

唐初,虞世南在《帝王略论》中,与李世民对话的三国部分,曹魏列出曹操,东吴列出孙权,而蜀汉除了刘备,还列出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一起。整部《帝王略论》列出的臣子(唐朝之前),除了诸葛亮,还有谢安和宇文护,至于桓玄则是称帝过的。

三国君主

  • 李世民:自炎精不兢,宇县分崩。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刘玄德凭蜀汉之阻,孙仲谋负江淮之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皆肇开王业,光启霸图。三方之君,孰有优劣?”
  • 虞世南:曹公兵机智算,殆难与敌,故能肇迹开基。居中作相,实有英雄之才矣。然谲诡不常,雄才多忌,至于杀伏后,鸩荀或,诛孔融,戮崔琰,娄生弊于一言,桓邵劳于下拜。弃德任刑,其虐已甚。坐论西伯,实非其人。许劭所谓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斯言为当。刘公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吕之俦匹。臣主同心,鱼水为譬。但以国小兵弱,斗绝一隅,支对二方,抗衡上国。若使与曹公易地而处,骋其长算,肆关、张之武,尽诸葛之文,则霸王之业成矣!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理弗能逮。

晋宣帝与诸葛亮

  • 李世民:诸葛亮冠代奇才,志图中夏。非宣帝之雄谋妙算,其孰能当斯劲敌乎?
  • 虞世南:宣帝起自书生,参赞帝业,济时定难,克清王道,文武之略,实有可称。然多仗阴谋,不由仁义,猜忍诡状,盈诸襟抱。至如示谬言于李胜,委鞠狱于何晏。愧心负理,岂君子之所为!以此伪情,行之万物,若使力均势敌,俱会中原,以仲达之奸谋,当孔明之节制,恐非俦也。

到两宋,岳飞自比关羽、张飞,《宋史》也是拿关羽、诸葛亮,来比拟岳飞。

蜀汉的地位,直接看两晋到唐对蜀汉的人物评价,苻坚访问王猛,自比刘备、诸葛亮;南北朝猛将经常被时人比之关张,到唐朝时,诸葛亮成为武庙十哲,关羽的地位也扶摇直上,还扯什么宋朝说书、戏曲,明朝的《三国演义》,能不能不要这么反智搞笑?

  • 宋史岳飞传: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
  • 葢公自结髪从戎,有大志,雄勇絶人,每以关张自许。
  • 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 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user avatar

一部《三国演义》可以把蜀汉推到历史第一知名度位置上。

但是客观来说,蜀汉在历史地位不高。

商周奠定基础,秦汉奠定民族,隋唐重新奠定了统一,明朝重塑中原,清朝承接现代。

以上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缺一环都是灾难性的(清朝的灾难在于,如果汉人王朝现在有机会君主立宪,而这玩意好坏未知)。

大一统中宋朝是最弱的但是也重要。

晋包括三国,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几段其实历史走向相对以上时代来说算是影响力弱的。

user avatar

@诸葛思远

知道毛本三国演义是清朝的产物吗?哈哈哈哈哈

从来没有季汉这个东西,有的只有伪汉蜀国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在中国古代史地位有多高,我告诉你,就是毫无地位。从来没有地位,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之后也将不会有。只会在一小堆薯粉精神臆想症病者的世界里才有地位。

伪汉蜀国是怎么建立的呢?就是依靠背刺同宗抢亲戚地盘占领的。他的国家是在东吴的扶持下建立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挟蜀国以制天下。

蜀国在经济上是吴国的经济殖民地,在政治上是吴国的附属国。民众疲累,人们困苦。

他之所以在古代历史上会受到一些人的赞扬归根到底就在于他代表了复辟。

代表了各种封建价值观。这种封建价值观给他带来了某种神圣性。古代统治者再利用这种神圣性以给普通百姓进行洗脑。但是即使如此在官方正典祭祀中,古代帝王从不祭祀刘老狗,只祭祀曹操。只等到清朝人入主华夏之后,盘剥我国民众思想,才不祭祀曹操,改祭祀刘备。这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就是三国演义的修改和大规模无止境的文字狱。

尊曹操国家强大,尊刘备落后就要挨打。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古代人之厌恶刘备何以知道呢?

四川自古祭祀灭亡蜀国的邓艾,夷陵自古以来祭祀曹操。这些朴素的情感都显示了百姓们是多么感激刘备的失败和死掉。

失败的死掉的刘备刘老狗才是一个好老狗。

这就是他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伪汉蜀国在历史上本不过一个偏僻王国,国小而民苦。

这是伪汉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亲自背书的: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是他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民困国虚。这是诸葛亮亲自背书的。什么叫民困国虚呢?什么叫益州疲敝呢?一开始益州不是“民殷国富”呢?怎么就最后变成了一个国虚民困呢?这就得问问蜀国的伪帝刘备狗和伪丞相诸葛亮了。

而在政治上就是典型的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慈禧清朝的前身。怪不得大清朝尊蜀国啊,为第一个祭祀刘老狗的中国朝代啊。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啊。

在之前就已经详细论述了蜀国在经济上是吴国殖民地,在政治上是吴国的附属国的事实。

这里我们继续来看实质的吴蜀关系。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地方。其实有些地方来看蜀国真的是太丢人了。太耻辱和屈辱了。令人都难以忍受。看蜀国的故事,我们真的会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叫弱国无外交啊。清朝之尊蜀真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灵魂契合啊。

我都不忍心继续写了。

user avatar

首先,说是季汉已经是提高了蜀汉的历史地位,刘备建立的政权自称汉,为东汉延续,但实际上,历史学定位中,从来都认定汉是指西汉、东汉这两汉,起于刘邦止于刘协。就算是第一个把蜀汉列为正统的南宋,编史的朱熹也是牵强附会的认为晋是灭蜀才继承了正统,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蜀灭于263年,晋建立于265年,多出了这两年,蜀是正统的说法就怎么也圆不起来。

古代直到完颜构之前,蜀汉都是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割据政权,最多就是有些相关人物的民间传说而已。

比如写了很多诗来赞颂诸葛亮的杜甫,并不代表他就看不上曹操 ,比如他写的一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前两句短短二十余字提及了曹操,其中的“魏武”、“英雄”、“文采风流”这些描述,都代表了杜甫对曹操的看法和态度还是很欣赏的。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你不能怀疑一个穷困潦倒之下,还写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诗人的节操吧,他诗中表现出了赞赏之意,那就应该是真的欣赏这个人。

反而在杜甫的诗《八阵图》里,“遗恨失吞吴”寥寥五字,却是把刘备好好批了一通。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所以,哪怕杜甫这个诸葛亮的迷弟,也没有去力挺蜀汉,他欣赏的只是诸葛亮个人而已。

到了南宋,完颜构为了彰显自己蜗居南方、苟延残喘的法理性,把蜀汉从历史堆中翻出来,并尊为正统,这是很恶劣的,从此汉人政权开始没有了进取心。哪怕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也尊元朝末代皇帝为顺帝,并放跑了顺帝,虽然在形势上略有不同,但和蜀汉时期的二帝并尊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朱元璋没有坚持去彻底击溃蒙古政权,为后来明朝国力急剧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然后,随着《三国演义》的出现和推广,让蜀汉的地位进一步拔高,但罗贯中版的《三国演义》其实更倾向于曹刘孙并列的汉末英雄传记,并没有特别的推崇正统,建议三国无脑黑和无脑粉们都去看看,罗贯中版的原文,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很不一样。甚至《三国演义》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因为违反了朱棣颁布的一些禁令,成为明代禁书之一,到明武宗时期才被解禁。

我们现在看到的独尊蜀汉的《三国演义》是清代毛宗岗大幅度改写的毛版演义,不用说了,满清提倡独尊蜀汉,自然是希望所有人尊崇正统,也就是尊他满清为正统,效忠满清做顺民。为了宣传这种思想,满清还满世界的建关帝庙,大家只要把百度地图打开一下,搜索自家附近的关帝庙,然后查一下这些关帝庙都是什么时候建的,就明白了。


蜀汉地位最高的时候,大概就是两个时期,完颜构的南宋时期和野猪皮的满清时期。

其余时期,蜀汉政权和蜀汉人物就是小说里的文学形象,历史价值和地位并不高。

非要说的话,蜀汉的文学地位和文学价值,远高于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user avatar

要问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地位,其实要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

王朝对禅位的政治定性。

如果一个王朝承认天命或有所更易,本朝子孙理应顺应天意,适时禅位于有德之人,那么曹魏司马晋就是正统无疑。

在这一点上,晋明帝司马绍有一句话: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可为注解。

然则元魏以降,北周受西魏禅、隋受北周禅、唐受隋禅,各位大佬批判曹魏马晋受禅不对,嘴是张不开的。

虽然宋受后周禅,然而又有轶闻传世:某武将不待诏而率兵入大内救火,被赵普一句话踢出中央。

赵普的意思很明确,你赵匡胤就是背叛了柴荣。

最终这个意思被明太祖绕着弯子给明确了:朱元璋自认未食大元俸禄,所以他反元不算乱臣贼子,得位最正。

那意思就是你们之前禅来禅去的,都是乱臣贼子,得位不正。

所以说,某些人如果认为中国古代史直到明朝之前都不讲忠君,季汉就是割据政权。

如果承认忠君是华夏古代普世价值,季汉就是正统无疑。

政治传统否认禅位是出于皇帝自愿,哪怕是皇帝自愿,也只好内禅,异姓臣子接受禅位,也是反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个夹缝中求生的三国雄魂谈论季汉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就如同审视一个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幼苗。它不像汉朝那样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也缺乏曹魏的广阔疆域和强大的国力基础,甚至连东吴在地理上也占据了天然的优势。然而,季汉却以其独特的政治理念、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蜀汉政权合法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历史叙事中“立场”和“价值判断”的微妙之处。简单来说,季汉粉在评论曹操和刘备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不同的角色,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和评价。曹操打陶谦,百姓角度的“虽胜犹耻”当季汉粉(这里指的是刘备阵营的支持者)回看曹操进攻陶谦的战役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被战火波.............
  • 回答
    张松、法正、糜芳、士仁,这四位在三国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背叛”的行为和动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季汉粉(指喜爱蜀汉政权的粉丝群体)截然不同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他们的“背叛”本质、对象、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才造成了季汉粉风评的巨大落差。咱们一个一个.............
  • 回答
    关于季汉粉为什么会将关羽守不住荆州,特别是导致叛降率极高的局面,主要责任归咎于糜芳,这背后确实有一套逻辑和历史叙事的解读。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尝试用更贴近人情味的语言来呈现,避免AI感。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尤其是在荆州这个地方,局势那是相当复杂,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关.............
  • 回答
    三国历史,真是个让人魂牵梦绕的课题。说起这个,好多人一开口,不是“季汉”,就是“葛公”,这俩词儿啊,在咱们三国迷嘴里,那叫一个常用,甚至可以说是“言必称”。为啥呢?这背后啊,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季汉”:情怀里的那一抹正统首先说说这“季汉”,这词儿可不是随便来的。咱们.............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与其说是“蜀粉”们行为的分析,不如说是在复盘一场跨越千年的“粉丝”心态变迁。当然,咱也得明白,历史可不是追星现场,这里边的“粉”和“跑”都带着点比喻的意思,咱们就事论事,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得说清楚,所谓的“蜀粉”和“曹魏”这都是历史研究和民间讨论中约定俗成的说法,指代的.............
  • 回答
    季汉粉群体中,许多人在生活中会积极践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原则,这既是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所倡导的仁德理念的一种传承和解读,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一种自觉追求。这种践行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和价值选择之中。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季汉粉在生活中可能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 回答
    “季汉之歌”,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声,更是一曲饱含深沉启示的歌。它唱的是一个短暂却辉煌的王朝,是三国时期蜀汉兴衰的故事,但透过这悲壮的旋律,我们能听到关于理想、坚持、权力、以及人性深处的太多东西。首先,季汉之歌最直观的启示,在于它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与描绘。蜀汉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刘备“兴复汉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季汉在史料中记载的那些与众不同的部队。在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蜀汉作为一个偏安一隅但志在复兴汉室的政权,确实发展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军事力量。这些特色并非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史料作为支撑的。要说季汉的特殊兵种,不得不提几个重点:一、无当飞军——那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精锐“无当飞军”这个名.............
  • 回答
    要判断季汉的失败是否是必然,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把那些刀光剑影、权谋争斗,以及人性的复杂摆在台面上,一点点细细梳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季汉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先天不足”。1. 起家的起点决定了基础的薄.............
  • 回答
    季汉,一个在三国乱世中短暂闪耀,却又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政权。它的兴衰,如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留下了令人扼腕的传说。而在这片土地上,活跃着一群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是季汉粉心中永恒的英雄,是他们为这个偏安一隅的政权注入了生命力与不屈的灵魂。当提起季汉的将领,许多人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 关羽 的身影。这.............
  • 回答
    季汉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这就像将一颗璀璨的东方式明珠与一座巍峨的西方凯旋门放在一起比较,它们都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但各自的辉煌,以及形成这种辉煌的土壤,却有着天壤之别。要细致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下手,就像品鉴一位古代名士,得看他的出身、他的功业、他的思想,还有他最终的归宿。.............
  • 回答
    季汉粉心中,季汉政权不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延续,更是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时代里,一抹独特而珍贵的光芒。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季汉的坚持,那段历史将更加黑暗和悲惨。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夸大之词,而是源于对季汉政权独特价值的深刻认同,以及对那个时代普遍性的反思。一、 季汉政权的“仁义之师”光环:首先,季汉粉强调的是.............
  • 回答
    “季汉仁义,何以不取天下?”这句疑问,道出了许多人在看待三国历史时,心中挥之不去的困惑。刘备集团,以“仁义”为旗帜,以“兴复汉室”为号召,笼络人心,在乱世之中建立起三国之一的蜀汉,似乎顺理成章。然而,最终却抵不过曹魏的强大,也未能如愿统一中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句“仁义”就能概括,而是多方面因素交.............
  • 回答
    “喜欢季汉的都是理想派吗?”这个问题,细想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牵扯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以及我们作为后人解读历史时的个人情怀和价值取向。说句实话,如果把“理想派”理解成一种对某种价值观的追求,或者对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那么我倒觉得,喜欢季汉的人群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这类人。你想啊.............
  • 回答
    身为季汉党,却对袁崇焕抱有喜爱之情,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心理。说实话,这就像是站在一个擂台的此方,却为另一方那个虽然立场敌对,但搏杀得异常凶悍、令人肃然起敬的战士喝彩一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季汉党推崇的是仁义之师,是蜀汉政权的存续和北伐大业。这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以德服人,以民为本的政治追求,以及恢.............
  • 回答
    姜维对季汉的情感,若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深沉的责任感。将之简单标签化,反而失了对这位三国末期重要人物的尊重。不如我们细细道来,看看姜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他的“忠诚”究竟是何种模样。首先,要明白姜维的出身。他本是曹魏雍州名将姜济的儿子,自幼在曹魏.............
  • 回答
    我靠,这什么鬼情况?一睁眼,脑子里多了好多乱七八糟的记忆,什么“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之类的,还有不少关于曹操、刘备、诸葛亮,还有那些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我这是……我这是魂穿了?而且,这床上的锦被、身边的侍女,还有这脑子里时不时冒出来的“江东鼠辈”这种词,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再低头看看自己.............
  • 回答
    我之所以“喜欢”季汉,实际上是一种对一段历史时期、一种政治理念、一群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的“欣赏”和“关注”。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情感,无法真正产生“喜欢”的情绪。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季汉政权及其相关的一切,并阐述为什么它在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值得关注的价值。.............
  • 回答
    要说哪个事件之后,季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彻底归于虚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判断的问题。因为历史的走向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就能完全决定。但如果非要挑出一个 标志性的转折点,一个在很大程度上锁定了季汉未来命运的事件,那我认为是 蜀汉在北伐中屡屡受挫,特别是魏延、姜维等人北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