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季汉的人不一定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生活如此不易,被磕得头破血流、被迫妥协甚至退让的我们很难被称得上是完全的理想派。
但是,喜欢季汉的人身上一定还有一腔未凉的热血,心中一定还有一团未灭的火焰——换言之,理想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尚保有一席之地。
倘若三国的故事只有曹魏和孙吴,那不过是早了一百多年的南北朝:手足相残,君臣相疑,权幸乱政,庙堂上的天子来来去去,与之相伴的是一个比一个狡猾狠毒的阴谋、一个比一个让人心寒的背叛。司马懿历仕三代、位极人臣,转眼间就把老东家杀得人头滚滚。陆逊救孙吴于危难之中,最后竟被恩主羞辱致死。而在接连不断的内讧杀戮之中,朝廷上永远都是那几个世家大族在左右朝政,底层的黎民却流离失所乃至易子相食。“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或许曹操在夜深人静时也会想起少时那个“汉征西将军曹侯”的梦,但我现在是汉贼……哦不汉丞,我要进魏公乃至封魏王加九锡,所以荀文若请你去死吧。
或许孙权在万籁俱寂时也会想起父兄创业的艰辛,想起夷陵那个差点崩盘的危急时刻,但你碍着我了,管你有没有大功,是创业元勋还是元老旧臣,逼死你没商量。
然而,正因为有了季汉,三国的故事才真正成为各种历史演义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相较于阴险腹黑玩弄手段的曹魏和充斥着偏安政权特有小家子气的孙吴,季汉是两汉四百年历史一个有力的豹尾。所谓以任侠始而以任侠终。四百年前高皇帝逐鹿天下,豪情地开始;四百年后昭烈帝奔波半生,悲壮地结束。季汉自带有一股英雄气:先主起于微末,编履小儿,却百折不挠,心怀仁义,惟贤惟德,年过半百仍旧为心中的理想奔波往复,海内豪杰无不叹服;丞相天纵英才,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却为三顾之恩毅然出山,鞠躬尽瘁,为人处世光明磊落,蛮陌之人亦为之涕泗横流;云长、翼德、子龙勇冠三军,乃世之猛将,追随主公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伯约本为敌国降将,为报丞相大恩锲而不舍,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纵使日月不曾复明、社稷未能复安,其忠义天地可鉴。一群任侠创立的事业岌岌可危之时,由另一群任侠来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一种历史的美感。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污点颇多的刘邦集团,季汉团队符合中国人对世间美好情义和拯救世道的英雄的全部想象:主公礼贤下士,心系苍生;猛将万夫难挡,决胜千里;贤臣兴邦安民,死而后已。君不疑臣,臣不负君。
三国之后,劳动人民对忠诚、仁德、义气的期待和要求,高了很多。
所以,对于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桓温,即使他最终没篡位,我们仍然认定他不忠。
所以,对于杀死逊位天子的刘裕,即使他北伐颇有战功,我们仍然认定他不仁。
所以,对于兄弟相残的瓦岗寨众人,即是他们后来位列将相,我们仍然认定他们不义。
所谓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忠、仁、义兼具的要求当然有些苛刻,但没办法,谁叫人家季汉英雄全部做到了?
季汉英雄们不是那种不顾现实和客观条件的傻瓜理想派,也不是被艰难的生活磨去了棱角的极端现实主义者。他们深知世道不易,却依然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这也是为什么“蜀国”如此地让人反感。蜀地固然易守难攻,却也容易让身在其中的人偏安一隅。提到蜀国,我们想到的是“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软弱无能和不思进取。提到季汉,我们想到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豪情万丈与雄心壮志。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逆天改命式的理想主义。但凡心中尚有理想的火焰在燃烧、愿意为理想而拼搏的人,都会为之热泪盈眶。
借用 @山高县 前辈的一段话就是:
季汉代表美好辉煌的曾经。(秦汉男儿!)
曹魏代表还算凑合的现在。(魏晋废物!)
孙吴代表噩梦一般的未来。(南朝肥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